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现状与展望
- 格式:docx
- 大小:19.48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一、发展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之一,其煤炭开采技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在煤炭开采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下面将从煤炭开采技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和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
1.煤炭开采技术现状及使用情况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目前,我国煤炭开采主要采用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方式。
地下开采主要是通过矿井内的巷道、采煤工作面、运输系统等环节进行开采;露天开采则主要是通过剥离表土和挖掘煤炭来实现开采。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我国已经掌握了一系列先进的开采技术,如综采放顶煤技术、水平钻进技术、巷道支护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煤炭开采的效率和安全性。
2.煤炭开采技术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如矿井通风不畅、瓦斯泄漏等;其次,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如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等;最后,我国煤炭开采成本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采煤成本较高所致。
3.煤炭开采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在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
例如,我国已经研发出了新型的矿井通风设备和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矿井通风不畅等问题;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推广清洁煤炭技术,如洗选煤技术、型煤技术等,以降低煤炭污染;此外,我国还在积极探索新的采煤方法和技术,如地下气化技术等,以降低采煤成本。
二、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下面将从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创新的推动因素、挑战以及实际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展望。
1.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将朝着高效、安全和环保方向发展。
首先,随着采煤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煤炭开采效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次,随着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最后,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我国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
浅析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本文对采矿技术以及未来的新技术趋势,指明采矿技术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装置,同时配备了严格的生产监控系统,着力提升开采工艺技术,最终确保采煤过程中的人员安全、产量高效和系统可靠。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发展一、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概述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煤矿开采技术出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以及手工生产的多种技术结构。
目前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正处在多元化的发展层次结构和体系之中。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至今呈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等各种大型综合开采技术水平都突飞猛进,为煤矿开采提供了技术保障。
1.1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在长壁工作面开采技术的引领下,目前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众多技术中的核心,也是常用的采煤技术。
此项技术的研究人员为采场顶板结构理论、采场顶板运动参数、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等理论的推陈出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进步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技术上,使得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起到减少生产事故,提升产煤效率的良好作用。
实际运用中,针对急倾斜、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的高深采场等各种地质煤层及开采条件,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坚硬顶板与破碎顶板条件下,应用高技术低成本岩层控制技术和放顶煤开采岩层与支架围岩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放顶煤开采力学模型、围岩应力、顶煤破碎机理和支架、顶煤、直接顶、基本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坚硬顶板与破碎顶板等低劣条件下,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技术、冲击地压的预测和防治技术等科学合理的岩层控制技术,最终确保采煤过程的安全、高产和经济。
1.2深矿井开采技术我国的深矿井开采指埋藏在距离地表深度800m到1200m之间的煤层勘探。
这些煤层有自身的五大特点:原岩应力大、岩体塑性大、矿山压力剧烈、地温高和矿井瓦斯大。
因此对于煤层开采的矿压控制、围岩控制、瓦斯和热害治理、冲击地压防治以及巷道布置、深井通风等技术要求非常严格。
基于上述因素的考虑,深矿井开采过程中采用深矿井开采热害治理技术、深矿井巷道快速掘进和支护技术、深矿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深矿井系统监测控制技术、深矿井高效开采配套技术等,来达到理想的开采效果。
