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人会因为什么导致死亡
- 格式:doc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9
西医内科学——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上)1、白细胞减少症的病因中属粒细胞破坏过多的是A、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B、脾功能亢进C、苯中毒D、应用抗肿瘤药E、恶性肿瘤2、急性白血病发生感染,最常见的是A、咽峡炎、口腔炎B、泌尿道感染C、皮肤感染D、肺部感染E、肛周炎3、最常见于儿童的急性白血病是A、急单核白血病B、急巨细胞白血病C、急红白血病D、急粒白血病E、急淋白血病4、急性白血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A、肝功能衰竭B、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严重感染D、严重贫血E、大出血5、急性白血病常见的首发表现是A、关节疼痛B、脾肿大C、发热及感染D、贫血、出血E、淋巴结肿大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破坏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发生粒细胞减少,见于严重败血症、慢性炎症、脾功能亢进、结缔组织疾病和药物所致免疫性粒细胞减少。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急性白血病发生感染以咽峡炎、口腔炎最多见,肺部感染、肛周炎及皮肤感染也较常见。
3、【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成年人最多见的急性白血病是急粒白血病;儿童最多见的是急淋白血病。
二者可比较记忆。
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严重感染可致菌血症或败血症,是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5、【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急性白血病,约半数以上患者以发热起病。
发热程度不同,多因感染引起。
再生障碍性贫血要点五鉴别诊断再障须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或粒细胞减少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相鉴别。
要点六病情评估1.查明病因,判断病因学类型(1)遗传性再障如Fanconi贫血、家族性增生低下性贫血及胰腺功能不全性再障等,详细询问家族史,可以提供发生贫血的遗传背景,表现为一系或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可伴发育异常、皮肤色素沉着、骨骼畸形、器官发育不全等,有可能发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及其他各类肿瘤性疾病。
白血病患者肺部感染会造成死亡吗白血病是一种由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而导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疾病。
它通常通过抑制骨髓正常造血细胞的功能,从而导致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症状。
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容易感染各种微生物。
肺部是人体呼吸系统的核心,每天接触到大量的微生物和外界污染物。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应对这些威胁,但是白血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受损,无法有效抵御感染。
因此,白血病患者肺部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死亡。
肺部感染是指肺脏组织发生感染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当白血病患者感染了肺部病原体时,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受损,身体无法迅速清除致病微生物。
这使得感染病原体在肺部大量繁殖,导致肺脏组织发生炎症和感染。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核心,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当肺部感染严重时,炎症和感染会导致肺泡填满病原体和炎性渗出物,影响到气体交换的正常进行。
这将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等症状。
如果肺部感染未能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肺炎、脓胸、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这些并发症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在白血病患者中,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低下,他们对感染的抵抗力相应较低。
因此,即使是普通的肺部感染也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脓胸等。
这些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也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尤其是对于患有急性白血病,病情通常进展迅速,一旦发生严重的肺部感染,往往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
虽然肺部感染对于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潜在的危险,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感染都会导致死亡。
目前,通过及时的治疗和充分的支持性护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和治疗肺部感染。
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免疫支持治疗和支持性护理等。
抗感染治疗可以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来针对肺部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治疗。
免疫支持治疗包括给予白细胞增殖因子、免疫球蛋白等以增强免疫力。
白血病常见死亡原因白血病是一种由异常增殖和发育的白血细胞引起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白血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遭受严重破坏,导致死亡。
白血病的死亡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白血病患者因为免疫功能受损,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感染的侵袭。
常见的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口腔感染等。
