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53.25 KB
- 文档页数:7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精选练习(附答案)
中国历史上三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下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精选练习,请考生及时做题。
一、选择题
1.史学家郑大华认为:《海国图志》以博见长,《瀛环志略》以精取胜。
《瀛环志略》之长在开眼看世界,《海国图志》之长在主张师夷长技,亦即向西方学习。
《海国图志》成书于清朝()
A.康乾时期
B.道咸时期
C.同光时期
D.宣统时期
解析《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魏源撰写的一部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这一时期处在道光皇帝统治时期。
答案B
2.鸦片战争前后,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首先冲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教条束缚,掀起一股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之热。
他们()
A.完全抛弃了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
B.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C.旨在获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外交礼仪
D.目的是运用西学以救中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历史现象及其本质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变。
依据材料所说士大夫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的具体史实分析,他们的目的在于了解、研究中国以外的世界情况,谋求抵御外侮;但这种做法还未上升到运用西学以救中国的高度。
答案B
1。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90分钟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政府外交官员刘锡鸿在参观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时记述:“入门右首,则林文忠公像也……文忠前有小案,摊书一卷。
上华文,下洋文。
夫文忠办禁烟事,几窘英人;然而彼固重之者,为其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也,可谓知所敬。
”文中的“文忠”指的是A.林则徐B.魏源C.李鸿章D.王韬解析:材料的有效信息有“办禁烟事”,可联系到课本上林则徐严禁鸦片和虎门销烟的知识。
在刘锡鸿的笔下,英国人是因为敬重林则徐而为其立像,故答案是A项。
答案:A2.魏源扮演了两个角色:“他是黄昏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魏源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分内的职责。
”对于材料中“职责”理解不正确...的是A.编纂《海国图志》,详实介绍西方历史地理B.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向西方学习C.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促进思想解放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因为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他和林则徐一起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人们关注世界,促进思想解放,但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向西方学习仅局限于学习技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故D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
答案:D3.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李鸿章此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践行中体西用思想C.弘扬儒家思想文化D.融合中西文化精髓解析: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高三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1.(10分)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
下表列举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的中国人,请归纳指出他们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倡导的运动、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他们的思想特点。
(每空1分,共10分)【答案】(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
这几个重大事件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主要思想特点分别是学习先进科技、主张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思想彻底反封建。
其实本题考查的关键点在于思想特点一定要做好解答。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彻底反封建;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化开端2.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答案】C【解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排除A。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排除B。
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
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历程,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每一次学习西方的变革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深入下去的,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3.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答案】C【解析】中国这种思想的变化是社会转型的反映。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1.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
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A.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成果的先进性B.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C.列强入侵,西学不断涌入中国D.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理解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转变(转型),社会也在逐渐转型,面对民族危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故选D;ABC三项不是最主要原因,说法欠妥。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2.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化的新陈代谢》写道:“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从中西之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入形而上的比较。
”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革命派君主立宪的理想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破灭B.东西方文化主要存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C.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层面的过程D.辛亥革命反映了向西方学习已由器物楔入到制度层面【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努力,先是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与技术,以林魏、曾李为代表,这时处于器物的阶段;接着是维新变法和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与共和政体,以康梁、孙中山为代表,这时上升到制度层面;但二者都有达到目的,故又出现了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以陈李为代表,转向“文化心理层面”。
分析选项,C项表述最为准确,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三民主义的内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3.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题组一开眼看世界1.[2017天津文综,4,4分]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2.[2015江苏高考,7,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3.[2014北京文综,16,4分]《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4.[2013大纲卷,19,4分]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5.[2013山东文综,28,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材料二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1)据材料一,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8分)(2)据材料二,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
专题三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2018·威海)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萌发了强国御侮的新思想,他们的新思想主要“新”在()A.坚决抵制鸦片贸易B.呼吁革除社会弊端C.反对空谈义理D.主张向西方学习【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向西方学习”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加深和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之时,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萌发的新思想。
林则徐、魏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们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的一页。
所以答案选D。
2.(2018·威海)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
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派胡言”。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C.统治者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未得到统治者的采纳【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材料表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仿造近代军舰的主张反映了他已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统治集团对林则徐的反对说明了C,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禁烟期间并未出现,所以答案选D。
3.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C【解析】“师夷长技”说明国人已认识到西方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的先进,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但在当时他们对中国落后的认识还谈不上“充分”,故排除④。
考点2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2014·浙江文综·T15)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解答关键:有效获取材料信息。
【解析】选A。
材料中阐述铁路之利时指出“首在利民”,而“利民”最后有利于“征兵转饷”,可见材料表达的观点应该是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求富”“自强”。
2.(2014·北京文综·T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潮。
