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历史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9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A. 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B. 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成熟C. 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D. 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答案】C【解析】据材料“玉之属性……道德化……玉之形制……宗教化……玉之尺度……政治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对玉的阐释加入了道德、宗教、政治制度等人文因素,体现了玉的人格化,故C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宗教象征意义,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玉入法”,也不能说明治国方式醇熟,故B项错误;D项也只反映了政治方面,与材料相比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学生应该可以理解这些都属于人类文明的成果,将玉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体现了玉的人格化,同时,对于人文精神,应该广义理解,不能等于西方的人文主义。
2.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
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答案】C【解析】根据“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说明孔庙“祭祀之礼”体现以礼制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作用,故C正确;A不符合“为国以礼”,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即可。
3.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该制度是A. 分封制度B. 宗法制度C. 皇帝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宗法制度决定嫡庶身份可以减少争论,从而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均不属于殷商的制度,所以选项C、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2. 西周初年各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
这说明西周A. 分封制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B. 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垂直管理C. 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D. 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答案】C【解析】材料“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就是分封制,故C项正确;分封制早在周公执政之前就已实施,故A项错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郡县制,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提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排除。
3. 《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之处在于A. 重视民心向背B. 宜扬君权神授C. 实行等级制度D. 依赖家族关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率民以事神……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视民心向背的民本的思想观念,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故B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实行等级制度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家族关系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河北省邢台一中2018——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孔子曰:“君子(社会管理者)之德风,小人(社会的被管理者)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又曰:“政者,正也,子师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上述观点A.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 B.强调社会管理者的榜样作用C.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体现孔子高尚的道德情操2.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老子学说的哲学精华是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祸兮,福之所倚,祸之所伏”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D.甲——道、乙——墨、丙——儒、丁——法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5.西汉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
对此思想的表述中正确的A. 把道家思想变成封建的统治思想 B.用严峻刑法进行残酷镇压C. 宣扬了“君权神授”,神化皇权 D.实质是“外儒内法”,巩固皇权专制6.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邢台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32小题共48分)1.《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
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2.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
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这反映出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家长制受到挑战C.个体意识增强D.中央集权的削弱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4.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
这些铭文证实A.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B.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C.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D.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5.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6.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
邢台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5 CDBAC 6---10 ABBDB 11-15 DBDDB 16-20 CBADB
21-25 BBDAC 26-30 DDBBD 31-35 ABDDD 36-40 CBADC
41.(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分)
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分,关键词只要答出“封建制度”就行)
(2)意义:
国内:是中近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有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6分,一点2分。
其他言之有理都行)。
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三。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
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寓言《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人不遵从自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
此寓言反映的思想应属于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2.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
其意在说明A.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B.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人对科学发展的认识D。
楷书演绎了古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3.1908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
王国维据《史记》所载“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再据唐《沙洲图经)所载,得出结论:“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
"这说明A.史料相互补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
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C。
西方人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 D.《史记)史学权威和史学价值较高4。
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A。
防止武将专权 B.重视分宰相之权C。
强调监察地方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5.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意即他把帝位让给了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罢了。
描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扫描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扫描版)的全部内容。
(扫描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30道小题共30分)31.“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32.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机构()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B.有一定的决策大权C.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D.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33.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专制”一词出现1800多次、“颛制”(颛,通“专”)75次,用于君主的“专制”仅有几条,其余全部用于臣民;“独断”一词则出现多于“专制”,绝大部分用在君主身上。
这说明()A.古代中国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B.“专制”一词古今应用语境有异C.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互为消长D.“独断”一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34.西周立国,以封建制为支柱,政治秩序仰赖封建制来维持。
以下对于周代封建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封建是周人扩张势力到东方的一种方式B.与周王室无血缘关系者被排除在封建关系之外C.诸侯受封以后,经由纳贡与朝觐,维持与周王室的关系D.统治权力与土地依贵族阶层高下而逐级分割35.奥利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
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A.西周B.秦朝C.唐朝D.清朝36.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37.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
邢台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1---5 BADBC 6--10 CABDB 11-15 DCCAB 16-20 DCADD21-25 BADCB 26-30 ADCDA 31-32 CA33.(1)主张:有教无类。
(3分)意义:开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3分,答出开创私学或者打破教育垄断,任意一句给3分。
其他言之有理都可给分)(2)以法律形式强迫教育;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施过程弹性大;义务教育年限较短。
(9分,一点3分)(3)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迅速发展;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高中、高校教育发展迅速。
(4分,一点2分,)原因: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提升;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三个面向”方针的提出;《义务教育法》的颁布;“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党和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渴求;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6分,一点2分,)34.示例一: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梁维新思想逐渐形成。
