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中国的宗教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不仅是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
一、佛教与文化传承佛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影响。
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禅宗文化强调修行及顿悟,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舍弃欲望的境界。
而传统哲学思想则以佛教的中道主义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与和谐共处的境界。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不仅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注入了灵感,也为中国古代文人带来启迪。
许多文人借助佛教的思想,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例如唐代诗歌中就有许多佛教题材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对佛教智慧的敬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与文化传承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的信仰。
道教强调“道”与“德”的修炼,提倡追求自然与和谐。
道教的哲学观念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中国民间文化中。
诸如民间音乐、舞蹈和戏曲等艺术形式,常常借鉴道教的神话故事和哲学思想。
道教对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许多宫殿和庭院的建筑布局都充满了道教的哲学意蕴。
三、伊斯兰教与文化传承伊斯兰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
伊斯兰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增添了多元化的元素。
伊斯兰教注重虔诚礼仪和个人信仰,在中国民族融合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影响体现在建筑和饮食方面。
著名的回民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的清真寺和传统回民风味餐饮吸引了众多游客。
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也对中国的建筑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典型的代表是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总结: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
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
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
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
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宗教的多样性与文化特点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宗教多样化的国家。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在中国繁衍生息,同时也与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民俗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宗教文化。
首先,佛教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观”佛教思想。
此外,中国佛教还发展出了“顿悟”观念,强调菩提心即正见,即所谓“顿悟成佛”。
佛教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泛佛教氛围也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
其次,道教是中国的本土信仰,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并强调修炼内功和养生的道理,代表作有《道德经》等。
道教将天地自然作为万物息息相关的综合体,而主张追求道的真谛,代表了中原文化中自然主义和宇宙观的重要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教所代表的自然主义和人文关怀一直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同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近几百年才传入中国的宗教,但在中国各大城市也随处可见它们的影子。
伊斯兰教在中国西安至敦煌一带广泛传播,其中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中就有大量的伊斯兰教文化的艺术品。
而基督教则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普及,其教义对中国社会的性格形成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最后,天主教也是近两百年才传入中国的,主要流行在沿海一带。
天主教在中国社会中以其制度化、组织化的特点鲜明,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宗教的多样性与文化特点紧密相连,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宗教文化不仅包含了多种信仰与教义,同时也贯穿了尊重自然、注重内心修炼、维护社会和谐等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让宗教成为中国人们生活与生命的寄托,同时也推动着中国社会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中国的宗教文化——浅谈佛教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印度佛教无疑是中国宗教中最灿烂的一颗恒星。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它包括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
狭义地说,就是佛所说的语言就是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
正如列宁在《论工人政策对宗教的态度》中所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辨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
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
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声明,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七1、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一、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宗教根源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是指对自身的本质以及自身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意识,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接下了不解之缘。
①哲学:中国哲学核心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的天在相当程度上市中国古代宗教”天神”观念的继续喝发展。
②学术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以儒家学说为主流,它最核心是孝,其慎终追远的传统实际上市中国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展。
③文学:诗经中“天“随处可见,既有赞颂上天的更有怨天,骂天的。
、④艺术:许多原始舞蹈、洞穴、壁画等的真实意蕴和创作懂动机都与宗教有关。
3、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制约。
二、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1 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2 中国佛教与儒家关系密切,无论是思想渊源或内容,双方都有深厚的交互关系及影响。
佛、儒思想由相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
3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
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
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邵艺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教的最大特点。
一、传统宗教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就有了原始崇拜。
例如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说明他们已经具有关于灵魂的观念。
1、原始宗教主要崇拜形式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
如图腾崇拜就是原始部落中,人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或植物,并把它神话为部落的保护神,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
英雄崇拜是把真实存在或者幻想出来的历史人物加以神化作为崇拜对象。
中国原始英雄崇拜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部落首领,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一类是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明者,如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
2、儒教儒学通过孔子、孟子创立,董仲舒完成,到宋明理学发展和升华,最终成为具有礼教性和宗教性的博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符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需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和主干。
历代统治者为强化儒学思想的精神统治,进一步将孔子神圣化,将儒学宗教化,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因此发挥着宗教的社会功能。
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承者和汉代儒学的奠基人,有——汉代孔子之称。
儒教的基本思想(简答)儒教的基本思想具有宗教性和礼教性,其特点是:一是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是儒教信仰和制度的核心。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祖辈中的圣贤突出出来,使其人格得到神化。
黄帝、尧、舜禹等圣贤,都被隆重地加以祭祀。
随着孔子地位的一日高于一日,封号越来越高,祭孔的规格也越来越高,孔子及历代群儒也进入孔庙。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崇拜的神灵,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
所以它重视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
天人合一是儒家道德论和宇宙论的基本观点。
儒教认为天人并非对立,神人可以相通。
董仲舒进一步吸收、融合法、道、阴阳各家学说,建立起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
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佛、道两家精义,使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论和宇宙观更加成熟、完善。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人民对神灵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中国古代宗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多种形式。
这些宗教体系不仅在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教是中国古代宗教的核心,受到儒家经典《尚书》、《礼记》、《论语》等的影响。
儒教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的观念,提倡君子行为,追求圣人的道德境界。
道教是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主张追寻道的境界,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经典《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求道成仙的修行方式,通过炼丹、炼形等方法追求长生不老。
佛教是中国古代宗教中引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佛教主张追求解脱和禅定的境界,重视修行和慈悲为怀。
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楞严经》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民间信仰,包括拜神、求神和祖先崇拜等。
