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山东省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第3课《春秋战国变法》
- 格式:doc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5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岳麓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岳麓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问题导学春秋时期的改革与战国时期的变法的不同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为了扩大税源,增加收入,齐国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
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税。
(1)材料一中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探究其实质。
材料二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
李悝又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李悝还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
(2)在内容上材料二与材料一中的改革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探究思考材料二与材料一中的改革相比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试从发生时间、变法内容、变法成效等方面,比较管仲改革和李悝变法的异同.(1)时间: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
第3课教学设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的第3课,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概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第二部分讲述了以齐国管仲改革为代表的春秋的改革及其特点和影响;第三部分介绍战国时期魏文侯的变法及意义。
其中第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第二、三部分为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目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涉及中国古代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知识点,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课本中丰富的背景材料,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第一目齐国管仲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重点突出教材所强调的赋税制度改革对井田制的冲击。
第三目魏文侯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老师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或丞相,用怎样的施政方针才能使国家崛起?”引导学生带着角色阅读教材,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将改革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列出。
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因此,除了要加强学生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愧、吴起变法等基本史实。
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发掘信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历史思辨能力。
3.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2. 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对于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许多同学感到很难理解和掌握,笔者欲把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一、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相同点1.背景。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陈旧的周制(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度)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阶级关系上: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力量。
2.目的。
各国的国君都想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而成为霸主。
3.方式。
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变法。
4.阻力。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有旧贵族的阻挠。
5.内容。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对经济基础进行了变革;都注重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都注重任用有才能的人。
6.影响。
都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由血缘宗法政治向地域官僚政治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
7.历史局限。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不彻底,保留着一些维护奴隶制残余的规定。
二、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不同点1.主要内容。
春秋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仍然发挥着作用,战国时期的变法都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作为变法的重要任务之一。
2.规模和历时。
战国变法运动比春秋改革规模大,历时时间长。
3.指导思想。
<<法经>>对战国变法运动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战国变法运动都基本接受了法家的思想,这在春秋各国改革中没有体现。
4.阶级力量。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变法的阶级力量比春秋改革时期要强的多。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以下基础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落与诸侯实力的壮大,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初期的管仲改革与战国时期魏文侯的改革。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使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开始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变动中逐步确立,社会的转型是在王室衰落、诸侯征战、各国纷纷变法中逐步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2)体会一定时期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3)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重点难点】重点:管仲改革及其影响魏文侯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教学方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幻灯放映出一组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出改革。
导言: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有着改革传统的国家。
每当社会运行出现障碍的时候。
要求改革的呼声就此起彼伏。
历史上每一次改革,虽然无不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但杰出历史人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可低估。
因为每一次改革,都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整个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
(出示课题)二、讲授新课问:何谓春秋战国?(同学们结合课后“知识链接”认识这一问题即可。
见幻灯片3、4)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教师:春秋战国在历史上被称为“大变革的时代”,课本上将这一时期称为社会转型。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是什么?1、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2)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课春秋战国变法学案新人教版第3课春秋战国变法学案新人教版考纲课标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课前预习*基础自测】1、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关系等方面归纳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并分析各国改革的直接目的。
2、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代表了哪一阶级的利益?其政治上的代言人各国君主在当时进行变法的主观目的是什么?3、简述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性质、措施(内容)、作用?它体现了春秋时期改革的哪些特点?春秋时期还有哪些国家也进行了改革?对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
4、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8、如何评价魏文侯变法?9、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有哪些特点?应如何评价?【知识体系*自主构建】【课堂探究】1、有人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
”请你结合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的有关内容,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以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为例,从领导阶级、性质、内容、影响等角度比较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改革的异同。
【有效训练】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包括()A、周王室辖区缩小B、周王室财政紧张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2、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私田的增多C、各国的赋税改革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4、xx年我国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农业税”最早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5、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一税制改革(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6、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7、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D、“废井田,开阡陌”8、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初税亩”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9、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者,想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应着手研究的第一部文献是()A、《秦律》B、《汉律》C、《大明律》D、《法经》10、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B、实行“尽地力”政策C、制定《法经》D、创建“武卒”11、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12、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1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课后拓展*能力提升】14、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必修三第12课学案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必修三第1、2课学案类组______________必修三第1、2课学案一、考试大纲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二复习指导1.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注意结合各个阶段的特点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
特别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废百家独尊儒学”。
2、结合社会现实热点,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内容,特别是将孔孟、董仲舒及宋明理学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主张,与社会现实中常见事例结合起来,如每年的祭孔大典,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及现代中国的德治建设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三重难点解析1.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2)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思考。
(3)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担忧中,寻求拯救社会和人民的途径。
2.全面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内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儒家思想的影响:(1)积极作用:①“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②“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③ “仁义”、“孝道”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有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 儒家“复古知新”、“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⑤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推动社会进步、建立和谐社会,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养合格公民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⑥“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己安人”、“见利思义”、“见德思义”等道德原则对于人格的健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规范当前商业活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温馨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内容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着手,主要讲述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变法活动。
在学习时,不仅要熟知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而且还要注重分析这两个时期变法活动的不同点,进而深化对这两个时期不同时代特征的认识。
