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个人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简介司马光是怎么死的?
导语:人物档案姓名:司马光字:公实、君实号:迂夫、迂叟谥号:文正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出
人物档案
姓名:司马光
字:公实、君实
号:迂夫、迂叟
谥号:文正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地: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
出生时间: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
去世时间: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
职业: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追赠:太师
主要成就:主持编纂《资治通鉴》
主要作品:《通鉴举要历》八十卷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同时也是北宋时期与王安石新法对抗的守旧派大臣的代表。
只看这短短一句话,就可以知道司马光在北宋历史上的地位绝不低。
但是真正让后世人认识到司马光这个人,并且将他记在心里的,还是那个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以及那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世人称其为“涑水先生”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
出生的时
生活常识分享。
司马光简介资料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司马光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司马光简介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的生平事迹早年经历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出生,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6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7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 ,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
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
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
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
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
司马光的简介和历史故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关于司马光的“司马光砸缸”是著名的历史故事。
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
这件事在《宋史》却有记载,上面写道:"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被人们广泛流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司马光生平简介司马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伟大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一、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宇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二、功名早成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可谓功名早成。
然而,他却不以此自满自傲,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
这一席话反映出青年司马光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成圣称贤。
此后,他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司马光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的东西。
考中进士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
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
这件事,到了司马光晚年,被他写进家训来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要注意节俭。
司马光的写作风格摘要:1.司马光的简介2.司马光的写作风格特点3.司马光的代表作品4.司马光对后世的影响正文:1.司马光的简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公元1019 年,逝世于1086 年,是我国古代一位享有盛誉的学者。
在政治上,司马光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对国家政治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史学方面,他主持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在文学领域,司马光的写作风格独特,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司马光的写作风格特点司马光的写作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逻辑严密。
司马光在写作时,非常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性,力求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证严谨。
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2)语言简练。
司马光的文风简约,用词精炼,语言通顺。
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深入人心。
(3)务实求真。
司马光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实际,追求真实。
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记叙历史事件,还是论述个人观点,都能做到客观公正,不偏离事实。
3.司马光的代表作品除了《资治通鉴》外,司马光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温公诗话》、《东都事略》等。
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司马光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司马光对后世的影响司马光的写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且对后世学者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学者都以司马光为榜样,追求严谨的学术风范,为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司马光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写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司马光生平简介司马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伟大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一、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宇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二、功名早成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可谓功名早成。
然而,他却不以此自满自傲,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
这一席话反映出青年司马光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成圣称贤。
此后,他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司马光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的东西。
考中进士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
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
这件事,到了司马光晚年,被他写进家训来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要注意节俭。
人物小传-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司马子长”,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家境富裕,是北宋时期著名学者司马迁的后代。
司马光自小聪颖好学,才华出众。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对历史和政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在文学方面,他以修饰文辞、纯熟笔法而闻名。
司马光的作品行文精练,思想深刻,格调庄重,充满了朴素和理性的美感。
他的历史著作以《资治通鉴》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纪实史书,记录了自周朝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它以其客观、全面的表述方式和深入的分析,被誉为史学瑰宝。
司马光通过编纂《资治通鉴》,力求提供一个全面的历史记述,以纠正历史上的误解和偏见。
他试图通过历史的总结和分析,揭示政治道德的规律和教训,促使国家能够从历史经验中获得教益,以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在政治领域,司马光曾担任过北宋政府的重要职务。
他尽职尽责,恪守道德原则,并且勤勉政务。
司马光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政治改革建议,为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质朴、稳重的风格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赞誉。
司马光一生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和大义,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一直以来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原则。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后世历史研究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光以其卓越的历史学成就和政治智慧,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的著作《资治通鉴》被誉为史学的经典之作,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光的一生是充满了追求真理和伟大理想的典范,他以坚韧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和景仰。
司马光哪个朝代的人物
司马光是宋代人。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速水乡人,世称速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北宋时有个很聪明的小孩,他就是司马光。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明道子,陕西长安(今属西安)人。
北宋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兵学家,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后代。
司马光一生功德无量,被誉为儒家道德典范。
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世代都以读书为业的家庭中。
在他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依然坚持读书。
他从小非常聪明,凡是学过的经书,都能够背得滚瓜烂熟。
他以他出色的才华和勤奋的态度迅速获得了人们的赞赏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司马光对经典著作的研究非常深入,特别是对于《书经》的研究更是驾轻就熟。
他通过分析和解读,还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治国理政。
他的治学方式被誉为"经世致用",他认为学问不仅仅应该停留在纸面上,还要能够用来实践。
司马光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时刻。
当他年轻时,曾因参与"义军"起义活动而被追捕,幸好他成功地逃脱了追捕,继续坚守自己的信念。
