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缶作为乐器的文化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98.71 KB
- 文档页数:1
《诗经》中26种乐器的文化解读《诗经》的所有篇章都是能够和乐演唱的诗歌,乐器在这些诗作中也多有记载。
这些乐器的制作与使用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通过研究它们的制造材料、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可以推见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过它们在“风”、“雅”、“颂”三类诗中的分布,可以推断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对乐器的使用情况。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这些乐器在各种特定场合的出现,有助于我们去进一步理解《诗经》产生时代的文化。
《诗经》是可以和乐演奏的诗歌,前人就此已多有论述。
如,《墨子·公孟》言:“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①《诗经》既然与“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与乐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不仅在于演奏这些诗作时需要众多的乐器伴奏,还在于《诗经》文本就记载了众多的乐器。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乐器的制作工艺得知周代生产力的先进,也可以根据这些乐器的使用证明《诗经》时代音乐的发达,更可以通过对这些乐器所在诗篇的分析,去认识这些乐器在祭祀、宴饮、婚嫁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
经过考查整理,发现《诗经》中出现的乐器共有26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史料和文献依据的区别,在成书时间不同的注释《诗经》的著作中,一部分词在一些书中表示乐器,而在另一些书中表示别的含义,例如“南”、“雅”,有被解释为舞、乐、乐器三种情况的。
现将这26种乐器的名称及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分别列出,它们是:鼓(出现16处)、瑟(出现9处)、钟(出现9处)、琴(出现8处)、磬(出现4处)、癥(出现3处)、笙(出现3处)、簧(出现3处)、管(出现2处)、埙(出现2处)、篪(出现2处)、癭(出现2处)、镛(出现2处)、癮(出现2处)、缶(出现1处)、癰(出现1处)、钲(出现1处)、雅(出现1处)、南(出现1处)、贲(出现1处)、癱(出现1处)、应(出现1处)、田(出现1处)、癲(出现1处)、圉(出现1处)、箫(出现1处)。
春秋战国乐器介绍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器已经开始成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被广泛用于宫廷礼仪、宗教儀式和社交活动。
以下是一些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典型乐器。
1. 筑瑶琴筑瑶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七弦琴,它是中国古代音乐中十分重要的乐器之一。
它的琴面为砗磲制成,琴柱为檀木制成,琴弦由冶铜和冶铁组成。
筑瑶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性,一直被人们推崇为中华民族乐器文化的代表。
2. 缶缶是一种大型打击乐器,常常被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仪式和社交活动中。
缶的制作材料通常为青铜或陶瓷,其外形类似于一个大碗,最多可容纳十人同时演奏。
缶的演奏方法可通过敲击、震动、击打等方式实现,其声音深邃、悠扬,能够营造出宏伟的场面效果。
3. 箫箫是一种小型吹管乐器,经常被用于表现出温柔、深情的音色。
箫的制作材料通常为竹子或者骨头,其形状和长度也有所不同,但大多数是由5根或7根管组成。
箫除了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仪式和社交活动中表演外,也常常被文人雅士用于创作风雅绝伦的音乐作品之中。
4. 呼呼是一种独特的吹管乐器,其特点是拥有两个吹管,使用者可以同时吹奏两个不同的音色。
呼的制作材料通常为骨头或竹子,其形状和长度也有所不同。
呼的演奏方法主要有“单双吹”“长短吹”等方式,可以营造出一些极具神秘感和鲜明的音乐效果。
5. 缶儿缶儿是一种类似于陶瓷鼓的打击乐器,其构造和演奏方式和现代乐器有些相似。
缶儿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有陶瓷、青铜、竹子等,其外形也有很多种不同的形状。
缶儿的演奏方法通常采用芦苇箭击打琴面,发出一些清脆悦耳的声音。
缶儿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的同时,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增添了很多色彩。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一些典型乐器。
这些乐器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底蕴,也为我们今天更好的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北京奥运会被称为“人文奥运”,在隆重的开幕式上,有个壮观的表演场面叫《击缶而歌》,2008个演员整齐划一地打击着注入现代科技元素的中国古老乐器——缶。
那气势恢宏的缶阵和“人间哪得几回闻”的缶声,气势磅礴,震撼大地,激动着全世界的观众和听众。
对于现代人来说,“缶”这种乐器犹如一件新式武器,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其实,“缶”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
中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有“缶”、“埙”两种。
