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创新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6
- 格式:doc
- 大小:841.63 KB
- 文档页数:10
2019高三生物高考一轮复习安排对学生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利用微课的可行性和需求状况绽开调查,结果显示,将微课应用于二轮复习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下面是有2019高三生物高考一轮复习安排,欢迎参阅。
2019高三生物高考一轮复习安排范文1对于中学生物的学习以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安排主要是让学生们对基础学问有肯定的巩固,提示同学们应当以教材和课本为重点。
那么在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安排中我们应当遵循怎样的复习策略原则呢?1、收集资料。
比如老师对高考趋势的看法,专家的评价等,在探讨这些资料的过程中,要对于高考生物的重点做到心里有数,假如可能的话,能够适当预料高考题目。
2、基础训练,提升实力。
驾驭教材之后要利用试题进行巩固。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可以看出,基础题目始终占据主要位置。
所以不肯定要选择难度较大的题目,但是肯定要覆盖全部学问点,并实行地毯式、拉网式梳理,不放过任何死角。
肯定不能蜻蜓点水更不能像炒冷饭一样的重复学问点。
这些内容须要同学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构建学问网络。
我们知道,生物学的概念、名词、术语相对较多,也是考试所要考察的重点内容。
但是它们的分布比较零散。
如何深刻的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驾驭有关公式、原理、生理过程呢?我建议,对所学学问点进行分类、比较、归纳等,运用比较形象的方式,包括画图、表格、学问网络图等构建学问网络,构建出来之后还须要找老师修改,或者可以与其他同学相比对,相互指导、相互促进。
4、每次测试后先做好试题分析。
对同一类型的错误和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明白错误的根源。
对于错误较多的问题,要从正面、反面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
在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留意利用生物学的观点来指导复习和做题。
要重视试验,领悟试验的设计意图,驾驭试验的操作方法。
一轮复习不能操之过急,只有稳扎稳打、把基础学问夯实,生物成果才能在接下来的复习中突飞猛进。
综上所述,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原则是:以教材、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基础,加强基础学问、基础实力,建立生物学问网络。
第35讲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最新考纲] 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2.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3.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4.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考点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5年12考)1.微生物的培养基(1)培养基(2)培养基的制备: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3)培养基的类型及作用①根据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②根据功能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2.无菌技术3.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1)目的:在培养基上形成由单个菌种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体——菌落。
(2)纯化培养方法(3)菌种的保存方法①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②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1.(教材P16旁栏思考题解答)请你判断以下材料或用具是否需要消毒或灭菌。
如果需要,请选择合适的方法。
①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 ②玻棒、试管、烧瓶和吸管 ③实验操作者的双手提示 ①、②需要灭菌;③需要消毒。
2.(教材P17“倒平板操作讨论”解答) (1)为什么需要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提示 通过灼烧灭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2)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提示 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3.下图甲、乙是微生物接种常用的两种方法,请思考:(1)图甲是利用法进行微生物接种,图乙是利用法进行微生物接种。
这两种方法所用的接种工具分别是和;对这两种接种工具进行灭菌和消毒的方法依次是和酒精消毒。
(2)接种操作为什么一定要在火焰附近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采用上述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解,其接种方法是(填“图甲”或“图乙”)。
提示(1)平板划线稀释涂布平板接种环涂布器灼烧灭菌(2)火焰附近存在着无菌区域(3)图乙1.(2017·全国卷Ⅰ,37)某些土壤细菌可将尿素分解成CO2和NH3,供植物吸收和利用。
高三复习综合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7·陕西宝鸡市九校联考)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及细胞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A.酶、抗体、受体、激素的特异性都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有关B.胞吐现象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通过胞吐作用运输的物质都是大分子物质C.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与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以及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有关D.核糖体都能参与多肽链的合成,其形成都与核仁有关2.(2017·郑州三模)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外膜的面积比内膜的大B.外膜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高于内膜C.既能产生水,也要消耗水D.含有DNA,不含RNA3.(2017·黑龙江哈尔滨模拟)据研究表明,溶酶体可能是由高尔基体加工过的水解酶被小泡包裹后不与细胞膜融合排出体外,而是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的。
如果该观点正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溶酶体中的酶有些具有分解磷脂的功能B.在溶酶体的形成过程中内质网膜的面积可能减小C.溶酶体的膜成分应该与高尔基体相似D.溶酶体形成过程能体现生物膜的结构特点4.如图表示动物细胞间相互识别、相互反应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则与该机制相符的是()A.信号细胞与靶细胞膜上一定都有受体B.①一定通过胞吐进入组织液C.若靶细胞为神经细胞,②一定为通道蛋白D.若信号细胞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一定为肝细胞5.如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CO2释放量和叶绿体O2释放量的变化。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光照强度为a时,叶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光照强度为b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C.光照强度为c时,叶肉细胞无呼吸作用D.呼吸作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光照强度为d时,达到该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最大值6.(2017·山东日照一模)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主动运输分为下图所示的a、b、c三种类型(图中▲、■、○代表跨膜运输的离子或小分子)。
