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语言研究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25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208作者简介:程图,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博物馆。
浅谈县级博物馆陈列展陈的策划——以绩溪县博物馆为例程图(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博物馆,安徽 宣城 245300)摘要:自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开始逐步实施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迎来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县级博物馆的成立,为当地特色文化宣传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有博物馆就必须有展陈,与其他市级及以上的博物馆相比,县级普遍存在着藏品少、人员少、资金缺乏、参观人数少等量上的差别,如何办好作为博物馆传播教育功能主要手段的陈列展览,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和突出。
以绩溪县博物馆为例,多方面对县级博物馆如何体现文化特色进行阐述。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策划;文化一、立足县情,找准位置,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
由于县级博物馆所处的地理环境,使之难以与大、中型博物馆的展览、宣传和展品相比,但县级博物馆也有自己的优势:以地方独有的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办馆风格。
(一)地理环境绩溪县博物馆地处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绩溪又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后,《歙县志》有载:“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得名。
”而清康熙年间置安徽省,就是取安庆和徽州二府之名。
所以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徽州建筑特色,表现绩溪山水人文特点,演绎绩溪之形,展现徽州之韵。
整体布局中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
使建筑和庭院本身成为一件最直观的展品,让参观者宛若置身在古老的徽州古镇之中。
(二)历史文化宋人有云:大江之东,以郡名者十,士之慕学,新安为最,新安以县名者六,而邑小士多,绩溪为最。
朱熹理学的影响以及徽商的崛起,绩溪县自古儒风兴盛,崇文重教,代有闻人。
代表人物有胡仔、胡适等。
绩溪成年男子多半从商坐贾、旅外经商,使绩溪墨业享誉海内,茶商遍布四海。
代表人物有胡雪岩、汪孟邹等。
演形 聚气绩 溪 县 博 物 馆 设 计2010.01绩溪县博物馆 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 •用地情况方案设计绩溪县博物馆用 位于绩溪旧城北部,原县政府大院用 内。
绩溪县博物馆用地位于绩溪旧城北部,原县政府大院用地内。
用地南侧为良安路(北大街),西侧为适之街,北侧与绩溪中学间隔一条 小路 东侧由一条不足 小路,东侧由 条不足3米的小路与居民区分隔。
用地基本呈矩形,朝向 米的小路与居民区分隔 用地基本呈矩形 朝向 偏东南。
用地南北向长约136m,东西长约71m,总用地面积约9500㎡。
用地位于绩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内,周边有文庙、考棚 的文物建筑,并有绩溪中学、胡雪岩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和机构。
周边建筑 目前较为凌乱,未来均将改造为徽派建筑风貌。
徽山东山绩溪县博物馆安徽绩溪2010.01绩溪县博物馆 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 •任务要求方案设计•绿化用地内现有树木40余株,树种包括槐树、樟树、水杉、雪松、 用 , 槐 樟 玉兰、桂花、枇杷等,其中用地西北部有一株700年树龄的古槐。
根据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拟定的设计任务书, 根据复 大学文物 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拟定的设计任务书, 绩溪县博物馆拟建设总建筑面积10000㎡。
建设内容包括展示空间 4D影院、观众服务空间、行政管理、 建设内容包括展示空间、 影院 观众服务空间 行政管理 库藏空间、设备机房等用途。
绩溪县博物馆将建设为“国内一流,安徽领 先” 具有学术性 知识性 文化性和娱乐休闲相结合的中小型地方历史 先”,具有学术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休闲相结合的中小型地方历史 文化综合博物馆。
绩溪县博物馆安徽绩溪2010.01绩溪县博物馆 设计说明二、方案概念 •概念生成方案设计绩溪县博物馆的建筑设计 于对绩溪的 形 势、名称由来的 察, 绩溪县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地势、名称由来的考察, 基于对徽派建筑和聚落的调查研究。
传统建筑形式的当代设计转译——以绩溪博物馆为例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当代建筑设计逐渐迷失于国际风格之中,人们意识到文化才是区别于其他地区,长久影响下去的东西。
如何将传统建筑形态应用到设计之中,如何将建筑与所在地域紧密结合。
传统建筑形式的转译为当代设计提供了解决思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探索。
绩溪博物馆的设计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底蕴,对于传统性、地域性都做出了很好的回应,将人工与自然也做到很好的融合,延续传统建筑文化,创造出具有文化特性的当代建筑设计。