缶的形状很像一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
“缶”(音“否”)与“瓿”通,但“缶”不是“瓴”的简体字。
《字书》有“‘瓴’似‘缶’而高”的说法。
所以“缶”“缶瓦”两字又有所区别,但字音完全相同。
看了“瓴”字,不难想象“瓶”这种乐器的基本特质。
《词源》中“缶”解:一、圆腹小口有盖的瓦器;二、古乐器;《词源》中“瓴”解:瓦制盛器,敲击乐器。
随着时代的变迁,缶的形状、材质、音质不尽相同。
特别是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缶”与古代的“缶”大不相同。
它以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为原型推陈出新,精心设计的集现代声光电俱全的“高科技缶”。
在古代,“缶”与“瓶”均为用来盛酒的瓦器,外表朴素无华。
缶可以用来奏乐,《易离》中有“不鼓缶而歌”的记载。
《诗经》对击缶有很具体的描述。
据考证,我国古代所击的缶,由12个大肚小口的瓦器组成。
关于“缶”这种乐器,最为经典的历史记述是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日:‘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手遂行,相如从……(赵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日:‘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壬,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项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郑璟华3音舞百家缶缶是古代用来盛酒的陶器,“缶”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盛酒的器皿,它口小腹大,敲击时空洞有声,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因陶土而制所以用古代八音分类的说法,缶属土类打击乐器。
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击缶”的演奏形式。
《诗经陈风》中记载说.“坎其击缶宛丘之道”,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击缶是相当流行的风俗。
《风俗通义》说:缶者,瓦器,秦人鼓之以节歌”。
陶缶因大小、厚薄有别,故击缶时所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史记》中记载公元279年前,“渑池会”上,秦王与蔺相如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秦王哄骗赵王为其鼓瑟并记之,使赵王受辱;而蔺相如立即反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之。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缶在当时并不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乐器,奥运会开幕式的缶当然不能将最原始古老的2008个陶缶搬上去,而是以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为原型,重新设计了一个现代声光电俱全的“高科技缶”,因此和人们所经常在书中或字典里解释的圆形大肚缶形象有所不同。
后来时间的推移,瓷器的发明使得人们逐渐将瓯作为取代缶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击“缶”演变为击“瓯”.瓯瓯是盆盂一类的瓦器,很像个小碗。
关于瓯的记载有:如唐代传奇《飞烟传》“善秦声,发文墨,尢工击瓯,其韵与丝竹合”;《乐府杂录》:“以越瓯,邢瓯十二,施加减水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唐诗《郭处士击瓯歌》和《李户曹小妓天得善击越器已成曲章》:“越器敲来曲调成,腕头匀滑自轻淡随风摇曳有余韵,测水深浅多泠声”。
从以上记载可以证实瓯在唐代的盛行。
据唐代段安节耳目所接写成的《乐府杂录》,对乐师郭道源演奏的瓷质古乐器“瓯”的记载,说明了用瓷器做的乐器已经比较完善。
他说“以越瓯邢瓯十二,施加减水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这里所说的“瓯”是指唐代最有名的白瓷窑所生产的瓷器,叩之作金(钟)石(馨)声,是当时的贡品,是一种类似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碳状器皿。
唐代传奇《飞烟传》中记述的一个叫步飞烟的女子“善秦声,好文墨,尤工击瓯,其韵与丝竹合”的故事,与唐诗《李户曹小妓天得善击越器已成曲章》和《郭处士击瓯歌》等诗篇中,对击“瓯”艺人高超艺术才能的讴歌和对“瓯”乐的生动描绘,则说明了古乐器瓯,在唐代的盛行,以及人们已从瓷器的烧制过程和碗盒杯碟这些每家每户必备的生活用瓷的使用中,发现并掌握了叩击瓷器会发出金石之声,可以用水调音并与其他乐器的音律相全的规律。
说“缶”作者:王妍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6期摘要:历史文献中一直有缶作为乐器使用的历史,但在考古发掘中却一直未见实物,无锡鸿山越墓出土的三件青瓷缶揭开了乐器否神秘的面纱。
文章以鸿山青瓷缶为研究基点,结合历史文献,对缶的基本信息,使用方法等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青瓷缶;乐器缶2003年3月至2005年6月,由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的考古队,在鸿山开发区范围内进行考古发掘,其中共发掘了战国时期的越国贵族墓7座。
在乐器龛中发现了三件三组缶,这是缶首次作为乐器被发现,意义重大。
自此,缶作为一种乐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1 缶的分类1.1 盛酒或水的器物《三国志·吴书》卷五一:“促具罂缶数百口澄水。
”《易·坎》:“樽酒簋贰用缶。
”这里所说的缶即为盛酒或者水的器物。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自铭为“缶”的器物层出不穷。
著名的传世缶有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栾书缶”,因其铭文中即有“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孝”字样,其缶的名实可以得到确定。
