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格式:docx
- 大小:382.33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5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5.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五、教学难点: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都有哪些影响。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考试要求]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归纳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4.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
第一讲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自然灾害的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自然灾害的特点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如乱垦滥伐、乱牧滥采等。
(2)土壤侵蚀:①概念: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
②危害:①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速度→土地荒漠化。
②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2.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考点一| 自然灾害的特点[考点整合]1.自然灾害的广泛性与区域性2.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3.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4.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5.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6.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应用体验]地震是指地壳的天然震动。
较大的地震,震前一般都有预兆,在气象、地下水、动物等方面会产生不少异常现象。
地震前兆,有的可以从地震仪器中观测到。
主震后多会发生余震。
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反映自然灾害具有( )A.突发性和渐发性B.严重的危害性C.区域性 D.关联性2.下列由地震产生的灾害链正确的是( )A.地震→滑坡、泥石流 B.地震→飓风C.地震→暴雨、洪涝 D.地震→蝗灾、干旱解析:1.A 2.A 第1题,地震发生时历时短,破坏性大,体现了突发性的特点;主震后的余震体现了渐发性的特点。
第2题,热带气旋的强烈发展形成飓风,台风易引起大风、暴雨、风暴潮,干旱引发蝗灾。
考点二|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考点整合] 一、土壤侵蚀的形成及危害1.土壤侵蚀的形成2.土壤侵蚀的危害二、土地荒漠化三、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的关系1.全球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2.臭氧层耗竭与自然灾害3.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自然灾害四、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1.都市建设与自然灾害2.开采矿山与自然灾害3.山区建设与自然灾害4.修筑水库与自然灾害[应用体验]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图,回答1~3题。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多发火山地震(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发生滑坡泥石流(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知识讲解要点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把自然灾害理解为自然现象的发生超越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从而危害到人类社会。
2.自然灾害形成所应具备的条件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大小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4.自然灾害的类型(1)自然灾害的分类(2)我国政府采用的自然灾害分类方案七大类自然灾害及其主管部门【典型例题】下列现象或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①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②印度洋地震海啸③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④城市火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判断自然灾害时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看诱因是否是自然作用,二是看是否有受灾体。
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虽然有自然的作用,但缺少受灾体,即不会对人类社会构成任何威胁,不属于自然灾害。
造成大兴安岭森林火灾问题的因子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但森林火灾的发展过程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仍属自然灾害。
而城市火灾毫无疑问是人为造成的。
答案:B要点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自然灾害对人员的伤害对人类生理、心理的伤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2)人员伤害的人群差异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如下图: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的损毁。
高三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高频考点】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知识要点】一、自然灾害:1.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其形成具备两个条件: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属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社会属性)。
自然灾害3.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人员伤亡。
(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对农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①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②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4)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
从区域角度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的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重视防灾抗灾能力弱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自然灾害分类及孕灾圈层:自然灾害分类及孕灾圈层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及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及影响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主要的两大自然灾害带分布以及成因:两大自然灾害带分布以及成因【方法例析】(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1月中旬和3月中旬我国某区域干旱等级分布图。
