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光从哪里来
- 格式:ppt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26
初中物理光现象简答题1.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上虽已干,但仍有不少积水,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你该怎么办?答:地面上积水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月光在积水处发生镜面反射,迎着月光走时,人刚好处在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上,积水反射光强,看上去比较亮,地面较暗应该走暗处。
背着月光走,人不在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上,看上去积水处是暗的,应该走明处。
2.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试解释为什么?答:手电筒发出的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几乎与入射光线平行,集中的向上射出,人在旁边观察时,镜面反射的光几乎不能射入人的眼睛,因此人看到镜面是暗的。
而手电筒发出的光照射到白纸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散乱的射向各个方向,人在旁边观察时,漫反射的光能够射入人的眼睛,因此人看到白纸被照亮了。
3.简述日食的形成原因(可画图帮助说明)答:太阳、地球和月球运动到一条直线上,且月球在中间。
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太阳发出的光有一部分会被月球挡住,在月球的后面形成了长长的影子。
当地球处在月球的影中时,地面上的人就会看不到太阳,从而形成日食现象。
4.什么白天看大楼有时感到关闭的窗户明亮刺眼,而通过打开的窗户看房间里却是黑洞洞?答:当光射到关着的窗户上,光在玻璃表面发生镜面反射,而此时观察者正处于反射光的方位,感觉刺眼,若窗户打开,光射到室内,室内物体表面凹凸不平对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人眼的光很弱,因此看上去黑洞洞。
5.为什么夜间行车驾驶室里一般不开灯?答:夜间行车驾驶室里如果开灯,车内光线比车外强,这时汽车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会因光的反射使车内物体在车前成像,干扰司机视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6.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照射,常会看到树荫下的地面上有很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这些光斑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答:树荫下的地面上有很多圆形的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枝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太阳的实像。
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光的本性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不仅仅使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精神和科学发现的理解更深刻了。
光的本性认识历史——摘自《重要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与发展》乔际平刘甲珉编著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十七世纪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学说,即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而波动说几乎消声匿迹.历史发展到十九世纪初,由于一连串的发现和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使光的波动说再次复兴,并压倒了微粒说.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说,康普顿证实了光的粒子性,使人们对光的本性又有全新的认识,乃至到今天,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可概括为:光的波动说→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量子说→光的粒子说→光的波粒二象性.一、光的波动说的形成十七世纪形成了关于光的本性的两种学说,历史上主张光的波动说有笛卡儿、胡克、惠更斯等人.1.笛卡儿借助于以太来说明光的传播过程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1596—1650)曾用他提出的“以太”假说来说明光的本性.他用以太中的压力来说明光的传播过程.如果一物体被加热并发光,这意味着,物体的粒子处于运动状态并给予这一媒质的粒子以压力.这一媒质被称为以太,它充满了整个空间.压力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达到人眼后引起人的感觉,他把人们对物体的视觉比喻为盲人用手杖来感知物体的存在,他把光的颜色设想为起源于以太粒子的不同的转动速度,转得快的引起红色的感觉,转得慢的对应于黄色,最慢的是绿色和蓝色.他的主张是强调媒质的影响,以“作用”的传播为出发点,特别是以接触作用或近距作用为出发点,把光看作压力或者脉动运动的传播,因而笛卡儿被认为是光的波动说的创始人.2.胡克把光波与水波类比指出光的波动性胡克在1665 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明确提出光是一种振动.他以钻石受到摩擦、打击或加热时在黑暗中发光的现象为例,认为发光体的一部分处在或多或少的运动中,又因金刚石很硬,肯定它是一种很短的振动.在分析光的传播时,胡克提到了光速的大小是有限的,并认为“在一种均匀媒介中,这一运动在各个方向都以相等的速度传播”,因此发光体的每一个振动形成一个球面向四周扩展,犹如石子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那样,而射线和波面交成直角.