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灌肠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125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4.31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分析小儿肠套叠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通常由小肠套入大肠而引起的,临床上常见症状为腹痛,呕吐,便血和失常等,一旦发现患儿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时,应想到小儿肠套叠的可能性。
本文将就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进行分析。
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
小儿肠套叠可以使用多种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如超声、CT和X线等。
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为超声检查,其优势在于无辐射、无创伤、操作简便、价格低廉。
超声检查可显示肠套叠的部位、长度及肠壁厚度,对其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在超声检查中,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看到套叠部位肠管蠕动消失,形成肠梗阻,导致胃肠积液;其次是显示套叠部位肠管壁增厚,伴有肠壁水肿;再者是观察到套叠部位的环状回声,是最直接的诊断依据。
超声检查还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其他导致腹痛的常见疾病,如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
我们了解一下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非手术方法,即空气灌肠整复。
空气灌肠整复是通过肛门插管注入气体,将套叠的肠段逐渐推开,使其重复位置,一般配合超声引导下进行。
还可加用短时间输液、止血、抗痉挛等治疗。
空气灌肠整复的优势在于无需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迅速。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误诊、误治,引起肠坏死等。
在进行空气灌肠整复前,应充分评估患儿的情况,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空气灌肠整复前,应先行补液,并在复位前进行抗感染治疗。
在操作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充气,及时发现并处理套叠后肠坏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主要通过超声检查进行,其治疗方法以非手术的空气灌肠整复为主。
对于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及治疗,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病情的恶化。
在进行空气灌肠整复时,应充分评估患儿的情况,加强监护与护理,确保治疗的安全与有效。
空气加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患儿效果分析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它是一部分肠管套入另一部分肠管内形成肠梗阻。
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肠坏死、肠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出现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
根据套叠的部分可分为空空型肠套叠、空回型肠套叠、回回型肠套叠、回盲型肠套叠、回结型肠套叠、结结型肠套叠几种类型,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是回结型肠套叠。
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空气加压灌肠治疗肠套叠187例。
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87例患儿拟诊肠套叠,其中男112例,女75例;年龄3个月至6岁;发病时间最短2.5h,最长72h。
1.2 临床表现腹痛、呕吐、果酱样大便及腹部包块是肠套叠典型的临床表现。
本组患儿腹痛183例,呕吐170例,果酱样大便137例,腹部包块102例。
1.3 治疗方法患儿采用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在数字胃肠机的监控下进行治疗。
患儿平卧在数字胃肠机上,用气囊导尿管蘸取少量石蜡油插入肛门,气囊内注入15~20ml空气阻塞肛门,必要时可向外牵拉以免漏气。
先设置诊断压力4~6kPa缓慢注气,确诊有无肠套叠,观察套头及套鞘情况。
确诊后整复仪工作状态设定为脉冲式,并设定保险压力为12kPa,在6~12kPa范围内逐渐提高压力,并适当辅以手法复位提高复位成功率。
空气加压灌肠复位失败,患儿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在2~3h 后再次复位。
当观察到结肠内软组织块影向回盲区移动,逐渐缩小最后消失,气柱前端杯口影消失,大量气体从结肠进入小肠表示肠套叠复位成功。
2 结果187例患儿复位成功179例,其中19例二次复位成功;5例复位失败后手术治疗;3例因病程较长超过48h,一般情况较差,仅作空气灌肠确诊为肠套叠行手术治疗。
本组134例在24h 内整复,一次性整复成功为131例,成功率97.8%;全组187例复位成功率95.7%(179/187),与文献报道肠套叠空气加压灌肠成功率92.5%~100.0%相似。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分析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通常出现在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身上。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腹部疾病,通常需要紧急处理。
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学影像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分析。
小儿肠套叠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小儿肠套叠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肠道中的一段肠曲卷入邻近的一段肠道内,形成了一种套叠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肠道的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起严重的腹痛、呕吐、便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肠套叠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有些研究表明,可能与肠道内的淋巴组织增生、感染或者其他异常因素有关。
影像学表现对于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学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于超声检查和X线平片检查。
在超声检查中,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肠道管腔内回声增强,以及套叠部位呈现的“靶征”、“套叠征”等特征。