感染会导致高热、严重脱水、严重组织损伤等症状,严重的感染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
2. 出血:白血病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异常,造成出血倾向。
患者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淤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严重的出血可能引发大出血,造成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后果。
3. 贫血:由于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造成正常造血功能受限。
白血病细胞占据了骨髓中的空间,使得红细胞的生成能力下降,导致贫血。
严重的贫血会导致患者体力下降、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等。
4. 脑膜炎:白血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脑膜炎病原体,如脑膜炎球菌、流感病毒等。
脑膜炎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
严重的脑膜炎可能导致脑疝、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5. 肺炎: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白血病患者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其中包括肺炎球菌、卡他莫拉菌等。
肺炎会导致呼吸系统受损,出现呼吸急促、氧气不足等情况。
严重的肺炎可能导致呼吸衰竭、脓胸等危及生命。
6. 白血病细胞浸润:白血病细胞可以扩散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造成浸润和破坏。
例如,肝脏、脾脏、骨髓等重要器官受到浸润后,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贫血加重、骨质疏松等症状,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总之,白血病的常见死亡原因主要包括感染、出血、贫血、脑膜炎、肺炎以及白血病细胞的浸润。
白血病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积极对抗感染、控制出血、改善贫血等并发症,以提高生存率。
此外,骨髓移植、化疗、免疫治疗等方法也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白血病患者最后怎么死的文章目录*一、白血病患者最后怎么死的1. 白血病患者最后怎么死的2. 白血病发病的原因有哪些3. 白血病症状有哪些*二、白血病饮食调理*三、治疗白血病的方法白血病患者最后怎么死的1、白血病患者最后怎么死的白血病又被称之为血癌,是造血系统发生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白血病的病理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的生成减少,导致白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异常改变,导致白细胞异常的增加,并且浸润到人体的各脏器,导致脏器的正常功能发生损害,很容易受伤、出血、感染,白血病细胞也可像其他恶性肿瘤细胞一样,无阻拦地侵犯人体的各种脏器,影响脏器功能,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的。
2、白血病发病的原因有哪些 2.1、化学因素。
苯的致白血病作用比较肯定,苯致急性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为主,烷化剂和细胞毒药物可致继发性白血病也较肯定,多数继发性白血病是发生在原有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和易产生免疫缺陷的恶性肿瘤经长期烷化剂治疗后发生,乳腺癌,卵巢癌和肺癌化疗后也易发生继发性白血病。
2.2、放射因素。
电离辐射有致白血病作用,其作用与放射剂量大小及辐射部位有关,一次较大剂量(1~9Gy)或多次小剂量均有致白血病作用。
2.3、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和某些白血病发病有关,白血病患者中有白血病家族史者占8.1%,而对照组仅0.5%,近亲结婚人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比期望值30倍,某些染色体有畸变,断裂的遗传性疾患常伴有较高的白血病发病率,如Down综合征,先天性血管扩张红斑症(Bloom综合征)和Fanconi贫血等。
3、白血病症状有哪些 3.1、发热:约50%至84%的患者以此为首发症状。
发热有两种:一种是由白血病本身引起,一般不超过38℃,抗生素治疗无效;另一种是因身体免疫力降低,导致感染引起,往往高烧39℃至41℃,常见感染有咽炎、扁桃体炎、口腔炎、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口腔炎最多见。
3.2、贫血:可为首发症状,随病情进展而加重。
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急、多汗等。
浅析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出血机制发表时间:2009-12-11T11:22:13.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5期供稿作者:冉俊丽司海霞[导读] 白血病患者因粒缺往往合并严重的感染,致病菌释放内毒素直接损害血管壁,改变血管通透性。
冉俊丽司海霞(山东省淄博矿业集团中心医院血液科山东淄博 255000)【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5-0096-01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约40%~70%的APL患者起病时均伴出血倾向,在未并发DIC者,出血发生率约67%~75%,死于出血者占10%~15%,并发DIC者几乎全部有出血,其中死于DIC者占20%~25%[1],而且尤以APL为著。
现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的应用虽使APL出血现象与止血异常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出血仍是30%~60%的APL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最易并发DIC出现严重的出血而死亡,故本文着重讨论APL的岀血机制。
1 血小板异常1.1 血小板的数量减少几乎所有的急性早幼粒患者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临床出血表现明显,是引起出血的最重要原因。
其原因是骨髓中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异常大量增生致使巨核系受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无巨核细胞生成,故而使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数量减少,当PLT>30×109/L时可无严重的出血,但低于5×109/L时则可引起致命的出血,尤其是深部脏器出血及颅内出血非常凶险,一旦发生常于数分钟及数小时内迅速死亡。
1.2 血小板功能异常在正常情况下当血管壁受损时,血小板就会与胶原、弹性蛋白等血管内皮下成分发生黏附,血小板可直接黏附于胶原,也可通过vWF及纤维结合蛋白等黏附分子介导而发生黏附。
在高切变力条件下,vWF与胶原结合发生构型改变,暴露出与血小板GPⅠb/IX结合的功能区,GPⅠb/IX与vWF结合导致血小板黏附。
