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时作业5!
- 格式:doc
- 大小:637.00 KB
- 文档页数:5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能够:1. 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2. 掌握分析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灾害的案例;3. 培养环境保护和灾害防范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1. 案例研究: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自然灾害案例(如某次洪涝灾害),分析其中人类活动对灾害发生、发展和影响的作用。
要求从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述,并举例说明。
2.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人类活动对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泥石流等)的影响,并尝试提出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的措施。
3. 实践报告:学生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撰写一份关于人类活动对本地自然灾害影响的实践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对本地灾害现状的描述、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以及改进建议。
4. 视频观看:观看关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关系的纪录片或短视频,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案例研究:案例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分析要深入,论据要充分。
2. 小组讨论:讨论要充分,记录要详细,措施要具体可行。
3. 实践报告:报告要结合本地实际,内容要真实可靠,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
4. 视频观看:观看后需提交观后感,表达个人见解与思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同学互评:鼓励同学们相互评价作业,取长补短,提高作业质量。
3. 自评反思:学生需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需及时给予学生作业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指导建议。
2. 学生反馈:学生需根据教师反馈和同学评价,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 家长反馈:家长需关注孩子作业完成情况,与孩子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家校合作。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五、教学难点: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都有哪些影响。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基础过关]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我国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形区是我国滑坡灾害频发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2.能够增加滑坡灾害频度的人类活动是()A.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B.在陡坡上堆放大量废渣C.缓坡上修筑梯田D.长江三角洲地区挖渠引水答案 1.B 2.B解析第1题,在地形崎岖破碎、多碎屑物质的低山丘陵地区,容易发生滑坡,尤其是坡度大的山地,更容易发生滑坡,符合这些条件的是云贵高原。
第2题,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有三个,即地形的坡度、植被的破坏程度和碎屑物质,人类活动能增加灾害发生的频度,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增强了三个基本因素。
因此在判断时就是看人类的活动是否增加了地形的坡度、植被的破坏程度和碎屑物质。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D.城市化后蒸发量减少4.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答案 3.D 4.C解析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被大规模开垦,造成了一次“黑风暴”,刮走了三亿吨尘土。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中央大草原被开垦种粮后,发生了一场大风暴,遭风蚀的耕地达几亿公顷。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与理解,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作业实践,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程资料,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制。
2. 案例分析:选择一至两个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洪水、地震、台风等),分析其中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及其原因。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
4. 报告撰写:每组需撰写一份报告,内容包括案例分析、讨论结果及应对策略建议,报告需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遵循教师提供的指导,确保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案例分析要结合具体事实和数据,分析要深入、全面。
3. 小组讨论需积极参与,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发表观点,并达成共识。
4. 报告撰写需注意格式规范,包括标题、摘要、正文、结论等部分,语言要简洁明了。
5. 提交作业时,需按时按量完成,并附上小组成员名单及讨论过程记录。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掌握程度;2. 案例分析的深入度和全面性;3. 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和共识达成情况;4. 报告撰写的规范性、逻辑性和观点明确性;5. 按时按量提交作业及小组合作情况。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仔细评阅,给予评价和反馈。
2.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3. 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教师将给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4. 作业反馈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录在成绩册中。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正面影响(1)表现: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举例:修建水库可以稳定②水循环,减轻③旱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2.负面影响(1)表现: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④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2)举例:破坏⑤森林和草场植被,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震或塌方。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什么?答案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诸要素都会产生影响。
如城市化会改变下垫面热力性质,影响局部气候,产生热岛效应,加重空气污染;再如城市化会破坏河网系统,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地面积水,使残留河道水质变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1)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有何变化?(2)修建水库可以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上为何多建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水库?答案(1)修建水库后,枯水期径流量相对增加,洪水期径流量相对减少,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2)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频率和强度。
(3)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如下图所示:(2)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会降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如下图所示:迁移应用1如果下图表示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②开辟了运输线③加固了防洪大堤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解析图中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时易发生旱灾。
1 / 3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2.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自学探究】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 一切灾损中-----------------------是最重要的。
人本身的-----------------------、---------------------------、-------------------------行为,都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 人类活动对----------------------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由此,改变----------------、-------------------有可能改变灾情。
3. 建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1/.----------------------、-----------------------的地区,“缩小”灾害的影响。
-----------------------、----------------------、-------------------------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
2.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作业的完成,学生应能掌握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诱发和加剧作用。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巩固:学生需回顾并总结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常见影响,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不合理灌溉等行为如何导致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
2. 案例分析:选取近年的几起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某地区的洪灾、泥石流等),分析其中人类活动对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形成简要的分析报告。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讨论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探讨当地人类活动对这些灾害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减灾措施。
每组需形成一份讨论报告,并准备在下一课时进行汇报。
4. 实践操作:学生需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查找关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新闻报道,并整理成简报或PPT形式。
三、作业要求1. 案例分析报告需包含灾害背景、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灾害后果及影响评估等部分,要求内容准确、逻辑清晰。
2. 小组讨论报告需明确指出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以及提出的减灾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
3. 实践操作部分需注明资料来源,并整理成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简报或PPT,以便于课堂展示和交流。
4. 所有作业内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至教师指定的平台或邮箱。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依据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准确性、逻辑性以及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及时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作业的修改和完善。
3. 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以激励其他学生。
