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新圣女公墓(扩充版)
- 格式:pps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69
铁甲巾帼—卫国战争中的苏联女坦克兵英雄小传有一句话叫“战争让女人走开”,提到女军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她们的岗位除了通讯、卫生这些非战斗岗位之外之外,恐怕就只剩下文工团之类的去处了。
但是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许多苏联女性像她们的丈夫、父亲或者儿子一样直接参加了打击法西斯侵略者的战斗。
据统计,仅红军正规部队中的女军人共有80多万人,她们的岗位分布极为广泛——按照叶廖缅科元帅的说法:“简直找不到哪一种军事岗位没有我们英勇的妇女参加,而且她们干得决不比她们的兄弟,父亲和丈夫逊色”。
此外,还有许多女性加入了游击队。
这些参战的女性中诞生了许多知名的战斗英雄,比如被德国人称为“斯大林格勒白玫瑰”的战斗机飞行员莉莉亚•利特维亚克、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还有女游击队员算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化名丹娘)了。
大约有100名女战士和女游击队员被授予或追授了苏联英雄称号。
左起:莉莉亚•利特维亚克,被德国人称为“斯大林格勒白玫瑰”,击落敌机12架,还和战友共同击落3架,是二战中战果最多的女飞行员,1943年牺牲,遗体直到1979年才被发现,1990年才并被追认为“苏联英雄”;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共射杀敌军309名(包括36名德军狙击手),二战第一女狙击手,也是唯一一个战绩超过300人的女狙击手,战后官至海军少将;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化名丹娘),1941年在敌后执行破坏任务时被俘并被德军绞死,是战争期间第一个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女性。
但是,和这些兵种相比,坦克兵对军人体能、力量等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这个兵种素来被认为是女性的禁区。
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俄语中,坦克兵等词从来都是阳性的。
因此,当1943年11月,德国党卫军装甲兵第一师发现和他们遭遇的两辆苏联红军T-34里居然出现了女性乘员的时候,他们的惊诧可想而知。
事实上,虽然总数并不多,但是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女性——绝大多数是志愿人员,因此她们往往直接被分配到光荣的近卫部队作战——加入了红军坦克部队,甚至亲自操纵着坦克冲向战场,成为碾碎第三帝国的红色装甲铁流的一分子。
新圣女公墓乌兰诺娃:堪称世界芭蕾舞大师,生于圣彼得堡,父母都从事芭蕾舞艺术,从小在圣彼得堡瓦岗诺娃芭蕾舞学院学习。
毕业后因在《天鹅湖》中饰演白天鹅而名声大振。
以后人们一提起白天鹅就想起乌兰诺娃的名字。
在中苏友好时期,也就是50年代,乌兰诺娃曾两次率芭蕾舞团到中国演出,分别是1952和1959年。
她的舞姿轻盈飘逸,给观众带来无限美感,展示了芭蕾舞艺术的巨大魅力。
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看过她的演出。
在中国访问期间,与我国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乌兰诺娃最后一次到中国是在80岁高龄的时候。
她以卓越的成就被苏联政府授予“人民功勋演员的称号”。
乌兰诺娃一直活到88岁。
契科夫:他被称为世界短片小说之王。
他用他的小说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腐败体制。
表达了下层人民的心声。
他的心声《变色龙》、《套中人》都是家喻户晓的。
他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短篇小说三巨头。
果戈里: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是他的代表作,揭露了农奴制的黑暗。
喜剧《钦差大臣》讽刺了俄国官场上的迂腐。
法捷耶夫:他是苏联著名的战地记者。
后从事文学创作。
40年代写出了著名小说《青年近卫军》,并获得斯大林奖金和多枚奖章。
在中国也有广泛影响,但苏联时期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法捷耶夫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最后精神崩溃于1956年开枪自杀。
马雅可夫斯基:苏联时期著名革命诗人。
