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实验代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10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病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掌握病理生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操作。
3. 通过实验观察病理生理学现象,加深对病理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观察正常和缺氧状态下的小鼠心肌细胞(1)实验材料:小鼠、显微镜、载玻片、染色液等。
(2)实验步骤:①取正常小鼠心肌组织,制成切片。
②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染色液染色。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颜色和结构。
(3)实验结果:正常心肌细胞呈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均匀,染色深浅适中。
缺氧状态下的小鼠心肌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核偏位,细胞质出现空泡,染色浅。
2. 实验二: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1)实验材料:小鼠、显微镜、载玻片、染色液等。
(2)实验步骤:①取发生脂肪变性的小鼠肝脏组织,制成切片。
②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染色液染色。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颜色和结构。
(3)实验结果: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细胞核被挤压偏位。
3. 实验三:观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1)实验材料:小鼠、显微镜、载玻片、染色液等。
(2)实验步骤:①取小鼠皮肤伤口组织,制成切片。
②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染色液染色。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
(3)实验结果: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表浅部新生毛细血管的方向大致与肉芽的表面垂直;间质疏松水肿,有较多炎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为有突起的星形或梭形,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染色浅,核仁明显。
三、实验讨论1.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了解了病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操作。
2. 实验结果表明,病理生理学现象与正常生理过程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缺氧状态下的小鼠心肌细胞出现形态改变,细胞核偏位,细胞质出现空泡;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可见大量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炎细胞。
病理生理学实验设计报告一、实验题目探究某种药物对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治疗效果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某种药物对心肌梗死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通过检测相关生理指标和病理变化,评估该药物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三、实验原理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缺氧,引起心肌坏死。
在小鼠心肌梗死模型中,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可模拟心肌梗死的发生。
给予实验药物后,观察其对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心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机制。
四、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选用 6-8 周龄的雄性 C57BL/6 小鼠,体重约 20-25g,购自_____动物实验中心。
实验动物在标准环境中饲养,自由饮食和饮水,适应环境 1 周后进行实验。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1、实验药物:_____(纯度>98%),用生理盐水配制。
2、戊巴比妥钠:用于麻醉小鼠。
3、心电图机:记录小鼠心电图。
4、超声心动图仪:检测小鼠心功能。
5、组织切片染色试剂:如苏木精伊红(HE)染色剂、TUNEL 凋亡检测试剂盒等。
(三)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10 只:1、假手术组(Sham 组):只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2、心肌梗死模型组(MI 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3、药物治疗组(Drug 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给予实验药物治疗。
(四)实验步骤1、小鼠麻醉: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50mg/kg)麻醉小鼠。
2、手术操作:在小鼠左侧胸部做切口,暴露心脏,用丝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
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
3、术后处理:缝合切口,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 24 小时开始,药物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实验药物,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 2 周。
4、指标检测心电图检测:在术前、术后 24 小时和 2 周分别记录小鼠心电图,观察 ST 段变化。
病理生理学教案首页授课时间 2004/10/21 教案完成时间 2004/9/29绪论一、导言各位同学,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全体老师,向同学们致以热烈的欢迎!现在,大家是三年二期的医学本科学生,已经学了不少医学知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幻灯片,同时我还要问大家几个问题。
图:DIC的病人这是一个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人。
