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 格式:docx
- 大小:502.86 KB
- 文档页数:3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可能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不太了解,实际上它是白血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于患者来讲其实是可以带来很多,健康伤害以及生活影响的,所以对于这种疾病一定要积极的接受治疗,尤其是在生活当中,如果自己对这方面的常识不了解的话,那么还是要尽快地咨询医生。
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了解这些疾病问题,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够盲目的自己去寻找方法去治疗,因为如果不正确的话不仅起不到治疗效果,还可能会给你的身体健康带来伤害,所以希望患者们都能够引起重视。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leukemia,CNS-L)系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至蛛网膜或蛛网膜邻近神经组织而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白血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CNS-L主要见于急性白血病(AL),慢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者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更罕见有CNS-L。
AL中较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M4型及M5型。
高白细胞血症(血白细胞>100×109/L)者大多在病程中出现CNS-L,T细胞ALL者发生率也非常高。
儿童ALL并发CNS-L 者远高于成人ALL。
★症状体征约半数患者,CNS-L在确诊AL后1~5个月内发病,81.5%发生于完全缓解前及复发时,完全缓解时发生者仅占18.3%。
少数患者CNS-L为白血病的首发表现,易误诊为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上述北京协和医院的118例CNS-L中,11.5%的病例即以CNS-L为白血病的最初临床表现。
以上就是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一个介绍,希望大家通过这些介绍之后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当在生活当中发现自己存在类似的情况时候一定要注意,尽快的去接受专业的检查,避免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
白血病浸润最难控制的部位文章目录*一、白血病浸润最难控制的部位1. 白血病浸润最难控制的部位2. 白血病的原因3. 白血病的症状*二、如何预防白血病*三、白血病的注意事项白血病浸润最难控制的部位1、白血病浸润最难控制的部位白血病浸润最难控制的部位是脑膜。
脑膜白血病,也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白血病浸润到颅内造成的,也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病机理就是白血病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了脑膜上。
现在白血病治疗技术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
但由于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有效被杀灭,因而引起CNS-L。
临床上轻者表现头痛、头晕,重者有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但不发热。
脑脊液压力增高,颅神经受损,可出现视力障碍及面神经麻痹等。
2、白血病的原因白血病的出现和一些化学物质有一定的联系,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是:汽油中的苯。
遗传是诱发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受人体的遗传基因与染色体等影响的。
病毒因素也是导致急性白血病的病因之一,它能造成很多疾病的入侵人们的身体,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平时生活中,人们难免会接触到那些具有辐射性的物质,像电离、X线等。
如果长期接触该物质会导致白血病的出现。
长时间的食用含有化肥、农药的蔬菜、水果等食物和不干净的水源,就十分容易使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发病。
如果滥用药物,会造成白血病的发生,大家一定要注意。
3、白血病的症状白血病早期通常会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偏瘫、意识丧失等神经系统症状。
贫血常常为白血病的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自觉虚弱乏力、多汗,不论在活动或是在休息时,都觉得气促、心跳加快。
大部分白血病患者有浅表淋巴结的肿大,以颌下、颈部、锁骨上、腋下及腹股沟处多见,往往没有明显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肿大,胸骨下有明显的压痛,这是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的表现。
白血病以出血为早期表现者近40%。
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常见与皮肤不明原因的瘀斑、口腔、鼻腔、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疾病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英文名: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缩写:CNS-L别名:脑白ICD号:C95.7分类:血液科概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系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至蛛网膜或蛛网膜邻近神经组织而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白血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CNS-L主要见于急性白血病(AL),慢性白血病患者发生者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更罕见有CNS-L。
AL中较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M 4型及M 5型。
高白细胞血症(血白细胞>100×109/L)者大多在病程中出现CNS-L,T细胞ALL者发生率也非常高。
儿童ALL并发CNS-L者远高于成人ALL。
以往认为AML中的M 3型罕见并发CNS-L,但近20年发生率已显著增加,可能和全反式维A酸的广泛应用有关。
因为患者在完全缓解前绝大多数患者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可能导致髓外浸润的机会增多。
同时M 3型预后已明显改善,长生存期者大大增加,可能也是因素之一。
流行病学: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国外报告ALL病人CNS-L临床和尸检检出率为74%。
7%病人发病时有CNS累及(脑脊液中发现白血病细胞),但只有4%病人有CNS症状。
约半数病人在确诊白血病后1~3个月内发病,81.5%发生于CR前及复发时,CR时发生者仅占18.3%。
少数患者可以CNS-L为首发表现,造成诊断困难。
ALL,尤其是T-ALL诊断时白细胞>50×106/L均为CNS-L的高危因素。
C D D C D D C D D C DD北京协和医院1972~1986年在597例成人急性白血病中,临床检出CNS-L 共118例,ALL占31.4%,11.5%的病例以CNS-L为首发症状,约8%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常于预防性鞘内用药时脑脊液检查发现。
【疾病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英文名】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别名】脑白【ICD号】C95.7【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诊断研究进展】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1)实验室检查进展:CSF腰穿是目前监测脑压的“金标准”。
一般主张腰穿选择在缓解期,因急性期外周血肿瘤负荷大,腰穿直接破坏血脑屏障,促使白血病细胞浸润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CNS)。
国外学者多主张在诱导化疗的第1天即行腰穿和预防性鞘内注射,及时评价CNS的状态,有利于针对性治疗。
腰穿可发现CSF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糖减少、蛋白含量增高。
CSF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比较敏感的方法,诊断率为82.9%;CSF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测定阳性,说明存在着白血病细胞,结合形态有助于诊断CNSL;CNSL患者CSF中β微球蛋白和铁蛋白升高,尤其CSF和血清中β微球蛋白比值增加对CNSL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CSF中白血病细胞基因重排,可以提高早期诊断CNSL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①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9月至2007年1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AL患者58例,其中AL不并CNSL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4~68岁,平均40.2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4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6例。