一、转译的概念及相关论述(一)转译的概念:转译本意指语言学上的翻译,后来在生物学上用来描述DNA转录到RNA 的过程。
转译行为是通用的,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更加引申为两种不同的表义结构之间互相作用转化的行为。
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转译是一个整体设计过程,不仅是某一环节,引入传统建筑内容,将最初空间形态,通过当代的设计手法转化成为新形态的设计过程称之为转译。
(二)转译组织结构及过程:1.原型—连接转译设计的媒介:对传统进行归纳、概括和抽象化处理,提炼出来具有代表性、特征性、延续性及隐性思想的内容都可称之为原型。
原型承担联接前后不同物质形态之间的媒介作用,具有高度概括性。
在建筑设计方面,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与现代之间产生联系,归纳提纯有效信息,形成有意义的原型载体,以此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独特风格,并达到传承的目的。
2.语境—影响转译设计的环境:在语言学上一个词语不可脱离整体语境而单独存在,要充分考虑到上下内容,才能获得更深刻意义。
同理,一个建筑的存在与发展,必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文化、风俗习惯、思想等这些语境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在转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所处周围语境内容,从中汲取信息,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创造出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的建筑。
3.转译设计过程:转译的本质在于“信息的传递”,以传统建筑元素为设计思考来源,深入挖掘有效信息,经过概括提炼,得出原型这一载体,从而产生联想,利用当代如夸张、叠加、变形、简化等一系列设计创新手法,从而得到进一步具象改变,与设计语境结合,引入地域性特征,创造出一种“既古又新”的新形式,使当代建筑设计形成自身独特风格,从而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如图1。
形式语言研究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绩溪博物馆是中国安徽省六安市绩溪县首家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95年。
本文将对绩溪博物馆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形式语言方面的研究成果。
绩溪博物馆的案例分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建筑与环境设计绩溪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融合了古代楚国建筑特色和现代美学元素,使其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博物馆的外立面以典型楚式风格为基调,采用大量的琉璃和陶瓷材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建筑的形式语言通过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表达了对楚文化的致敬和传承。
同时,博物馆的园林环境也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设计师精心布置了花木和水景,以及与馆内展览相关的雕塑和景观。
这种环境设计不仅美化了博物馆的外观,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参观空间。
通过环境设计,绩溪博物馆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展览设计与展示手法绩溪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与展示手法方面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博物馆采用了多媒体展示技术,在展览中融入了声光电等多种元素,提供了丰富的观展体验。
这种展示手法通过形式语言的运用,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展品所传递的信息。
其次,博物馆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设置了丰富的互动体验区域。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VR技术等实现与展品的互动,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兴趣。
3.教育与传播绩溪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览场所,还承担着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责。
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讲座,积极参与学校教育。
此外,博物馆还开设了培训班,为有志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
通过教育和传播,绩溪博物馆为当地和外来观众提供了了解绩溪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了绩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绩溪博物馆在网络和新媒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博物馆开设了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并通过这些平台与观众保持互动。
通过建立线上展览和互动游戏等形式,让观众能够在家中也能参观博物馆,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绩溪博物馆在建筑设计、展览设计与展示手法、教育与传播以及网络和新媒体运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绩溪博物馆—浅谈材料的工艺与运用创作中心·杜翔一、简介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
