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 格式:ppt
- 大小:765.50 KB
- 文档页数:15
弥漫性轴索损伤分析论文1. 摘要弥漫性轴索损伤广泛存在于脑部创伤、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是导致慢性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在影像学、病理学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表现,本文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 背景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指由于颅脑损伤引起的、广泛的、弥散的神经元轴索的断裂、肿胀和变性。
DAI通常是速度较快、方向突变、撞击强度大或反复发生的创伤所致,如交通事故、跌落和冠状动脉疾病。
DAI通常会导致意识障碍、昏迷、头痛、呕吐、抽搐、肢体瘫痪、神经功能障碍等大量症状,而且症状往往逐渐恶化,且持续时间较长。
因此,对于DAI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3. 影像学表现DAI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常常为T2加权MRI及磁共振扫描(DTI)引起的弥漫性白质异常。
DTI可以检测到水分子在白质中的弥散程度,反映轴索完整性和密度。
因此,DTI尤其适用于轴索损伤的诊断。
由于DAI通常是弥漫性的、分布广泛且斑块状的,因此能够被影像学检测出来。
而且,由于MRI及DTI技术不断提高,DAI的诊断准确性已经获得了更好的提升。
4. 病理学表现DAI的病理学表现为轴索的断裂、肿胀和变性,导致神经元进一步损伤和死亡。
轴索的肿胀会导致系统局部的水肿和出血。
同时,DAI也会引起轴索周围的炎症反应,延长神经再生和修复的时间。
DAI的病理学与影像学表现密不可分,轴索的断裂和损伤反映在磁共振图像中,并与神经功能缺陷和认知障碍密切相关。
因此,综合考虑病理学和影像学是很重要的,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分析。
5. 临床症状DAI的临床症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意识障碍、精神状态改变、头痛、呕吐、抽搐、听力和视力障碍、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等。
症状严重程度与DAI的损伤程度和范围有关。
因为DAI并不总是直接引起意识障碍或昏迷,因此,对于患有DAI的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仔细的评估和观察。
弥漫性轴索损伤护理常规【概念】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又称弥漫性脑白质伤,是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暴力时,因剪应力而造成的神经轴索损伤。
【治疗方式】保守治疗:降颅压、止血、预防炎症、营养神经、抗癫痫【护理措施】一、入院护理(一)评估:生命体征、意识、GCS评分、自理能力、用药史、过敏史等。
(二)病情观察:1.症状的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肌力、癫痫2.辅助检查:头颅CT(必要时强化);MRA;血气;电解质检查等。
3.护理措施:给予患者风险评估,有癫痫者给予防护措施,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血糖高的患者监测血糖情况。
【护理措施】(一)活动与饮食:无休克和脊髓损伤的DAI患者采取头高位,抬高床头30°,保持病人头部处于正中位置,每2小时为患者行轴线翻身一次,避免剧烈的体位变动。
清醒患者无恶心呕吐即可进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昏迷及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饮食。
(二)病情观察:1.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遵医嘱应用脱水药物察用药后反应。
2.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体温及呼吸的变化,如出现中枢性高热要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同时给予药物降温;注意呼吸的节律及频率,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防窒息,必要时吸痰或留置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可给予气道湿化。
(三)用药观察与护理:1.20%甘露醇:脱水药,15-30分钟滴完。
避免液体外渗,以免造成皮肤坏死。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血压过低时慎用,并及时通知医生。
2.丙戊酸钠:抗癫痫药物,静脉滴注时注意输液速度(一般5-8滴/分),遵医嘱调整,口服时要按时按量。
(四)并发症观察与护理1、肺部感染:(1)病情允许抬高病人床头15°~30°;(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开放人工气道;(3)行气道持续湿化或间断雾化吸入(4-6h/日)稀释痰液;(4)胸部叩击:下向上,外向内,每个肺叶叩击1-3分钟,2-5次/秒,叩击时间5-15分钟,饭后2小时至饭前30分钟完成;(5)口腔护理2-4次/日;(6)采取防误吸反流措施:每次鼻饲前评估胃管位置并检查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在20-30cmH2O之间,以免发生误吸;(7)气管套管每2周更换一次;(8)病情允许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物。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康复指南【概述】(一)定义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导致胼胝体体部和压部、脑干上端背外侧、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和皮层下白质、内囊、基底节区等轴索密集区发生的以弥漫性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
重型脑损伤中约20%患者可发生DAI。
目前认为弥漫性轴索损伤可能是导致颅脑外伤病人伤后植物生存或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伤残率及死亡率极高。
最常见于交通事故,可单发,也可合并其他颅脑损伤。
