小儿推拿基础常识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9
小儿推拿护理知识引言小儿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对婴幼儿的穴位按摩和推拿手法,能够起到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生长发育、预防疾病等作用。
本文将介绍小儿推拿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护理注意事项。
1.小儿推拿的原理小儿推拿的原理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脏腑理论。
通过刺激婴幼儿身体的特定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流动,畅通经络,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的目的。
同时,推拿还可以通过按摩手法刺激婴幼儿的神经系统,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发育。
2.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小儿推拿适用于婴幼儿的一些常见病症,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哭闹、失眠、咳嗽、食欲不振等。
此外,小儿推拿还可以作为预防保健的手段,促进婴幼儿的免疫力和身体发育。
3.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虽然小儿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3.1 护理环境小儿推拿应在安静、温暖、干燥的环境中进行,避免有强烈刺激的气味存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2 护理手法小儿推拿的手法要轻柔、缓慢,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按摩产生疼痛。
可以使用手指、掌心轻轻按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3 推拿时间推拿的时间通常在婴儿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进行,避免在食后过度刺激导致消化不良。
3.4 推拿部位小儿推拿的常用部位包括背部、腹部、四肢等。
推拿时需注意避开婴幼儿的头部,避免对头部施加过大的刺激。
3.5 推拿频率推拿的频率应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定,通常可选择每天进行一次或隔天进行一次。
推拿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
4.小儿推拿的禁忌症小儿推拿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包括:•发热病症:婴幼儿有明显发热、高热等症状时,不适宜进行推拿。
•皮肤损伤:婴幼儿有皮肤破损、溃烂等情况时,应避免进行推拿。
•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炎等疾病的婴幼儿,不适宜进行推拿。
•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心脏病、哮喘等疾病的婴幼儿,应避免进行推拿。
结论小儿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对婴幼儿的发育和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儿推拿知识点总结一、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1. 按摩整体理论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是按摩整体理论,即通过手法按摩刺激人体特定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 促进血液循环小儿推拿可以促进小儿的脏腑功能,加速气血运行,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增强体内的免疫力,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3. 改善免疫系统通过小儿推拿可以调整小儿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感染和发病的风险。
4. 调理脏腑功能小儿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脏腑功能,帮助小儿顺利消化吸收食物,排毒养生,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5. 促进身心健康小儿推拿可以通过按摩刺激神经系统,平复情绪,促进睡眠,改善小儿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二、小儿推拿的操作技巧1. 推拿手法小儿推拿的手法主要包括推、拉、摇、按、揉、点等基本手法,可根据小儿的体型、年龄、病情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手法柔和、轻柔、得当。
2. 按摩部位小儿推拿的按摩部位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背部、胸腹部、四肢等部位,需要根据小儿的具体病情和年龄进行选择。
3. 预防常见疾病小儿推拿能够预防和调理包括感冒、发热、咳嗽、消化不良、便秘等常见小儿疾病,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小儿推拿适用于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差、容易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对改善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2. 禁忌症小儿推拿并非所有小儿都适用,特别是对于有急性感染、皮肤疾病、骨折、出血倾向等情况的小儿需要禁忌推拿,避免病情加重。
四、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1. 专业医师指导小儿推拿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医师会根据小儿的具体病情、年龄等情况进行适当的推拿操作。
2. 父母配合在小儿推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积极配合医师的操作,保持小儿的舒适和安全。
3. 注意环境进行小儿推拿时,需要选择一个温暖、安静的环境,保持小儿的舒适和安稳。
4. 适当选择时间适当选择小儿的状态良好的时间进行推拿,避免在小儿身体虚弱、情绪不佳的情况下进行推拿。
小儿推拿基础: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捏法、搓法、小儿推拿手法是以手的动作为基础,如按、摩、推、揉等。
但又不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简单的、随意的动作;它是有特定要求的动作,需经规范地训练,从而熟能生巧。
因此,要很好地进行手法的练习。
