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财管理学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520.00 KB
- 文档页数:56
第三章决策⒈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标准和基本要求是什么?答:路易斯、吉德曼和范特等人(Lewis, Goodman and Fandt,1998)对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对于这一定义,可以从下几方面理解:首先,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其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最后,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者利用机会。
决策的标准:为了保证做出正确的决策,一般需要遵循满意原则、系统原则、可行性原则、集团决策原则和创新原则。
决策的要求: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相关信息、价值观念以及具体环境条件的支持和影响,决策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般而言,需要达到三方面的基本要求:事实依据、价值依据、环境条件依据。
⒉你如何理解有限理性?答: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均无法确切解释管理的决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理性”和“满意度”原则。
此后,其他的学者也对决策行为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研究发现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诸如态度、经验、情感、动机等。
其主要内容如下:⑴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象力、计算能力等是有限的。
⑵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
所谓知觉上的偏差,是指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决策者仅把问题的部分信息当作认知对象。
⑶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面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⑷在风险型决策中,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决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决策者一般都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利益。
⑸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第八章领导与沟通⒈什么是领导?领导的作用有哪些?领导,从名词角度而言,领导指的是领导的主体,即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发起者,是指既拥有组织的职位权力又具有个人影响力,从而影响他人行为的人。
从动词角度而言,领导是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运用职位权力和个人影响力,制定组织目标和任务,并通过对组织成功地引导、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完成任务、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的作用:引导作用,控制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⒉如何理解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权力状态上存在着差别。
领导者既可以是组织任命的,也可以是通过个人魅力脱颖而出的。
其权力来源既可以是组织的职位权力和个人影响力,也可以仅具有个人影响力。
因此,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法定权力来影响他人的行为。
管理者则是通过正式组织任命,被赋予组织的法定权力,行使职位权力来影响他人的行为。
领导者是组织发展的开拓者,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面临风险与挑战的忍耐能力,能够合理地利用职位权力和个人影响力,恰当运用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开发组织成员的潜在能力。
管理者注重细节,强调正规化、稳定性,通过职位权力的应用,设计与履行计划,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者。
⒊人性假设理论的内容是什么?“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
“社会人”的概念来自霍桑试验的结论,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X&Y理论:X理论,由于对人性的消极认识,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通过金钱的刺激和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员工为组织目标努力工作;Y理论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人性假设,麦克雷戈认为这种假设更好地抓住了人性的特点,对领导方式的指导更具有意义。
“复杂人”假设:人是复杂的,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和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所有的人性假设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人,甚至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
⒋领导理论如何分类?典型的领导理论有哪些?领导特质理论主要是把领导者与非领导者不同的个性特征分离出来,从而研究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特征。
第一章导论我拥有六个忠诚的仆人,他们会教我一切。