我国某区域干旱等级分布图材料二:甲城市部分时段气候资料统计数据。
甲城市部分时段气候资料统计数据(1)根据材料一分别简述该区域1月中旬和3月中旬干旱等级分布规律。
(2)结合所给材料简析该区域近期出现特大干旱的自然原因。
【答案】(1)1月中旬:自西南向东北(自西向东)干旱等级降低;3月中旬:自中间向南北两侧干旱等级降低(干旱等级中间高,南北两侧低)。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44讲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辜臺尊事「聶皆逹夯实基础突破疑难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分布考点二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考点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分布整合探究■<时间、地点、规哪确定I 增加抵御难度I损失大}「周期性灾害过程L不重复性.损害结果i*区域之间T联系性』灾害之间不可詁免性I同&轻性I1.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
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变异都会成为自然灾害,只有当它超过一定限度,对人类造成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T不确定性卩灾害口然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气象灾害项目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危害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和工农业缺水,社会动荡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交通、电力设施和造成人员伤亡强风、暴雨. 风暴潮、洪涝、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造成海难和人员伤亡项目分布防御干旱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兴修水利、节水、绿化、生物改良使之耐旱洪涝亚洲东部和南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美国东部、欧洲西部等加强预报、绿化、防洪工程热带气旋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加强预报、营造防护林等(2)地质灾害灾害表现分布危害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地震生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弓I起地面震动集中于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筑成亡严建造伤最毁,员害摧物人危重地球内部的岩r r浆、气体、碎屑人山物从地壳深处喷出与地震相似的破坏附近的断层地带建筑和生态环境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阻塞江河、摧毁建筑物、破坏森林、农田灾害表现分布危害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山区毁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泥石流降水丰富的山区(3)水文灾害①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主要类型O②风暴潮的类型。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 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 方海区沿岸为多发生季节 台风风暴潮夏秋 温带气旋风暴潮 春秋 海水上涨 动力 台风温带气旋特点来势猛、速度快、 强应大、破抹另强增水过程相对平缓发生地区 受台风影响的 沿岸地区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条灾害带上,即环 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表解如下:灾害带位置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自然地理背景 人文地理 背景平害 太灾 环洋带平帛百的k沿数米带 环洋宽千地地火台海风等震山风啸暴①板块交界处 f 多火山、地 震f 多海啸; ②热带、副热 带海域f 台风 f 风暴潮集经达口,发 人中灾害带位置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原因自然地理背景人文地理背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滑石质水、灾风、泥地,善潮台震♦等害灾暴、害地坡流灾旱风害灾①不同气候带灾害;②热带、副热带海域f 台风f风暴潮;③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f山地地质灾害中度,稠经度于纬带口,密位低地人密济大题组训练<1. (2015-湖北七州市一模)读某区域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章末归纳整合台风1.概念:台风和飓风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称。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生成于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而生成于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则称为“旋风”。
飓风在一天之内就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
飓风与龙卷风也不能混淆。
后者的时间很短暂,属于刹时暴发,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
另外,龙卷风一般是伴随着飓风而产生。
龙卷风最大的特征在于它出现时,往往有一个或数个犹如“大象鼻子”样的漏斗状云柱,同时伴随暴风暴雨、雷电或冰雹。
龙卷风通过水面时,能吸水上升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俗称“龙取水”。
通过陆地时,常会卷倒衡宇,乃至把人吸卷到空中。
2.台风的形成:夏秋季节太阳直射海洋。
海水的温度升高,海面上的空气变得潮湿而不稳定,这层空气继续受热就会膨胀变轻而迅速上升,其中水蒸汽上升遇冷后凝结成水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继续上升,促使空气继续膨胀变轻而上升,于是那里就形成一个气压很低的区域。
这时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就会浑水摸鱼,迅速流过来填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空气旋涡,这个旋涡,称为气旋。
3.热带气旋的分类(按照最新分类标准)台风的形状像一个大漏斗,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份组成。
当一次台风向一个地域逼近时,首先抵达的是外围大风区,大风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降水。
其次是旋涡风雨区,它到来时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旋涡风雨区平均宽8千米~19千米,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
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最多见的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状,直径约10千米~70千米不等,平均约45千米,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台风眼的产生,是由于台风内的风是逆时针(北半球)方向吹动,中心由于离心力而形成。
5.台风有过也有功台风会掀起暴风、巨浪,带来暴雨,给航行的船只造成要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庞大的损失。
地理高一必修一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的地质、气象、水文等原因引发的、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一系列灾害事件。
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理高一必修一课程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思维方法与工具地理思维方法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和分析自然灾害的工具。
