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说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今天为大家讲一下马克思的一个观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来抽象的考察人和宗教的感情,实际上都是具有社会关系的人,宗教感情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武林外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我”是谁?是哲学的三大问题之一。
当你问别人,“我是谁?”的时候,别人一定会这么说:你不就是某某某(这里替换成你的名字)嘛!如果你接着问“某某某是谁?”,对话就会是一个死循环。
某某某是你的名字,你可以叫任何名字“这只是个名字,是个代号”,你可以随时改名,你也可以取一个笔名,一个假名,或者警匪片里常见的代号。
但是如果你问你的父母同样的问题,可能就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你是我的孩子。
名字可以随时更改替换,但是“儿子或女儿”可不是随便乱叫的。
这里的“你”和“我”,就已经超越了名字了。
这里的“儿子女儿”、“父亲母亲”,就是“身份”,也就是马克思说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例如:你在你妻子面前,你就是“丈夫”;在你老师面前,你就是“学生”;在你老板面前,你就是“员工”,在饭店服务生面前你是“顾客”……这些都是你的“身份”,都是你的“社会关系”。
把这些加在一起,就是“你”。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要没有社会关系呢?简单来说,你不要孩子,你就不是“父亲母亲”;你没结婚,你就不是“丈夫”;你不找工作或者你已经辞职了,你就不是“员工”,你不读书或者你已经毕业了,你就不是“学生”。
这些社会关系都不是天然的,也都是可以改变的。
但你在“社会”中活着,总是有社会关系的。
不然你吃什么?不可能自己种吧?你住哪儿?不可能流浪吧?除非把你扔到孤岛上,像鲁滨逊一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1845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是11条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每一条内容虽然简短,却意蕴深厚,是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世界观,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重要的内容是有关人的本质学说的论述,《提纲》也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转变的关键点,本文对马克思在《提纲》之前有关人的本质思想不做过多的论述,主要探讨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的人的本质学说。
标签:马克思;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在最原始的社会中,生产劳动水平低下,人们在最原始的状态下生活,人社会关系十分简单,那时的家庭关系是最早的社会关系。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水平的落后,马克思曾认为家庭关系的不断扩大,才逐渐发展成为原始的社会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关系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家庭关系的基础上发展,逐渐形成了种族、宗族、民族国家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关系,随即又产生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由此为探讨人的本质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关系的探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分析马克思在《提纲》中,第六条中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的上半句,即“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他又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类”,也就是意识,即所谓的情感、意志等。
这种意识是每一个个体的人都会具有的,将个人的这种特性进行叠加,最后就是人的本质。
因此,这就体现到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误读。
马克思对此提出,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深入的对人的本质就行探讨,这主要是由于费尔巴哈没有理解实践的意义,他的理论一直处于脱离实践的状态下,费尔巴哈只是从概念性的去探讨个体,也就是人所具有的意识、情感都是抽象的。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语言是什么?语言与文字是一回事吗?答:<1> ①语言是人说的话,是人们发音器官发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语音符号。
②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③语言表达思维,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④语言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2>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是文字产生的基础。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从属。
因此语言和文字不是一回事。
2、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关系?①口语和书面语同是语言的两种形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是人类最重要组常用的交际工具。
②口语和书面语是相互区别的,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是记录口语的。
③书面语形成以后反过来会对口语的发展起一定的影响作用。
3、语言符号有那些性质?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什么现象?①规约性,是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对应是,是社会约定并且在使用中逐渐确定下来的。
②系统性,语言符号的底层结构是上层结构的组成部分,每层都有自身的组合规则③生成性,具有构成新词语和无穷句子的功能。
④能指性,既能指称和叙述现实世界的事情,又可指称和叙述虚拟世界的事情,又能赋予人们的概括想象预测能力,使人们能在抽象语言层面上思考和对话。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为社会服务,出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4、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哪些语系?我国的语言分为哪些语系?汉语属于语系?<1>语言学家根据语言的谱系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九个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
<2>我国56个民族,使用约80种语言,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印欧、南岛、南亚5个语系。
<3>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5、什么是语言学?语言学哪些门类?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是研究语言本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 1 页 共15 页 第一章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需求:(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一)(一)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
需求。
(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述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它充分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短期劳动力需求:所谓短期劳动力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惟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则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弹性:(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五种状态: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第三节文学本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有关文学本质的不同观点1、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这种观念认为,从本质上说,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质;而为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审美的属性。