他们的名字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何时(when),如何做(how),何处(where)及何人(who)。
——Rudyard Kipling 何为管理学?●管理学(Management)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融合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统计学、信息学、工业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其它科技取向学科的知识。
●管理学所探讨的是组织机构本身有关的管理问题,它包括组织内的管理者、管理者与下属、组织的行为、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本章学习概要●管理学学科体系●管理学主要流派●管理学的统一●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管理学应用的热点课题第一节现代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从广义上讲,包括了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和企业组织的营运职能,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财务、生产与作业等。
●从狭义上讲,主要探讨组织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组织结构的设计、员工的行为和激励问题以及组织的战略问题等。
本课件的管理学指的是狭义的管理学。
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 的分类:企业政策与战略组织的发展与变革冲突管理管理的社会事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沟通与信息系统创新与创业国际企业管理组织理论管理教育的发展组织行为管理咨询等我国有关管理学学科体系的传统分类:●我国管理学界受职能(或过程)学派亨利·法约尔及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的影响,我国现今的管理学研究是从职能角度出发的,大多数管理学教科书都沿用管理职能(或过程)学派的体系。
●我国传统的管理学主要是指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如计划或战略、决策、组织、控制、领导、激励、人事、创新、协调和组织的发展等。
第二节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二次大战前管理学著作大多出自实际工作者(泰罗、法约尔、穆尼、巴纳德等)之手,管理理论家对管理学的研究少有建树。
第十章创新理论⒈创新的含义是什么?创新与维持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有何联系和区别?答:依据我国在现实生活中对创新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创新就是创新主体产出比自己以前所具有的东西好的东西的活动。
其中“比自己以前所具有的东西好”有三重含义:一是指与自己以前所具有的东西不同;二是指比原有的东西更能给创新主体带来更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收益;三是指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由此可见,创新的“新”不要求“首次”(指“首次”使用,或“首次”产生),只要求其结果不同于前、并且好于前;创新主要是一个相对于创新主体自身的概念,不强调横向的比较;创新的主体不只是企业,个人也可以是创新的主体。
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维持与创新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
创新是在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为创新提供井然有序的秩序和环境基础,而创新则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维持使组织保持稳定性,而创新使组织具有适应性。
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组织会呈现出无时无刻无所不变的混乱状态,而只有维持没有创新,组织则缺乏活力,适应不了任何变化,最终会被环境所淘汰。
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⒉何为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有哪些表现形式?答: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直接引发出创新性设想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指非逻辑思维。
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⑴理论思维;⑵多向思维;⑶侧向思维;⑷逆向思维。
⒊创新要遵循哪些原则?答:⑴创新与维持相协调的原则;⑵开拓与稳健相结合的原则;⑶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⑷风险意识和奖励措施并行的原则。
⒋组织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碍因素?如何克服这些阻碍因素?答:创新阻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来自个体和组织自身两个方面的原因。
⑴个体阻力。
包括习惯的影响;安全感的威胁和对未知的恐惧;利益上的影响;缺乏了解;评价差异。
⑵组织的阻力。
包括组织的惯性、组织的保守倾向。
⒌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⑴目标创新。