急性白血病发病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白血病的病因学已从群体医学、细胞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尽管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发生有关,但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
目前在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方面,仍然认为与感染,放射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有关。
疾病分类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
临床以感染、出血、贫血和髓外组织器官浸润为主要表现,病情进展迅速,自然病程仅有数周至数月。
一般可根据白血病细胞系列归属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两大类。
(一)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分型1.FAB分型:M0:未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1:部分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3: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4:粒单细胞性白血病M5: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6:红白血病M7:巨核细胞性白血病2.WHO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相关前驱细胞肿瘤2008分类1997年来自美、欧、亚等各大洲的国际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组成的临床医师委员会与病理学家共同讨论,提出血液肿瘤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的新分类方法。
在白血病FAB、MIC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WHO分类法,经过2年的临床试用后,于1999年及2000年对新分类修定,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认定,形成WHO 2000分类,在此基础上又形成2008分类。
(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分型ALL根据免疫表型不同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两大类。
2000WHO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为三种亚型:(1)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亚型):t(9;22)(q34;ql1),(BCR/ABL);t(4;llq23),(MLL重排);t(1;19) (q23;p13);(E2A/PBX1);t(12;21) (p12;q22),(ETV/CBFα)。
(2)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急性白血病54例死亡分析何学琴【期刊名称】《中华综合医学》【年(卷),期】2002(003)002【摘要】目的: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致死的危险因素,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54例急性白血病死亡患者进行死因分析。
结果:(1)死亡原因:54例患者死于感染32例,出血1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8例;(2)发生感染的主要部位及病原菌种类:发生感染42例次,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血培养阳性13例次,其中G-杆菌8例,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为主。
(3)白血病细胞浸润部位:以中枢神经系统,肺部,骨质浸润为主;(4)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2.0×109/L 52例,血小板计数≤25×109/L 38例;(5)化疗,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化疗,多采用COAP或DAE方案,并应用糖皮质激素,全部病例均给予抗生素。
结论:感染出血是白血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白血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比例也较高。
提示预防并发症的同时,应尽早积极地化疗,加强抗感染治疗,才是降低急性白血病死亡率的关键。
【总页数】2页(P112-113)【作者】何学琴【作者单位】湖北省襄樊市中心医院儿科44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1【相关文献】1.急性白血病并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李亚雨;马杰;胡营涛;李宁;仵菲斐;谢新生;孙慧2.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出血死亡因素分析 [J], 许芳;胡宏;吴华新;苏静;文菁菁;刘宜平;冯贵平;梁效功3.儿童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12例分析 [J], 鲁瑞丰;于洁;李晓静;宪莹4.5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J], 郭雷;李艳;卢立慧;常颖;王文鹏;高吉照5.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J], 胡菊花;刘海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血病患者肺部感染了就会死亡吗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由于骨髓内白血病细胞无序增殖所引起的。
这种疾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由于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他们更容易感染。
而肺部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患者的肺部感染了,的确会增加其死亡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肺部感染的白血病患者都会死亡。
本文将详细探讨白血病患者肺部感染与死亡的关系。
首先,白血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受损,因此他们对于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抵抗力较低。
当肺部感染侵入体内时,患者的身体往往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抵抗。
肺部感染会导致患者的呼吸道受损,使得氧气难以到达血液中,造成缺氧。
此外,感染还会导致炎症反应加剧,释放出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进一步损伤组织,加剧疾病的恶化。