绩溪因水而得名。
据县志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故名绩溪。
绩溪县博物馆于2010年动工建设,2013年11月正式开馆。
其设计者李兴钢因设计中国首个博物馆小镇--安仁古镇和主持设计了2008北京奥运场馆鸟巢而闻名。
博物馆位于绩溪县旧城北部,基址曾为县衙,后建为县政府大院,紧邻百年名校绩溪中学。
现因古城整体保护修整规划,改建为博物馆。
图1、图2为绩溪老县衙中的监狱遗址。
图1 图2 绩溪县博物馆用地南北向长约136米,东西长约71米,占地面积952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3平方米(图3、图4)。
用地内有生长繁茂的40余株树木,其中用地西北部有一株700年树龄的古槐,设计因地就势,留树作庭,形成了院落式的布局。
(图5)。
建筑群落内沿着街巷设置有东西两条水圳(图6),汇聚于主入口大庭院内的水面。
建筑南侧设内向型的前广场——“明堂”,符合徽派民居的典型布局特征,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的“聚拢风水之气”的理念,所谓“明堂者,穴前水聚处也”。
主入口正前方设置了一组被抽象化的“假山”(图7),由前到后共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水面、假山、白墙面和挂瓦墙面,立面的层次感让建筑更加饱满。
围绕“明堂”、大门和水面,形成了对市民开放的、立体的观赏流线,占地不到一万平米的建筑,我们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将各个角落都参观完。
登上建筑东南侧的屋顶观景台,我们看到曲折起伏的青瓦屋面、建筑好像是周边山脉的延续,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
图3图4 图5图6 图7二、外墙材质的选择1、石灰+墨汁的混合物粉墙黛瓦一直是徽派建筑的特征,徽州建筑的白墙之所以看的很有历史感,是因为白灰墙常年处在自然环境中,与空气中的水汽、灰尘等杂质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包浆质感(图8)。
这种肌理的形成如果全靠自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绩溪博物馆解析博物馆展品说明方法初探[提要]本文就当前博物馆展品陈列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更符合博物馆工作实际和观众需求的展品说明理念,以供博物馆工作者借鉴。
[关键字]博物馆;展品说明;观众需求[]G264.1 []A []1005-3115(xx)04-0098-02大凡到博物馆参观,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博物馆里展出的展品,涉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内容,展品特别丰富,但在参观结束后,记忆中除了能回忆起个别精美的展品外,很难回忆起此行的收获。
究其原因,是博物馆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观众的需要。
时代在前进,观众的思想理念、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许多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持续下降,既有展览内容多年一成不变的缘故,也有展览方式、技术严重滞后的原因;而另一个不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展品的说明太枯燥、太简单。
当今国内博物馆陈列的展品说明都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展品说明仅包括名称、年代、质地、作者或是使用人等极为简略的说明。
显然这已不能满足参观者的求知欲。
那么博物馆展品的说明应当是以简为主,还是以繁为主,这首先要对博物馆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会章》第三条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赢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
”1979年,我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提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结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定义明确了博物馆是一个宣传教育机构,是国家的重要文化设施和公共设施。
博物馆的主要社会功能和作用是对文物和标本进行收藏保护、研究,举办陈列展览,进行宣传教育、传授知识、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等。
博物馆既有固定陈列,也有随情况变化需要而举办的临时性展览,其内容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
胜景几何——建筑设计地域文化之表达——以绩溪博物馆为例张浩然【摘要】以绩溪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建筑师探索如何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的文化趋势,解释源自李兴钢“胜景几何”的图示语言对结构、形式和技术的实践,以此分析了建筑师如何在建造过程中传达出微州地区的在地性和在场性,试图评价李兴钢对传统继承的得与失.【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3页(P149-151)【关键词】绩溪博物馆;胜景几何;建造;地域文化【作者】张浩然【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回溯现代建筑之历史,我国的建筑师们始终以两条路来尝试中国建筑在现当代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其一是所谓的“拿来主义”——全方位学习欧美建筑学,包含了空间和形式的语言体系、理论语境,再到教育与职业体系;其二可以说是纵向学习——探索如何弥封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并在更广阔现当代建筑中寻找新的结构与技艺来完成传统的转化与表达,回忆起中国文化的悠远意向[1]。