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存在是由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特定地位决定的。
这种观念主要依据的是马克思有关社会结构划分的理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生产关系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显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属于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特定上层建筑中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必然受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一般关系的制约。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一般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同时,上层建筑一经形成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也应该从这种基本关系去理解:一方面,文学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文学一经形成,又积极的给予经济基础以能动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如艺术、哲学、宗教等比起政治和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如恩格斯所说,它们是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
论文化的不可译性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可译的。
翻译就是妥协,不过是在音、形、意方面追求和原作尽可能高的近似值。
译者心理沉淀的不同也影响着译本的不同。
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是语言符号的差异,我们把文化信息符号分为五类:民族意识化符号,民族声象化符号,民族社会化符号,民族地域化符号,民族物质化符号。
在翻译语际转换中,两种文化的信息符号在所指内涵和语用意义上都会呈现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
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量越大,翻译中遇到的文化障碍就越大,不可译的程度也越大。
标签:文化不可译性翻译因为语言表达有局限性,落实在纸上的语言往往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发挥空间。
在读古典文献时,“此中消息不能道”者,为数不少。
争论、论辩由此而引发。
从文到理,从义到译,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所以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有极平浅,而意味深长者。
”桐城张徵士若驹《五月九日舟中偶成》云:“水窗晴掩日高光,河上风寒正长潮。
忽忽梦回忆家事,女儿生日是今朝。
”此诗若把“女”字换“男”字便不成诗。
个中意境,口不能言。
在翻译一些古典文献时,译者往往觉得任何译文都不可能把存在于原文中的所有微妙之处,如头韵、回文、词语重复、人物、事件等统统传达出来。
究其原因,是语言文字结构上的独特性没有信息相通的渠道,特别是在英语和汉语等非亲属语之间,翻译时语符需要完全换码,因而具有明显的不可译性。
比如英语就很难表达汉语中的“风流”“潇洒”“洒脱”“酣畅”等词,因为这里牵涉到文化的不可译问题。
一、地域性——文化的不可译性存在的前提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
以国度来划分,文化有国民文化,以民族的生存地域来划分,有民族文化,它们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地域性。
国度地域和民族地域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两种地域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种文化的遗传特质。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是兼顾了国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模糊概念。
所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也就是他们各自文化的遗传特质的差异。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的本质: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哲学家雅尔贝斯关于教育本质的一段阐述,被人们广泛引用。
既然教育的本质是“唤醒”,那如何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对一所学校而言,如何才能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灵魂的人?在进入知识社会、全球化生存的新时代,我们在南粤一所已经度过190岁寿诞的中学,为这个教育的永恒诘问找到了新的答案。
有灵魂的品牌:二次创业大象无形“一个优秀的孩子:会弹钢琴、跳舞、画画,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名列前茅,后又考上国外优秀大学读研。
父母亲荣耀了,感觉孩子很优秀,认为孩子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可最终孩子进了监狱……”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象贤中学校长冯金洪坦承,看到这样的报道,作为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心情异常沉重。
诚然,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也不乏改革,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但其中多半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考试成绩,而少有涉及学生人格、人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教育,就是说涉及人的灵魂教育还是缺失的。
冯金洪所带领的象贤中学,是岭南文化之乡、千年沙湾古镇的一所老牌学校,源自1826年沙湾镇何氏家族的“象贤家塾”,今年迎来190岁寿诞。
在过去的岁月里,它曾因“贤文化”品牌而名扬南粤,广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盛赞;曾因“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引领课改风潮,被列为广州市十年新课改十大成果,成功将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突破、高考上线人数提升齐步推进,成效斐然,连续八年荣获广州市高考一等奖。
2021年高考,象贤中学更是喜登广州市高考成绩暴增牛校英雄榜,高考成绩暴增13.39百分点,学生高考上线增长率名列广州市第四,番禺区首位。
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才能在教育变革的大时代中继续擦亮“象贤”品牌,改革创新,实现名校发展的高位突破,以新的姿态迎接学校190年华诞?“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灵魂的人。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简单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
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几乎全部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
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
教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
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一、美的本质及特征。
人们在自由制造活动中和看到表达人的自由制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制造。
自由制造是人类宝贵的特性自由制造是指人们在熟悉客观必定性、规律性的根底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自由制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由于人能在他所制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气、才智和才能以及目的和抱负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制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
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
美具有有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有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意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
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
人们对有用价值的熟悉先于对审美价值的熟悉,审美价值是在有用价值的根底上产生的。