维新派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在思想上提倡西学。
他们的思想及实践活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示例二:民主革命浪潮的高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每况愈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丰富民主革命思想,逐渐形成了三民主义思想。
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之后,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答案一.选择题:1—5 ABCCC 6—10 DBCAB 11—15 ABBDD 16—20 BCBBB 21—25 ABACB 26—30 DDAAD二.非选择题31. (1)原因: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
②自然经济的逐惭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
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封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
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
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
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
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
(15分。
每点3分,任答5点。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记分)(2)相似:丰富了两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两国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
(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记分)原因: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4分)32.示例,其他答案也可。
论点:中华文明由其自古以来的专制独裁而注定被现代文明抛弃论据:政治上,自秦朝开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帝专制。
经济上,重农抑商,限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厉行文化专制,坟书坑儒、文字狱、八股取士等,僵化了思想。
外交上,闭关锁国、海禁,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结论: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由其自古以来的专制独裁而注定被现代文明抛弃。
33.(1)背景:第一次留学潮(20世纪初年出现):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尝试失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新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A.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B.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成熟C.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D.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2.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
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4.《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
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A.宗法家族的特色B.以儒入法的特色C.同态复仇的特色D.严刑峻法的特色5.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
这表明()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6.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南宋()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7.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A.发明本心的方法论B.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C.理生万物的宇宙观D.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8.李贽在《藏书》中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
他的这一观点()A.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B.抨击封建专制制度C.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D.大力倡导经世致用9.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
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亳无进展。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10.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由此推断()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专制统治的强化推动了科技的发展11.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1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
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B.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C.源于强化皇权统治的需要D.私人无法对天文作出贡献13.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
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
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C.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14.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
这—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
这一倾向是()A.怪诞化B.脸谱化C.世俗化D.功利化15.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C.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D.书法艺术不断发展16.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
岂曰画也?”这表明他注重()A.描绘人物形象B.逼真摹写客观事物C.绘画布局构图D.传达主观情致神韵17.有学者指出,道光年间(1820—1850 年)的士大夫阶层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在那个时代,虽然也有少数人看亊较远、较淸,但是他们怕淸议的指摘,默而不言。
这种现象()A.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B.源自于政府的高压政策C.不利于中国近代化开启D.是对清政府的无声抗议18.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而放弃“西学中源”说。
“西学中源”说退出历史舞台的客观原因是()A.西方文明冲击暴露其不科学性B.没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C.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阻力有所减弱D.启蒙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人普遍理性19.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
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
”这从侧面反映了()A.清末新政重视教育B.新式教育已成主流C.官办学堂待遇更好D.新式学堂招生艰难20.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
这折射出()A.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B.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C.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D.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21.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图77幅,《瀛寰志略》有地图42幅。
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A.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B.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C.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D.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22.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举:选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
”到1898 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
以上材料说明了()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B.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C.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D.京官们在1898 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23.严复为在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展开了自己的哲学论证,他认为:为始之气,皆本于热,有热则有力,有力则有吸力,有离心力,有拒力。
启发了严复这一认识的科学理论最有可能是()A.自由落体定律B.经典力学C.相对论D.天演论24.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稍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
这反映了康有为()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25.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
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
这体现孙中山()A.节制资本的思想B.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C.关注工农的利益D.提倡建立公私合营经济26.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有人提出用“对满同盟会”作为会名,但遭到孙中山的反对。
孙中山同时指出:“满洲政府腐败,我辈所以革命,即令满人同情于我,亦可许入党。
”这表明孙中山()A.反对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B.将反满兴汉作为其革命目标C.主张动员满族民众参加革命D.把民族革命寓于政治革命中27.1927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暴动大纲》中提出:“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由此可知,毛泽东()A.已预知了秋收起义的失败B.最早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C.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D.已经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8.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思想。
”邓小平的“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A.引进外资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发展B.大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以减轻农民负担D.废除了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29.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20、歼-10C,红旗-22等六种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
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3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同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
这反映了()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B.文学艺术亊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3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
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
这一反差表明()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32.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 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建国初期的高校调整B.半工半读高校的涌现C.“八字方针”的实施D.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