胡克还把波面的思想用于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薄膜颜色的成因是由于两个界面反射、折射后所形成的强弱不同、超前落后不一致的两束光的叠合.这里已包含着波阵面、干涉等不少波动说的基本概念.3.惠更斯把光波与声波类比提出惠更斯原理,发展了光的波动学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1629—1695)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从事光的波动论的研究,1690 年出版了他的著名著作《论光》.惠更斯从光的产生和它所引起的作用两方面来说明光是一种运动.他的研究发现:“光线向各个方面以极高的速度传播,并且光线从不同的地点出发时,光线在传播中相互穿过而互不影响.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会是由于该物体有任何物质传输到我们这里,好象一粒子弹或一只箭穿过空气那样”.从这里可看出,惠更斯从光束在传播中相互交叉时并不彼此妨碍的事实得出上述结论的.他把光的传播方式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作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光是一种波动的思想.他又根据光速的有限性论证了光是从媒质的一部分依次向其他部分传播的一种运动,他认为光和声波、水波一样是一种球面波.惠更斯不但从现象上解释各种光的波动现象,而且试图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出普遍的规律,他提出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他叙述说:“关于这些波的形成过程还必须指出,当光在物质中传播时,物质的每一个粒子都应当把它的运动不仅传递给位于它与发光点的连线上近旁的粒子,它也必然把运动传递给所有与它接触并阻碍它运动的其它粒子.因此,在粒子的周围就应当形成波,而该粒子则是波的中心”.运用这个次波原理,惠更斯不但成功地解释了反射和折射定律,而且还解释了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惠更斯没有给波动过程以严密的数学描述.没有提到波长的概念,他的次波包络面也没有从一定位相的迭加所造成的强度分布来考虑,只不过是光传播的一种几何的定性说明,故仍旧停留在几何光学的观念范围内.由于他认为光波和声波一样是一种纵波,因此他无法解释光的偏振现象;而且惠更斯所谓的波动实际上只是一种脉冲而不是一个波列,也没有建立起波动过程的周期性概念,因此,用他的理论无法解释颜色的起源,也不能说明干涉、衍射等有关光的本质的现象.总之,十七世纪,由笛卡儿、胡克、惠更斯等人所建立起的光的波动学说还是很不成熟的.二、光的微粒说的形成在光的波动学说形成过程中,关于光的本性另一种对立学说——光的微粒说也逐步建立起来了。
实验25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实验内容教学过程设计一。
讨论1.本实验介绍的测量薄凸透镜的方法有几种?请画出光路图。
本实验介绍的测量薄凸透镜的方法有:(1)自准直法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当物体A处在凸透镜的焦距平面时,物A上各点发出的光束,经透镜后成为不同方向的平行光束。
若用一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将平行光反射回去,则反射光再经透镜后仍会聚焦于透镜的焦平面上,此关系就称为自准直原理。
所成像是一个与原物等大的倒立实像A′。
所以自准直法的特点是,物、像在同一焦平面上。
自准直法除了用于测量透镜焦距外,还是光学仪器调节中常用的重要方法。
自准直法(2)物距像距法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因为凸透镜可以成实像,所以可以测出物距u和像距v后,代入透镜成像公式即可算出凸透镜的焦距。
(3)贝塞尔法(共轭成像法)光路图如下图所示。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如果物屏与像屏的相对位置l 保持不变,而且l >4f ,当凸透镜在物屏与像屏之间移动时,可实现两次成像。
透镜在x 1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透镜在x 2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实验中,只要测量出光路图中的物屏与像屏的距离l 和透镜两次成像移动的距离d ,代入下式就可算出透镜的焦距。
224l d f l-=2. 如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凹透镜是发散透镜,所成像为虚像,不能用像屏接收。
为了测量凹透镜的焦距,常用辅助凸透镜与之组成透镜组,使能得到能用像屏接收的实像。
其测量原理如下光路图所示。
实物AB 经凸透镜L 1成像于A ′B ′。
在L 1和A ′B ′之间插入待测凹透镜L 2,就凹透镜L 2而言,虚物A ′B ′又成像于A ″B ″。
实验中,调整L 2及像屏至合适的位置,就可找到透镜组所成的实像A ″B ″。
因此可把O 2A ′看为凹透镜的物距u ,O 2A ″看为凹透镜的像距v ,则由成像公式可得 111u v f-+= (虚物的物距为负) u v f u v ⋅=- 由于u < v ,求出的凹透镜L 2的焦距f 为负值。
1、光源:能够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又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月亮、宝石、电影屏幕、镜子不能称为光源,注意:人眼是不发光的,而是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人的眼中,人才能看到发光的物体或不发光的物体。
钻石,月亮不是光源。
2、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用符号“c”表示,c=3×108 m/s。
光在其他介质中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也可以认为是3×108- 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3c/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2c/3.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3、光年是长度的单位,是光在一年时间内所传播的路程,不是时间单位。
4、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均匀介质是光直线传播的条件。