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有用价值是亲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有用价值直接联系才渐渐进展和完善起来。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有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有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制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概念,包括了阶级、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传统、教育等各方面。
由于生活具有多样性,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而又不完全相同。
所以人们把它划分为若干个阶层等各个层次。
每一个层次均由多个部分构成。
每个部分又分为许多小格。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既有一定结构形式和一定规律性,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反复性;社会生活过程是一定社会结构形态和一定生活方式或一定制度安排下存在、发展和变化及其发展规律,同时又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因素左右。
从本质上说,人类社会生活是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历史现象。
同时人们又通过一定社会群体活动而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才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整体。
这种社会不仅包括人类社会整体,还包括一切有机体。
由于整个社会是由众多个体组成而形成每个成员都参与社会生活而构成整个社会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意识、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等行为;每个人都成为他自己;每个人都具有社会属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社会的成员所以我们要从这三个方面去分析社会生活及其本质特征:首先要理解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若干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社会形态之构成因素;这一社会生活过程是一个由诸多环节组成而互相联系并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形态所构成这一不同形态的社会关系;各种社会关系及其产生各种关系等等。
这种各种关系互相制约和影响于人类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即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等因素,并在一定条件下构成人类所特有现象(如生产力)所决定了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特定社会现象(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及其对社会生活内容变化及发展情况;这一现象是不固定不变、连续性和继承性的统一等属性所构成其内部存在着某些特征而又不能改变的社会现象或事物(即社会形态);而这些(1)社会生活是由若干层次所构成即生活层次的划分,包括了阶级的划分,国家的划分。
但其结构形式是由各阶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所占有的地位和作用来决定的,它所确定的阶级内部也不能因其不同而改变其性质,从而构成了社会生活各层次。
040《名家名作》·评论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自然界成为资本企业的原料产地和废料处理场,在《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一书中是这样阐述的:“对企业来说有利的是使收益内在化、成本外在化,也就是说,让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支付它们。
”[4]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工业文明还是对自然的利用,资本在自然面前表现出了人类的主导观念。
面对环境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成本外在化的倾向,像资源保护、污染控制处理这些耗费成本的事情,资本家们是不会去做的,或者说将由于开采资源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转嫁给未来的子孙后代,让后代为今天的污染破坏付出代价,这就是所谓的成本外在化。
这样的生产操控模式存在两个方面的巨大考验:一方面,追逐生产体量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生产过量,造成人与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资本家们对自身财富的无限增长表现出极度渴望,追求可观的经济利益所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成为全球性问题,造成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严峻。
从另一个角度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并不完全空位,尽管他们对生态问题存在关注意识,但他们所考虑的是自己国家的利益,是忽视或不顾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权益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工业的强劲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步上升为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生态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们利用生态殖民的方式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其推行的生态帝国主义战略,以及向其他国家转移污染后果的做法,导致发展中国家不断开发本国资源,造成国内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下降。
显然,生态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作为历史呈现出的事实,生态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整体性结构的复杂化的产物,即‘生态资本化’的产物。
”[5]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源于历史原因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资本方式,由于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国情,使得它们必须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任务,但国家“纯粹国有资产形式”的生产关系未能及时建立,西方发达国家又对其采取封闭加敌对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现行经济的窘境,由此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物质生产的基础——自然界,这进一步激化了环境污染的矛盾。
从本质上说,外汇储备毫无疑问是老百姓的资产
劳动者的努力是天量外汇重要成因
把问题简化一下,实质就很清楚了
上述对外汇性质的分析,看起来坐实了外管局否认外汇储备是老百姓“血汗钱”的说法,要注意,这是基于央行是独立法人来分析的。
然而,严格来说,央行不能算独立法人。
我们看到,央行之所以能拿到美元,靠的是两种借钱——向其它持有人民币者借钱(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和以通胀方式向全民借钱(印人民币)。
它能借得到,正是因为它是央行,有强制力,你不想借也没用。
所以实质上,外汇储备是靠央行向老百姓借钱换来的,说它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实至名归。
央行超额印钞,其实是向民众收了“通货膨胀税”
为了收购美元,央行印出的人民币属于超额印发,市场上凭空多了钱,我们手里原有的钱的价值自然被“稀释”,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一般物价水平上升, 民众手中持有的人民币购买力下降, 就如同政府对民众征收了税,这称之为“铸币税”,或“通货膨胀税”。
…[详细]
另一个角度:外汇储备是经济增长成果中未被国内公众分享到的一块
按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的看法,GDP是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尽管你可以指责国内的物价、房价、投资低效等问题,但前两部分产出的确用于国内,其成果是被广大群众分享到了。
唯独净出口部分输出境外,其成果被国外享用而不是被本国民众分享,而其回报——外汇储备的大部分——也未让民众分享到。
这不就相当于老百姓辛苦劳作的“血汗成果”,未得到回报吗?而在进出口均衡的状态下,民众的全部产出是应该换去等额的回报的。
…[详细]
当然,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运行中注重的都是积累,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所以外汇储备额如此之大也不足怪。
但理论上“外汇储备应该源于民、用于民”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外管局在回应“血汗钱”的表述,都是有所欠妥、容易引发误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