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免疫学的应用》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41
《免疫学的应用》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免疫调节的最后一课,侧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社会责任的担当需要重要概念及科学思维的支撑,因此,教材在每一个标题下分别设计了一个“思考·讨论“活动。
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意识,最终能理性的看待与此相关的问题。
”问题探讨’给出的情境是很多学生都遇到过的,通过对设计的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明确基础知识,并消除一些负面新闻。
正文“疫苗”和“器官移植”都是通过讨论问题,旁栏思考题等方式向学生普及基础知识,避免单纯的说教。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学生更希望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新冠病毒的疫苗问题、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问题等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开始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关注,给与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空间,让学生提出自已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求同存异。
三、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了解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的生物学依据。
2、理性思维: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3、科学探究:调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疫苗的种类,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4、社会责任: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教学难点: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学法1、讲授法、讨论法2、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向同学们介绍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天花,和在与它斗争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天花疫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接种牛痘后的小男孩不会感染天花?这是因为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的抗原成分类似,但是牛痘病毒的毒性非常弱感染人类只会出现红疹,通过接种牛痘疫苗后可以同时获得抗天花病毒的抗体。
接种过牛痘的患者就不会再感染天花,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是消灭天花的开始。
那么什么是疫苗?疫苗有哪些种类?(二)讲授新课1、疫苗(1)概念:通常是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免疫学的应用(答案在最后)[学习目标] 1.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
一、疫苗1.概念: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作用: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3.实例(1)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2)HPV疫苗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3)我国首个DNA疫苗获得新兽药证书,用于预防某个亚型的禽流感。
4.特点(1)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
(2)记忆性: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
判断正误(1)疫苗只能用来预防传染病()(2)注射某种疫苗后,体内可能有记忆T细胞的产生()(3)抗原和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所以市面上没有一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病毒()答案(1)×(2)√(3)×任务一:分析疫苗的本质、作用机理和接种资料:170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医生马丁·李斯特收到一封英国商人从中国寄去的信,信中描述了商人在中国看到的人痘接种过程:“打开天花患者的小脓疱,用棉花吸沾一点脓液,并使之干燥……然后放入可能患天花人的鼻子里。
”被接种者会轻度感染天花,大部分可以自愈,死亡率约2%。
1.为什么被接种者会轻度感染天花并痊愈?提示接种物中带有减毒的天花病毒,因此,被接种者会轻度感染天花。
但由于接种的天花病毒毒性已经减弱,被接种者完全可以通过免疫系统实现自愈。
2.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吗?为什么?提示疫苗不必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
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含有的抗原(具有抗原性即可),如蛋白质、多糖等。
3.请据图分析在接种天花病毒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在接种过程中,免疫系统完成了对天花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同时针对天花病毒分化出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再次遇到天花病毒时能迅速作出反应。
4.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能否接种疫苗,尤其是减毒活疫苗?为什么?提示不建议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疫苗,特别是减毒活疫苗。
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1.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教学难点】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注射的流感疫苗没起到预防作用,而接种过麻疹疫苗,终生不会得麻疹的现象?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好学生可能的发言内容,例如,注射的流感疫苗已经失活了;新的流感病毒发生变异了。
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小结。
教师活动:根据表中信息让学生思考疫苗有什么特点?疫苗为什么不选用正常的病毒?【新知讲解】一、疫苗学生活动:由上表学生会发现疫苗一般选用的都是灭活的或者减毒的病毒制成。
选用正常的病毒会让机体直接染病,失去了疫苗预防疾病的作用。
师生总结疫苗的概念: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教师活动:我们小时候都接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那这个疫苗是预防什么疾病的呢?紧接着向学生介绍小儿麻痹症。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现在这种病在中国几乎已经没有了,这得感谢一位科学家,我们来看资料。
被称为“糖丸爷爷”的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即研制“糖丸”—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做出了重要贡献。