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左图),以纪念中国存在2600年的农业税废止。
同时,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右图),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
那么这种征收“皇粮国税”的历史是从何时、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去触摸时代的脉搏。
知识点1 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1.社会转型的表现(1)政治上①春秋以来,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渐强大,周天子“□01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
周王室辖区缩小,财政收入减少,出现财政困难。
②诸侯国打着“□02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兼并战争,不断壮大自身。
③春秋时期,权力下移,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增多,以□03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3)阶级关系上,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2.各国的应对(1)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2)各国国君希望在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因此,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相继发生。
特别提示土地私有化趋势的加强是变法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做一做 1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井田制度瓦解②导致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出现③导致城市开始兴起④引发了风起云涌的改革变法浪潮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 D解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增多,井田制度逐渐被破坏;继而导致相应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衰落。
主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封建经济产生1.农业: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
2.手工业: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春秋);打破了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手工业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3.商业:出现私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商鞅)。
二、封建制度确立1.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
(2)诸侯争霸打破了宗法分封秩序,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3)法家思想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2.贵族的衰落和平民的兴起(1)贵族的衰落:随着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瓦解,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阶层逐渐失去了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
(2)平民的兴起①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拥有大量土地的平民地主兴起,他们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主要力量。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大批富裕的商人成为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阶层。
③频繁的战争,使一批拥有治国或者军事才能的平民跻身统治阶层,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百家争鸣1.背景(1)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2.主要流派(1)儒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阐发了以德治国、“仁政”等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代表。
(2)道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特点,提出了“道”为世界的本原和辩证法的思想,阐发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3)法家: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备受当时各诸侯国的重视。
3.影响: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任何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背景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1.社会转型(1)政治上:春秋以来,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2.各诸侯国的对策(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弱小诸侯国,壮大自身。
(2)各国的国君为在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开始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
[深化认知]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
清单二春秋时期的改革变法管仲改革1.背景私田大增使得新兴地主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相地而衰征”。
所有土地按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评价(1)进步性: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局限性:未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
[深化认知]管仲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促使齐国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成长。
清单三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魏文侯变法1.李悝变法(1)政治上: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整顿吏治,削弱旧贵族特权;强调法治,制定《法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
(2)经济上:提出“尽地力”“废沟洫”,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2.吴起改革军事改革,创建了“武卒”。
3.作用(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的序幕,推动各国通过变法来实现富国强兵。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关系等方面归纳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并分析各国改革的直接目的。
2、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代表了哪一阶级的利益?其政治上的代言人——各国君主在当时进行变法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3、简述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性质、措施(内容)、作用?它体现了春秋时期改革的哪些特点?春秋时期还有哪些国家也进行了改革?对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
4、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8、如何评价魏文侯变法?
9、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有哪些特点?应如何评价?
【知识体系*自主构建】
【课堂探究】
1、有人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
”请你结合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的有关内容,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以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为例,从领导阶级、性质、内容、影响等角度比较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改革的异同。
【有效训练】
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包括()
A、周王室辖区缩小
B、周王室财政紧张
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的增多
C.各国的赋税改革
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4、2006年我国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农业税”最早始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一税制改革( )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6、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
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D.“废井田,开阡陌”
8、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初税亩”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9、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者,想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应着手研究的第一部文献是()
A、《秦律》
B、《汉律》
C、《大明律》
D、《法经》
10、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 B.实行“尽地力”政策
C.制定《法经》 D.创建“武卒”
11、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
..是
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 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
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12、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不同
B、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
1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课后拓展*能力提升】
14、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
是 ( )。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对人民宽刑薄赋 D.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15、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为建立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改革措施或政策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 )
①奖励军功②推行县制③什伍连坐
制④重农抑商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1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
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17、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zxxk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18、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叛乱的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
这些史实本质反映出(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人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变法时机还不成熟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你能够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影响当时我国社会转型的有价值信息。
它们对当时产生了什么深远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 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
其中每面有三层图画,每层又分左右两个图景。
它以水陆攻占为主题,是战国时代特征的显著反映。
材料三 《孙膑兵法》曰:“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又曰:“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
图1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器
图2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用的牛形酒容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形势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史记·管晏列传》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李悝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和“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强调法制的作用。
……吴起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应对这一形势,采取了什么策略?其原因如何?试以战国前期魏国为例说明之。
第3课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略)
2、管仲改革和李悝变法的异同(时间、目的、内容和成效上)
①时间: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
但都是属于社会转型时期而进行的社会变革。
②内容: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争夺霸主地位;管仲改革主要针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而李悝变法则从政治、经济、法制诸方面进行。
③成效: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李悝变法比管仲改革更加全面、彻底;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都进一步打破了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以强化。
3、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不同点:
22(1)信息:都反映出生产力的发展:图一:出现了铁制农具,图二:说明牛耕的使用和普遍推广;(6分)影响:私田数量增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和地主阶级兴起,从而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6分)
(2)特点: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3)各国应对战争的策略:改革(2分)。
原因: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4分)例:战国时期的魏国首先进行改革,魏文侯先后任用李悝和吴起进行变法。
魏文侯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同时开启了战国百年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