尝试用文化的视角来分析我国当代城镇发展,就会看出浮于表面的大众价值取向偏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千城一面”的形式问题[2]。
同时习主席发表关于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创新理念,完善决策和评估机制,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风貌。
“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是重拾传统文化、唤醒中国传统记忆的重要思想动力。
通过绩溪博物馆,李兴钢对于既是客观景象的空间,也是主观意向和诗意的精神认同的追寻,似乎是从“鸟巢”设计工作之后,他追寻诗意秩序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理想和集体认同的情感。
他通过一条深埋于本土设计中的群体回忆的暗索,演绎中国建筑师重拾诗意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
1.“胜景几何”概念某个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应该是建立在特定建筑师对于空间、结构、环境以及秩序和诗性的理解与把握基础之上的个人倾向的文化表达。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2)04-0006-02DOI:10.16330/ki.1007-7359.2022.04.0020前言当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相结合而产生赋予这个场地以精神,这个精神就被称为场所精神。
当人们面对一个新的地方时,它没有具体与其他地方区别的特征,但通过人们逐渐认识并且赋予其这个地方所独特的价值的过程,这个新的地方它就成为了“场所”,并具有意义。
1场所精神与建筑营造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场所精神重要的三个方面[1]。
其中的方向感指的是人在这个场所中能够明确自己的位置,一般通过场所中的路径、标志和节点来确定自己身在何处,从而产生安全感。
人们通过对场所的认同感而产生对此场所的归属感。
建筑是一种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而产生,人们在这个建筑空间内体验感知世界。
每一种建筑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不同,而营造的空间体验感不同。
2地方文脉下博物馆的场所意识建筑只有与人文环境、自然充分融合,才能够发挥出这个场所的功能效应。
因此,建筑本身就需要深刻解读文化元素背后的主题,延续地方文化内涵,反映出其所在的人文环境因素,体现地方文脉。
另外,建筑也应该充分考虑建筑和周围自然环境、周边建筑物的有机契合,达到既和谐又不同的效果。
2.1绩溪博物馆的地理位置绩溪县现如今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历史上曾隶属于古徽州区。
据县志记载,县城的北边有一条乳溪河,与徽溪相隔1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绩溪因此而得名。
走进绩溪,绩溪县水系十分丰富,群山环绕,整个小镇古色淳朴,多处可见历史文化遗迹,更有数不清的徽州村落,均“枕山、环水、面屏”,布局丰富巧妙,具有特色。
而绩溪博物馆位于县城的北部,场地周边既有传统的徽州建筑的气息,又存在着像文庙、绩溪中学、绩溪文化馆和胡雪岩纪念馆等文教类建筑,周边文化气息浓厚,这就要求绩溪博物馆不仅仅要有作为博物馆公共建筑的特质,还要提供给周边居民生活所需的公共社交空间。
绩溪县博物馆观后感800字绩溪县博物馆观后感一近午时分,我来到了绩溪县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隐藏在一片悠然的山谷中,宁静而古朴。
步入博物馆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历史长河中的绩溪县。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绘画作品,画中生动地展示了绩溪县的山水风情和悠久的历史。
随后,我来到了展厅,立刻被展品的丰富多样所吸引。
第一展室中,展示了绩溪县自然景观的特点和珍贵的地质标本。
我看到了大量的化石,它们记录了地质演变的历程,让我感受到自然的伟力和沧桑。
此外,展厅内还陈列了大量生物标本,从大象到鸟类,从昆虫到海洋生物,种类繁多。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央的一座仿真山,山岩奇特,山水绘卷勾勒着青山绿水的美丽画卷。
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心怀敬畏之情。
第二展室中,展示了绩溪县的历史文化。
透过展品,我了解到绩溪县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一幅幅古老的书画艺术品展示了绩溪县人才辈出的传统和对文化的热爱。
而陈列在墙壁上的文物展览,则是见证了绩溪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绩溪县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第三展室中,展示了绩溪县民俗风情。
我看到了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它们展示了绩溪县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锐意创新。
一些展品以独特的形式展现了当地的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使我充分感受到了绩溪县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小角落——教育室,这里陈列着一些关于绩溪县孔子学院和艺术教育的展品。
我看到了一些学生的作品,他们用笔墨间表达了对绩溪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个教育室不仅让我了解了绩溪县的艺术教育情况,也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创新力量。
