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及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54.57 KB
- 文档页数:12
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摘要:介绍西方商业银行的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文化内容,对照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借鉴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定价系统一、西方商业银行的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般由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相关业务部门组成。
(一)董事会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是董事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大银行的董事会已纷纷将风险管理纳入发展战略计划,并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到了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由银行内部和外部的经济金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两名以上的银行决策层成员。
风险管理委员会独立于日常业务管理,而且要有充分的制度保障确保其管理活动免受来自业务部门管理层的干扰。
风险管理委员会一般负责制定并适时修改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以指导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和所有员工的行为。
作为全行系统风险的管理者和责任承担者,风险管理委员会必须对那些能够量化的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比如限额、风险资本衡量方法等),对内部评估不易量化的风险,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
(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确定的风险管理概率,集中管理全行信用风险和交易性市场风险,统一指导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对各类业务的规章制度进行归口管理,对各类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负责客户风险评级体系、市场风险管理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秘书工作。
(四)稽核委员会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稽核人员来保证已获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和规章得到执行。
内部稽核人员应当定期稽核、测试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稽核委员会报告。
同时,稽核委员会向董事会和执行委员会报告,以便执行委员会及时采取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国外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陆智华摘 要:中国的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供应者,在信用管理方面与国外银行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本文阐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的特点,并分析了外国银行的成功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用管理;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10-258-01作 者: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99从1609年创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算起,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
他们在信用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制度,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借鉴。
一、美国银行信用管理体制(一)美国银行信用管理体制的结构。
美国银行的信用管理体制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它的信用管理体系由国家信用管理、行业信用管理以及包括立法、惩罚机制、教育与科研在内的信用环境共同构成。
国家信用管理主要是对信用进行宏观管理,为市场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信用交易的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增长。
发挥这些功能的政府部门和司法机构称为信用监督或执法机构。
信用管理行业有三类: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控制和降低在信用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信贷风险,降低因信贷风险带来的各种损失,从而提高盈利水平,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信用信息管理机构,以信用信息为经营对象,包括经营数据库的征信公司和进行资信评估的资信评估公司;信用服务机构,是在信用活动中提供相关服务,职能包括代理商账追收、信用保险、保理、担保等。
不良信用惩罚机制则是由民间运作并自愿执行的。
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美国制定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体系就分为银行相关类和非银行相关类。
在美国生效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中,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
(二)美国银行信用管理的特点。
11设有贷后的监控部门,会随机对原信贷部评定的信用等级重新做出评定,对贷款文件进行抽查,并对贷款信用等级的调整具有最终发言权。
德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特点与启示王永春银行的安全运行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稳定,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在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意识上引起了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管理措施更加严密。
西方国家在银行内部控制上有哪些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通过这次考察笔者对德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德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特点德国是一个经营管理非常严谨的国家,内控机制的建立是德国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德国银行内部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风险管理机构,岗位有序分工、职责明确到位,形成有效的牵制机制。
德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是追随德国客户走向世界、服务他国客户走向欧洲拓展业务,并与客户共同成长。
其业务已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目前拥有110多万私人客户,最远的客户距法兰克福德国商业银行总部18189 公里,德国商业银行在德国私营银行中拥有最为密集的分行网络,分行数量达到1200多家,有5000多家合作银行。
金融危机后,2010 年德国商业银行就扭亏为盈,业绩达到历年最佳,实现利润14 亿欧元。
在业务网点遍布全球、业务量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要实现这样的骄人业绩,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德国商业银行实行全员控制和全员监督,既有专业控制,又有地区和部门控制,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主要作法是:(一)建立业务审计部门与市场风险管理部门。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稽核,及时发现问题。
银行所有权人可以监督经理人,以此实施有效的监管,防范经营风险。
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内部监督稽核情况。
在指定审计范围、内容和进行审计时完全独立,内部审计部门不受非主管的高层管理人员干涉。
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分布世界各地,不可能全部、及时进行现场审计与监督,因此,他们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市场风险管理部、各业务部门、审计部门都分别对风险负有明确的职责。