AL并CNSL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14~62岁,平均45.7岁,其中ALL 28例,ANLL 10例。
所选病例均符合张之南血液病诊断标准。
对照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均为外科手术病人,无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结缔组织疾病,肝肾功能正常。
②脑脊液标本收集及处理: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收集脑脊液标本,AL并CNSL患者在治疗后再次收集脑脊液标本,1份做脑脊液常规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另1份做β-MG、SF、L DH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也被称为神经系统白血病,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白血病类型。
它是由白血病细胞侵入和累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造成的,包括脑和脊髓。
这种白血病会导致大脑和脊髓的功能受损,影响大脑和脊髓正常的运转,对患者的身体和认知功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起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有研究表明,一些基因异常和遗传因素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有关。
此外,暴露在某些有害物质或辐射下也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感染病毒、脑外伤以及其他因素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从而促进白血病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虽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它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症状各异,往往因个体而异。
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等。
其他症状可能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加重,如肢体无力、肌肉麻木、共济失调、精神错乱和抽搐等。
由于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的体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常会被误诊。
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需要通过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来获取脑脊液样本。
脑脊液样本会用于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存在,以及评估细胞的类型和病情。
此外,还可以进行脑部扫描、脑电图和神经系统评估等检查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病情。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首要目标是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
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白血病细胞,进而控制病情。
放疗则是使用高能射线来破坏白血病细胞。
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将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来替代患者的异常细胞,以治疗白血病的方法。
虽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治疗期间患者可能面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感染、贫血、出血等。
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治疗管理和支持非常重要。
患者和家人也需要得到心理辅导和支持以应对疾病的心理压力。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名词解释1.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病。
首先,中枢神经系统(CNS)指的就是咱们的脑子和脊髓,也就是负责处理各种信息、调控身体的“指挥部”。
而白血病,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影响血液细胞的癌症。
当白血病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时,就意味着这些调皮的癌细胞不仅在血液中作乱,还跑到了脑子和脊髓里,这可就麻烦了。
这种情况一般是由原本健康的造血细胞发生变异,变成了恶性细胞。
它们就像是个不速之客,硬是要闯进我们的派对,把原本和谐的场面搞得乱七八糟。
这些细胞不仅抢占了正常细胞的“资源”,还会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一系列令人烦恼的症状。
2. 症状表现2.1 头痛、呕吐那么,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会有什么症状呢?首先,最常见的就是头痛和呕吐。
这种头痛可不是那种“吃了不好的东西”导致的,而是那种深沉的、像有人在你脑袋上打鼓的感觉。
哎,真是难受,动一下都觉得要命!有时候还伴着恶心,真是让人想要一头撞墙。
2.2 神经系统症状再来,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一些神经系统的症状,比如说视力模糊、走路不稳,甚至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手脚麻木。
想象一下,平时灵活自如的你,突然变成了“走路像踩着棉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更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到意识,甚至会有昏迷的可能,听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胆战。
3. 诊断与治疗3.1 诊断方式好吧,咱们聊聊怎么诊断这个病。
医生一般会通过一些检查,比如说血液检测、脑脊液分析等等。
其实就像是侦探破案一样,医生需要找到那些可疑的细胞。
然后再结合病人的症状,才能下最终的判断。
3.2 治疗方法至于治疗,哎,真是一场持久战。
常见的治疗方式有化疗、放疗,甚至是骨髓移植。
治疗的过程可不是轻松的,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可能让人觉得像是在坐过山车,晕乎乎的。
不过,不要灰心,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效。
很多人都能通过积极治疗,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确定为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急性白血病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白血病治疗学》(陆道培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1. 白血病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如颅内高压表现、颅神经或脑实质浸润特征、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等
2. 脑脊液改变:
1). 脑脊液压力>200 mmH2O或>60滴/分钟
2). 白细胞计数>1×107/L
3). 蛋白>0.45 g/L
4). 脑脊液滴片干燥后染色,发现白血病细胞
5). 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具有白血病免疫表型的细胞
3. 需除外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感染
符合上述第3项,及第2项中4)和5)以外任一条的,为可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符合上述第3项,及第2项中4)和5)任一条,或1)-3)中任何两条,可诊断为中枢神
经系统白血病。
符合上述第3项,但无脑脊液改变,有头痛、恶性、呕吐等非颅内高压特异性表现的,不足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而有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白血病患者,可疑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三)进入路径标准。
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
需结合原发白血病确定住院日。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
2. 出凝血
4. ECG
5. 影像(MRI/PET-CT/CT)
6. 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病理、流式细胞仪免疫表型分析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鞘内注射MTX、Ara-C和地塞米松。
(七)出院标准。
需结合原发白血病确定住院日。
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ICD-10:);行___________________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