湖北省也曾出土过一件青铜铸制的“中子宾缶”,因其自铭而为确定无疑的缶。
这些缶的造型都相似,即鼓腹、高领、敛口、平底。
这种器类即是用于盛酒或水的器物的缶。
1.2 乐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可见,缶在古时也是作为乐器使用的。
陈旸《乐书》卷一百十五:“土音缶立秋之音也。
古者盎谓之缶。
”《急就篇》卷三:“甀、缶、盆、盎、甕、罃、壶。
”颜师古注:“缶、盆、盎,一类耳。
缶即盆也。
”王应麟补注:“即今瓦盆”由古文献可知,作为乐器的缶是一种类似于盆的器物。
陈旸《乐书》卷一百十五在介绍古缶时亦有配图,古缶确实与盆类似。
且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三件青瓷缶也可印证。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乐器缶是一种类似于盆,敛底而宽上的器物。
2 鸿山缶的定名关于无锡鸿山越墓青瓷缶的定名问题。
王子初先生与张敏先生有所讨论。
汉朝陶缶文物价值评价
汉朝陶缶文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极富特色和典型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其价值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历史价值。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汉朝陶缶文物作为当时的物质文
化遗产,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存、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很
高的历史价值。
2.文化价值。
汉朝陶缶文物还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储存物资的容器,更是古代文化的展现。
其设计构造、制作工艺、装饰图案等方面,都体现
出当时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趣味。
3.艺术价值。
汉朝陶缶文物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制作工艺和装饰图案上,反
映了当时的陶器工艺和艺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综上所述,汉朝陶缶文物的价值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击缶的解释击缶,顾名思义就是敲打缸、罐或是盛水容器的行为。
古代,击缶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仪式动作,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历史上,击缶的解释可以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和领域,下面将对其中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击缶在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中国社会注重祭祀祖先和神灵,认为通过祭祀可以祈求平安和丰收。
而击缶就是祭祀中的一项重要仪式动作。
在祭祀仪式中,祭司或者掌礼的人会敲打缶,发出清脆的声响。
这种声响被认为可以传达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祝愿和敬意,同时也被认为可以将人们的祈求传达给神灵的世界。
其次,击缶也在音乐领域中有所应用。
在古代中国,缶是一种盛水的容器,通常由铜制而成。
由于其形状和材质的特殊性,缶可以发出独特的声响。
于是,人们开始将其作为一种打击乐器使用,通过敲打缶体,发出响亮的音响。
在古代宫廷音乐和雅乐中,击缶是一种常见的乐器。
它的声音不仅可以与其他乐器相互搭配,还可以作为独立的打击乐器演奏。
此外,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击缶也是一项常见而有趣的习俗。
在中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特定的节日或重大庆典中进行击缶的活动。
通常,人们会把缶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然后有人持棍子或者其他工具敲打缶体,以此来庆祝节日或纪念重要事件。
这种活动不仅能够增加节日的欢乐氛围,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乡村生活的乐趣。
综上所述,击缶作为一种行为,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多样的应用。
它既是古代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传达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祝福;又在音乐领域中作为一种乐器发出独特的声音;同时也是一项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有趣习俗,为人们带来欢乐与纪念。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击缶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文化传承,成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仪式动作。
青铜器缶的功能青铜器缶是古代中国使用的一种容器,主要由青铜制成。
青铜器缶在古代中国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青铜器缶可以用作储存容器。
古代人们可以将粮食、酒水等食物和饮料保存在青铜器缶中。
青铜器缶通常具有较大的容量,可以容纳大量的物品。
由于青铜具有优良的密封性能,所以可以保持物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这对于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需要存储足够的粮食来度过冬季或干旱期。
青铜器缶的储存功能使得人们能够有效地保存和管理自己的食物资源。
