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产褥之母体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15.92 KB
- 文档页数:2
产褥期生理变化及处理方法产褥期母体的生理变化1.生殖系统:产褥期变化最大的是生殖系统,其中又以子宫的变化为最大。
(1)子宫复旧: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前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l同(involu- tion of uterus)。
需时6~8周。
1)宫体变化:肌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但肌细胞长度和体积却明显缩小,其多余的细胞浆变性自溶,在溶酶体酶系作用下,转化成氨基酸进入循环系统,由肾脏排出。
因此,随着肌纤维的不断缩复,子宫体积逐渐缩小。
胎盘娩出后子宫大小一般为17cm×12cm×8cm,重量约1000g,产后l周时降为500g,产后2周时降为300g,产后6周一般恢复至孕前大小(约50g)。
胎盘娩出时,胎盘附着部蜕膜海绵层随胎盘娩出。
胎盘附着表面粗糙,分娩后2~3日,蜕膜浅层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坏死脱落,形成恶露的一部分;深层保留的腺体和间质细胞迅速增殖,成为新的子宫内膜。
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部位以外的子宫内膜基本修复,胎盘附着部位的内膜修复约需至产后6周。
子宫肌层闻的血管由于肌层收缩而被压缩变细,最终闭塞形成血栓,后被机化吸收。
2)子宫下段变化:产后几周内,被动扩张、拉长的子宫下段缩复,恢复至非孕时的子宫峡部。
3)宫颈变化:胎儿娩出后,宫颈外口如袖口状,产后2~3日宫口可容2指,产后l周宫口关闭,宫颈管复原,产后4周左右宫颈恢复至孕前形态。
常因产时宫颈左右两侧(3点及9点处)撕裂,愈合后宫颈外口呈"一"字形横裂(已产型)。
(2)阴道、外阴的变化:阴道受胎先露部压迫,在产后最初几日内可出现水肿,阴道壁松软、平坦,弹性较差。
阴道粘膜皱褶消失,产后阴道壁水肿逐渐消失,弹性恢复。
阴道粘膜上皮恢复到正常孕前状态需等到排卵恢复。
阴道分娩后外阴出现水肿,产后数日内消退。
处女膜因分娩时撕裂而成为残缺不全的痕迹;阴唇后联合可有轻度裂伤,缝合后3~5日能愈合。
分娩可造成盆底组织(肌肉及筋膜)扩张过度,弹性减弱,一般产褥期内可恢复。
护理学基础知识:产褥期母体变化对于妇产科护理学,大家都知道产褥期的母体变化是笔试中的一个常考点,母体变化中又以子宫复旧和恶露为最高频的考点,经常考在产后多长时间子宫的恢复情况,或是产后几天出现什么样的恶露,但对于这些涉及到时间点的内容又往往是大家很难记住的,那么请往下看,教你怎么用简便的方法记住这些高频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子宫复旧的具体内容:1.胎盘娩出后,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子宫体逐渐缩小,宫底脐下1指,产后10天子宫降至骨盆腔内,直至产后6周恢复正常。
2.子宫内膜再生:胎盘附着部位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未附着部位3周。
大家再来看我们的小口诀:产后一日底平脐,十日降至骨盆内;内膜修复需三周,胎盘附着六周毕。
接下来再看一下产后恶露相关知识点:恶露即是产后子宫内膜脱落,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排出。
正常恶露有腥味无臭味,分为血性恶露、浆液性恶露、白色恶露,血性恶露一般持续3~4天,浆液性恶露持续10天左右,白色恶露可持续3周。
请看小口诀:血性恶露三四日,浆液恶露有十日,白色恶露二十一。
怎么样,看了这些小口诀有没有很容易的将我们这些知识点记住了呢?现在就要来考考大家了,请看例题:【例题】护士小张产科病房看望产妇,并为其进行体检。
该产妇因尿潴留不能如期出院,为她进行腹部检查时,已摸不到子宫底,估计该产妇大约是产后()A.第1天B.第2~3天C.第4~6天D.第8~9天E.第10~14天【答案】E。
解析:正常情况下,产妇在产后当日,宫底位于脐下或脐下一横指,以后每日下降1~2cm,至产后10天降入骨盆腔内,在耻骨联合上方扪不到宫底。
所以该产妇应该是产后10天。
正常产褥期产妇的护理第—节产褥期母体的变化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称产褥期,一般为6周。
〔一〕生殖系统1.X 胎盘娩出后的X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X 复旧。
X复旧的主要表现是X肌纤维缩复和X内膜再生。
〔1〕X肌纤维缩复:胎盘娩出后,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X 体积逐渐缩小,于产后10日左右X降至骨盆腔内,产后6周X 恢复到正常非孕时大小。