浅析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煤矿开采技术的重要性煤矿开采技术是煤矿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煤炭资源的有效开采和利用。
煤矿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效率,降低开采成本,确保煤炭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随着煤炭需求的不断增长,有效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对于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煤矿开采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保障矿工的安全和健康。
煤矿开采作业环境复杂,矿井深度较大,遇到瓦斯、煤尘等安全风险,因此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改进对于提高矿工工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开采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矿工安全等方面。
随着我国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是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
1.2 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是我国煤矿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煤炭资源有效开采和利用的基础。
目前,我国煤矿开采技术水平整体较高,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开采体系。
在传统煤矿开采技术方面,我国煤矿采用的传统开采方法主要包括露天开采和井下开采。
露天开采主要适用于大型煤矿,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开采,效率高、成本低,但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井下开采则是在地下进行开采作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和难度,但可以有效避免露天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
现代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煤矿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煤矿逐渐引入了智能化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煤矿开采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
环保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绿色矿山建设和循环利用成为煤矿开采的新方向。
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发展,趋向智能化、环保化的方向。
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煤矿行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煤矿生产企业要加强对先进设备的开发,以及对先进开采技术的研究,有效提高煤矿开采效率。
在将来发展中,支护技术将侧重于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以此提升材料的堵水性能,为煤矿掘进设备的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引言煤矿开采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煤炭开采效率与质量,但煤矿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对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多种煤矿开采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策略,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1煤矿掘进技术分析1.1深矿井开采技术煤炭资源大都分布在地层深处,要想开采煤矿就要运用深矿井开采技术,深矿井开采是指埋藏在距地表800-1200米之间的煤炭。
由于其结构复杂,原岩应力大,岩体塑性大、矿山压力剧烈、地温高和矿井瓦斯大五个方面造成煤矿的开采难度大。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对深矿井开采技术水平要求就非常高,要应用到矿压控制、瓦斯和热害治理、围岩控制、巷道布置、冲击地压防治、深井通风等多种技术,这样才能保证深矿井煤炭开采安全、高效的进行。
1.2煤巷综合机械化掘进煤炭开采在进行掘进时,要优化配套设备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悬臂式掘进机的掘进性能直接影响着煤矿掘进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煤巷综合机械掘进新技术,具体表现如下:(1)前期工作,开始进入工作面后要先启动掘进机,从底部切割巷道,让截割头左右摆动,由下到上进行切割,完成之后自动装运,再将掘进机推出并切断电源,实施敲帮问顶、铺网、上钢带等,确保工作能安全顺利的进行,最后把顶锚杆安装好。
(2)测控技术的现代化应用。
测控技术的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煤矿掘进机的自控力,对掘进机的方向、切割断面与切割点击功率展开监控;监控煤矿掘进机工作状况从而判断是不是存在故障和电机负荷问题。
(3)截割工艺,在掘进掘割时,要参照巷道围岩的实际情况,根据断面的大小来使用掘进机,使其截割头产生左右摆动或升降运动。
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017100摘要:煤炭作为一种基础能源,不仅维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煤含有多种矿物元素,属于不可再生的基础能源。
目前,我国煤矿开采采用的技术主要有单倾斜长壁开采技术、倾斜分层长壁崩落开采技术、放顶煤开采技术、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等。
采煤工艺的选择主要依据煤的埋藏条件和周围条件。
煤矿开采应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原则,在充分保障矿工安全的基础上进行高效开采。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煤炭开采也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迈近了一大步,相关部门也从资金、科技角度给予了政策支持。
现阶段煤炭开采发展迅速,智能化不断提升,但这还远远不够,行业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水平有没有达到专业化水平,制约着煤炭工业的现代化水平。