再加上白血病患者本身就面临着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身体状况已较为虚弱,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肺部感染对患者的威胁增加。
其次,不同的肺部感染类型对白血病患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肺部感染可以是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其中细菌性感染较为常见。
肺炎球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细菌性肺炎病因之一,常导致肺炎的发生。
炎症累及肺泡和间质,导致呼吸困难和气体交换异常;大多数情况下,适当的抗生素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而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则对白血病患者的威胁更大,因为这些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更为剧烈,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更具致命威胁。
与此同时,真菌感染对白血病患者也是一个严重问题,尤其是白色念珠菌性肺炎,因其高度致病性和侵袭性,使得患者的存活率大大降低。
有研究表明,肺部感染是白血病患者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白血病患者中,感染相关的死亡率高达60%。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患有白血病并感染了肺部的患者都会死亡。
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肺部感染更多被认为是导致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并非唯一因素。
实际上,如果白血病患者及时接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在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病毒和抗真菌药物的情况下,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是可以得到很好控制的。
急性白血病常见的死亡原因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由造血干细胞异常增生演化而来的恶性肿瘤。
它是由于异常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扩增,不断积累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而导致血液和骨髓病理性改变的一种疾病。
虽然现代治疗技术的发展已经显著改善了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但仍有许多患者因病情严重而导致死亡。
急性白血病的死亡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功能低下:由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异常增生,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引起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
此时,身体对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
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2. 出血:由于骨髓异常增生,导致正常血小板减少,从而影响了凝血功能。
急性白血病患者容易发生出血现象,特别是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淤血等。
如果严重出血无法控制,可能会导致死亡。
3. 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出血风险: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异常增生,导致正常红细胞减少,从而引起贫血。
贫血会导致氧供应不足,加重病情。
同时,血小板减少也会导致患者易于出血。
大面积出血可能会导致休克和死亡。
4. 骨髓移植相关并发症:对于一些高危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然而,骨髓移植本身也会引发许多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等,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
5. 肿瘤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会导致潜在的骨髓代谢性功能障碍,如骨质疏松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并促进肿瘤骨髓浸润,这可能导致骨髓功能衰竭和相关并发症。
6. 高代谢状态: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常出现代谢亢进,如高温、多汗、消耗症状。
这些症状全面消耗患者的体力和营养,进一步增加了死亡的风险。
针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死亡原因,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合适的治疗方法。
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及恰当的支持疗法都是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风险的关键。
12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病例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近年来,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对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虽然目前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且多数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但是有部分儿童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却产生了早期死亡现象,导致了许多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对12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的病例进行分析,找出其死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减少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早期死亡率,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选题意义急性白血病作为一种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死亡率一直是儿童肿瘤治疗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如果能够对12例早期死亡的病例进行分析,找出其病因和影响因素,这对于临床治疗的进一步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析早期死亡病例的病因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儿童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精确和有效的指导意见。