这些信仰主要是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
这些信仰方式多样,包括祭祀、祈福、戴符文等。
中国古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宗教信仰对于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典籍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宗教文化在雕塑、绘画和建筑方面也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例如,佛教寺庙、道教庙宇和神庙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
总之,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对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之一、中国古代宗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等。
下面将对这些宗教进行逐一介绍。
首先是儒教。
儒教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宗教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关系。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儒家崇尚同心而达到和谐与和平的理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
其次是道教。
道教的主要思想基于老子的《道德经》,强调追求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和道的境界。
道教把“道”视为宇宙的根本,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生活的简单和自在。
在中国古代社会,道教起到了很大的激励和安慰作用,特别是在王朝更迭、社会动荡的时期,人们能够通过道教修行和修炼,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另外,佛教也对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被中国人引入后逐渐融合到中国古代文化里。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解脱生死的苦难,追求涅槃的境界。
佛教崇尚菩萨和观音等像,强调慈悲为怀,对于个人修炼和社会和谐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成为一种重要的信仰和文化。
此外,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还有众多的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多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巫术等有关,并在中国各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宗教习俗和风俗。
民间信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虔诚和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尊重,这种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丰富多样,其中儒教、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等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社会行为,并通过民间习俗和宗教仪式体现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也充实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为后代子孙们传承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一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神灵的崇拜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原始宗教信仰,这对于塑造中国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可以分为多个流派,其中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体系之一,儒教深受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儒教强调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并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他们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的安宁。
儒教的核心教义对于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民众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与儒教的理性与伦理思想不同,道教强调追求自然与超自然的统一。
道教注重修炼内丹,以求达到长生与超凡脱俗的境地。
道教十分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道教中的上帝崇拜及神仙信仰也为中国古代民众提供了寻求超自然力量庇佑的途径。
道教的流派众多,其中包括了道家、全真道、正一道等等。
这些宗派都以追求长生不老、通神超凡为主旨,并动员民众通过修炼来实现这些追求。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
佛教强调解脱与超脱生死轮回的境地,通过修行来达到人类的救赎。
佛教提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等戒律,以培养人的慈悲心和智慧。
佛教分为南传和北传两大派系,其中北传佛教更加注重禅修和世俗生活的根本问题。
佛教在中国深受民众的欢迎,为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流派,中国古代还存在着众多的民间信仰。
如民间对祖先鬼神的崇拜、对自然灵山灵水的信仰以及对神话故事中的神灵的膜拜等。
这些信仰虽然没有形成正式的宗教体系,但是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之中。
这些信仰的影响广泛分布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从社会制度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传统可以促进人们的精神成长,并为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专题二、宗教文化一、中国宗教文化概况简述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现象:人类社会所特有。
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消亡。
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导游人员来讲,在学习宗教文化有关内容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宗教的性质、功用,产生、存在、消亡的原因、条件,尤其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理性,正确对待宗教,克服、消除宗教心理,超越宗教偏见和宗教价值体系的束缚,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熟悉和了解、尊重国外游客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导游工作中争取当一名优秀的“文化使者”。
二、中国的佛教佛教在中国传播简况佛教基本教义佛教宗派(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经典与制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汉地佛教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天山山脉南北两路到达阳关和玉门关而传入我国的,故又称“北传佛教”。
2、藏传佛教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中国的西藏地区,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3、上座部佛教由印度恒河一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进而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史称“南传佛教”。
1、四圣谛(1)苦谛:众生经常被看到或者没有看到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所患累,所逼恼,是谓“苦”。
(2)集谛:解释形成所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3)灭谛:灭尽了贪、嗔、痴等烦恼的理想境界。
(4)道谛:即解脱痛苦的方法。
2、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支,它们互相为因果,一个因造成一个果生起,此果又为后果之因,生生不断。
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3、三法印“诸行无常” :即事物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诸法无我”:即事物本身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存在.“涅槃寂静”:即达到最安乐的境界.宁玛派:又称“红教”.宁玛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旧密宗为主,称为旧派,故名宁玛瓦。
中国的宗教文化
——浅谈佛教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印度佛教无疑是中国宗教中最灿烂的一颗恒星。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它包括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
狭义地说,就是佛所说的语言就是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
正如列宁在《论工人政策对宗教的态度》中所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辨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
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
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声明,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
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
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
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做诗,本无差别”,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
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
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
宋朝重显、文莹、祖可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艺术领域,佛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古代绘画、建筑、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据历史记载,佛教绘画、塑像、建筑是和佛教经典一并传入中国的。
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
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其影响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
汉明帝时,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置于洛阳白马寺中,并在佛寺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于壁,标志着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
此后经数代传衍流变,至盛唐时,终使三大艺术达到灿烂辉煌、登峰造极的程度,至今仍属于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在社会生活发面,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影响无孔不入。
这种颢响最明显地表现在佛教的流传,使我国民俗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如与佛教相关的拜佛、烧香、还愿、诵经、放生、造像、建塔、赶庙会和信阴间、敬阎王等,都是民间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而佛寺更往往成为古代民间综合文化艺术中心。
更重要的是,许多中国人相信灵魂不死,相信因果报应说。
后人认为对于莲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的喜爱也来源于佛教。
我们知道,佛教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变革的产品,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巨。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存在着广泛的信徒;佛学作为一种文化,更是为世人所瞻仰。
参考资料:
《中国宗教文化》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
百度百科_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