一、中国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1.煤矿开采技术多层次化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的经济制度也多种多样,相应地,煤矿企业也有一定的分类,分别是乡镇、地方国有和国有。
不同的分类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与之相对应投入的技术比例也不同。
又因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出现了半自动化、现阶段自动化和纯手工化等不同开采技术同时出现的局面。
总体来说,因为中国处于半自动化半机械的开采方式的阶段,所以生产效率不是很高。
2.煤矿开采设备处于更新换代时期。
在煤矿的开采技术中,广泛应用的设备是电牵引采煤机,铸焊结合输送机,长距离大运力输送机等新型采煤设备。
虽然这些采矿设备大大提高了采煤企业的工作效率,但中国目前无论是采煤技术,还是设备性能,又或是产品种类,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重视设备的更新换代。
3.煤矿开采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引进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高端的开采技术,例如坚硬顶板技术和大型综合开采技术等。
这些新型采矿技术极大提高了开采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中国煤炭开采技术突破瓶颈期。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对于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开采技术作为保障能源供应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
本文将就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开讨论。
一、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煤矿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向着智能化、安全化、高效化等方向发展。
首先,智能化矿井已经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矿井设备能够实现自主感知、决策和执行,提高了矿井的生产效率。
其次,安全生产一直是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煤矿开采技术存在安全隐患,而现代化的开采技术则能够通过远程监控、预警系统等手段,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最后,高效率的煤矿开采技术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
煤矿开采技术的改进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对能源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二、煤矿开采技术的前景展望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将为我国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重要影响。
首先,煤矿开采技术将为我国的能源供应提供持续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合理高效的煤矿开采技术将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其次,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将带来环境保护的突破。
高效、低碳的煤矿开采技术将减少煤矿开采对环境的破坏,缓解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最后,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
先进的煤矿开采技术有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煤炭产业从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的产业转变。
三、煤矿开采技术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在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应对煤矿开采技术的安全风险是当务之急。
煤矿开采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如矿井塌陷、瓦斯爆炸等。
因此,加强矿井安全监测、完善应急预案等安全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需要科技人才的支持。
为了推动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需要建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
煤矿智能化绿色开采技术的现状及未来摘要: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之一,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核心,在过去及未来的几十年里仍将保持不变。
随着新时代“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全面绿色化、生态环境大幅提升的重要时期。
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开采效率及其安全性,我国的煤矿开采逐步面向智能化,目前其智能化水平仍比较落后,智能化将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
智能化是生产力变革的重要方向,是新时代煤炭开采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想全面实现智能化,就必须从各方面加以提升及改进,其首先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环境为主,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将人工智能、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加快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煤矿;智能化开采;绿色开采;未来展望;1 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概念及作用煤矿智能化开采,就是利用智能平台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现代化新型科学技术的优势,实现对煤矿开采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监控,同时致力于通过自动化安全生产设备的应用,减少繁冗的开采环节,降低人员劳动力,实现煤矿可持续发展及智能化开采技术。