其次,可以为医院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的水平和质量。
再次,对于预防和减少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早期死亡病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医疗保障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对12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的病例进行分析,找出其死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减少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早期死亡率,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和诊断方法:介绍急性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和诊断方法,为后续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 12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病例的基本情况和病史:描述12例病例的基本情况和病史,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和死因。
3. 病例死因的分析:对这12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病例进行病因分析,找出病因和影响因素。
4. 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分析病例死因和影响因素,结合临床经验和最新治疗技术,提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的建议,以增加患儿的治愈率和生命安全。
急性白血病人会因为什么导致死亡2012-09-18 19:49 提问者:时尚流星舞888 |浏览次数:191次不好意思,我问了好多问题已经没分,哪位高手帮忙帮忙回答一下。
我来帮他解答推荐答案2012-09-19 09:34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死亡率非常高,但导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病死由于急性白血病来势凶猛,有大约20%患者发病后还来不及治疗或刚开始治疗就死亡了。
这当中包括:①原发耐药,无法缓解,但比例不高;②严重的出血,颅内出血死亡率尤其高,占早期死亡的50%以上;③严重感染,抗菌药治疗效果差,多发生于初治的后期;④体质差,心、肺、肝、肾衰竭等,多发生于化疗后;⑤这些患者当中有的是由于病型凶险,部分则是各种无意识的延误,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加重的结果。
2、无力治疗而死亡白血病治疗费用高,能承受这种负担的家庭大约不到20%,大批患者早期东凑西拼乃至卖家产的一点钱在1至2个月内就用完了,有的患者只好拖延乃至停止治疗;许多本来有希望治愈的患者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有报告认为:我国小儿AL年发病人数约1.5万人,能科学规范治疗者仅1/10。
3、延误治疗而死亡。
①多处求医。
有的患者和病属对一家医院的诊治往往不信任,要去多家医院诊治,东奔西走,延误了治疗或治疗的连续性,使病情恶化。
其实,急性白血病早一个小时上化疗都是有意义的。
②偏信误导。
相信不化疗可以治白血病的误导,相信世上有灵丹妙药,有的还在求神拜佛上花大钱。
③侥幸心理。
化疗或服中药缓解后对续治不认真,导致复发死亡。
首次复发时多数患者可以很快重新缓解。
服中药的患者尤其缓解得快,而且多数生存质量很好,有的患者甚至与常人无异,殊不知体内癌细胞仍然没清除干净,或者正在大量繁殖。
在连续缓解几个月,生存质量很好的情况下,许多患者和病属更不把复发当成一回事,任你怎样提醒和告诫他们:绝对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按时足量化疗和认真服药。
可是大都无济于事。
结果是l至3个月内再次复发,他们才慌了手脚,经济也力不从心了,于是对再认真从头续治失去了信心,最后是前功尽弃,人财两空。
④迷信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在社会上流行的提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白血病的唯一方法,于是造成了一种误解,认为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就能治愈所有的白血病。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死于移植中的病例大约由最早的l/3降到1/5,移植成功率提高了,但是抗复发仍然是个难题,移植成功后的3年和5年生存率似乎没有什么提高,大约只有70%和40%。
至于l0年生存率,还没见到过统计报告。
所以只能够说,造血干细胞移植能使一部分患者长期生存和治愈,比单纯化疗要好。
由于移植的基因配对困难和高额费用,此法并非大众化的治疗方法。
赞同0|评论求助知友血液病医生|来自团队血液病医生团|十一级采纳率33%擅长领域:医疗健康内科血液科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其他回答共1条2012-09-19 00:17QQ326720249|四级症状导致死亡化疗以后症状导致死亡化疗药害死了肾,导致尿毒症而死化疗药害死了肝,肝脾肿而死化疗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而死化疗药导致肺纤维化,呼吸困难而死为什么白血病患者最终大部分走向了死胡同最经刚演完AA制生活,里面的白血病女孩廖晨最终还是走向了死亡,为什么呢?现在医学很发达了,为什么白血病患者的命运最终还是一样的呢?听听智魁专家是怎么说的。
虽然很多的白血病患者接受了化疗和其他的治疗,但是白血病的致死率还是居高不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多数人对于白血病化疗认为只是一种延缓病情的手段,是无法治愈的,于是很多人在治疗白血病的过程中是破罐子破摔。
其实事实上并不这样的,有一部分患者对常规的化学治疗很敏感,仅用化疗就可以治愈。
还有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适合骨髓移植的,骨髓移植在精神、情感、机体、费用上的代价远高于化学治疗和诱导分化治疗。
对首次化疗疗程能取得缓解者,一定要坚持巩固强化治疗,千万不可一味地追求骨髓移植。
否则不但会浪费钱财等有限资源,也将影响病人的救治时机。
在白血病的治疗过程中不管是患者还是医生存在的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希望寄托在骨髓移植上,当通过化疗缓解后就不进行系统规范的化学治疗,到处找骨髓源,这样把患者的治疗就耽误了,这是很可惜的。
所以,白血病患者在接受白血病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不要盲目的进行骨髓移植。
注意:白血病骨髓移植后的肺损伤致死空军总医院2012-03-09分享作者:空军总医院王恒湘薛梅【病历摘要】白血病患者男,22岁,2006年4月因头晕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2)。