高考常考,重点强化,思维建模,跨越障碍,全取高考拉分题重点1 能量流动模型解读第一步⇨构建能量流动模型,理清思路,明确去路1.不同营养级能量流动示意图2.构建能量流动模型(表示方法)方法一:说明两个等量关系:同化量(b)=呼吸作用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方法二:说明三个去向(不定时分析):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分解者分解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最高营养级除外)方法三(拼图法):说明四个去向(定时分析):同化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A)+未利用(B)+分解者的分解量(C)+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D)(最高营养级除外)第二步⇨透析典例,思维建模,规范解题流程,把握解题技巧【典例】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2)由初级消费者传递给蜣螂的能量为________。
(3)图中N3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
(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5)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若要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答案(1)N2(2)0(3)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N5/N2×100% (5)负反馈调节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1)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只有3个方面,少了“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这一去路。
(2)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实质仍然是呼吸作用。
(3)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
植物激素调节为实验命题的较好素材,常通过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背景,考查分析实验与探究的能力,这与新高考导向一致,备考时应引起足够重视。
突破点1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例证】(2017·海南卷,26)为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枝条生根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母体植株上选择适宜的枝条,在一定部位进行环剥去除树皮(含韧皮部),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于环剥口上端,并用湿土包裹环剥部位,观察枝条的生根情况,实验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可知,生长素用量为0时,有些枝条也生根。
其首次出根需要天数较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只提供了部分实验结果,若要从表中所列各生长素用量中确定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你认为需要提供的根的观测指标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表格数字可知,当不施加外源生长素时,有些枝条也能生根,说明这些枝条可自身产生生长素,但首次出根所需天数比施加外源生长素的组别要较多天数,其原因为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量少,需要更多天数的积累。
(2)据表可知,本实验观察指标为90天存活枝条数,能生根的枝条数和首次生根所需天数。
若各组生长素用量不变的情况下,确定生根效果最佳的生长素用量,则需观察的指标应针对每组枝条的生根数量及生根的长度。
(3)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结合所学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及各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可知,高浓度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生长。
答案(1)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2)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3)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1.实验原理(1)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
高考常考,重点强化,思维建模,跨越障碍,全取高考拉分题热点1能量流动分流模型解读第一步⇨构建能量流动模型,理清思路,明确去路1.能量流经不同营养级示意图2.构建能量流动模型(表示方法)方法一:说明:两个去向:同化量(b)=呼吸作用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说明:三个去向: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分解者分解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方法三:说明:四个去向:同化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A)+未利用(B)+分解者的分解量(C)+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D)第二步⇨透析典例,思维建模,规范解题流程,把握解题技巧【典例】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2)由初级消费者传递给蜣螂的能量为________。
(3)图中N3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
(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5)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若要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N2(2)0(3)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N5/N2×100% (5)负反馈调节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1)最高营养级能量去路只有3个方面,少了“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这一去路。
(2)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实质仍然是呼吸作用。
(3)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
第三步⇨对点强化,熟能生巧、力求思维变通1.(2017·辽宁沈阳联考)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解析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B错误;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由题图可知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15,而并非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