而在X线平片检查中,套叠的肠曲常常呈现“钡剂排列不整”、“肠管不规则扩张”、“压迹征”等特征。
CT和MRI检查也可以帮助医生对小儿肠套叠进行更为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目前主要依靠空气灌肠整复法进行处理。
空气灌肠整复法是一种无创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肛门插入导管,向肠道内灌入空气,使肠道内套叠的肠段逐渐推向正常位置,恢复肠道的正常血液供应和功能。
在进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时,医生还可以结合超声或X线检查来指导治疗过程,确保整复的效果和安全。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空气灌肠整复是一种无创性的治疗方法,不需要进行开腹手术,避免了术后伤口愈合和并发症的风险。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可以在体外完成,不需要对患儿进行全麻,减少了麻醉的风险和费用。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效果确切,恢复快速,通常可以在治疗后短时间内解除症状,对于小儿来说也更为接受。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时需注意的问题尽管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具有较多优势,但在进行治疗时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观察及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6-05-23T16:50:07.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作者:刘娟[导读]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河南南阳 473000)小儿急性肠套叠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其一般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治疗,虽然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但是容易出现并发症。
刘娟(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河南南阳 4730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确诊后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又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7.78%)明显比对照组的(84.44%)高(P<0.05)。
实验组患儿家属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以确保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空气灌肠复位;小儿急性肠套叠;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266-02肠套叠属于婴幼儿中比较常见的急性肠梗阻,如果未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诱发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的时候还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
如今,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主要方法。
而加强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观察,并给予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以确保患儿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1例,年龄在3个月~5岁,平均2.4岁;实验组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在2个月~5岁,平均2.5岁。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1.2.1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之后给予了系统、全面的观察,并进行腹透或腹部平片检查。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分析【摘要】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和穿孔。
本文通过介绍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探讨了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操作简便,效果显著,适用于大部分患儿。
文章还分析了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作用和价值。
展望未来,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有望在技术和设备上进一步改进,为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和保障。
整篇文章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指导。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影像表现、治疗、操作步骤、疗效评估、并发症、优势、适用病例、作用、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介绍小儿肠套叠疾病小儿肠套叠疾病,又称婴儿肠套叠、小儿肠扭转等,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该疾病通常发生在1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3个月至6个月的婴儿。
小儿肠套叠是指肠道内的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内,导致肠道的狭窄和阻塞。
这种病情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肠坏死、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症状常见有剧烈腹痛、呕吐、血便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腹部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在X线检查中,可见到典型的双气囊征象或目标征象,而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肠套叠的位置和情况。
小儿肠套叠疾病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包括先天性肠道异常、肠道肿瘤、肠道感染等。
在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即通过将空气注入肠道,使套叠部位的肠管解除压迫,达到治疗的效果。
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地挽救患儿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和作用。