管理学要点整理1.管理者包括哪些角色? (1)2.管理者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2)3.为什么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2)4.什么是古典管理理论,包括哪些? (2)5.行为学派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3)6.什么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7.如何理解公司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社会反应?社会响应? (5)8.什么是组织文化?如何对管理产生影响?(正面、负面作用)? (5)9.组织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5)10.什么是风险型、不确定型、确定型决策? (6)11.组织的战略金子塔是什么? (7)12.简述波特的竞争战略规划模式包括哪些? (7)13.什么事SMART原则? (7)14.简述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 (8)15.什么是组织设计的原则? (8)16.组织的结构形式包括哪些? (9)17.当组织出现空缺职位的时候,采用外部招聘的优缺点是什么? (9)18.什么是权利? (10)19.行为学派的领导理论包括哪些? (10)20.权变学派的领导理论包括哪些? (10)21.什么是变革型(魅力型)和交易型领导? (11)22.什么是XY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 (11)23.在企业当中哪些因素属于激励因素?哪些属于保健因素? (12)24.需求层次理论。
(13)25.控制的过程包括哪些?有效的控制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13)1.管理者包括哪些角色?明茨伯格划分的管理者的角色人际关系形象首脑:履行法律或社会性的象征性义务,如支持签署合同、公司联欢会等领导者:与下属建立关系,同他们沟通,激励和培训他们联络者:在工作单位之外,同能提供帮助和信息的人们建立起网络,保持接触信息传递检察者:收集那些有关可能影响组织的问题的内部和外部信息传播者:将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信息在组织内部传播发言人:将有关组织的信息向外界传播决策制定企业家角色:作为变革和创新的发起者、设计者和鼓励者而行动危机处理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未预见到的困难时采取纠正行动资源分配者:分配各种资源,包括时间、资金、装备和人力资源谈判者:在涉及管理者职责范围的重大谈判中代表组织2.管理者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即与特定专业领域有关的知识和能力•人事技能(Human Skills):即处理与他人包括个人和团体关系的能力。
西财管理学高分辅导讲义西财管理学高分考研笔记(2012版)系西财优秀管理学考研辅导团队集体编撰。
不可否认,学校指定的考研参考教材--罗珉教授主编的《现代管理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科书,学生肯定能从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但由于此书在编撰时定位上的特点,追求“管理学的现代性、后现代性”,造成此书并不能迎合广大考生“应试”的功利心情。
西南财经大学的出题风格也造成了“书难读、题简单”的现象。
对考研的学生来说,这本书肯定是“营养过剩”了。
对此,我们编撰此辅导资料时,立足点就是“应试”,希望能把此套教材化繁为简,理出体系。
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在社会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有效地获取、分配、利用人力、物力资源,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这一表述旨在说明以下几点:(1)、管理是社会组织(即马克思所说的共同劳动)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围绕着如何实现组织目标来进行。
(2)、管理的工作即其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这里仅举出主要的几种。
(3)、“有效地获取、分配、利用人力、物力资源”正是各社会组织所从事的业务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份考研资料,还有责任与梦想——弘毅考研活动。
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医院的医疗卫生活动、政府机关的行政立法活动等。
这些业务活动就是管理工作的对象。
做好管理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业务活动,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4)、管理活动是一个过程,其主要的几项工作相互衔接,构成循环,一个循环结束,新的循环又开始,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推向前进。
二,管理的职能罗珉的《现代管理学》中罗列的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激励、领导、控制。
三,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者的角色: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扮演的角色大体上分为三类:(1)管理一个组织(managing a business),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管理者必须做到:一是确定该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有什么目标?如何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目标?二是谋取组织的最大效益;三是“为社会服务”和“创造顾客”。
编者:超人西财管理学知识框架总结第一章导论一.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二.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P8(无)三.管理学的现代性、超现代性、后现代性1.现代管理学的持续学派:寻找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正2.超现代学派:抛弃任何连贯的理论后现代学派:挑战二元论的理论和实践3.四.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组织理论的研究1 .以“人”为本的研究2 06简答P17 3.战略管理学的研究:①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相比,有什么特点?P19 (无)4.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型组织的构建5.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现象的研究6.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的问题研究P22五.管理学应用的热点课题04简答1.