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已亥杂诗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龚自珍古诗已亥杂诗的意思是什么,已亥杂诗古诗原文翻译解释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已被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第八首)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
5.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6.究:终究,毕竟。
7.天公:造物主,这里指天帝。
8.重:重新。
9.抖擞:振作精神。
10.降:降生。
11.九州:中国。
12.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解说“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
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已亥杂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龚自珍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及注释】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已被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第八首)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
5、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6、究: 终究,毕竟。
7、天公:造物主,这里指天帝。
8、重:重新。
9、抖擞: 振作精神。
10、降:降生。
龚自珍古诗已亥杂诗的意思是什么,已亥杂诗古诗原文翻译解释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已被编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第八首)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
5.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6. 究: 终究,毕竟。
7.天公:造物主,这里指天帝。
8. 重:重新。
9. 抖擞: 振作精神。
10.降:降生。
11.九州:中国。
12.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解说“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
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已亥杂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已亥杂诗》课文,理解文中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能理解文中描绘的山水画面,培养想象力。
3.能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提高表达能力。
4.能够将个人的感悟与课文联系,进行适当的创作。
二、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已亥杂诗》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对山水画面的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诵读课文。
2.能够用文字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
1.教师:课文教案,课件,录音设备。
2.学生: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初步感受:播放录音,让学生听一遍《已亥杂诗》。
2.课文学习:课文分段朗读,教师进行解释,学生跟读。
3.讨论:就课文中描绘的山水画面,进行讨论。
4.朗读:学生个人或小组朗读课文。
5.总结:教师总结《已亥杂诗》的主题与情感。
第二课时
1.诵读:学生自由诵读《已亥杂诗》。
2.创作:学生根据诵读的感受,写一篇类似的诗歌。
3.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
4.延伸:了解《已亥杂诗》的作者,以及其写作背景。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已亥杂诗》这篇文章,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已亥杂诗》。
2.完成课后习题。
3.创作一首山水诗。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积极参与。
[己亥杂诗龚自珍赏析]龚自珍己亥杂诗龚自珍己亥杂诗一: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龚自珍己亥杂诗二:已亥杂诗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本诗。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领悟作者情感,学习作者不畏挫折的坚强性格和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教学课时】1课时2学情分析学生已能熟练背诵,但内容还迷糊不清或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前两句,更是不知其意,对后两句的赏读也不到位。
3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2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己亥杂诗以检查默写的方式导入:指名一生在黑板上默写,再分析评价活动2己亥杂诗二、关于诗题“己亥杂诗”1、这四句诗的题目是什么?2、什么是“己亥”?“杂诗”是怎么回事?讨论后出示如下背景:《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
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
往返期间,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
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今天要学的这一首是原第五首。
三、关于“辞官还乡”1、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是否从此不再关心国家命运?诗人离京时,正是战争的前一年,英国利用入侵,清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
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还想着为国家做些事情。
2、这些内容在哪些诗句里得到体现?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被迫辞官的龚自珍会有怎样的心情?浩荡离愁白日斜四、诗句译读(学生自讲——交流纠正——升格分享)1、译读参考:2、诗意阐述:诗人寄居京师二十年,一旦辞别,离愁满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边的家乡。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己亥杂诗》语文教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在教材的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诗和3首词。
旨在学生利用自己的语文能力独立学习,充分利用每首诗词下面的注释了解意思,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
我校孩子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弟,平时古诗词的阅读量较少,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一些古诗词。
【设计理念】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本课的编写依据以上理念,旨在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古诗词,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联系背景资料,在读悟中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之情。
3.通过自主、比较、探究等学习方式,了解古诗中比喻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爱国情怀,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风雷的含义以及了解古诗中比喻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看图猜古诗一、联系资料,理解诗题1.读题解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生:齐读课题师:读完后,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一些什么信息或者有什么疑问吗?生:在己亥年写的诗师:中国自古就有天干地支纪年法,己亥年是哪一年?那一年中国是怎么样的?请看图片2.再读诗题二、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一)读通古诗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二)读出节奏1.出示画停顿线读师:读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读诗要注意节奏,出示标识停顿后的古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指名读。
小结:七言绝句一般都是四三停顿,特别是后三个字可以读得慢一些。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
(师读前四个字,生读后三个字,强调后三个读慢一些)2.出示竖行诗句读。
(学习古人用竖行读)师:同学们,古人写诗都是竖着写的。
课文《己亥杂诗》精讲一、学习目标体会作者龚自珍在诗中表达的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与对古代文化的热爱;能够鉴赏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诗中具体词句的分析,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态度;同时,了解清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学风格,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译文(翻译)《己亥杂诗》的译文如下: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首诗的前两句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以振兴国家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作者言为心声,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三、中心思想《己亥杂诗》的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诗人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以及他对于国家未来的热切期盼和积极追求。
在诗中,龚自珍以豪放洒脱的笔触,抒发了他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情感。
他既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无限感慨,又展示了对未来生活的积极向往。
在辞官之际,龚自珍并未沉湎于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龚自珍在诗中通过具体生动的意象,如“浩荡离愁”、“吟鞭东指”等,传达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他痛斥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吁改革,期望通过变革来拯救国家。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坚信国家终将迎来繁荣昌盛的明天。
《己亥杂诗》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诗人龚自珍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积极的未来追求为主线,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对民族未来的信心。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龚自珍个人的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问题和人民的美好愿望。
四、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填空题1. 《己亥杂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
答案:清;龚自珍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的“落红”指的是_______。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
(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2、作者简介(注解)
二、读诗
1、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押韵……
2、读懂诗意,口头翻译。
3、满载离愁,远归故里虽辞官归乡,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仍心系报国。
三、悟诗
1、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第一句)
2、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第二句)
3、诗中写了几种心境?(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4、名句欣赏(第二句)
四、背诗
五、作业
1、积累落花诗句。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2、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