其次,青铜器缶也可以用作烹饪工具。
古代人们在青铜器缶中煮食物,通过加热和蒸煮等烹饪方式来制作美味的食物。
青铜器缶的材质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以均匀地传热,使得食物能够被完全煮熟。
同时,青铜器缶也具有一定的耐火性能,可以经受高温的烹饪过程。
古代人们可以利用青铜器缶进行烹饪,提供丰富的食物供应。
此外,青铜器缶还可以用于丧葬仪式。
在古代中国,丧葬仪式非常重要,人们常常会在墓地中安置青铜器缶作为祭品。
青铜器缶可以装载一些珍贵的物品,如食物、酒水、工艺品等,作为祭品供奉给祖先。
这代表了人们对亲人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同时,青铜器缶的坚固和耐用性也能够保护祭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此外,在青铜器缶上经常会有一些装饰图案和文字。
这些装饰图案和文字具有一定的宗教和神秘的意义。
它们可以代表一些神圣的象征、祈祷的寓意或者是寄托人们的愿望。
青铜器缶不仅仅是一种容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人们通过青铜器缶的装饰来传递信仰和文化。
综上所述,青铜器缶在古代中国的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它可以用作储存容器,用于储存食物和饮料;可以用作烹饪工具,用于制作美味的食物;可以用于丧葬仪式,作为祭品供奉给祖先;同时,青铜器缶还具有文化意义,通过装饰图案和文字来传递宗教和神秘的寓意。
青铜器缶的功能多样,并在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乐器缶缶,是古代乐器之一,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乐器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缶的史料记载渑池之会“渑池之会”中的缶在历史上,关于缶的记载并不是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相会,名为促进两国友好,实则想要挟赵王,赵王知道秦王诡计多端,担心秦国暗算故借故不去,但谋臣蔺相如与大将廉颇等考虑再三,却主张赵王赴会为上,如果不去,反而被秦国笑话,灭了自己的威风。
赵王认为二位大臣说得有理,决定应约去渑池会见秦王,并命令蔺相如同行,大将廉颇在边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测。
宴会上,秦王盛气凌人,并假装酒醉,旁敲侧击,戏弄赵王,说道:“寡人听说赵王善于弹瑟(一种古代弦乐器),今日盛会,请赵王弹一曲助兴”。
赵王不敢不依,勉强弹了一曲。
哪知,赵王正中圈套,秦国的史官赶快把这位事记载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喝酒,秦王命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情景,非常气愤,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听说秦王很会击缶,今日盛会,也请大王击缶助兴。
”秦王不肯,厉色拒绝。
蔺相如再次相请,说道:“大王如果一定不依,在这五步之内,我愿意以颈血溅在大王身上。
”秦王左右立即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
蔺相如面不改色,大声喝斥,众人吓得目瞪口呆,空气异常紧张。
秦王为了解除眼前的危机,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一下。
蔺相如立即命令赵国的史官记录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里秦王所击的缶,就是窑字里面的缶,它是古代的一种陶器,用来盛酒的。
春秋战国时候曾经拿它当作乐器。
关于这个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述的原文如下: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
汉字探微(228):击瓮叩缶——释“缶”本文约4100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朱英贵“击瓮叩缶”中的“击”与“叩”都是敲击的意思,“瓮”与“缶”都是可供敲击的陶制瓦器,其中“缶”又是古代各种陶器(古人称之为“瓦器”)的总称。
那么,“缶”究为何物,“缶”字的构字理据该如何分析,这一篇就来说说这个“缶”字。
一、“缶”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缶”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缶”字的甲骨文为独体象形字,象制做陶器的情状,下面的构件表示正在制作的陶器坯子,上面的构件代表制陶的工具。
“缶”字的含义可作为各种大腹、大口的陶制容器的泛称,应该是“匋”(陶)的本字。
“陶”这个字的古文字字形并没有右耳刀这个构件,也就是说“匋”才是“陶”字的原始模样,“匋”这个字中有一个“缶”字,剩下的“勹”本是一个弯腰俯视的人形,表示一个人正在躬身制做陶器。
“陶”字与“缶”字的区别在于:“缶”是以工具来制做陶坯,而“陶”则是制陶工人在制做缶,其实二者的造字原理是一致的,所以“缶”应该是“匋”(陶)的本字。
金文、战国大篆以及小篆的“缶”字形体跟甲骨文一脉相承,仍然表示的是制做陶坯的情状。
今文字的隶书与楷书在小篆形体的基础上加以隶变与楷化,还隐约可见其古文字形体的身影。
“缶”的造字本义是指各种陶器(古人称之为“瓦器”)的总称。
《说文解字》卷五缶部:“缶,瓦器。
所以盛酒 。
秦人鼓之以節謌。
象形。
凡缶之屬皆从缶。
”许慎解释的意思是:“缶”,就是瓦器。
它是用来盛装酒浆的。
秦国人常用来敲击节奏伴奏歌唱。
它是一个象形字。
大凡跟“缶”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缶”作为表意偏旁。
《说文》的解义是正确的,但未能详解“缶”字是如何象形的。
前文我们说过,“缶”与“匋”(陶)本应该是同一个字,请看许慎对“匋”字的解释,《说文解字》卷五缶部:“匋,瓦器也。
从缶,包省聲。
古者昆吾作匋。
案:《史篇》讀與缶同。
”其实,“匋”字不仅古音“读与缶同”,其构字原理也是与“缶”相同的,它比“缶”多出的构件其实是个侧面弯腰的人形,表示一个人正在用制陶工具制做陶器,可见“缶”与“匋”的造字本义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