组织的再造工程:①其内涵及对企业带来的变化03、论述072.学习型组织:①有效组织的特征.标杆管理(无)3 08论述(无)4.六西格码管理方法07(无)论述5.战略联盟.领导风格6.无疆界世界和超越界限的管理7(新增)五.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种群生态学理论1.进度化理论2论述033.资源依赖理论4.交易成本理论5.演进理论管理的基本假设第二章:一.人性的基本假设1.“政治人”的基本假设2.“经纪人”的基本假设.“社会人”的基本假设3 “自我实现的人”的基本假设4.5.“复杂的社会人”的基本假设:①假设的基本模式06论述②“X”、“Y”理论及基于理论的管理(麦格雷戈的人性理论)05简答③超“Y”理论及基于理论的管理④综合假设,可提两点认识作为激励工作的依据案例P50-546.“文化人”的基本假设(新增)二.管理主体的假设1.管理主题假设的传统看法.管理主题“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的假设2 .后现代管理学关于管理主体的看法3 案例、三.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的假设02简答031.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艺术性2 3.管理科学和艺术矛盾的解决P64四.中国传统文化假设“面子”的基本假设.1.编者:超人“关系”的基本假设:①关系具有的两面性07简答2.3.“家”的基本假设4.“有限自利性”的基本假设第三章(重点)组织文化一.组织文化理论概述P80 ③组织文化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1.组织文化的概念:①组织文化的概念②沙因将社会文化划分的层次P84 年初期,组织文化理论讨论的基本假设世纪2.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①2080、04简答3.组织文化的作用(功能) 02P88:①一个组织的文化是如何产生/形成的二.组织文化的形成1.外部环境适应P93 .内部整合或一体化:①进行社会化教育的基本内容23.组织文化形成的方式三.组织文化的种类(必考)P95-96 03简答:①沙因对组织文化的分类②“Z”型文化1.早期的组织文化分类.跨文化管理的测量、比较与定位的分类2.丹尼逊和梅士拉的分类3.奎因等人的竞争价值结构4 .组织文化分类小结5105.组织效能与组织文化P四表现、原因和建议措施) 案例五.我国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六.组织文化理论小结第四章计划P113:①计划的定义一.计划的任务和内容05简答1.计划的重要性:计划职能在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07简答2.计划的任务:计划工作的主要任务08简答3.计划工作的内容(层次):①如何通过概念将宗旨与使命理解的更为充分P118二.确定目标及其次序1.目标的优先次序2.目标的时间简答/功能043.目标的结构:①目标体系的作用.组织目标的多元化4 5.衡量目标的标准 :①如何设立正确的目标③其在实践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和缺陷,需在工作中加案例:①目标管理的主要观点②目标管理需考虑的关键性因素三.目标管理/简答⑤目标管理的程序/特点与作用优点05论述P123 ④目标管理的优缺点缺点以克服()案例01P130四.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重要性1论述042.战略规划的焦点:①经营业务性战略规划的两种模式3.战略规划的制定.战略规划的执行4组织(必考)第五章一.组织的原则:①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组织工作的原则02论述P1371.劳动专业化的原则2.部门化的原则(可考论述)3.控制幅度的原则4.统一指挥的原则:①指挥系链和“法约尔桥”P144 (②直线与参谋的关系王P179为主)5.组织原则的总结二.组织的结构性维度08案例主要是1、5、6P146.形式化1.编者:超人:①如何理解组织的专业化2.专业化3.标准化简答4.权力层级:①什么是组织的权力层级,有什么作用? 06.复杂性5 6.集权程度:①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的原因②组织的集权程度.职业化7 .人事比率8P150三.组织结构的关联性维度1.组织战略:①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05论述、08案例相关2.外部环境:①组织的外部环境与组织结构的关系08案例相关3.科技条件:①科技条件对组织结构的影响03论述4.组织规模:①现代大型组织的结构特征②组织规模与组织结构的关系P1615.组织文化:①组织文化与组织结构的关系P163四.新型的组织结构形式1.事业部制结构2.混合型结构:①混合型组织其结构的优缺点3.矩阵式结构:①矩阵式结构的运用条件及优缺点:①网络型组织的意义/作用06简答4.网络型组织5.族群组织激励第六章(以案例为考查方式)一.激励理论的概述:①什么是激励,激励如何产生P1751.激励的性质2.激励与行为3.个人需求与激励4.需求的不满足P178二.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1、04案例相关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03案例相关03.麦克莱兰的获取需求理论34.奥尔德弗的“生存、关系和成长理论”5.需求理论小结P188三.认知过程理论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案例相关、08论述2.弗鲁姆的期望理论03.洛克的目标订立理论3.认识过程理论小结4P195:①制定激励工作的计划从哪些方面入手06案例相关四.关于激励的管理计划.工作内容丰富化1P196 2.工薪与工作成效:①使金钱能够成为和应该成为一种激励因素,则管理人员必须记住的几件事P197 .行为修正:①强化理论3.职工参与管理4领导第七章(重点)P200:①组织的领导职能(特别注意区分:职能和职责)一.领导职能概述1.领导的概念:①从狭义和广义来分析一个领导者的职责2.领导者的职责3.领导理论的变迁二.领导者的权力:①权力的来源/一个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力与途径(1、2与3)P204.职位权力1.编者:超人.个人权力2 3.权利取得的方法(获得权利的途径)4.运用权力和影响别人的技巧08简答P211 三.领导者的特征:①特征理论或伟人理论(内容与不足)P214+P221四.领导者的行为:①领导者行为理论贡献与不足1.密执安研究(利克特模式)2.俄亥俄研究(二维度理论)07简答(内容与其对管理者的作用) 3.管理方格理论J.雷定的三维度理论4.威廉.斯堪的纳维亚学者的研究5.行为理论总结6P222五.领导的权变理论②认知资源理论(菲德勒权变模型的新发展)权变领导模式1.