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颅脑CT诊断43例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106.48 KB
- 文档页数:2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和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C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
结果:CT表现:(1)脑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及其周围、脑干、基底节区多发或单发小出血灶;(2)弥漫性脑灰白质密度减低、界线不清,双侧脑室和脑池受压、变窄或小;(3)合并硬膜下血肿、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骨折等。
临床表现为深昏迷,GCS评分≤6~7分,生命指征紊乱,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结论:DAI的CT征象对于临床早期确诊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属于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临床症状严重,病死率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占29.0%~53.5%。
目前认为DAI可能是导致颅脑损伤后患者植物生存或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为DAI的65例头颅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发病机理、病理表现及临床特征,旨在进一步加深对该病CT表现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资料完整的患者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年龄8~82岁,平均34岁。
车祸伤47例,坠落伤10例,跌伤4例,打击伤4例。
1.2 病例选择:(1)伤后即昏迷;(2)非脑疝性瞳孔改变或眼球位置改变;(3)颅内压增高不明显但临床病情严重;(4)CT无明显改变或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患者呈重型颅脑损伤表现;(5)CT示大脑皮髓质交界区、基底节、胼胝体、脑干、脑室周围及小脑等部位的单个或多个点状高密度影。
1.3 扫描方法:采用东芝Astein多层螺旋CT机,扫描基线听眦线,层厚及间距均为8 mm,重症患者颅底加扫3~5 mm薄层扫描。
2 结果其中伴脑挫裂伤24例,伴颅内血肿15例,伴脑室出血8例,伴脑肿胀7例。
分布在大脑皮髓质交界区46例,基底节21例,胼胝体36例,脑干24例,脑室壁6例,小脑12例。
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取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住院治疗期间采用CT、MRI两种方法为患者做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情诊断,对比所有患者使用两种诊断技术的临床诊断效果。
结果3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CT检查发现74个病灶,而同期接受MRI检查时发现病灶数多达210个,尤其在脑深部与非出血病灶数检查时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MRI对患者检查敏感性更高,检查数据更可靠,值得在日后的临床中广泛运用。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效果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主要指的是人体头部受到外部力量的严重打击后形成的一种原发性脑实质的损伤[1],对人体的伤害极大,其病死率也较高。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肿胀、轴索水肿和并行小血管破裂,患者大脑意识逐渐丧失、出现昏迷现象[2],且持续时间较长,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恢复时间较长。
所以对该病应做到及时发现、尽快治疗,因此能否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对于患者的及时治愈及预后情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CT与MRI两种技术手段都可用于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故本院特开展此课题探讨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作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标准,且排除其他脑损伤患者。
其中包括因车祸致伤的患者15例,被砸伤的患者5例,因高空坠落致伤的患者4例,被钝器所伤的患者6例。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现象。
患者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42.56±7.36)岁,其中16例,女14例,所有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同时使用CT、MRI进行病情诊断。
CT、MRI 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6-02-15T16:38:17.49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王莉[导读] 武警湖北总队医院大脑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闭合性损伤称之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王莉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湖北武汉 430064【摘要】目的:分析CT、MRI 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资料完整的46 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采用CT 与MRI 进行检查诊断。
对比两种方法得到的阳性结果和病灶检出数量。
结果:应用CT 检查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经MRI 检查阳性率,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RI 检出脑深部区域和大脑皮层下区域的病灶数量多于CT 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应用MRI 检查的灵敏度明显高于CT 检查,具有更高的应用优势,值得推广。
【关键词】CT;MRI;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277-01大脑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闭合性损伤称之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主要临床表现为脑深部区域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大多数患者还合并存在其他颅脑损伤,丧失意识、处于长时间昏迷状态,具有很高的病死率,且预后不良【1】。
本文对46 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进行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的46 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中,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18 例;年龄在17-78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 岁;致伤原因有:25 例交通事故伤、11 例高出坠落伤、6 例砸伤、5 例其他类型伤害。
所有患者的受伤期间头部处于活动状态,受到外力影响形成闭合性损伤;受伤之后昏迷、躁动症状;无明确定位的神经异常特征。
弥漫性轴索损伤4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
结果良好14例,中残7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7例,死亡9例,其中主要致死原因为脑疝,脑干功能衰竭。
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致残率,致死率高,预后较差,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给予多途径的综合治疗,辅助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率。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属于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较高,其致残率高,致死率高,预后差,约占重型颅脑损伤28%~42%,在死亡患者中占29%~43%。
其基本病变包括神经轴索的弥漫性损伤,胼胝体及上脑干背侧局灶性损伤,即DAI三联征[1]。
其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能极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到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40例DAI患者,现分析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4-70岁,平均42.6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0例,高空坠落:6例,殴打伤:4例,均有加速旋转暴力机制。
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伤后均出现意识障碍,且持续时间均大于6小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19例,9-12分15例,13-15分6例。
瞳孔改变:其中26例出现瞳孔改变,两侧瞳孔散大15例,一侧瞳孔散大6例,两侧瞳孔针尖样缩小5例。
3.辅助检查本组患者均于伤后2小时内行头颅CT检查,其中35例均示出血灶,25例表现为颅内大脑半球,脑干,小脑,胼胝体等处多发点片状高密度灶,合并脑室出血6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中线结构移位2例。
25例于伤后24-72小时内行头颅MRI检查,表现为脑干,小脑,基底节,胼胝体及深部白质等异常信号。
(如图1)图1. 伤后1 h CT(2014. 09.07):双侧大脑半球脑实质内见散在、多发的小片状及条索状高密度灶,边缘尚清晰,中线结构居中无移位。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王建华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2(011)015
【摘要】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CT表现, 评价CT检查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搜集我院4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 其中车祸致伤38例, 高处坠落9例. 对其脑CT平扫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4例出弥漫性脑肿胀, 含液性腔隙变小或消失, 但无中线结构偏移. 19例脑质中见到1个或数个点状出血灶, 其中大脑半球14例, 基底节2例, 胼胝体2例, 脑干1例. 结论: 脑CT扫描对临床诊断DAI提供了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总页数】2页(P1478-1479)
【作者】王建华
【作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医院放射科,0522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
【相关文献】
1.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价值
2.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螺旋CT诊断
3.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与CT诊断价值
4.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价值
5.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和MRI、CT诊断(附47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