全身有大块的瘀斑,血压降低,血培养发现脑膜炎双球菌,肾上腺出现出血性坏死,病人神志不清。
请问:为什么出现这些瘀斑?为什么血压会降低?图:右心衰的病人这是一个右心衰的病人,表现为:颈静脉怒张,嘴唇发绀,静脉压升高,肝脏明显肿大,腹水,双下肢浮肿,X光胸片显示右心扩大。
请问: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图:左心衰的病人这是一个左心衰竭的病人。
病人有呼吸困难,采用一种端坐体位(即喜欢坐起来而不愿意平卧下去)。
我们称之为“端坐呼吸”(orthopnea)。
这又是为什么?图:肝性脑病这是一个肝硬化的病人。
早期表现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随后出现扑翼样震颤。
接着出现烦躁不安,要打架(其实他生病之前脾气是很好的)。
几天之后,病人出现昏迷不醒。
这又是为什么?图:肾性骨营养不良-病理性骨折这是一个慢性肾衰的病人。
股骨颈发生骨折;肋骨骨折;锁骨假性骨折。
这是由肾性骨营养不良引起的“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 fracture)。
有时病人是因为骨折而来就诊,而不是因为肾脏疾病来就诊。
图:肾性骨营养不良-转移性钙化这还是那位慢性肾衰的病人。
指掌关节周围可见软组织钙化,称为“转移性钙化”(me tastatic calcification)。
上面所见的“病理性骨折”、“转移性钙化”还有骨质疏松等都属“肾性骨病”。
为什么慢性肾衰患者会有骨骼的改变?这是一个肿瘤细胞。
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作用下,肿瘤细胞形成凋亡小体,像秋天的树叶凋零一样慢慢地死去,称为细胞凋亡(apoptosis)。
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讲稿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2014年8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实验二植物病理徒手切片制作实验三真菌的形态观察实验四鞭毛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五接合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六子囊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七担子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八半知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九培养基的制作实验十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实验十一植物的抗病性鉴定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认识各类病害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其多样性,2.初步掌握主要病害的症状表现及其特点,学会植物病害症状的描述,为今后病害的诊断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患病后由于异常生理活动而发生在细胞和组织上的病理变化,最后表现为肉眼可见的形态变化。
有些症状也可用嗅觉、味觉或触摸进行观察。
有的症状是单个细胞表现的症状,在这类症状中,最常见的是受某种病毒侵染的植株中所见到的细胞质内含体。
植物病害的症状可区别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一定的寄主植物和病原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结果的外部表现,是以各自的生理机能或特性为基础的,而每种生物的生理机能,都是在质上有特异性,并且是相对稳定的。
病变,作为这种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一般说其发展是定向的。
病状作为病变过程的表现,其特征也是较稳定的和具有特异性的。
这就是利用病状诊断植物病害的基础。
病征是由病原微生物的群体或器官着生在病体表面所构成的,它更直接地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
如真菌子实体在寄主表面形成的霉层、黑点等。
由植物病毒、植原体、许多病原细菌、非侵染性植物病害等没有病征的表现。
病征的出现与否和出现的明显程度,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但一经表现出来却是相当稳定的特征,所以根据病征能够正确的判定病害。
不同植物的任何病害都具有其独特症状,通常在病害发生过程中按一定顺序出现。
病理学家正是根据这种顺序出现的症状在田间诊断植物病害。
病状和病征,尤其是前者,作为诊断病害的依据也有其局限性。
病理生理学实验指导汪思应郑红邓松华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目录一,概论┈┈┈┈┈┈┈┈┈┈┈┈┈┈┈┈┈┈┈┈┈┈┈┈┈┈1二,病理生理实验基本操作方法┈┈┈┈┈┈┈┈┈┈┈┈┈┈┈┈2三,实验性肺水肿┈┈┈┈┈┈┈┈┈┈┈┈┈┈┈┈┈┈┈┈┈┈3四,兔小肠灌溉的水肿模型复制┈┈┈┈┈┈┈┈┈┈┈┈┈┈┈┈3五,缺氧┈┈┈┈┈┈┈┈┈┈┈┈┈┈┈┈┈┈┈┈┈┈┈┈┈┈4六,再吸入式缺氧┈┈┈┈┈┈┈┈┈┈┈┈┈┈┈┈┈┈┈┈┈┈5七,钾代谢障碍┈┈┈┈┈┈┈┈┈┈┈┈┈┈┈┈┈┈┈┈┈┈┈5八,失血性休克┈┈┈┈┈┈┈┈┈┈┈┈┈┈┈┈┈┈┈┈┈┈┈5九,喜树碱诱导细胞凋亡┈┈┈┈┈┈┈┈┈┈┈┈┈┈┈┈┈┈┈6十,急性左心衰竭┈┈┈┈┈┈┈┈┈┈┈┈┈┈┈┈┈┈┈┈┈┈7十一,急性右心衰┈┈┈┈┈┈┈┈┈┈┈┈┈┈┈┈┈┈┈┈┈┈┈8十二,病例讨论—肝性脑病┈┈┈┈┈┈┈┈┈┈┈┈┈┈┈┈┈┈┈8十三,病例讨论—急性肾功能不全┈┈┈┈┈┈┈┈┈┈┈┈┈┈┈┈9十四,病例讨论—MODS┈┈┈┈┈┈┈┈┈┈┈┈┈┈┈┈┈┈┈┈┈10 十五,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11十六,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12概论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之一。
它在理论课程中主要介绍了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的机能代谢:①发生何种改变(即临床症状及体征);②为何发生改变(即临床症状及体征出现的机制);③这些改变的规律性及与疾病的关系;④预防和处理这些改变的机理(即疾病防治措施的原理)。
因此,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科学。
同时它又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方法有两种,即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的结果虽能直接应用于患者,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病理生理学主要采取动物实验研究方法。
在动物身上复制各种疾病或病理过程,作为人类相应疾病的模型。
实验名称: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及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实验目的:1. 学习建立细菌感染模型的方法。
2. 掌握抗生素敏感性的测定方法。