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式:①论述042.赫赛和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①领导情景理论3.途径—目标理论P229六.领导理论的发展1.领导替代品理论.2垂直组合理论06论述3.超凡魅力的领导理论.交易型领导者与转化型领导者4 七.领导理论小结:寻找共同点控制第八章简答08一.控制的意义与程序:①什么是控制,如何理解控制这个基本职能.控制的含义1 2.控制的种类P246 .控制的基本程序3二.控制的方法P250 什么是预算,预算控制的优缺点?1.预算控制:①.非预算的控制方法2 .全面绩效的控制方法3 三.战略控制.传统的战略控制方法1 2.战略控制的过程3.战略控制主要控制方法4.战略控制的实践组织效能第九章(无)P270一.组织效能概述.组织效能的含义12.组织的效率与组织效能的关系3.衡量组织效能的方法二.组织的效能标准P273三.组织效能评价的理论角度:①衡量组织效能的方法(即以下五点) P2761.组织效能评价的目标实现方法2.组织效能评价的系统资源方法3.组织效能评价的内部过程方法4.组织效能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方法5.竞争价值方法.关键问题小结6.编者:超人P289提高组织效能的要点四.1.战略取向2.高层管理3.组织设计4.组织文化附录一:(王德中老师教材上的相应考点)一.管理P6 1.管理的重要作用P122.管理的性质(二重性)P20 3.管理的双重目标(可考案例)P101二.决策③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的特点:①个人决策和组织决策的特点和区别②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特点与区别1.决策的概念与类型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的特点与⑥正确型决策、⑤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特点与区别与区别④追踪决策的特征02简答区别P111-112 :①决策的原则②决策的要求2.决策原则与要求三.组织P178-1801.直线与参谋的关系(体现了专业化分工)2.组织结构形式(特点、优缺点和适用范围):①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01简答P161P173 简答05 3.集权与分权,制度分权与授权的关系P175.授权应当遵循那些原则4P175 5 .授权是一种艺术,要授权适当,管理者须有怎样的态度?四.其他.信息沟通(第十一章1 协调)①信息沟通网络 P273)西财管理学背诵版中的相应考点(09附录二:P42-43穿全书的思想(重点)贯一.权变.什么是权变,权变的观点是什么?12.权变的体现3.西方管理理论中的权变分析法是否可在我国的管理中加以运用?二.其他1.如何看待“管理理论丛林现象”?即怎样看管理流派越来越多,走向分歧而不是统一?P22.怎样看待管理理论的统一?P23.霍桑实验的主要论点,并对梅奥主义的批评07简答P14.环境不确定型发生的原因02简答旧罗P1125.集权决策的优缺点P15P26简答02.过度集权的弊端(超纲)6.。
西南财经大学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公司管理与战略管理»10讲讲义黄旭博士生导师第一章战略管理导论:战略与战略思想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战略的含义与特征第二节战略管理的含义、进程及层次第三节战略管理学科的开展第一节战略的含义与特征一、战略的含义战略一词由来已久,后来来自军事与外交方面的范围,通常被以为是在对立条件下,旗开失利的智慧和艺术。
战略一词在中国来源于兵法,指将帅的智谋,望文生义就是〝战争谋略〞;在西方,英文中〝Strate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其原意是〝将军〞,是指将帅自身,后强调指挥军队的艺术和迷信。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掀起了战略研讨的热潮。
许多著名学者都宣布了自己的拙见。
1、钱德勒;2、安索夫;3、明兹伯格;4、大前研一;5、德鲁克;6、吴思华综上所述,我们以为,战略是企业为取得或坚持继续的竞争优势,经过在不时变化的环境中对运营范围、中心资源与运营网络等方面的界定,经过配置、结构、调整与协调其在市场上的活动来确立发明价值的方式。
二、战略的特征1、注重取舍;2、聚焦效能;3、强调严重;4、关注久远第二节战略管理的含义、进程及层次一、战略管理的涵义普通而言,战略管理是触及对有关未来组织方向和范围做出决策和决策的实施,包括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
管理,简而言之就是经过他人完成义务、达成目的。
战略制定着眼于〝做正确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s〕,而战略实施关注的是〝将正确的事做得更有效率〞〔doing the right things right〕。
由于管理具有迷信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因此,战略管理强调的是〝如何让人愉快、高效地做正确的事〞。
战略管理研讨的就是如何处置好高效、愉快和正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战略管理的进程战略管理进程可以分为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局部。
其中战略制定包括战略剖析和战略选择。
1、战略制定战略制定包括两个方面:战略剖析与战略选择。
第一章导论我拥有六个忠诚的仆人,他们会教我一切。
他们的名字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何时(when),如何做(how),何处(where)及何人(who)。
——Rudyard Kipling 何为管理学?●管理学(Management)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融合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统计学、信息学、工业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其它科技取向学科的知识。
●管理学所探讨的是组织机构本身有关的管理问题,它包括组织内的管理者、管理者与下属、组织的行为、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本章学习概要●管理学学科体系●管理学主要流派●管理学的统一●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管理学应用的热点课题第一节现代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从广义上讲,包括了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和企业组织的营运职能,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财务、生产与作业等。