1.2 探讨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重要性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空气灌肠对小儿肠套叠影像诊断及复位效果的分析【关键词】空气灌【摘要】目的探讨及评估X线腹平片,透视下空气灌肠诊断小儿肠套叠及气压灌肠复位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提高肠套叠X线诊断治愈率。
方法对150例经空气灌肠或手术证实肠套叠患儿的X线腹部平片。
透视下空气灌肠点片及复位影像作对照分析。
结果对肠套叠诊断可能有用的几个腹平片X线征象只在部分病例中发生,而空气灌肠后所有病例均可见肠管内软组织肿块或杯口状充盈缺损,合理应用气压灌肠使134例成功复位,成功率约89.3%。
结论 X线腹平片对确诊肠套叠有一定的局限性,空气灌肠为进一步肠套叠的确诊提供了更准确的方法。
而且透视下空气灌肠能使大部分肠套叠复位成功,具有较快速、安全、价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为婴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X线检查及介入治疗(透视下空气灌肠整复)是首选诊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搜集1999~2003年上半年确诊肠套叠150例,男89例,女61例;年龄3个月~2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或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发病时间2~36h。
全部病例均有X线腹平片及诊断性灌肠片及复位片。
1.2 方法全组病例均用日产KXO-15C型东芝500mA遥控X线机及国产JS818E型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
常规先摄取腹平片,观察平片能否排除肠套叠,未排除病例均进一步行空气灌肠,经肛门插管,接通灌肠仪,设定适当压力,诊断一般用较低压(约60~70mmHg)。
灌肠的同时进行透视,密切观察充气结肠内气柱前端行进的部位、形状,当气柱前端行进到结肠某部位停顿,即充气结肠管“中断”时,可稍调高气压(约70~80mmHg),仍未能前移并呈杯口状充盈缺损或充气肠管内出现软组织块影时,即可确诊肠套叠,并拍片。
确定诊断后一般维持压力或再逐渐缓慢调高气压,最高不超过100mmHg,时间一般不超30min。
2 结果2.1 X线腹部平片表现(1)软组织肿块征[1] :150例中有45例出现,发生率约30%。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分析小儿肠套叠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一般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
本文将对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以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进行分析。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包块征:在腹部X线平片上,可见到一块密度稍高的影像,位于腹部中上腹或右下腹。
这是由于套叠的肠段造成的。
2. 空气积聚征:在空腔造影或腹部X线平片上,可见到一些类似气球状的影像,这是由于套叠的肠段之间的气体积聚所致。
3. 肠梗阻征:如果套叠严重,可能会出现肠梗阻的表现,如腹胀、呕吐、便血等。
腹部B超检查也可以观察到套叠肠段的扩张和血管丰富。
空气灌肠整复是小儿肠套叠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将空气注入肠道,使套叠的肠段恢复到正常位置。
该方法的优点是简便、安全、无创伤,适用于早期小儿肠套叠。
空气灌肠整复的具体步骤如下:1. 引流:将静脉引流置于患儿静脉内,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 麻醉:根据患儿年龄和耐受能力,选择静脉麻醉或全麻。
3. 准备:取最大号的肠道导管,连接注射器和空气炉。
4. 灌注:按照以下顺序进行灌注:先灌大肠,然后依次灌注小肠。
每次灌注约30-50ml空气,持续观察影像是否改变。
5. 观察:在灌注过程中,随时观察影像变化。
如果套叠得以纠正,将通过导管引流排出套叠的气体和胆汁。
6. 治疗评估:灌注过程结束后,对患儿进行治疗评估。
观察患儿的症状是否改善,如腹痛是否缓解、呕吐是否减少等。
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成功率与套叠持续时间、套叠程度和肠袢血运多寡有关。
一般来说,如果套叠持续时间较短、套叠程度轻、肠袢血运良好,则空气灌肠整复的成功率较高。
对于套叠持续时间较长、套叠程度重、肠袢血运不良的患儿,空气灌肠整复的成功率可能较低,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通常包括包块征、空气积聚征和肠梗阻征。
空气灌肠整复是小儿肠套叠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安全、无创伤等优点。
治疗的成功率与套叠持续时间、套叠程度和肠袢血运多寡有关,对于一些严重的小儿肠套叠,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分析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往往需要紧急处理。
在临床上,医生常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认患儿的肠套叠情况,并且常常通过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及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分析。
一、小儿肠套叠的影像表现1. X线平片X线平片是最为常用的肠套叠检查方法。
在小儿肠套叠的X线检查中,通常首先进行腹部立位X线检查,以观察肠套叠的部位和情况。
在X线平片上,肠套叠往往呈现为肠管扭曲、扩张或者肠道内明显的液平面。
通过X线平片可以初步判断肠套叠的位置、程度和发生时间。
2. 腹部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小儿肠套叠有着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肠套叠部位的扭曲和扩张情况,并且可以通过腹部超声检查来进一步确认肠套叠的诊断,尤其对于复杂肠套叠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CT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选择进行腹部或全身CT检查来帮助确认小儿肠套叠的诊断。
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肠套叠部位的扭曲、扩张和萎缩情况,并且可以提供更加立体和全面的肠套叠情况。
由于小儿对辐射的敏感度较高,CT检查需在严格的适应症下进行,避免过多的辐射对患儿的健康造成影响。
以上就是小儿肠套叠在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通过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了解患儿的肠套叠情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分析小儿肠套叠的最主要治疗方法是整复。
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整复方法之一。
下面将对空气灌肠整复治疗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治疗原理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是通过肠道造影仪或超声引导在小儿肠套叠部位进行灌注空气,从而使肠套叠部位的肠管扩张,达到解开套叠的目的。
在进行空气灌肠整复治疗时,医生需要通过影像学监测肠套叠部位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灌注空气的速度和量。
2. 治疗适应症空气灌肠整复治疗通常适用于非特异原因引起的小儿肠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