设计意图:学生亲历新冠肺炎疫情对自身、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个例子熏陶学生敬畏科学,尤其是和顾方舟一样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研制疫苗的科学家。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在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时候都有一个小本本,记录着你打过的各种疫苗,例如卡介苗,甲肝乙肝疫苗等等。
没有这个疫苗记录你可能就没有办法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
那到了老师这个岁数还可以打疫苗吗?设计意图:学生会觉得老师岁数大了早已过了可以打疫苗的时间。
4.4 免疫学的应用知识点1:疫苗 ★★☆1. 定义:通常是用 的或 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 作用:接种疫苗后,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 ,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3. 特点: 、 。
【微点拨】➢ 疫苗不必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
一般情况下,引起免疫反应的并不是整个病原体,而是病原体所罕有的抗原。
因此,可以利用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荚膜)及其产物制备疫苗。
【典例1】 (2023•通许县三模)如表是5种新冠疫苗,其中S 蛋白是新冠病毒识别并感染靶细胞的重要蛋白,可作为抗原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应答。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类型研发策略 灭活疫苗 新冠病毒经培养、增殖,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成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利用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携带S 蛋白基因,制成疫苗。
接种后,S 蛋白基因启动表达亚单位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在体外合成•S 蛋白,制成疫苗 核酸疫苗 将编码S 蛋白的核酸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制成疫苗。
接种后,在人体内产生S 蛋白 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利用减毒流感病毒作为载体,携带S 蛋白基因,并在载体病毒表面表达S 蛋白,制成疫苗A .与灭活疫苗相比,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自身不含S 蛋白抗原B .亚单位疫苗通常不引发细胞免疫C .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制备过程中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D .核酸疫苗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变式1】 (2023•南江县模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疗狂犬咬人方,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后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崔知悌在《纂要方》、王焘在《外台秘要》里也都有类似记载。
这种方法其实是世界上最早的疫苗雏形。
下列关于疫苗的说法,错误的是()A.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B.“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制的“糖丸”——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可以通过口服接种C.接种疫苗后,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D.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患有免疫缺陷病的儿童接种疫苗【变式2】(2023春•皮山县校级期末)检发现小王体内没有乙肝抗体,医生建议他注射乙肝疫苗.注射的乙肝疫苗和免疫方式分别是()A.抗体、特异性免疫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C.抗原、特异性免疫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知识点2:器官移植★☆☆1.定义: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作器官移植。
↓
重点知识:
一、疫苗
(1)定义
(2)种类:灭活病原体、减毒病原体、DNA疫苗等二、器官移植
(1)定义
(2)条件:配型(供体与受体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免疫抑制剂
(3)面临的问题:免疫排斥、供体器官短缺
三、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注射抗原(菌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体(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
(2)免疫诊断
检测病原体、肿瘤标志物
(3)免疫治疗
免疫增强疗法
免疫抑制疗法
问答:
1. 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呢?
【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2. 在进行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时,为什么都要先进行配型,即检查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呢?
【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3. 利用由自体干细胞培养出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有何优点?
【答案】因为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它被攻击之后免疫系统就将处于瘫痪状态、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或癌变的细胞,所以最终患者会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4. 在进行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成活率。
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因而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
【答案】需要在用免疫抑制剂药物与预防感染之间寻求平衡,并尽量使运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避免接触病原体、或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精品课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
二、教学重点
(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1)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注射了流感疫苗后还会患流感,而接种麻疹疫苗后,终生不再患麻疹?
这是因为流感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异,这次注射的疫苗对变异后的病毒不起作用,因此需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
而麻疹病毒虽然也是RNA病毒,它不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注射的疫苗终身管用。
那么,什么是疫苗?有哪些种类?