董事长负责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确定风险及其上限。
-譬翟竺堡!竺里竺竺三竺竺竺竺竺竺竺-鬈蓄霍蓄叠置翟雷圈国内外商业银行业信用风硷管理状次及思考一、引言.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被定义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
其中,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其业务中所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复杂的风险。
它被定义为债务人或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不能根据信贷协定的约定条款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违约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那么世界上先进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状况是怎样的9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如何以及有什么宝贵的建议?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二、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上世纪80年代初,《巴塞尔协议》的诞生的直接原因就是银行业普遍受到债务危机影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90年代初,尽管金融服务领域有了一系歹9的创新,但是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亏损乃至破产的主要原因,因此最近几年一些国外大银行为了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
例如,K^n,模型,J.P.M or gal l的cr edi t M et ri cs,cr edi t S ui sse Fi n柚ci a l Product s(CsFP)的C re di t R i sk+币口cred“P or t f ol i ovi ew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2006年底即将实施于部分成员国的《新巴塞尔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了信用风险的管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三、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状况1.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国外的大型的商业银行(例如,汇丰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是基于业务分类和地域分布而实行的条块结合的矩阵式管理。
董事会下设集团管理委员会,审核委员会,口刘欣冉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及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
董事会负责制定集团发展目标和审批管理层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以及一些重大事项的审批,包括内部监控程序,高层人员的任命,加之超限额的收购及出售。
西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特点及启示摘要: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未来中国银行业要在建立“客户中心主义”,完善风险管理系统,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研究金融综合化经营模式等方面加快发展。
中国加入WTO已经一年有余,外资银行进入的速度明显加快,中外银行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对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促进民族银行业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特点(一)经营管理理念日趋成熟近年来,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日趋成熟。
主要表现在:1.彻底的市场和客户理念。
一切从客户和市场的需要出发,从业务产品开发、组织架构设置到管理策略制订,完全围绕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行。
基于这种理念,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充分体现了“客户中心主义”的模式特征。
2.整体的营销与服务理念。
银行注重“一对一”营销,从出售产品转变为出售方案,由大众化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
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
3.风险与收益匹配的理念。
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不能只看风险,不看收益;也不能只看收益,不看风险,关键是要研究和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努力实现二者的合理匹配。
4.持续的培训与人才理念。
技术、风险管理和人才是商业银行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人才是关键的关键。
西方商业银行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
一方面,每年从大学挑选优秀的毕业生,上岗前至少进行为期半年的全面系统培训;另一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对员工进行各种继续培训。
(二)战略管理备受重视随着金融服务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战略管理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应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重要竞争手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纷纷成立战略管理部门,战略管理已发展到数理化、模型化阶段。
先后出现了风险一收益模型、经济增加值模型、三维模型和平衡记分卡模型战略管理。
商业银行海外流动性风险管理难点及建议流动性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中资银行海外拓展的过程中,要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式、不同的监管环境和文化背景,给流动性管理带来困难。
本文在梳理海外流动性管理难点的基础上,探讨商业银行海外流动性管理架构,并提出管理建议。
标签:商业银行;海外;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对于跨国集团来说,流动性风险不仅来源于境内,也来源于境外。
流动性危机虽然不像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那样经常发生,但一旦出现,危害和影响巨大,且其爆发的突然性会使融资渠道在短时间内消失殆尽。
一方面,使金融机构运转困难,最终压垮金融机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压力会通过交易向其他交易对手传播,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一)巴塞尔框架2008年起,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陆续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巴塞尔Ⅲ: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工具》等,提出了银行业流动性管理的全面框架。
巴塞尔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包括2个互补的监管指标和5项监测工具。
监管指标为短期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CR)和长期指标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
监测工具包括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以其他重要货币计算的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和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
(二)海外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流动性风险偏好、管理策略和规章制度、日常头寸调度、管理工具、压力测试、应急预案和监测报告等。
集团总部主要负责集团流动性管理的顶层设计,并为海外机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资金支持。
主要方式包括提供借款额度,出具流动性担保、承诺函或安慰函,调拨人民币和美元债券,促进海外资金融通等。
海外机构承担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主体责任,根据所在地监管要求以及业务发展需要,制定流动性管理细化要求,计量、识别、监测、控制、报告本机构的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