此后,他继续努力学习,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政治觉悟。
这种对于理念的执着,使得司马光在政治舞台上逐渐获得了声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光在政治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他被任命为朝廷官员,并在各种政治事务中积极参与。
他的确实政绩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更加关注国家的长远发展。
他坚信经典著作对于社会、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够真正推动国家的发展。
他把这一观点告诉了年轻的朝廷官员,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
他的观点被广大官员所接受,并逐渐影响到当时的政治思潮。
司马光特别注重教育,并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该普及到底层民众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
他认为只有每个人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他资助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他们提供学费和书籍,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
司马光一生坚持儒家的道德原则,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践行。
他始终以身作则,始终对自己要求严格,并要求身边的人也保持高尚的品德。
司马光的故事100字
摘要:
1.介绍司马光的基本信息
2.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背景和过程
3.分析司马光的勇敢和智慧
4.总结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正文:
一、介绍司马光的基本信息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河南陕州,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从小立志为国家做出贡献。
二、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背景和过程
在司马光小时候,他与一群小伙伴在玩耍时,其中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一个装满水的大缸。
其他孩子都慌了神,不知所措,但司马光却迅速作出了反应。
三、分析司马光的勇敢和智慧
面对紧急情况,司马光没有慌乱,他立刻想到了用石头砸破缸壁,让水流出来,从而救出掉进缸里的伙伴。
这种勇敢和智慧在危急关头拯救了同伴的生命,得到了大家的赞扬。
四、总结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危险,我们要保持冷静,善于运用智慧,勇敢地去解决问题。
同时,它也强调了友谊和关爱,让我们明白在关键时刻,
帮助他人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宋朝历史】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当四川省郫县县尉时,生於官廨的,不少学者也赞同该观点),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
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哲宗即位,还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
数月后去世。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司马光著述颇多。
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简介司马光是怎么死人物档案姓名:司马光字:公实、君实号:迂夫、迂叟谥号:文正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出生时间: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去世时间: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职业: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追赠:太师主要成就:主持编纂《资治通鉴》主要作品:《通鉴举要历》八十卷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同时也是北宋时期与王安石新法对抗的守旧派大臣的代表。
只看这短短一句话,就可以知道司马光在北宋历史上的地位绝不低。
但是真正让后世人认识到司马光这个人,并且将他记在心里的,还是那个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以及那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世人称其为涑水先生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
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当时正好在当光山县县令,所以就给司马光取了光这个名字。
司马光自幼聪慧,早早就受到司马池的专心教导,七岁的时候不仅能背《左氏春秋》,同时还能通晓书中想要表达的意思。
北宋宝元年间,司马光进士及第,在宋仁宗一朝正是进入官场,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当之无愧的四朝重臣。
司马光的政治生涯,几乎都伴随着王安石的变法而起伏的。
这一点在宋神宗之后的几代,表现的十分明显。
从宋神宗宣布进行变法之后,支持新法的新党人士和反对变法的守旧派人士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斗。
随着最高统治者对新法态度的转变,两党相斗的结局也随之发生转变。
宋神宗本身就是最先提出变法的统治者,在他的支持和默许之下,王安石站起来开始提出变法。
司马光是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反对随意改变祖宗之法,所以对于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进行反对。
以两人为首的朝廷官员在皇帝面前争论,最终以王安石的胜利而告终。
当时宋神宗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却遭到了司马光的坚决抵抗,不前往就职。
熙宁三年,外放出知永兴军。
熙宁四年干脆就退洛阳,在洛阳居住,暂避王安石的风头,选择了一心一意的修撰《通鉴》。
元丰八年宋哲宗上位,高太皇太后听政,任用守旧派大臣,反对新政,司马光被重新任用,召回京城主持国政,司马光被高太后任命为尚书左仆是兼门下传郎。
司马光简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江缘学校陈思梅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
汉族。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素材积累】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醉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摘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摘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摘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司马光事迹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东篱,福建闽县(今福
建福州)人。
他是北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被誉为“当世冠冕”,被列为朱熹、程颢、程颐、周敦颐并列为“四先生”
之首。
他对理学的推崇和发扬有很大贡献,被称为“理学祖师”。
司马光自幼聪慧,勤奋好学。
他十岁时,便能背诵《周易》、
《尚书》等儒家经典,后又学习《易传》、《左传》、《春秋》等书。
他广泛涉猎各类知识,精通经史文化,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
他性格刚正,崇尚忠诚和正义,曾多次上书皇帝建言,为民请命。
因此,他深得民心,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司马光在政治上主张“以法为治”,主张依法治国,反对贪腐、
猖獗的权势,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制权威。
他曾经历了数次官场风云,
但始终保持了清正廉明、正直无私的态度。
他在修《资治通鉴》时,
遵循了“实录求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历史事实进行深入研究和
分析,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司马光的文学造诣也非常高,他除了在《资治通鉴》上取得了卓
越的成就外,还写过大量的著作和文集,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东篱笔记》、《资治通鉴后集》、《奏议》等。
他倡导“治学以经世,治学
以实践”,强调理论要结合实践,秉持经世致用的立场,注重知识的
总结、归纳和分析。
总的来说,司马光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他对
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学术都贡献了很多。
他的事迹和思想不仅
对后人有很大的启迪和指导作用,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司马光的资料篇一:司马光个人资料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
(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多数专家学者认同),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
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著述颇多。
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资料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
汉族。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资料。
司马光(历史人物)一、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宇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二、功名早成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可谓功名早成。
然而,他却不以此自满自傲,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
'这一席话反映出青年司马光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成圣称贤。
此后,他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司马光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的东西。
考中进士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
'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
这件事,到了司马光晚年,被他写进家训来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要注意节俭。
此外,司马光对双亲特别孝顺。
他被任命为奉礼郎时,他的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离父亲近些,可以奉养双亲。
司马光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他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这里,成为当地一大祸患。
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
'庞藉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郭恩去办理此事。
但郭恩是一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
庞藉因为此事被罢免了。
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
庞藉死后,司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为自己的母亲,抚养庞藉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司马光个人资料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
(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多数专家学者认同),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
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著述颇多。
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
与王安石是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