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只要孔足够小,与孔形状无关),影的形成(立竿见影、形影不离、皮影戏)、三点一线(射击,排队)开凿大山隧道等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4、光线:我们常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这种直线叫光线。
5、比较声和光分别在不同介质中速度的不同声速:固体、液体、气体(由大到小)光速:真空、气体、液体、固体(由大到小)6、反射图中的字母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接触点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7、光的反射定律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8、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物体。
比较:循光的反射规律,不能错误认为只有镜面反射遵守反射规律,漫反射也遵守反射规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易错点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描写太阳的句子描写太阳的句子67条1、满天红云,满海金波,红日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金光耀眼。
2、早晨,太阳像个刚出门的新媳妇,羞答答地露出半个脸来。
3、太阳落山了,它那分外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染成血色。
4、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5、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满了校园。
6、太阳更低了,血一般的红,水面上一条耀人眼睛的广阔的光波,从海洋的边际直伸到小船边沿。
7、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起大火。
8、春天,那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
9、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
10、炎炎的烈日高悬当空,红色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上,地面着了火,反射出油在沸煎时的火焰来。
11、没有敢抬头看一眼太阳,只觉得到处都耀眼,空中、屋顶、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白里透着点红,由上到下整个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条都是火镜的焦点,仿佛一切东西就要燃烧起来。
12、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13、深秋的太阳像被罩上橘红色灯罩,放射出柔和的光线,照得身上、脸上,暖烘烘的。
14、太阳一到秋天,就将它的光芒全撒向人间。
瞧,田野是金黄的,场地是金黄的,群山也是金黄的。
15、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
16、太阳正被薄云缠绕着,放出淡淡的耀眼的白光。
17、太阳一年操劳到头,忙到冬天,就筋疲力尽,几乎放不出热力来了。
18、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19、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
20、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漏到他身上变成了淡淡的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
21、这时候正是早上八九点钟,明亮的阳光在树叶上涂了一圈又一圈金色银色的光环。
22、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照耀着白茫茫的大地,反射出银色的光芒,耀得人眼睛发花。
人类对光的认识过程人类对光的本性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不仅仅使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精神和科学发现的理解更深刻了。
光的本性认识历史--摘自《重要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与发展》乔际平刘甲珉编著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十七世纪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学说,即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而波动说几乎消声匿迹.历史发展到十九世纪初,由于一连串的发现和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使光的波动说再次复兴,并压倒了微粒说.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说,康普顿证实了光的粒子性,使人们对光的本性又有全新的认识,乃至到今天,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可概括为:光的波动说→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量子说→光的粒子说→光的波粒二象性.一、光的波动说的形成十七世纪形成了关于光的本性的两种学说,历史上主张光的波动说有笛卡儿、胡克、惠更斯等人.1.笛卡儿借助于以太来说明光的传播过程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1596-1650)曾用他提出的"以太"假说来说明光的本性.他用以太中的压力来说明光的传播过程.如果一物体被加热并发光,这意味着,物体的粒子处于运动状态并给予这一媒质的粒子以压力.这一媒质被称为以太,它充满了整个空间.压力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达到人眼后引起人的感觉,他把人们对物体的视觉比喻为盲人用手杖来感知物体的存在,他把光的颜色设想为起源于以太粒子的不同的转动速度,转得快的引起红色的感觉,转得慢的对应于黄色,最慢的是绿色和蓝色.他的主张是强调媒质的影响,以"作用"的传播为出发点,特别是以接触作用或近距作用为出发点,把光看作压力或者脉动运动的传播,因而笛卡儿被认为是光的波动说的创始人.2.