3. 了解不同抗生素对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实验材料:1. 细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2.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20-25g)3. 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4. 实验器材:细菌培养箱、恒温培养箱、移液器、培养皿、接种环、显微镜、计数板等实验方法:1. 细菌培养: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获得对数生长期的细菌。
2. 动物分组: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分别为对照组、青霉素组、红霉素组、链霉素组、氨苄西林组。
3. 建立感染模型:将培养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培养皿中,待细菌生长至对数生长期,用移液器吸取适量细菌悬液,接种于小鼠背部皮肤,形成感染模型。
4. 给药: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抗生素灌胃,剂量根据小鼠体重和抗生素说明书进行计算。
5. 观察指标:观察小鼠感染后症状,记录死亡时间,并于死亡前对小鼠进行解剖,观察感染部位的细菌数量。
6. 细菌计数:无菌操作下,取感染部位组织,制成悬液,在显微镜下计数细菌数量。
7.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1. 各组小鼠感染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如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
2. 青霉素组、红霉素组、链霉素组、氨苄西林组小鼠死亡时间分别为3天、4天、5天、6天,与对照组相比,死亡时间显著缩短(P<0.05)。
3. 解剖观察发现,对照组感染部位细菌数量较多,其余各组感染部位细菌数量明显减少。
4. 细菌计数结果显示,青霉素组、红霉素组、链霉素组、氨苄西林组感染部位细菌数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10、1/5、1/8、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过程和疾病机制。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其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疾病诊断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病理生理学概述1.1 病理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1.2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1.3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2.1 细胞损伤的类型和机制2.2 细胞坏死和凋亡2.3 纤维化和再生第三章:炎症3.1 炎症的基本概念和类型3.2 炎症的发病机制3.3 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第四章:免疫病理4.1 免疫的基本概念和机制4.2 自身免疫性疾病4.3 过敏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第五章:遗传性疾病5.1 遗传性疾病的类型和机制5.2 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举例5.3 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PPT等形式,系统地介绍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疾病机制。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引导学生运用病理生理学知识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其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能力。
3. 临床实践:评估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包括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6.1 教学评价方法定期考核: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如提问、讨论等。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6.2 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难度等方面的反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主题:观察病理学切片二、实验课目标:1. 了解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和观察技巧。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
3. 识别和理解常见病理学变化。
三、实验课内容:1. 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
3. 常见病理学变化的识别和理解。
四、实验课步骤:1. 介绍病理学切片的基本制作方法,包括取材、切片、染色等步骤。
2. 演示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包括调焦、换倍等操作。
3. 提供病理学切片样本,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识别常见病理学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4.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理解病理学变化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五、实验课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切片。
2. 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常见病理学变化。
3. 学生能够参与讨论和分析,理解病理学变化的意义和临床应用。
六、实验课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观察切片时保持安静,以免影响他人。
2.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避免损坏设备。
3. 提醒学生注意切片样本的卫生和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七、实验课资源:1. 病理学切片样本。
2. 显微镜设备。
3. 相关病理学教材和参考资料。
八、实验课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病理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设备和操作流程。
2. 安排学生进行病理学切片制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