地理思维方法包括空间思维、环境思维、系统思维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系统地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发展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与地理环境地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其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自然灾害是地球自身集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地球与地理环境的过程中,需要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以及与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自然现象及其灾害性自然现象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基础。
常见的自然现象包括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
地震是地壳运动引发的震动现象,台风是海洋中空气的大规模旋转气旋,洪涝是降雨量超过地表和地下水持有能力时的现象,干旱是某个地区长期降水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
学习自然现象及其灾害性,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灾害的具体表现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第四章:自然环境与灾害自然环境是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条件。
地理高一必修一课程重点讲解了几种自然环境与灾害的关系。
例如,山地环境易发生山体滑坡,河流环境易引发洪水,海洋环境易造成海啸等。
通过学习自然环境与灾害的关系,我们能够预测地质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概率,并提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第五章: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学习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巨大破坏力,进而从政策、经济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损失。
总结:地理高一必修一课程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理思维方法与工具、地球与地理环境、自然现象及其灾害性、自然环境与灾害以及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自然灾难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突发事件,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现象。
地理学科将常见的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
下面将重点介绍地理高考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 暴雨灾害:指短时间内雨量大于平均雨量所引发的灾害。
暴雨会导致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2. 台风灾害:台风是在海洋上形成的一种强热带气旋,其伴随的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现象造成了重大灾害损失。
3. 干旱灾害:由于长时间缺水引起的自然灾害。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二、水文灾害1. 洪水灾害: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水体的水位超过河床、水库坝顶或岸堤高程,引发的大范围涝灾。
洪水是水文灾害中最为普遍和严重的一种。
2. 旱灾:旱灾常常是由于长时间的干旱造成,造成水资源紧缺、农作物严重减产。
3. 冰雪灾害:包括雪灾、冰冻灾害等,主要由于严寒天气、降雪或冰冻导致的交通受阻、农作物受害等问题。
三、地质灾害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抖动现象,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大量泥沙混合着水流动起来的一种地质灾害,常发生在山区,破坏力巨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岩层的溶解、沉降或开采等原因,导致地表发生下沉或塌陷的一种地质灾害。
四、生物灾害1. 蝗灾:蝗灾是指大量蝗虫大面积迁飞并大规模繁殖,导致农作物被吃光的严重灾害。
2. 病虫灾害:农作物受到虫害或病害的侵袭,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歉收,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3. 海洋灾害:包括海啸、赤潮等,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总结:地理灾害是地球自身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也是人与自然的一场严峻考验。
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能够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的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能够让大家对于自然灾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应对能力,确保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的自然力量引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事件。
它们的发生往往与地球的自然规律有关,包括地球内部构造运动、气象环境变化和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变等方面。
自然灾害以其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而备受关注。
根据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性质,自然灾害可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三类。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地面塌陷等。
地震是地球地壳断裂释放的能量造成的,其破坏力由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决定。
火山是地球火山岩浆喷发的结果,喷发过程中的熔岩流和火山灰对人类、农作物和建筑物均会造成严重破坏。
地质滑坡和地面塌陷多发生在山区和河口附近,其原因主要与水文过程和地面松散物质层的结构性变形有关。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风灾、雨灾和雪灾等。
风灾是指飓风、龙卷风和台风等强风引发的灾害,其破坏力主要来自于高风速和强风力对建筑物、林木和电力设施的影响。
雨灾主要与暴雨引发的洪水有关,其破坏力来自于大量积水对河岸堤坝、农田和城市建筑的冲击。
雪灾主要包括暴雪、冰雹和雪崩等,其冰冻和压力作用使得交通中断、农田受损以及建筑物承受重压。
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和冰雪灾害等。
洪水是由于降雨过多、雨水集中、河流堤坝阻塞、冰雪融化等情况导致河流水位上升超过警戒线而引发的。
干旱是指长时间缺少降水导致土壤含水量不足,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的生活用水。
冰雪灾害主要与寒冷气候区域的冰雪变化有关,如冰层厚度超过承载能力引发的冰层崩溃、冰封航道导致交通瘫痪等。
第二部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破坏力。
首先,人类对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增加。
例如,过度采矿和挖掘,会破坏地下水和地下岩层的平衡,增加地质滑坡和地面塌陷的风险。
大规模开挖和填埋活动也会改变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增加地下水级的上升,从而增加地震的发生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