胡克把光波与水波类比指出光的波动性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明确提出光是一种振动.他以钻石受到摩擦、打击或加热时在黑暗中发光的现象为例,认为发光体的一部分处在或多或少的运动中,又因金刚石很硬,肯定它是一种很短的振动.在分析光的传播时,胡克提到了光速的大小是有限的,并认为"在一种均匀媒介中,这一运动在各个方向都以相等的速度传播",因此发光体的每一个振动形成一个球面向四周扩展,犹如石子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那样,而射线和波面交成直角.胡克还把波面的思想用于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薄膜颜色的成因是由于两个界面反射、折射后所形成的强弱不同、超前落后不一致的两束光的叠合.这里已包含着波阵面、干涉等不少波动说的基本概念.3.惠更斯把光波与声波类比提出惠更斯原理,发展了光的波动学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1629-1695)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从事光的波动论的研究,1690年出版了他的著名著作《论光》.惠更斯从光的产生和它所引起的作用两方面来说明光是一种运动.他的研究发现:"光线向各个方面以极高的速度传播,并且光线从不同的地点出发时,光线在传播中相互穿过而互不影响.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会是由于该物体有任何物质传输到我们这里,好象一粒子弹或一只箭穿过空气那样".从这里可看出,惠更斯从光束在传播中相互交叉时并不彼此妨碍的事实得出上述结论的.他把光的传播方式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作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光是一种波动的思想.他又根据光速的有限性论证了光是从媒质的一部分依次向其他部分传播的一种运动,他认为光和声波、水波一样是一种球面波.惠更斯不但从现象上解释各种光的波动现象,而且试图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出普遍的规律,他提出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他叙述说:"关于这些波的形成过程还必须指出,当光在物质中传播时,物质的每一个粒子都应当把它的运动不仅传递给位于它与发光点的连线上近旁的粒子,它也必然把运动传递给所有与它接触并阻碍它运动的其它粒子.因此,在粒子的周围就应当形成波,而该粒子则是波的中心".运用这个次波原理,惠更斯不但成功地解释了反射和折射定律,而且还解释了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惠更斯没有给波动过程以严密的数学描述.没有提到波长的概念,他的次波包络面也没有从一定位相的迭加所造成的强度分布来考虑,只不过是光传播的一种几何的定性说明,故仍旧停留在几何光学的观念范围内.由于他认为光波和声波一样是一种纵波,因此他无法解释光的偏振现象;而且惠更斯所谓的波动实际上只是一种脉冲而不是一个波列,也没有建立起波动过程的周期性概念,因此,用他的理论无法解释颜色的起源,也不能说明干涉、衍射等有关光的本质的现象.总之,十七世纪,由笛卡儿、胡克、惠更斯等人所建立起的光的波动学说还是很不成熟的.二、光的微粒说的形成在光的波动学说形成过程中,关于光的本性另一种对立学说--光的微粒说也逐步建立起来了。
2021年中考物理真题全国精选及解析:光学作图1.(2021乐山)下列图示光现象中,正确的是【答案】C【解析】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A选项错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B选项错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D错误,C正确。
2. (2021常州)光从室外透过玻璃进人室内,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光从室外透过玻璃进人室内,光从空气折射进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再从玻璃折射进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于光路可逆,空气中的两条光线平行,故ACD 错误,B正确。
故选B。
3. (2021枣庄)如图是光源S发出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的光路图,下列关于人在岸上观察到光源S所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光源S所成的虚像在直线①上B. 光源S所成的虚像在直线②上C. 光源S所成的实像在直线①上D. 光源S所成的实像在直线②上【答案】A4. (2021牡丹江、鸡西)如图所示,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折射后从另一侧面射出,其出射点可能是图中的A. M点B. N点C. P点D. Q点【答案】B【解析】光线从O点斜射入玻璃中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所以从玻璃砖再射出,射出点可能是图中的N点.故选B.6.(2021昆明)如图2所示,从P点发出的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P'点。
现有一条光线也从P点发出,经过凸透镜后的传播路径,在图3的四种表示中,正确的是【答案】A7. (2021大连)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请画出折射光线。
【答案】8.(2021毕节)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答案】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据此完成光路图。
如图所示:【解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1.在单缝衍射中,设缝宽为a ,光源波长为λ,透镜焦距为f ´,则其衍射暗条纹间距e 暗=f aλ',条纹间距同时可称为线宽度。
2.当保持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而使平面镜转15°角,则反射光线将转动30° 角。
3.光线通过平行平板折射后出射光线方向__不变_ ___ ,但会产生轴向位移量,当平面板厚度为d ,折射率为n ,则在近轴入射时,轴向位移量为1(1)d n- 。