解答的关键是结合《海国图志》的时代背景进行正确评价。
【解析】选B。
《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作,编辑此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等史地知识,但魏源“师夷”思想的实质,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范畴。
具体分析如下:3.(2014·天津文综·T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
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反映的社会思潮的理解。
【解析】选D。
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后,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由此可知A 不正确。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衡水中学模拟)1792年马戈尔尼使华团的副手乔治·施涛彤评述中国说:“这个国家的人们以为,他们是最杰出的,认为任何改进都是多余的,要么就是鸡蛋里挑骨头。
”这一局面开始打破于()A.新航路开辟B.康熙时代C.鸦片战争D.洋务运动2.(2015·江西师大附中模拟)民国学者萧一山称,晚清革新运动大约可以分作三个时期,即“海防时期”“洋务时期”和“维新时期”。
以下对这三个时期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海防时期”是接受新知识的发轫,代表人物有魏源等B.“洋务时期”是革新事业的启幕,但重在练兵制器之说C.“维新时期”注重政治和法律的学习,主张君主立宪制D.三者都做了普遍的宣传,并启悟国人认识到改革之必要3.(2015·衡水中学模拟)冯桂芬(1809-1874)在《制洋器议》一书中指出:“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对该言论解读最合理的是() A.认为清朝制度优于西方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不足C.认为应该全面效仿西方D.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愤怒4.(2015·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质检)1877年,郭嵩焘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
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
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
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
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
……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
”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B.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C.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D.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5.(2015·吉林摸底)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
高考历史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另备试题新人教版1.“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
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
”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A.重视商业B.重视宗教的作用C.重视军事实力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2.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
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首省方,纵民嵩乎,瞻识共主”。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依据这些资料,下列叙述哪一项最为适宜(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B.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C.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D.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答案】 D【解析】同样是维新思想,两人有区别。
严复认为最好是皇帝亲自到沿海巡视;谭嗣同认为皇帝应该为民办事,办不好事即可改换他。
3.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
影响这位学者行为的最可能是( )A.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B.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说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说4.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
其中部分存在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象,例如:曙光、新生、自由、救国、新社会、新气象、新文化、新中国、新妇女、进步青年、平民教育等。
这些期刊的名称所表达的精神源于( )A.戊戌变法运动B. 清末新政运动C. 新文化运动D. 抗日救亡运动5.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B.西方的“长技”C.介绍研究西学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试题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考点一“顺乎世界之潮流”7.(20xx浙江学考,32,2分)19世纪90年代末,某著述刊出后,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叛逆之作。
该著述是( )A.《海国图志》B.《孔子改制考》C.《变法通议》D.《天演论》答案 B 根据材料中“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可知指的是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B项正确。
8.(20xx浙江文综,18,4分)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答案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
因此应选择C。
9.(20xx浙江文综,38,7分)(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7分)答案(3)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翻译《天演论》;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
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不难判断出此人应为康有为,第二小问亦可迎刃而解,第三小问主要结合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进行论述。
12.(20xx上海单科,12,2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 )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答案 A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故“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文化为本位,选A项。
13.(20xx安徽文综,13,4分)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 A 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
B、C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可排除。
D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评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合理解读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
本题易错选C,主要原因是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14.(20xx大纲全国,19,4分)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答案 D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极大,这表明洋务派的思想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D项正确。
张之洞的这一做法不能证明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也不能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A、C两项错误。
B项显然与主题不符。
本题选D项。
15.(20xx福建文综,38,20分)(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分)答案(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
(答二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需将材料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归纳层次大意。
第二小问要从培养人才和挽救民族危机等角度思考。
第(4)问既要分析西方效仿科举制的原因,又要分析中国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前者主要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入手,后者主要从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分析。
16.(20xx江苏单科,22,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
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咸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答案答案要点:(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
解析(1)早期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分析材料一中的“试题”信息,能典型地反映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语句为“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依然坚持中国传统的纲常政教。
(2)该问属于开放性设问。
论证时应紧扣材料主旨,即近代性,同时深刻理解近代性的内涵。
结合材料一,可以提炼出课士的类别有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
材料二中“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反映了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近代性。
论证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史实,做到史论结合。
考点二新文化运动7.(20xx浙江学考,33,2分)右图是中国近代某著名杂志创刊号目录的局部图。
下列言论,属于该杂志提出并倡导的应是( )A.“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B.“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C.“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答案 C 根据图片所反映的时间“民国四年”,即1915年,再根据图片信息“敬告青年”等信息,可以判断出图片所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故C项符合题意。
8.(20xx浙江文综,16,4分)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答案 B 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抓住时间“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二是抓住关键信息“相对论”“民约论”。
此时,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重大影响。
故B项正确。
评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目标是新文化运动。
考查的能力目标是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以及运用。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
7.(20xx江苏单科,7,3分)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 D 题干材料中“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0xx天津文综,13,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