诗篇充满革命正气,而且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讽刺诗《开会迷》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作风。
著名的长诗《列宁》则热情的讴歌了伟大领袖的光会一生。
但30年代的苏联政治派系斗争严重,马雅可夫斯基受政治派别打击,再加上爱情受挫。
于1930年开枪自杀。
米高扬:被称为苏联政治历史上的不倒翁。
无论谁当政他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负责军需物资供应和采购。
在战争进行到最艰苦卓绝的时候,米高扬提出了向红军战士发放伏特加酒的提议,这一提议被斯大林批准,红军战士每人每天获得100克的白酒。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单元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有观点认为:冷战是美国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另有观点认为:冷战起源于十月革命到二战间的美苏关系。
对材料最为准确的解读是()A、冷战源于时美苏间意识形态对立与国家利益冲突B、美国要求苏联开放“势力范围”导致了冷战的发生C、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促成美苏矛盾对立的关键D、冷战是二战前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孕育出来的2、“共产党世界和西方世界给区分开来了。
这时,冷战已全面展开,在以后的5年中,一个又一个危机不幸地接踵而来。
”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德国被分区占领D、德国的分裂3、下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针对西欧()A、提出了杜鲁门主义B、实施了马歇尔计划C、成立了北约组织D、建立了华约组织4、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声明中的“渗透”主要是指()A、实施马歇尔计划B、成立华约组织C、推行杜鲁门主义D、建立北约组织5、(2019·福建晋江季延中学模拟)一位年轻旅行者在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说:“小时候,每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斯大林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了钱也改了。
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
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
”根据材料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位年轻旅行者的原国籍可能是()A、联邦德国B、俄罗斯C、南斯拉夫D、民主德国6、1961年,赫鲁晓夫下令关闭民主德国同联邦德国及西柏林的边界,支持民主德国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
美国谴责这种野蛮的封锁,但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
徐剑新圣女公墓死与生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9期未入莫斯城前,余便知有新圣女公墓,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名流政要皆埋于此,一穴石冢,埋没了今生来世。
然,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雕像万古存。
生者,死者,逝者,来者,一旦入新圣女公墓,皆凝固为雕像,死亡便成永生。
余知此墓地,乃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乃至世界鼎鼎大名的赫鲁晓夫,其黯然下野,寂寞多时。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翘辫子后,自然未能入红场,供万世景仰,便下葬新圣女公墓。
弥留之际,赫氏给儿子留下遗嘱,点名被其迫害过之抽象雕塑家涅伊兹维斯特内为其雕像。
于是乎,硕大的赫氏头像,由七块酷似俄文字母或几何图形状之黑白花岗岩组成,碑高约3米,黑白相间,组合错乱。
雕塑家解释道,此可昭示赫氏人生,生与死,昼与夜,功与过,善与恶。
遂为精典之作。
入新圣女公墓,徜徉墓地的雕像群中,忽记起藏克家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
”下葬新圣女公墓者,无一例外皆活着。
佛家往生之说,在此得到最大应证。