〔2〕X内膜再生:胎盘胎膜排出后,剩余蜕膜坏死脱落随恶露排出,X内膜的基底层逐渐再生新的功能层,除胎盘剥离面外,宫腔外表内膜再生修复约在产后3周左右,胎盘剥离面完全修复约在产后6周。
〔3〕宫颈:胎盘娩出后的宫颈松软,壁薄皱起如袖口,于产后7~10日宫颈内口关闭,4周时宫颈恢复至正常状态,因宫颈外口分娩时多在3点及9点处有轻度裂伤,使初产妇的宫颈外口由产前的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的“-〞字型〔经产型〕。
2.阴道和外阴产后阴道壁肌肉松弛,粘膜光滑,产后3周左右粘膜皱襞复现,但不能恢复到未孕时状态。
产后外阴常有轻度水肿,2~3日内可自行消退。
会阴部缝合的切口,在产后3~5日内愈合。
处女膜在分娩时撕裂形成残缺痕迹,称处女膜痕。
乳房的主要变化是泌乳。
产后体内雌、孕激素及胎盘生乳素水平急剧下降,解除对垂体催乳激素的抑制,因而乳汁开始分泌,但乳汁分泌很大程度是通过吮吸乳头,使垂体催乳激素释放,同时,还能反射性地引起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缩宫素可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而排出乳汁,也可促进宫缩,减少产后出血。
此外,乳汁分泌还与产妇营养、睡眠、情绪和健康状况有关。
初乳中蛋白质较多,脂肪和乳糖较少,极易消化,是新生儿早期理想的天然食物。
成熟乳呈白色,含有蛋白质、脂肪和乳糖。
初乳和成熟乳中,均含有大量免疫抗体。
〔三〕血液循环系统妊娠期血容量增加,于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
但在产后最初的3日内,由于X缩复,大量血液涌入体循环,加之妊娠期过多的组织间液回汲取,使血容量再次增加15%~25%。
正常产褥之母体变化
产褥期是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通常为6周。
我们看看产褥期母体的一些具体变化。
1. 生殖系统子宫在产褥期变化最大,于产后10日内降入骨盆腔内。
在胎盘娩出后子宫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全过程称为子宫复旧,一般为6周,其主要变化是宫体肌纤维修复、子宫内膜的再生、子宫血管的变化、子宫下段和宫颈的复原等。
阴道黏膜皱襞约在产后3周重现,但阴道至产褥期结束时仍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时的紧张度。
外阴在分娩后的轻度水肿,可于产后2-3日内逐渐消退,若有轻度撕裂或侧切缝合,多于产后3-4日内愈合。
盆底组织在分娩过程中常伴有肌纤维部分撕裂,产褥期应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若能坚持做盆底肌康复训练,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
2. 乳房胎盘娩出后,体内催乳素抑制因子释放减少,在催乳素作用下,乳汁开始分泌。
婴儿的每次吮吸可以刺激下丘脑,使催乳素呈脉冲式释放,促进乳汁分泌;吮吸还能反射性引起缩宫素的释放,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收缩,使乳汁从腺泡、小导管进入输乳导管和乳窦而喷出乳汁(喷乳反射)。
吮吸和不断排空乳房是保持乳腺不断泌乳的重要条件。
3. 循环系统产后72小时内,产妇循环血量因胎盘血液循环终止且子宫缩复,增加15%-25%,尤其产后2小时内,应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量,防治心衰的发生。
通常于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
4. 消化系统妊娠期孕妇胃肠蠕动及肌张力减弱,胃液盐酸分泌减少,产后需要1-2周逐渐恢复。
产褥期活动少,肠蠕动减弱,加之腹肌及盆底肌松弛,容易便秘。
5. 泌尿系统妊娠期潴留的多量水分主要经肾脏排出,所以产后1周内尿量增多。
妊娠期发生的肾盂及输尿管扩张,需要2-8周恢复正常。
在产褥期,尤其产后24小时内可能由于膀胱内压敏感性降低、外阴切口疼痛、会阴受压过久、区域阻滞麻醉等引起尿潴留,可以用热水熏洗外阴、温开水冲洗尿道外口诱导排尿,热敷下腹部、按摩膀胱刺激膀胱肌收缩。
6. 内分泌系统产后雌、孕激素急剧下降,产后1周已降至未孕水平;哺乳产妇催乳素虽下降,但仍高
于非孕水平,哺乳时明显升高,而且月经复潮延迟,有的在哺乳期间一直不来潮,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不哺乳产妇催乳素于产后2周可降至非孕水平,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
较晚复潮者在首次来潮前,多已有排卵,有再次妊娠可能,应注意避孕。
7. 腹壁的变化妊娠期下腹出现的正中线色素沉着在产褥期可逐渐消退。
初产妇腹壁紫红色妊娠纹变成银白色陈旧妊娠纹。
腹直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产后腹壁明显松弛,紧张度需在产后6-8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