●从狭义上讲,主要探讨组织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组织结构的设计、员工的行为和激励问题以及组织的战略问题等。
本课件的管理学指的是狭义的管理学。
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 的分类:企业政策与战略组织的发展与变革冲突管理管理的社会事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沟通与信息系统创新与创业国际企业管理组织理论管理教育的发展组织行为管理咨询等我国有关管理学学科体系的传统分类:●我国管理学界受职能(或过程)学派亨利·法约尔及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的影响,我国现今的管理学研究是从职能角度出发的,大多数管理学教科书都沿用管理职能(或过程)学派的体系。
●我国传统的管理学主要是指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如计划或战略、决策、组织、控制、领导、激励、人事、创新、协调和组织的发展等。
第二节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二次大战前管理学著作大多出自实际工作者(泰罗、法约尔、穆尼、巴纳德等)之手,管理理论家对管理学的研究少有建树。
●二次大战后管理学著作大多出自高等院校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阶段四“管理理论的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Jungle)―当前这股学术浪潮,带来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
……管理理论的一些早期的萌芽,现在已经过于滋蔓,成了一片各种管理理论学派盘根错节的丛林。
……不难想象,现在要想穿过我们称之为管理理论的这个丛林会有多么不容易。
‖——哈罗德·孔茨哈罗德·孔茨对二次战后的管理理论各学派的分类: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量学派。
“管理理论的丛林再探”●经过20年左右,1980年哈罗德·孔茨在另一篇论文《管理理论的丛林再探》中认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更深,并发展成为11个不同的理论派系。
● 每一个学派都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哈罗德·孔茨指出:不应把管理内容和管理工具混淆起来。
例如,不应将行为科学学派、数量学派等等同于管理,而应将它们看作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第三节 管理理论的统一管理学难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到20世纪下半叶,各种管理理论学派的兴起,表明固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不能应付的新的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和组织变革的情况出现了。
管理学受到挑战●管理的至上性受到挑战。
新经济的出现和与之相伴的知识权力话语的扩大,新管理工具主义的兴起。
● 管理的自治性受到挑战。
现代组织体系中,管理有独立的体系,有独立的管理职业,人员接受特殊的教育和训练,并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 管理自身的一致性受到挑战。
管理理论不再是一个整体,―碎片化‖,根据需要被分解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各个学派的理论中去。
统一的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管理学的支柱● 管理实践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管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关管理方法和决策模式,如演示模式、优化模式、方案规划等的内容应该是统一的管理学派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了。
●统一的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支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理论汲取了其它学派一切有用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内容最为丰富。
三代管理理论●第一代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创建,一般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第二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丛林‖●第三代管理理论:―对结合的探求‖,以1961年哈罗德·孔茨《管理理论的丛林》论文发表为标志管理学综合思潮●事实上,管理学派综合、统一的思想来源于现代综合思潮。
现代综合思潮是科学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三次综合思潮,它出现在20世纪中期。
●第一次综合思潮是建立在古代朴素唯物论的自然观基础上的。
●第二次综合思潮又称为古典综合思潮,它是15世纪以哲学的观点去综合研究的思潮。
●现代综合思潮的特点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加强定量分析研究,力求建立一套精密的综合研究方法。
管理学统一的四阶段尝试(上)●20世纪60年代,在管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系统学派试图通过系统方法把各种新观点结合到传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职能之中,希望用―系统的观点‖来统摄其他所有的各个学派,但并没有取得成功,开放式系统学派没有将管理理论学派统一起来,主要原因是该理论本身难以进行应用。
●进入20世纪70年代,系统方法趋于衰落,权变理论的盛行,人们不大相信管理理论的―惟一的最佳方法‖了,权变管理学派希望用―权变的观点‖来统一管理理论学派,也没有取得成功。