不知是俄罗斯作协奥列格先生有意安排,抑或线路使然,余等第一个见到者,竟然是叶利钦之墓,葬于新圣女公墓中央小广场一角,占地较大,雕塑乃俄罗斯三色旗,伏于地上,仍猎猎飘荡。
余伫立一侧,遥想前苏联红色帝国崩溃之乱世,奥列格却做了一个出格之举,当着中国作家之面,朝叶利钦墓上之三色旗连跺三脚,喃喃自语,此乃俄罗斯之坏人、罪人。
翻译白雪译出来后,余等哈哈大笑。
斯时,余最想见之地,乃赫鲁晓夫墓;最想凭吊之人,乃朱可夫、卓娅和舒拉。
沿着左边之道,徐缓而行,余一直追问,赫氏墓地何处?白雪云,专门安排了,会看到的。
然,赫氏不见兮,余却惊诧发现了两位中国人之墓地,王明与夫人孟庆树。
王明墓地与夫人距小径相望,仅隔数米之远,王氏半身雕像,身着中山装,梳一个大背头,目光炯然。
而夫人之墓则为红色大理石,其上镶嵌一个小小彩色烤瓷照。
王氏夫妇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去国,客死他乡,沦为孤魂野鬼,但令国人仍一丝温馨和安慰的是,墓前鲜花不断。
莫斯科景点介绍1.先来张地图。
乘地铁,Ploshad Revolutsii(革命广场)、Okhotny Ryad(猎人商行)、Teatralnaya(剧院)?均可达,这三站是互为换乘站。
驯马人广场中央圆形玻璃顶的建筑之上有一座驯马人的雕塑。
广场侧后方的红色建筑就是国家历史博物馆,旁边是无名烈士墓。
入口时要接受安全检查,所有背包提包手包,以及照相机、摄像机一类,一概不准携带入内。
以使墓室的进入者,不能有任何旅游观光的意味,只有瞻仰膜拜和心灵体验。
入口后走一百多米,便是列宁墓。
2.红场红场的名字并不是因为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和周围红色的建筑。
红场原名是“托尔格”,意为“集市”,它的前身是15 世纪末伊凡三世在城东开拓的“城外工商区”。
1517年广场发生火灾,这里便被叫做火灾广场,1662年改为红场,意思是美丽的广场。
它是莫斯科的中心,面积红场见证了苏联和俄罗斯的变迁,它记录着每一次重大历史时刻:1941年,德国铁骑兵临城下,莫斯科保卫战正在惨烈进行,莫斯科的苏联政府也已撤离,但斯大林仍坚持举行了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红场阅兵,全体受阅部队在典礼之后立即开赴战场,这次阅兵,苏联全体军民受到了极大鼓舞。
1945年,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结束,它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失败,这一年6月的红场阅兵声势空前,当士兵将缴获的纳粹军旗放在列宁墓前时,整个莫斯科都在哭泣。
1991年苏联解体,红场阅兵一度停止,1996年俄罗斯正式恢复了红场阅兵,并延续至今。
红场西侧是克里姆林宫的红墙(靠着克里姆林宫红墙的是列宁墓),东侧是古姆国立百货商场,古姆旁边是喀山教堂;北侧是国家历史博物馆和喀山大教堂;南侧是着名的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3.克里姆林宫和无名烈士墓地克里姆林宫其实就是城堡要塞的意思,所以很多城市都是自己的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建筑群(包括所有教堂,但不含钟楼)普通票350卢布 9:30-17:00,周六阅兵,周四闭馆。
克里姆林宫建筑群+伊凡钟楼500卢布;++武器库博物馆700卢布。
2014年到西安拜谒武则天的乾陵“无字碑”,回来写了篇散文,其中拿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的“黑白碑”作异曲同工的类比,由此萌生了重访俄罗斯的冲动。
2016年初秋,如愿以偿地来到这块墓地。
在俄国莫斯科的新圣女修道院公墓,有一座用7块黑白大理石简单堆叠衔接雕琢而成的墓碑。
黑白分明的颜色对比、截然迥异的形状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强化了混沌交错的意象,一个圆圆的脑袋位于黑白几何体的中间,双唇紧闭,倔强而深邃地窥视着面前的大千世界,微笑着倾听后人对自己的评价。
60岁以上的中国人,只要瞄上这个圆脑袋一眼,就能说出墓主人的名字——赫鲁晓夫!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中,“赫鲁晓夫”在中国臭名昭著、家喻户晓,是野心家、阴谋家的代名词,是马列主义叛徒、现代修正主义头子,总之是十恶不赦的反面人物。
但历史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他是个有建树有错误有影响的前苏联第一把手。
此君是个矮胖秃顶、粗俗鲁莽、个性鲜明、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又有点滑稽的人,掌控这个超级大国10年后,1964年被同伙搞下了台。
7年后去世,未能享受与他的前任和后任(后来的事实)的待遇——归葬红场,而是落葬于新圣女修道院公墓。