临床上迄今诊断困难且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诊断依据是显微镜检查。
(二)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分级Ⅰ级:显微镜下见轴缩球,分布于全脑轴索集聚区;Ⅱ级:除具Ⅰ级特点外,胼胝体出现局灶性出血坏死;Ⅲ级:除具有Ⅰ、Ⅱ级特点外,脑干也出现局灶性出血坏死。
(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程度分级Ⅰ级:GCS11~15分;Ⅱ级:GCS6~10分;Ⅲ级:GCS3~5分,无瞳孔改变Ⅳ级:GCS3~5分,伴有瞳孔改变【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康复评定】1、严重程度和分级:1)急性期:Glasgow昏迷量表、Glasgow-Liege昏迷量表2)恢复期:主要依据伤后遗忘的时间用HRB神经心理学测评和LOTCA等方法来测评。
2、意识障碍评定:意识障碍是弥漫性轴索损伤典型的临床表现,最常用根据其程度及转归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昏迷:其特征是无觉醒和意识,患儿闭眼,不能被唤醒,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不能知晓,持续至少1小时,觉醒及复苏时间长短不等,通常2-4周内觉醒并复苏。
2)、植物状态:患者可以觉醒,但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不能知晓,若脑损害后1月仍处于植物状态称之为持续性植物状态,存在觉醒的可能;若非创伤性脑损害后3个月或者脑外伤后12个月仍然处于植物状态则称为永久性植物状态,为不可逆的。
3、运动障碍的评定,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运动障碍多种多样,但以肌张力增高多见,主要包括异常姿势、痉挛、偏瘫、共济失调(运动不协调和平衡障碍)、手足徐动等。
弥漫性轴索损伤1病因及发病机制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坠落伤及打击伤等。
致伤机制复杂,动物模型力学分析认为,瞬间旋转及弥漫施力产生脑内剪应力是导致DAI的关键因素。
以往认为DAI仅见于重度颅脑损伤,国外研究强调,只有旋转运动或偏斜应力才能产生DAI, 国内研究证实,直线加速伤也可出现DAI,脑部神经承受足够量惯性剪、张应力均可引起(王东汉等,1997),局灶性脑损伤也可伴DM,只是未引起重视或被其他症状掩盖。
实验研究发现,直线冲击力不仅引起脑膜出血及血肿、局部脑挫伤和脑室出血,也可导致内囊、中脑及脑桥DAI, 24小时后轴索球数目与伤情成比例,但肼胝体少见,这符合急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伴DAI的报道(Sahuquillo-Barris et al, 1988; Lobatoetal1 1988), DAI 可能是次要的,致命性血肿淸除后病人意识仍恢复缓慢与此有关。
暴力偏斜引起头部旋转的成角加速伤常导致脑深部DAI,慢性期及植物生存患者病理显示弥漫性白质变性(diffuse degeneration of the cerebral white matter),无颅内血肿等局灶病变,目前认为,神经轴索、神经纤维受张力牵扯均可导致DA1。
1.肼胝体轴索损伤: 过去认为是头顶受力,大脑镰边缘切割所致。
事实上,此伤常见于车祸,头颅突然发生迎面伤时双大脑半球随惯性向前移动,双侧方牵拉(Iateralstretching)使拼胞体撕裂或拼胝体受伤瞬间背腹方向变平(dorsoventral flattening)所致;若一侧半球移动快于对侧,胼胝体易有偏心性出血,肼胝体变薄。
常累及邻近中线结构如穹隆、扣带回、透明隔、尾状核头部和丘脑背侧损伤(McCormick, 1985 ; Gentry et al, 1988)。
2.脑桥头端背侧(小脑上脚)损伤: 头部旋转侧向暴力拉长大脑小脑连接部,上部脑干,尤其小脑上脚背侧最常受累,导水管下端周围、大脑脚盖部背部和中部、内侧纵束、内侧丘系和皮质脊髓束均可损伤,重者伴小脑和半卵圆中心轴索损伤。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随着经济建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近年我国颅脑外伤呈明显上升趋势。
虽然近20年来对颅脑损伤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诊断技术及治疗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但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仍未见明显下降。
因此阐明重型颅脑损伤,特别是常见的弥漫性轴索损伤主要死亡原因及病理改变,将有助于提高颅脑损伤的诊治水平。
闭合性颅脑损伤常被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近十年来,又有将其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脑损伤[1,2](diffuse and focal brain injuries,DBI and FBI),并被愈来愈多的临床和病理学者所接受。
前者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由于脑疝或颅压高所引起的损害;后者包括以下4种基本类型的损伤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②弥漫性脑肿胀(diffuse brain swelling,DBS);③弥漫性血管损伤(diffuse vascular injury,DVI);④缺氧性脑损害(hypoxia brain clamage,HBC)。
有人认为DAI是一种原发性弥漫性脑损伤[3,4],是目前最重要的脑外伤类型之一,是引起死亡、严重致残及植物生存的主要原因。
在CT、MRI日臻完善的今天,局灶性脑损伤一般较易诊断,但弥漫性脑损伤的类型诊断仍较困难,标准也尚未统一。
因此,充分认识有关DAI的病理改变与临床的关系,不仅可以解释部分脑外伤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程进展,也有助于提高颅脑损伤的诊治水平。
1 定义DAI是一种闭合性、弥漫性颅脑损伤,乃常见的特殊类型。
以往有不同的命名[5]:脑白质弥漫性损伤(diffuse degeneration of the cerebral white matter),剪力性损伤(shearing injury),即刻损伤的白质弥漫性损害(diffuse damage to white matter of immediate impact type),弥漫性白质剪力性损伤(diffuse white matter shearing injury),脑深部损伤(inner cerebral tra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