通过此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提升其地理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培养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读图P19分析]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径流量的大小,用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建水库前和建成水库后的径流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阅读指导P19]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为人们对灾害的预报提供了可能。
据灾前兆、监测预报,会取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⑴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⑵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①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案例1]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学生阅读,然后分析讨论) 1、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 2、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①住户清楚防灾紧急通道;②易倒易碎品合理放置;③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④每年举行抗震大演习;3、加固公共设施。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
读图1.29分析]深圳布吉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在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等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大;同期,改变为城镇用地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洪水流量无大的变化。
说明了土地利用城市化,建筑用地增加、植被减少,洪水流量增加。
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小灾情。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过程1、不同地区“缩小”: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地区,有财力和物力防灾、灾时救援迅速、灾后恢复生产生活;“放大”:经济基础弱、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地区,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教学难点: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都有哪些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早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合作探究】图l、28 某河流修建水可前后径流量的变化【教师总结】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2、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上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等。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探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部分:1. 知识梳理:学生需回顾并梳理与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地震、洪水、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
2. 案例分析:选取近年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某次地震或洪水),分析其中人类活动对灾害发生、发展和影响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并就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提出建议。
4. 实践调查:学生需进行实地或网络调查,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5. 报告撰写:学生需将以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整理,以报告的形式,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三、作业要求1. 知识梳理部分要求全面准确,要体现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
2. 案例分析需注重实例与理论的结合,应分析出人类活动对灾害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3. 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提出的建议要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
4. 实践调查应以学生所在的地区为重点,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
5. 报告撰写应条理清晰,观点明确,数据准确,语言流畅,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全面性、准确性、创新性、实践性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优秀的作业应体现出学生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有深入的理解,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批改,针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给出指导建议,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和鼓励,并将反馈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课时作业5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面对城市化前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
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
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
D.城市化后蒸发量减少
2.为了减少城市洪水发生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
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
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
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
1~2.【解析】城市化后地面硬化范围扩大,并且城市中的废热使市区多上升气流更易降水,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会增多且会在降水后迅速形成,但地下径流会减少,蒸发量也因地面硬化而减少。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以增加下渗。
【答案】 1.D 2.C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图”,完成3~5题。
3.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不确定
4.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主要人为因素是( )
A.农业活动 B.工业生产
C.破坏植被 D.修建梯田
5.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
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
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
D.东北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3~5.【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损失率越小,因此可
B.该地区开挖数条人工河道
C.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
D.绿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
【答案】 D
10.该变化不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A.地区内空气湿度减少
B.地区内的蒸发量减少
C.地区内发生洪水的频率减少
D.地区内的地下水水位下降
【答案】 C
2015年7月21日,北京市出现历史少见的强降雨,给房山等地区带来了“水乡泽国”般的尴尬与困顿。
图甲为“北京市地形图”,图乙为“城市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从地形角度看造成房山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可能有( )
①受高压脊的控制降水丰富
②夏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
③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
④城区上游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有( )
A.城市化改变地表状况,汇水速度减慢
B.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暴雨来临时排水能力差
C.城市地表硬化后,降水损失量大地表易积水
D.草地降水损失量大,地表容易积水
11~12.【解析】第11题,受高压脊的控制一般为晴朗天气;夏季风带来充足的水汽,虽然是洪涝产生的原因,但不属于地形角度的原因;西北部山地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降水量大;城区上游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两者都属于地形因素导致洪涝灾害严重。
选项C正确。
第12题,城市化改变地表状况,汇水速度应加快,A错;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暴雨来临时排水能力差,是目前城市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B正确;由图乙可知降水损失量为地表水的下渗量,城市地表硬化后,降水损失量应该减少,C错;草地降水损失量大,地表水下渗多,地表不易积水,D错。
【答案】11.C 12.B
1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甲到图乙承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_______。
(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
(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
【解析】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引起承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图乙中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农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2)乙
(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在洪水高风险区发展居住用地。
(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涵养水源;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
14.读中国南海夏季海水透明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近海海水透明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例举A国山区常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及其灾害链,并分析其多发的原因?
【解析】(1)在沿岸地区,经济水平高,人口众多,每天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入海河流每天向大海输送泥沙。
离海岸越近,受来自陆地的污水、泥沙影响越大,所以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2)读图,图中A国应是菲律宾,常处于季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
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所以形成灾害链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
该国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
山地地形阻挡,降水丰富。
所以多地震—泥石流/滑坡灾害,形成灾害链。
该国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台风影响大。
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形成
洪峰的速度快。
所以易发生台风—暴雨—洪涝(山洪)等灾害,形成灾害链。
【答案】(1)特点: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原因:沿岸地区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河流向大海输送泥沙。
(2)以下任选一项:
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
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
地震—泥石流/滑坡。
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山地,降水丰富。
台风—暴雨—洪涝(山洪)。
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台风影响大;台风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