4.在光的衍射装置中,一般有光源、衍射屏、观察屏,则衍射按照它们距离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 菲涅耳衍射,另一类为 夫琅禾费衍射 。
5.光轴是晶体中存在的特殊方向,当光在晶体中沿此方向传播时不产生双折射。
n e <n o 的单轴晶体称为负单轴晶体 。
6.1/4波片的附加相位差为(21)0,1,2, (2)m m π+=±±,线偏振光通过1/4波片后,出射光将变为 椭圆偏振光或圆片遮光 。
7.单个折射球面横向放大率β=nl n l'' ,当-1<β<0时,成像性质为 物像处于球面的两侧,成倒立缩小像 。
8.两列波相干的条件 有方向相同的振动分量 、振动频率相同 、 相位差稳定_。
9.假设光波的偏振度为p ,则p=0时表示 自然光,p=1时表示线偏振光,0<p<1时表示部分偏振光。
10.菲涅尔圆孔衍射图样的中心点可能是明的,也可能是暗的,而夫琅和费衍射图样的中心点是明 的。
11.光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互相 垂直 ,所以光波是横波 。
12.当自然光以布儒斯特角入射至两各向同性介质界面上,其反射光为线偏振光,折射光为_部分 偏振光。
13.光线通过双平面镜后,其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的夹角为50°,则双平面镜的夹角为25° 。
14.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用单色光源直接照明,若反射镜M 1、M 2严格垂直,则此时发生 等倾(等倾或等厚)干涉,可观察到中央或明或暗的一系列同心圆环,圆环中央疏、边缘密_(描述条纹特点),若M 1与M 2’间的厚度每减少2λ的距离,在条纹中心就消失 一个条纹。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光的折射物理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光的折射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和折射角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1.光的折射规律;2.作光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用具:光具盘、平行光源(调压器不能放得太矮便于掌握)、玻璃水槽、水彩笔、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碗筷(每人1个)、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好不好?请大家将准备好的碗放在桌面上,看着碗底,将水倒入碗中,碗的深度有什么变化?再将你桌上的筷子象我这样斜插入盛水的碗中,注意从侧面观察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什么变化?”①.学生实验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变浅了,插入水中的筷子好像变弯了。
“这是为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这一节课——《光的折射》。
”板书课题。
二.新授1.光的折射现象“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实验。
”演示实验一:光在空气中传播,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在什么中传播?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多媒体出示问题:光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再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多媒体出示问题:光又从什么射入什么?其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一般会怎样?”学生回答。
光明与黑暗彼前2:9一、光与暗的含义与来源1、什么是光明?①上帝的道是光明:诗119:1-5“光明的道传给百姓和外邦人”徒26:23“上帝的圣言就是光,就是真理.”《信仰的基础》1月1日②法则是光:箴6:23 “光是代表义。
”《传道良助》392页2、光从何而来?“众光之父。
”雅1:17 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
”约8:12“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
”约9:5“他是公义的日头。
”玛4:2“耶和华上帝是日头。
”诗84:113、什么是黑暗?“黑暗代表不义。
”《传道良助》392页①“凡不义的事都是罪。
”约一5:7②不守诫命就是在黑暗里:约一2:9-114、黑暗从何而来?①黑暗的产生:结28:15-17②光显出黑暗:约3:20“上帝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
若没有光,就没有阴影。
虽然阴影是因太阳而显现的,然而却不是太阳所创造的。
由於某种障碍而造成了阴影,照样黑暗决非出於上帝,乃是因为有障碍介乎心灵与上帝之间所致。
……不顾上帝所赐的亮光,遂导致必然的后果,。
它产生了阴影,产生了黑暗。
而这黑暗必因所赐的亮光显得更暗。
”《崇高的恩召》1月20日二、上帝为黑暗预备了光1、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1:1-32、光与暗的分界线:诗119:105“圣经是察辩是非的最高标准,使罪恶与圣善之界线分明。
”《信仰的基础》1月1日3、上帝再为黑暗的世界预备了光?路1:79 赛9:1-2 约3:19“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
”西1:13“弟兄们,你们却不在黑暗里。
”帖前5:44、“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显现。
”诗112:4“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上帝,已经照在我们心里。
”林後4:6三、今日世界的黑暗:赛60:21、黑暗巳深:罗13:13“那日黑暗没有光明。
”摩5:20“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好像晨光铺满山岭。
”珥2:22、道德堕落:“人子来遇得见世上有信德的人么?”路18:93、地上满了强暴:创6:9-11四、拒绝真光的危险1、拒绝真光的人必撇在黑暗里:“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