答案 A2.(2017·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期末)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A=D,B=E,C=F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F/D解析由图可知,A=G+D;B=E+H;C=F+I,A错误;狼的粪便中的能量未被狼吸收,即不属于C中的能量,故兔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B正确;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C错误;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D错误。
答案 B热点2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第一步⇨把握方法精髓,找准解题切入点1.食物链中能量的“最值”计算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表):(1)能量传递效率未知时(按20%即1/5、10%即1/10计算)(2)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
例如,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 %、b %、c %,若A 的能量为M ,则D 获得的能量为M ×a %×b %×c %。
2.在食物网中分析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需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1)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3.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1)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 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 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 1、流向分解者的C 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 1。
(2)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 1/W 1)×100%,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 2/D 1)×100%。
在具体计算时务必先澄清分流比例,求解中应“顺推(用乘法)”还是“逆推(用除法)”,以为例。
①若已知“植物同化量”(A ),并告知其“传向动物与直接传向人比例由1∶1调整为1∶2”,求解人最多增重变化(M ),计算时宜“顺推(用乘法)”调整前:A ·12·15+A ·12·(15)2=M 1 调整后:A·23·15+A ·13·(15)2=M 2 ②若已知“人同化量(M )”并告知人的食物来源“素食、肉食由1∶1调整为2∶1”,求解最少需要植物量(A ),计算时应“逆推(用除法)”调整前:M ·1215+M ·12(15)2=A 1 调整后:M ·2315+M ·13(15)2=A 2 第二步⇨研析典例,突破方法,举一反三【典例】 (1)若人类获取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1,将此食物结构改为4∶1,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则调整后可供养的人口是前者的________倍。
(2)若植物向动物及向人提供的能量比例由1∶1调整为1∶4,能量流动效率按10%计算,则调整后供养的人口是前者的________倍。
审题指导解析 (1)若人类获取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1,如下左图,共需植物性食物的相对值为55;如果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4,则共需植物性食物的相对值是28(如下右图)。
前者对食物的消耗量是后者的1.96倍,这也就说明后者可供养的人数是前者的1.96倍。
(2)设植物能量为M ,则调整前,人所得能量为:M ×12×10%+M ×12×(10%)2=M 20+M 200=11M 200,调整后人所得能量为M ×45×10%+M ×15×(10%)2=2M 25+M 500=41M 500,则调整后∶调整前为41M 500/11M 200≈1.49,即调整后供养的人口是调整前的1.49倍。
答案 (1)1.96 (2)1.49第三步⇨对点强化,思维建模,成就高考1.(2018·湖南演练)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图所示的数据。
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Cedar Box 湖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Lindeman ,1942)GP 为总初级生产量;H 为草食动物;C 为肉食动物;R 为呼吸/[J(cm 2·a)-1]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464.6 [J(cm 2·a)-1]B.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3.52%,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20.06%C.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与流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相等解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464.6 J/(cm 2·a),A 正确;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62.8÷464.6×100%=13.52%,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效率=12.6÷62.8×100%=20.06%,B 正确;“未利用”就是指同化量中除去自身呼吸消耗、分解者和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之外剩余的能量,C 正确;该生态系统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储存在该生态系统内,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流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 错误。
答案 D2.(2018·湖北黄冈一模)若某草原生态系统只存在下面的食物关系,尝试完成问题。
(1)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g 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________。
(2)假如植物有25被兔所食,有35被鼠所食;鼠有23直接被猫头鹰捕食,有13被蛇捕食后流入猫头鹰体内。
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 g 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________。
(精确到个位数)解析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20%时,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损失最小,可消耗最少的植物,为最高营养级提供最多的能量。
因此,若计算使猫头鹰增加20 g 体重至少消耗的植物质量,则能量按20%传递。
设猫头鹰从不同食物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a 、b 、c ,可写出:解析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20%时,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损失最小,可消耗最少的植物,为最高营养级提供最多的能量。
因此,若计算使猫头鹰增加20 g 体重至少消耗的植物质量,则能量按20%传递。
设猫头鹰从不同食物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a 、b 、c ,可写出:列方程式得:a ×20%×20%=20×2/5,b ×20%×20%=20×2/5,c ×20%×20%×20%=20×1/5。
解得:a =200(g)、b =200(g)、c =500(g),a +b +c =900(g)。
(2)设猫头鹰从三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依次为e 、f 、g ,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