九、实验课反馈:1. 收集学生对实验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建议。
2. 评估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跟踪和指导。
十、实验课总结:1. 对实验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强调病理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实验课主题:细胞凋亡与坏死的观察七、实验课目标:1. 理解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定义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区别。
2. 学会观察细胞凋亡与坏死的病理学特征。
3. 掌握细胞凋亡与坏死在临床疾病中的意义。
八、实验课内容:1.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定义及其在病理学中的区别。
第 1 页总 5 页(首页)
第 2 页总 5 页(续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
第 3 页总5 页(续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
第 3 页总5 页(续页)
第 5 页总 5 页(尾页)
急性肺水肿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复制家兔实验性肺水肿动物模型的方法;
2.实验观察急性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和对机体动脉血气变化的影响
3.探讨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机理
二、实验教学内容
(一)实验动物:成年健康家兔每组一只,2~3kg,雌雄不拘;
(二)器材试剂:兔手术台、婴儿秤、天平、气管插管、呼吸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动脉与静脉导管、输液装置、手术器械一套、烧杯、滤纸、纱布、1ml注射器并皮试针一付、10ml、20ml注射器并针头各两付、软木塞2个、CPRS智能生理记录系统一套,便携式血气分析仪一套。
1%普鲁卡因10ml、生理盐水1000ml、1/1000肾上腺素1ml、0.1%肝素钠50ml。
三、试验方法和步骤
1.取兔、称重、固定、剪毛、麻醉(颈部皮下局部麻醉:普鲁卡因5ml)
2.颈部手术、插管(气管、动脉、静脉)
手术插管:
a. 沿颈前正中线自甲状软骨上缘作正中切口,分离气管,游离一侧(右侧)颈外浅静脉和对侧(左侧)颈总动脉;
b. 作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描记装置,作颈外浅静脉插管并和输液装置相连,作颈总动脉插管并连于血压描记装置;
3.启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选择和调用肺水肿实验参数文件(血压、呼吸)
4.采样观察,模型复制
第1页总4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
a.. 描记一段正常血压与呼吸曲线
b. 抽取1-2ml肺水肿前的动脉血
c. 急性肺水肿模型的复制
1)大量快速输生理盐水180-220滴/分,总量达100ml/kg体重
2)注射肾上腺素1ml
d. 模型复制成功后,抽取1-2ml动脉血
5.解剖观察:
a. 实验完成后,猝死家兔(用止血钳夹闭气管),于气管分叉上方1cm处再结
扎一线,自线的上端切断气管,完全结扎动静脉后拔出插管
b. 剪开家兔胸部,取出心肺,然后将心肺分离,得到完整的水肿肺
c. 用滤纸吸去表面的血液,放天平称重,计算肺系数
d. 切开肺的截面进行观察
6. 整理记录实验结果(注射肾上腺素前后血压、呼吸的变化,肺水肿的表现,水肿肺的特点,计算出的肺系数等)
(四)注意事项
1. 分组进行实验
2. 动物模型复制前各导管的处理
a. 暴露颈部,切开皮肤后,按顺序依次找到并分离右侧颈静脉(表浅)、气管和左侧颈总动脉,并穿好线(动、静脉各两条,气管一条),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伴行,一定要将其分离干净,以免结扎动脉时刺激迷走神经而影响实验结果。
第 2 页总 4 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
b. 分离完毕后开始插管,依次插好气管(成倒T字形剪开气管)、颈静脉(先将颈静脉的近心端提起,待静脉变粗后,结扎远心端)、颈总动脉(远心端用细线结扎完毕,近心端用动脉夹夹闭后再剪开动脉进行插管,待测压管进入动脉用手捏紧后松开动脉夹继续送入,然后用绳子结扎)
5. 实验报告的书写:按要求书写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讨论,认真书写各部分内容,实验结果可以共享,但是对于结果的讨论部分必须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五)结果
1. 注射肾上腺素:注射前------血压随输液轻度升高,呼吸增强;
注射后-----血压急剧升高,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
2.对比肺水肿模型形成前后动物呼吸、血压的变化及其典型表现:肺水肿形成后,动物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器官插管口溢出血性泡沫状液体,用听诊器在肺部听诊可闻及水泡音。
3.将水肿肺取出称重(g)后计算肺系数:正常家兔肺系数为
4.1-5。
肺系数=肺重量(g)/体重(kg)
4.观察比较肺的外观和颜色改变,并用手术刀切开肺底部,进一步观察肺的含液量。
(六)讨论
①呼吸影响因素
CO2:一定程度升高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直接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明显升高抑制呼吸中枢(CO2麻醉)。
(影响迅速而明显)
第 3 页总 4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
H +:通过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刺激呼吸中枢(中枢>外周),但H +通过BBS 缓慢,脑脊液中H +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有效刺激 ② 急性肺水肿 A .模型复制机理
大量输液:短时间内增加机体的循环血量→cap 静水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稀释性降低→组织液形成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注射NE :强烈收缩血管→血液向压力低的肺循环转移(肺循环压力明显小于体
循环)
B. 肺水肿表现机制
呼吸变化:快速输液时出现轻度肺水肿引起缺氧(PO2小于60mmHg ),反射性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注射NE 时主要是血压升高可一过性抑制呼吸;形成明显的肺水肿时造成严重缺氧(PO2小于30mmHg ),直接抑制呼吸。
血压变化:输液时变化不大,由于循环血量增加可引起血压轻度升高;注射NE 时引起外周血管明显收缩,心肌收缩力加强,导致血压显著升高;肺水肿形成时呼吸衰竭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
第 4 页 总4 页
加速体循环静脉血液回流→进一步增加肺cap
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