予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化疗2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后给予巩固治疗。
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常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肺部CT正常,结核抗体试验和结核菌素试验(-),血沉111 mm/h,左氧氟沙星及丁胺卡那霉素治疗有效。
单倍型相合骨髓移植2006年10月12日接受单倍型相合骨髓移植,供者为其母亲(人类白细胞抗原3/6相合),预处理方案采用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全身照射,移植过程顺利。
特发肺炎综合征移植后39 d(2006年11月20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9.3℃,查体无阳性体征。
胸部CT:双肺弥漫间质病变,以下叶为重,两肺可见磨玻璃样改变,纵隔内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双侧胸膜增厚(图1A)。
考虑急性血性播散性肺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雷米封,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同时给予抗细菌(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治疗,3 d体温无明显改变,停用抗生素。
为减轻中毒症状,促进炎症吸收,加用泼尼松40 mg/d。
后体温正常,继续给予抗结核治疗。
治疗2周后复查胸部CT两肺病变明显吸收,两侧胸膜增厚无变化(图1B)。
图1 患者各阶段胸部CT图1A.移植后39天,双肺弥漫性病变;1B.抗结核治疗后2周,两肺弥漫性病变明显吸收 2007年1月26日复查肺部CT已正常。
2007年4月17日移植后半年返院复查,泼尼松已停用4周,患者无发烧,偶有干咳。
查体无异常。
复查胸部CT右肺上叶前段见小片状密度增浓模糊影、边缘不清,继续抗结核治疗。
2007年5月10日因干咳加重入院。
血色素112 g/L,白细胞5.6×109/L,血小板72×109/L,血沉80 mm/h,C反应蛋白8.35 mg/L,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及氧分压正常。
肝肾功能正常。
血巨细胞病毒抗原(CMV-PP65)阴性,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军团菌抗体及结核抗体均阴性。
先后三次痰培养有粪肠球菌。
2007年5月11日胸部CT双肺散在多发小片状密度增浓模糊影、边缘不清(图1C)。
2007年5月15日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部活检。
术中顺利。
术后渐出现咳嗽、气憋症状。
肺泡灌洗检查细胞分类计数,巨噬细胞0.79,淋巴细胞0.15,中性粒细胞0.06,刷片未见细菌、真菌等。
卡氏肺孢子虫检查(-)。
肺泡灌洗液CMV-PP65阴性。
真菌培养有葡萄牙念珠菌,细菌培养阴性。
抗酸染色阴性。
肺组织活检病理为肺泡间隔增宽伴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巨噬细胞。
2007年5月20日复查胸部CT双肺内可见散在分布的多发片状影,边界不清,右侧胸腔可见气胸改变,右侧胸腔可见少量积液;右肺受压向后内移位,与图1C相比,病变范围扩大,以右肺变化较显著(图1D)。
图1 患者各阶段胸部CT1C.2007年5月11日双肺多发散在小片状密度浓影;1D.2007年6月1日双肺病变较前加重2007年5月20日开始抗病毒(更昔罗韦和利巴韦林)治疗,及抗真菌治疗,二性霉素B(从小剂量5 mg逐渐加量,同时应用地塞米松5 mg/d(第1天),4 mg/d(第2天),2 mg /d(第3~7天)治疗。
同时局麻下给患者右胸腔内置管,抽气。
2007年5月24日气胸消失,但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气憋,体温渐上升38.3℃,心率84 7次/min,呼吸30次/min,双肺听诊无明显异常。
2007年5月26日复查胸部CT:双肺内可见多发小片状毛玻璃密度影,边界不清,与图1D相比,病变明显吸收好转,右侧胸腔仍见少量积液(图1E)。
考虑合并肺部免疫性损伤,加泼尼松30 mg,1次/d。
激素治疗4 d,体温38℃,咳嗽、气憋症状稍减轻,由于痰培3次有粪肠球菌,加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
2007年6月1日复查肺部CT(泼尼松治疗1周),双肺野多发斑片状及条索状密度增高影,与图1E比较略加重(图1F)。
停用抗病毒和二性霉素B及泼尼松治疗,静点甲泼尼龙40 mg,2次/d,米卡芬净100 mg/d。
图1 患者各阶段胸部CT一周后(2007年6月8日)复查CT双肺见多发斑片状及条索状密度增高影,与图1F 比较:双肺多发炎性病变,双上肺病灶较前有所吸收好转,双下肺病灶加重(图1G)。
但患者症状无改善,仍气憋,出现严重低氧血症。
图1 患者各阶段胸部CT1G.2007年6月8日病变进一步加重2007年6月14日甲泼尼龙加量,120 mg,1次/8 h。
并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及亚胺培南一西斯他丁抗感染治疗。
病情仍逐渐加重,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无效于2007年6月25日死亡。
死亡后经患者家属同意行肺穿刺组织培养及病理检查。
组织培养无细菌及真菌。
病理诊断为骨髓移植后免疫相关性弥漫性肺损伤,光镜下主要病理改变为:细支气管闭塞,支气管周围和肺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间质可见纤维化和出血,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和透明膜形成(部分病理图片见图2)。
图2 患者肺部病理切片HE染色图2A.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00;2B.肺间质纤维化×200;2C.肺间质出血×200;2D.肺泡上皮细胞高度增生、变性,肺泡内渗出,组织细胞浸润x100临床诊断为特发肺炎综合征(idiopathic pneumonia syndrome,IPS)。
【讨论】骨髓移植后肺部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尽管单倍型相合骨髓移植解决了大部分患者的造血干细胞来源困难问题。
但由于较强的预处理方案和移植后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1-2],移植后肺部并发症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4]。
病例分析综合本病特点:(1)青年,男性。
(2)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常出现发热,左氧氟沙星及丁胺卡那治疗有效,血沉快,临床高度怀疑结核感染。
(3)骨髓移植早期出现发热,双肺弥漫性病变,临床怀疑血型播散性肺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和激素治疗病情控制,确诊没有证据。
(4)移植后半年肺部再次出现病变,以间质性病变为主,首先考虑为病毒感染和卡氏肺孢子虫。
(5)痰培养3次有粪肠球菌。
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真菌培养有葡萄牙念珠菌。
肺组织活检病理为肺泡间隔增宽伴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可见巨噬细胞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