首先一方面,智能化开采能有效减少工人的数量,做到少人甚至趋近于无人,使工人可以在地面控制中心进行远程操作,危险性大幅度降低,安全系数大大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效益也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将智能化操作平台和开采技术引入到煤矿的生产和开采中,使工人脱离了危险的开采现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幸福指数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控制煤矿的生产阶段,识别和消除煤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了生产中断的可能性和煤炭资源的浪费,最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确保人员安全,实现现代化煤矿智能开采。
2 国内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发展现状我国采煤技术经历了人工炮采、普通机械化开采、综合机械化开采和目前的智能化开采 4个主要阶段。
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提高煤矿产量的重要措施就是要改进煤矿开采技术,利用高效的开采设备和先进的开采技术,改变原有的落后的开采方法,解决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促进煤矿开采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先进的煤矿开采技术能够减少开采过程中的浪费,既能满足节约资源、高效开发的要求,又能保护环境。
配备先进的开采设备,提高了工艺精度,减轻矿工的工作负担,开矿人员的生命安全也更加有保障。
1我国煤矿开采的技术现状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整体上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向,既有传统的手工操作工艺,也有半机械化、机械化的操作技术,不同地区之间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
我国采煤业中应用比较广、相对比较成熟的开采技术主要有深矿井开采技术、采场围岩控制技术、“三下一上”采矿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等。
1.1深矿井开采技术深矿井是适用于距离地表八千米至一千二百米左右的煤层,这种深度的煤层基于自身的地理特点,主要攻关难度表现在矿山压力大、矿井瓦斯大、深层岩塑性大、地温高以及原岩应力大这几方面。
进行深矿井开采工作,需要严格控制好矿压、围岩,处理深层温度、瓦斯,合理布置巷道和通风深井。
现代开矿企业采用热害治理技术处理深层高温,而冲击地压防治技术能够很好的应对原岩应力,深矿井系统监控技术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应对井下突发事故。
1.2采场围岩控制技术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对原有的长臂工作面开采技术进行改进,以其显著的优势发展成为核心的采煤技术,并在实际开采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开采技术在采场顶板结构理论、运动参数及承重压力分布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优化,突破原有的技术瓶颈,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
在进行实际开采作业时,采场围岩控制技术对复杂地质煤层的不稳定地质结构和倾斜程度进行科学的分析;在保证配备坚硬顶板和破碎顶板的条件下,优化岩层控制技术的投入成本。
1.3“三下一上”采矿技术这种采煤技术中所指的“三下”有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三种情况,“一上”便是指承压水体上,在这种地层进行开采作业必须保证不损害原有的地理面貌,这种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采煤产量。
采矿学科前沿进展—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现状与展望
摘要:阐述了我国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控制顶板、瓦斯、冲击地压、透水等重大事故和留设煤柱造成的严重开采资源损失。
阐述了我国煤矿安全高效技术取得的成就并对其发展方向阐明了观点。
关键词: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源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煤矿是我国化石能源的主体,煤矿储量在化石能源中所占比重为97.9%。
2010年已探明的地质储量为1.5万亿t,居世界第3位,预计储量4万亿t。
近十年来,煤矿产量增长迅猛,由2001年的13.81亿t增长到2010年的33亿t,年均增加1.9亿t,“十二五”末规划38 亿t,增长24.6%。
然而,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顶板、瓦斯、冲击地压、透水等重大事故没有从根本上(即在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现代装备、管理手段的基础上)得到控制,严重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
开采沉陷环境灾害严重,采用留设煤柱护巷和控制地表沉陷传统开采方法造成的煤矿资源损失比例超过40%。
实现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有效地控制环境灾害,最大限度地采出煤矿资源是我国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1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从研究的系统性、深度、体系的完整性,以及用以指导开采实践取得的成就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建立、发展并逐步完善了以“采动覆岩运动和支承压力分布”为核心的采场结构力学模型和各类重大事故控制决策结构力学模型体系,以及相关结构参数确定的方法、数学力学模型的建设;我国通过大量现场事故案例分析和成功的控制实践,深刻揭示重大事故与生产现场“采场结构模型”建设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在推进重大事故控制决策模型体系的建设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了解和掌握不同开采模式条件下采掘工作面推进可能发生瓦斯事故的地点以及相关的瓦斯涌出量的重大差异,了解了瓦斯事故灾害实现条件有采动空间聚集的瓦斯浓度超限,有充足的氧气和有明火引爆(三者缺一不可)。
目前国有大型企业赋存条件好的薄及中厚煤层综采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及经济指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但中小型矿井综采工作面比例很低,开采技术与装备水平比较落后。
大部分矿井仍存在采掘工作面推进引发的采场重大事故,没有从根本上控制高应力区掘巷引发重大事故和留设煤柱造成的严重开采资源损失,冲击地压、水害等重大事故多发局面依然存在。
1.2 存在的问题
(1)顶板、瓦斯、冲击地压、透水、突水等重大事故,还没有从根本上也就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可靠的生产和监控手段保证的条件下得到有效地控制;