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一定要请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为他建造墓碑。
赫鲁晓夫生前曾经责骂过、羞辱过(注)、甚至政治迫害过这位雕塑家,后者也曾不惧冒犯龙颜,当众顶撞过前者,从此彼此不相来往。
赫鲁晓夫这个临终请求,是雕塑家和所有人始料不及的。
但涅伊兹韦斯内宽容大度地满足了逝者的遗愿,只提一个条件就是——任何人不能干涉他的创作。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座构思奇特、特点鲜明、寓意无穷的雕塑精品,它代表了墓主人充满争议、毁誉参半的一生。
无字碑与黑白碑的主人,都曾是极权专制的一国之君;都曾对国家有重大历史贡献又有重大错误、乃至朝野积怨甚深;都曾因宫廷政变才黯然交出号令天下的权柄,无奈地就范于新当权者,尝到世态炎凉、冷暖自知的况味;都曾在被夺权后到临终前,有足够的时间梳理毕生功过是非,安排身后之事;都是深谙生前世人毁誉,自知身后备受争议,因而在墓碑制作上作出超乎常理的独特之举。
从拉雪兹公墓到新圣女公墓——由墓园文化所想到的知道拉雪兹公墓还是在红色风暴的年代,一首手抄的小诗《拉雪兹墓前的沉思—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英雄》,激起了我年少纯真的心中多少憧憬和向往,以至于在四十三年后2009年3月,我踏上巴黎土地的第一天就向导游提出带我去拉雪兹公墓,去看那堵神圣的公社社员墙。
无独有偶8月份在去俄罗斯也是前苏联的首都莫斯科时,也安排了参观那里的新圣女公墓。
拉雪兹神甫公墓是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名人墓园,占地44公顷,位于巴黎20区。
这里曾是“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在位)的忏悔神父——耶稣会士拉雪兹的豪华别墅。
拉雪兹深得路易十四的宠信,掌握宗教事务长达34年之久,这幢别墅就是路易十四赐给他的。
1804年这里改为公墓,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拉雪兹神父公墓。
莫斯科郊外列宁山下的新圣女公墓,十六世纪建成时,它只是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葬之处。
1923年前苏联时期,把它变成为了公墓,据说有3千多个墓葬,大约2.6万名俄国和前苏联历史上对国家、民族有过贡献的精英人物安葬于此,是果戈里、屠格涅夫、斯维特拉耶、布尔加宁、赫鲁晓夫等众多名人的归宿地。
我深深感到,虽然新圣女公墓对我们来说更贴近,更亲切,但这两个在不同体制下生存和发展的公墓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诠释永恒的生命之美的绝代经典。
那里都是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公园,走进它们,你会被一种大气磅礴、深邃悠远的气氛所环绕,感受到阳光下那哀而不伤的淡定、镇静、坚韧甚至优雅的情怀。
3月的拉雪兹8月的新圣女那里都讲述着生与死的故事,无论是曾在生命旅途中呼风唤雨的领袖,还是人微言轻的百姓,都在这里带着骄傲、带着尊贵、带着超越世间烟火的沉静,来到你的面前,告诉你人和人生而平等叶利钦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一面褶皱的俄罗斯国旗标志着他的身份,墓碑上除了叶利钦的名字外,未着一字,功过成败,任由后人评说。
也许他没有获得爱戴,但是他至少获得了宁静。
赫鲁晓夫的墓,黑白分明的大理石块交错咬合赫鲁晓夫那著名的光头探出来,似乎在饶有兴趣地聆听人们对他的评价。
世界上最豪华的墓地在莫斯科说这里是世界上最豪华的墓地,其实豪华的意义远非墓地本身,而是躺在这块土地上的伟大灵魂。
俄罗斯的新圣女公墓,你把这里的每块墓碑的主人和背景了解一下,那么俄国的历史也就被你浏览了一遍。
位于莫斯科郊区的新圣女公墓毗邻新圣女修道院,是这个修道院的衍生物。
新圣女修道院建筑宏伟,环境秀美,但在沙俄时期的历史上,却是暗藏刀光剑影,沐浴血雨腥风,见证了俄罗斯皇室的许多重大事件。
新圣女公墓在修道院南墙外侧,起初是修道院修女们死后的墓地。
自19世纪开始,一些社会名流离世后也安葬于此,1898年被划定为公墓。
1930年以后,莫斯科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一些散落在其它地方的名人陵墓陆续迁移至此,渐渐地这里成为在俄罗斯历史进程中,对社会有过突出贡献或影响的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以及爱国英烈的安息之地。
墓园占地7.5公顷,安葬着2万6千多位俄罗斯历史名人,已成为欧洲知名的三大公墓之一。
用雕塑艺术表现逝者生前的职业特征与主要业绩是这个陵园的特点,即使文字不懂,也可以通过独特的墓碑,大致了解或猜测出每个安息者的生命故事。