有些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推拿手法相类同,但与成人手法的要求有所不同。
小儿推拿手法特点:小儿具有脏腑娇嫩,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的生理特点,因此其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要求做到“轻而不浮,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重而不滞”。
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相比,有时仅用某类手法中的一二种,如成人手法中的按法有指按、掌按、肘按等,小儿临床中则多用指按,不用肘按;有的手法为小儿推拿所特有,如旋推法、直推法,成人推拿一般不用或少用。
小儿推拿手法种类:小儿推拿手法有一二十种,常用的有“小儿推拿八法”及捏、拿、捻、擦等。
小儿推拿八法是指“按、摩、掐、揉、推、运、搓、摇”,这种提法首见于《厘正按摩要术》。
海派儿科推拿则将一指禅推和滚法、擦法运用到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中,并将小儿推拿手法总结为以“按、摩、捏、揉、推、拿、搓、摇、滚、擦”为主的“推拿十法”。
小儿推拿手法时间: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一般以推法、揉法、运法、摩法操作时间长而次数多,而按法、拿法、捏法次数宜少,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
在临床应用上,其处方名是将小儿推拿手法与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称谓。
例如,补脾经、补肺经(用旋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清脾经、清肺经(用直推法施于脾经、肺经),揉一窝风(用揉法施于一窝风穴),掐人中(用掐法施于人中穴)等等。
小儿推拿手法顺序:在手法操作的顺序上,按照取穴及部位,一般是从上而下、自前而后,先头面、次上肢、再次胸腹及下肢正面、最后腰背及下肢背面;二是先重点、后一般;三是先一般、后重点。
对于如掐、捏等一些刺激较强的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因刺激过强使患儿哭闹而影响治疗。
小儿推拿介质:由于许多小儿推拿手法是直接接触小儿皮肤的,因此在手法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
小儿推拿手法的要点
小儿推拿是一种用手法刺激儿童穴位和经络,调理身体健康的传统中医疗法。
以下是小儿推拿手法的一些要点:
1. 温和柔和:小儿推拿的手法应该温和、柔和,力度适中,以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度刺激或不适。
2. 熟悉穴位:推拿师应具备良好的穴位知识,熟悉儿童特定的穴位和经络系统。
准确找到穴位,并施以适当的按摩和刺激。
3. 注意节律:推拿手法的节律应有规律,遵循中医理论的脉络。
可以采用轻柔的揉、捏、推、拿等手法,配合适当的按压和旋转。
4. 避免伤害:在进行小儿推拿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对儿童的软组织和骨骼造成损伤。
手法要轻巧、灵活,避免过度用力。
5. 尊重儿童反应:儿童的身体比较娇嫩敏感,推拿时要留意儿童的反应和表现。
如果儿童出现不适或抗拒的情况,应立即停止手法。
6. 与儿童互动:小儿推拿过程中,与儿童进行有效互动,例如通过轻声安抚、讲故事、唱歌等方式,帮助儿童放松身心,提高治疗效果。
小儿推拿需要由专业的中医推拿师或医生来进行,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1/ 1。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中医治疗方法,它基于中医理论,通过特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穴位,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对于家长来说,了解小儿推拿的中医基础,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种治疗方式,还能在孩子的日常保健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这意味着小儿的身体器官和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但他们的生长发育速度非常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修复能力。
因此,在小儿推拿中,手法要轻柔、平稳,避免过度刺激。
小儿推拿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系统,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儿推拿正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来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推揉肺经可以调理肺气,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按摩脾经可以健脾和胃,促进消化吸收。
脏腑学说则认为,人体的脏腑各有其生理功能,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小儿推拿中,根据小儿脏腑的特点和疾病的表现,选择相应的穴位和手法进行调理。
比如,小儿容易出现积食的问题,这与脾胃的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按摩腹部、揉按足三里等穴位,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改善积食症状。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有推、揉、按、摩、掐、捏等。
每种手法都有其特定的操作方法和作用。
比如,推法是用拇指或食、中二指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揉法是用手指的螺纹面、大鱼际或掌根在穴位上做轻柔的回旋揉动,能够缓解肌肉紧张,调和气血。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要注意穴位的选择和手法的应用。
穴位的选择要根据小儿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一般以小儿的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和常用的特定穴位为主。
手法的应用要轻柔、均匀、持久,力度要适中,以小儿能够耐受为度。
同时,还要注意推拿的时间和频率,一般每次推拿 15 20 分钟,每天 1 2 次。
小儿推拿培训资料小儿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调理方法。
它根据不同的体质确立相应的调理原则,选用适当的穴位和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从而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防病治病的目的。