(2)采用留设煤柱护巷,控制相关事故和留设煤柱控制环境灾害造成的煤炭资源采出率不足60%;
(3)保证低成本运行,有效控制环境灾害的“绿色开采理论和技术”有待
取得新的创造性突破;
(4)开采沉陷和重大透水、突水事故等造成了地表塌陷和水资源流失等重大环境灾害。
2 我国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发展的成就
(1)综合机械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量、效益、安全生产状况进入国际领先水平。
机采高度突破7 m;成功的制造和使用了世界最高的液压支架(6.2 m 支架成功的在神东、晋城等矿区使用,年产量超过1000万t);神东矿区工作面最大长度达到400 m,年产超过1500万t,全员效率达到140t,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采煤国家的1.5到2倍,百万吨死亡率0到0.01,世界最低。
(2)综采放顶煤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和装备已形成体系,继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山西同煤集团塔山矿综采放顶煤的厚度突破20m(机采高度已达6m,可以满足1:3的采放比的控制目标);采用每小时3000t的放煤运输机,实现了工作面高速推进,年产突破1000万t的水平。
随着放煤运输机能力的提高和新型放顶煤支架研制和使用的成功,实现了工作面长300m,年产突破1500万t的目标;构建了防止瓦斯、顶板、火灾等重大事故的安全开采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新型巷道布置系统、瓦斯抽排技术装备、工作面和巷道顶板控制技术和装备等)。
(3)煤与瓦斯无煤柱同采成套技术实现了瓦斯、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以及火灾等重大事故一体化控制的新突破。
相关技术包括:回采工作面高效综采综放开采技术;机械化巷旁充填锚网支护高效无煤柱留巷技术;回采工作面前、后方瓦斯同时抽排和通风系统一体化技术。
(4)煤炭开采的环境控制技术、开采沉陷控制技术取得了重要成就,如井下矸石充填的技术和装备,取得实用性突破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开采伴生的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已成功的进入使用阶段。
3 我国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发展方向
3.1 发展方向
煤矿事故有效控制的途径有: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重点突破适应各种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的数字信息控制机电一体化装备,提高煤矿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水平;实现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决策和实施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和自动化。
针对面临的问题,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发展的方向及相关技术突破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顶板控制设计理论指导下“量体裁衣”,实现采掘工作面生产综合机械化、自动化,从根本上解决顶板事故灾害控制问题。
二是在“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指导下,以机械化采集井下矸石为主体的绿色高强充填材料。
实现无煤柱充填开采,控制瓦斯、冲击地压、水害等重大事故和环境灾害问题。
三是提高煤矿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煤矿安全开采和环境灾害控制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
3.2 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突破的重点
(1)深化回采工作面顶板控制理论,研制出智能综采支架和智能挖底充填综掘机,实现操作过程的实时遥控,装备薄及中厚煤层回采工作面,避免重大事故发生,并有效缓解中小型煤矿采用传统综采的高成本、低效益的局面。
(2)深化巷道矿压控制理论,研制出巷道智能挖底充填综掘机,保证杜绝老塘(采空区)透风,有利于瓦斯抽放、注氮防火工艺实施,实现“无煤柱护巷开采”成套技术的智能化。
(3)深化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建立“智能化开采指挥中心”,集事故预测、实施监控、控制决策、人身防护功能于一体,并可满足无线通讯和电液遥控操作距离的要求,方便工作人员及时进入工作地点视事,完成相关信息采集系统和决策软件开发任务。
(4)完成重大事故预测和控制决策及其实施监控支持系统建设的实用性突破。
融合事故预测和控制决策模型和相关信息基础建设于一体的决策支持系统,包括采前预测和控制决策,以及实施过程中,根据监测仪表手段采集的岩层运动和应力场应力分布等动态信息,判断事故控制效果,提出新的控制决策实施方案等2个部分。
4 结语
煤炭产量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比重超过65%,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力保障的重
要基础。
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完善,顶板、瓦斯、冲击地压、透水等重大事故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即在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现代装备、管理手段的基础上)得到控制,严重影响我国煤炭安全生产形象。
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取得的突破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显现,但要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和环境灾害控制决策和实施监控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最大限度地采出煤炭资源,还需要持续进行依靠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的理论科学研究,这将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钱鸣高,许家林,缪协兴.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32 (4):
343-347.
[2] 钱鸣高,缪协兴,许家林,等.论科学采矿[ 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25 (1):
1-10.
[3] 钱鸣高.煤炭的科学开采[ J ],煤炭学报,2010,35 (4):529-534.
[4] 王金华.我国煤矿开采机械装备及自动化技术新进展[ J ],煤炭科学技术,2013,41 (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