在博物馆的角角落落,我看到了工作人员的身影。
他们认真细致地解说着每一个展品的来历和意义,引导着观众进一步了解和品味。
他们的付出和辛勤工作让博物馆成为了知识的殿堂,也为绩溪县的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位观众,我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满足,更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探析徽派民居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传承——以绩溪博物馆为例陈雨洁华侨大学2011级建筑学一班[摘要]:自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斯特奖”之后,中国建筑师门正在为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中得到的肯定欢欣鼓舞。
同时,如何在建筑创作中传承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再次成为中国建筑界最受重视、最广泛讨论的课题。
本文就项目概况、设计构思、场所精神、造型风格等方面对绩溪博物馆进行分析,探析徽派民居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传承,试图为中国当地建筑师在地域建筑创作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徽派民居;绩溪博物馆;地域建筑创作:场所水文气候、区域等的不通造成了人居环境的差异,自然得也要求建筑形态随之改变,呈现地域性。
南舜薰认为“地区建筑的概念是建立在地方根源,它重视某些地段的特殊因素,如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礼仪习俗、思想信念、价值观念、符号意义和语意系统”。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是古代中国经济文化重地。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徽派民居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类型,地域文化特征极其鲜明。
在安徽地区,甚至全国,已有很多人意识到对徽派建筑继承的重要性,在近期落成的绩溪博物馆,正是采用简约的形式来传承徽派民居的传统精髓,在业内更是广受好评。
1.项目概况1.1地理环境绩溪位于安徽省黄山东麓,属于徽州达千年,是古徽文化的核心区域。
绩溪镇周边群山环抱,西北为徽岭,东南梓潼山;水系交错,一条扬之河于古镇东面山脚交汇流过,“绩溪”二字由此而来。
用地位于绩溪镇旧城北部,原为县政府大院。
用地南侧是良安路(北大街);西侧是适之街,街对面为胡雪岩纪念馆与一排商铺,再往西则为文庙和考棚,适之街北端为绩溪中学;北侧与绩溪中学校园仅隔一条小路,东侧由一条约4m的窄巷与稠密的居民区分隔。
用地接近矩形,朝向偏东南。
基于象征主义的新徽派建筑研究——以绩溪博物馆为例黄敏何佩宇(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摘要:在建筑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地域主义建筑,继承弘扬地方文化,是建筑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建筑象征主义为出发点,阐释徽派建筑的象征文化,通过分析典型建筑案例绩溪博物馆,寻找设计新徽派建筑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象征;徽派建筑;徽州文化1.建筑象征主义象征是艺术的开始,象征作为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物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辞海》中对“象征”的定义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起所咏之物。
”[1]在建筑中,建筑象征的核心思想是以建筑有限的客体为媒介,来表达建筑之外的无限可能。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满足物质功能需求,更多的传递精神功能。
象征是建筑的精神所在,通过建筑实体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精神诉求。
象征的表达需要载体,建筑中以建筑的外部造型、空间形式、平面、材质、色彩、光线、雕塑装饰等为载体,通过人的本能、联想等心理活动,产生超脱于建筑实体本身的感情,从而使建筑成为开放的,无限的世界。
文化是象征的媒介,在建筑创作中,建筑中的象征性大多以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传统等为建筑象征的灵感来源。
因此,立足于地方文化,探索建筑象征的文化渊源,是建筑创作的根本。
2.徽派建筑的象征文化徽州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沉淀,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璀璨的一笔。
文化是人活动的产物,徽州文化的形成,包含了徽州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与自身之间的哲学关系。
徽州人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活动直接体现在徽州建筑中,对徽州古村落的布局、建筑形式、景观、装饰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形成了山水环抱、鳞次栉比、粉墙黛瓦、雕镂精湛的独特建筑艺术形式。
2.1徽州村落布局的文化象征徽州地处山区,人多地少,“八分山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苛刻的自然条件使得徽州村落的建设贯彻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注重地理环境的选择,遵循“因地制宜,遵循自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