管理学统一的四阶段尝试(下)●20世纪80年代随着组织文化理论的流行,出现了一种用―价值观‖的思想来统率管理学各个流派的做法,即―返回基点的革命‖,而基点就是价值观的重新塑造,但也因其―非理性主义‖与传统管理理论的理性结构相互融合的困难而走向了失败。
●20世纪90年代,融入了现代制度经济学内容的宏观组织理论的―资源‖、―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联盟‖的思想也并不能使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走向统一。
管理理论更高层次综合的问题●―……丛林已显得更加茂密难于通过。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发展趋势,可能导致将来各管理学派相互融合,以成一种统一的、更为有用的管理理论。
‖——哈罗德·孔茨●―理论中的统一还没有实现,也许永远不会实现。
……我们必须学会拆除学术嫉妒之墙,更好地评价我们的知识传统,以及认识到我们只是占有历史长河中的一点。
当我们学会把组织的技术问题同人群问题更好地联系起来,综合就会实现。
‖——美国管理学家丹尼尔·A·雷恩第四节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学焦点问题:组织如何有效地运作。
早期的管理学文献及研究大多集中于如何改善组织内的工作方法和组织结构,以使一般的生产力得以提高。
这方面的研究可以统称为组织理论(organizational theory)。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讨论较多的课题是:组织的环境、组织设计与结构、组织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和组织的成长、组织内的权力政治活动、组织的创新和转变,以及科技的管理等课题。
这类课题是以较为宏观的角度来审视组织的各种活动,着重如何提高组织的效能和效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组织之间的关系(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较热门的理论有群体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和协作网络理论(collaborative network)等,应用主要集中在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的再造工程(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和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等方面。
●以―人‖为本的研究和讨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管理学发展的重点课题。
这包括了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和人力资源管理学(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两个方面。
这两个课题各有不同的重点,但却互为补充。
●战略管理学(strategic management)20世纪70年代后期崛起,是一个较为新兴的研究课题。
战略管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是组织应当如何掌握环境的变化,制订一套长远的行动方针,来保持组织的竞争力。
早期的研究以公司政策(corporate policy)的讨论为主,加上市场学(marketing)的观念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后来则广泛应用了组织经济学、组织理论和心理学的知识,成为管理学上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
●小型企业的管理(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这方面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企业家如何创业,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的研究(enterpreneurship studies)。
管理学者都认为企业家与大机构的管理人员是有区别的,他们有独特的思想和决策方法,创业时所面对的管理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应单独进行研究。
●比较管理(comparative management)和跨文化管理(cross-cultural management)问题。
当一个组织的经营业务延伸到另一国时,一个必然面对的问题就是在本国使用的管理方法是否可以运用于其他国家。
而且,在跨国公司增多时,跨国公司应如何进行管理,这就是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的问题。
近十年来研究热点(一)●种群生态学理论(Population Ecology Theory)企业种群像生物种群一样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企业环境的变动会使企业种群像生物种群一样绝种,只有能够产生有效形态的企业才能适应环境的变迁,因此种群生态学以环境的变化(variations)为基本分析出发点。
近十年来研究热点(二)●制度化理论(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种群生态学理论着重整个社群的演变,而制度化理论则集中讨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各个组织如何模仿对方,作出调整和改变。
迪马乔和鲍维尔指出,组织为了生存,必须向成功者学习,包括组织的形态和管理的方式各个方面,所以,假以时日,该产业内各个组织就会有相同的组织结构、管理战略以及经营系统等,因此,这种理论称之为管理学中的制度化理论。
制度化理论仍然假定环境对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个别组织也可以有一定的战略。
以制度化理论为基础的观点,并没有超越资源及资源市场的属性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
尤其是它没有考虑包容着资源选择决策的社会背景因素(比如,企业传统,网络关系,管制压力等),以及这种背景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间长期的差异。
制度化理论分析了社会影响和社会习惯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从制度化理论的观点来看,企业运行在一个由准则、价值观和各种规范组成的社会框架之中,这种社会框架决定着哪些经济行为是合适的和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