小儿推拿的作用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小儿推拿要考虑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小儿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五脏两有余三不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易于感触、易于传变,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其次,小儿推拿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小儿保健。
小儿推拿可以治疗小儿感冒、发烧、咳嗽、肺炎、哮喘、急慢性咽炎、消化不良、厌食、腹痛、腹泻、呕吐、便秘、遗尿、惊吓、夜啼、斜颈等疾病,并能够增强体质提升智力,提高免疫力,使小儿健康聪明、活泼。
小儿推拿的手法原则主要有十种,包括推、拿、按、摩、揉、运、捣、掐、搓、捏。
手法的补泻原则主要与手法用力的轻重、操作速度和方向有关。
在推拿时,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手法轻为补,重为泄,慢为补,快为泄,推单数为补,双数为泄,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泄。
另外,小儿推拿的频率以每分钟150-200次为宜,每个穴位需要推1000-3000次,大约需要5-15分钟。
手法应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推拿的顺序应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后下肢,可选推左手或右手,一般选一侧即可。
处方应包括手法、穴位和时间(操作次数),如揉太阳100次、捏脊10遍、摩腹2分钟。
小儿推拿的介质主要有清介质和药介质。
清介质包括滑石粉、爽身粉、水、酒精,而药介质包括生姜汁和葱白汁。
生姜汁具有发汗解表、温中健胃、助消化的功效,葱白汁则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切勿使用油、膏等介质。
的手掌向上握紧,再放松,如同捞月一样反复进行。
功效】调理肝气,舒缓情绪,促进睡眠。
主治】易醒、易哭、失眠、多梦。
小儿推拿中医知识点总结一、小儿推拿的起源和发展小儿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宝贵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早在春秋时期,《左传》中就有对小儿保健的记载,说明当时就有对小儿进行按摩的历史。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的辨证施治理论的治疗方法,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应用。
在按摩领域,《黄帝内经》中就有着有关按摩理论的论述,对于小儿推拿的治疗原则、技法和应用都有所涉及。
《黄帝内经》中强调“四大能力”的培养,即视、听、语、四肢灵活,其中特别要提及对四肢的推拿以促进其力量和柔韧度的发展。
在《伤寒论》中也有关于小儿推拿的内容,指导人们在治疗小儿疾病时可以辅助采用推拿方法。
而《神农本草经》中也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的相关内容,包括推拿手法、操作要领、适应病症及禁忌等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推拿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治疗体系。
现今,小儿推拿已经成为了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小儿保健、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二、小儿推拿的理论基础1. 《黄帝内经》中的按摩理论《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按摩理论。
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人体的经络穴位是按摩的主要对象,通过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
在小儿推拿中,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穴位理论和按摩疗法。
2. 小儿推拿的治疗原则小儿推拿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气血和畅”、“经络畅通”、“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等。
通过按摩手法和穴位的刺激,可以调整小儿的气血循环,促进脏腑功能的协调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病症1. 小儿推拿对于一些常见的小儿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失眠、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脑瘫、小儿麻痹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按摩手法和穴位的刺激,可以调整小儿的气血循环,促进脏腑功能的协调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
2. 此外,小儿推拿也对一些特殊疾病,如小儿哮喘、小儿夜啼、小儿佝偻病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小儿推拿法
一、概述:
少儿推拿是指在少儿体表的特定腧穴或部位施行独特的推拿手法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推拿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推拿学和中医儿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运用相应手法在相应部位作功,通过信息传递,改善少儿机体的内能和环境,调节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达到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保健身体及防治少儿亚健康的目的。
二、指导原则:
少儿推拿主要用于少儿常见亚健症状的调治,如体质虚弱,易疲劳、易感冒、厌食、挑食、食积、口臭、记忆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口吃、语言发育迟缓、反应迟钝、易受惊吓,夜眠不安、睡中惊惕等。
此外对于儿科常见病,如腹泻、呕吐、感冒、发热、头痛、遗尿,脱肛等有预防保健作用。
三、介质选择:
要根据不同的亚健康状态选用合适的介质。
滑石粉、爽身粉有润滑皮肤、防损止痒之功,适用于各种亚健康症状。
薄荷冰有润滑皮肤、辛凉解表、清热除烦止渴之功,多用于夏季,适用于有热象的症状,如手足心热、小便黄、烦躁不安等。
4.3.3麻油有润滑皮肤、健脾润燥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厌食、便秘等。
4.3.4 葱、姜水、雷丸油有润滑皮肤、辛温发散之功,多用于冬春季节,适用于有寒性的症状,尤其是风寒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