(二)讲授新课
1、疫苗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大型的传染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为此,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如何预防传染病,疫苗就这样诞生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接种疫苗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即先后用接种“人痘”和“牛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此病毒已于1980年被人类消灭。
法国巴斯德研究出了狂犬病疫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疫苗。
(1)概念:通常是用灭活的或者减毒的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对外毒素进行减毒处理获得类毒素也是疫
苗)制成的生物制品。
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接种后,人体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本质上,疫苗是抗原。
(2)举例: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可口服,由“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制成)、麻疹疫苗(预防麻疹)、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预防宫颈癌,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3)DNA疫苗: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诱导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NA本身不是抗原,是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是抗原。
)
(4)特点:既具有减毒疫苗的优点,又无感病危险。
(5)DNA疫苗如:预防亚型禽流感的疫苗、新型乙肝疫苗等。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
(1)百白破三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2)疫苗作为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相对于灭活的病原体,减毒处理的病原体引起的免疫反应相对强烈,人会有发烧的症状。
(3)多联疫苗(预防不同的疾病,如百白破)、多价疫苗(预防同一种疾病的多个亚型或血清型,如流感三价疫苗等。
)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旁栏思考”
(1)疫苗不必用完整病原体,可以是病原体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多糖荚膜)及其产物制备,此外DNA 疫苗也逐步开始应用。
(2)接种疫苗前应保证身体健康,免疫力较强。
患有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应该注射减毒活疫苗。
因为处理不当,会引起较强烈的免疫反应。
2、器官移植
(1)概念: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器官移植,目前可以移植心脏、肝脏、肾脏、肺等器官。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
(2)对器官移植的接受者来说,供体器官属于抗原,移植后会引起机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最初的器官移植多不成功。
(3)配型:检查供体与受体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只有供体与受体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4)器官移植后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B 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以使机体处于暂时无应答或弱应答的状态,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5)自体干细胞(脐带血)培养的组织、器官进行移植时,发生免疫排斥的可能性较小。
(6)“免疫赦免”:将异体的组织器官移植到体内某些特定的部位(如眼角膜、大脑、软骨、子宫等),免疫排斥反应较弱,可长期存活,成功率高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
(眼角膜成功率100%,心脏47%),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从而使免疫细胞不产生抗体。
眼角膜移植一般不需要配型。
(7)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短缺。
3、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分为人工主动免疫(注射抗原)和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体)
(2)免疫诊断
根据抗原和抗体结合的高度特异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
行检测,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
(3)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干预或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免疫增强疗法(针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免疫抑制疗法(针对免疫功能过强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使用免疫抑制剂)练习:
一.单选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 现代免疫学认为,异体器官移植时,移入的器官相当于( )
A.疫苗
B.传染源
C.抗原
D.抗体
2. 中国的“种痘之术”开创了人类天花病(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预防之先河。
清代《种痘新法》描述了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其苗传种愈久,药力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痘苗进入人体后仅激发细胞免疫途径
B.种痘成功后可以预防水痘病毒感染
C.种痘后人体产生的抗体可终身防卫
D.痘苗的选育过程相当于对病毒减毒
3. 2020年2月14日,湖北省人民医院迎来第一名新冠肺炎血浆捐献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捐献者血浆中存在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该供血者血液中的吞噬细胞没有进入接受者体内
C.血浆进入接受者体内可增强患者的体液免疫
D.血浆中的免疫活性物质进入细胞内才能起作用
4. 如果被生锈的铁钉扎伤形成较深的伤口,及时清理伤口后常用透气纱布进行包扎。
一般情况下还要注射破伤风疫苗和破伤风抗毒血清,能分别起到预防和清除破伤风毒素的作用。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和破伤风抗毒血清分别属于抗原和抗体
B.用透气纱布包扎是防止伤口处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有害物质
C.注射破伤风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
D.用透气纱布包裹可推测出破伤风芽孢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5. 下列关于免疫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病人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B.注射卡介苗属于免疫预防,输入抗体属于免疫治疗
C.只有通过特异性免疫才能将人侵入体的病原体消灭
D.用人工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可对组织内抗原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