新圣女公墓堪称俄罗斯的国家公墓,但它不同于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也不同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阿灵顿国家公墓。
这个公墓积淀着浓厚的俄罗斯文化,体现出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性格,而且是由民间组织管理的,只接纳那些对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成效卓著的各界人士,以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学者为主,也有部分政治家和英雄人物。
而商人只有特列基雅科夫一位,还是因为他创办了世界知名的“特列基雅科夫画廊”(拥有10万多件藏品),保存了大量的俄罗斯艺术,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苏联解体后,政府对公墓的拨款有所减少,莫斯科的一些富翁趁机向公墓提出捐赠巨款,以换取死后入葬新圣女公墓的“门票”,遭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强烈反对。
这里埋葬了俄罗斯民族历代的精英和骄傲。
每天都会有大批的莫斯科市民来到这里,似乎只要在这里停留片刻,那些紧缩的心灵就会得到舒展和放松,平淡无奇的生活又会重新燃起希望的烛光,这里似乎有种魔力吸引着一代代人前来朝拜。
莫斯科名人墓距莫斯科红场不远,有一处外观并不太显眼的墓地――新圣女公墓,而今人们更喜欢称它为莫斯科名人墓,因为这里安葬着两万多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
走进这个绿树掩映的名人墓,宛若走进了一部俄罗斯历史。
高耸的白桦与椴树组成的林荫道将墓地分割成几大区块:有文学艺术家区、院士学者区、社会活动家区、军人英雄区等。
对俄罗斯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人,像我们所熟悉的果戈理、契诃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法捷耶夫、乌兰诺娃、卓亚和舒拉、米高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爱森斯坦等都长眠于此。
这里是一个肃穆的雕塑世界,一块碑就是一件杰出的雕塑作品。
上万的石碑,没有一块是雷同的。
从这一座座千变万化的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出逝者生前的理想、性格、业绩以及后人对他的褒扬。
它们是历史,是艺术,是纪念,更是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漫步其间,你会受到心灵的震撼,领悟到人生的价值。
乌兰诺娃是我们熟悉的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生前曾多次访华。
她的墓碑是一块巨大的纯白色大理石,上面用浮雕再现出她在舞台上塑造的不朽形象。
那轻盈的舞姿就像艾青的评价:“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
”乌兰诺娃的墓旁是一位坐在长条石上抽烟的老人,旁边蹲着他心爱的狗。
那是著名的小马戏团团长尼古拉的墓碑,生前他给人们带来了快乐,人们视他为尊者,所以把他的墓和乌兰诺娃之墓连在一起。
形象化的墓碑,让我们这些不懂俄文的人,也能细细品味出墓主人的理想与追求。
坦克炮设计师拉夫里洛维奇的墓碑很有意思。
他设计的穿甲炮弹,可以穿透100毫米厚的钢板,雕塑家将他的墓碑设计成一块厚度为100毫米的弯曲钢板,墓碑上的三个弹孔形象地向人们炫耀,这位武器专家研制的炮弹威力是多么巨大。
著名歌唱家夏里亚宾的墓碑耐人寻味,他半靠在床榻上,手指张扬着,脸微微向上仰,仿佛陶醉于曼妙的音乐之中。
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都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那段名言,它曾让我们为之心动。
莫斯莫斯科新圣女公墓这里安眠着2万6千多位俄罗斯从16世纪起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和平民在欧洲这种保存完好的,古老的,并具有规模的公墓仅有三处1/442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新圣女修道院的景色,有5个圆顶的斯摩棱斯克教堂,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
新圣女公墓就在新圣女修道院旁边,是修道院的一片墓地,。
原来只是埋葬修士的普通墓地3/443这几张都是修道院的照片,选自媒体,非常优美,是莫斯科的一个景点。
4有雪景,有夜景,还是这张照片最显得绮丽,原来修道院和公墓是在绿树猗猗中。
这是莫斯科的夜景,也选用了新圣女修道院的景色。
新圣女公墓在莫斯科城的西南部,这是它并不显眼的大门,左边是一家花店。
然而它既是一所俄罗斯露天雕塑艺术博物馆又是一所俄罗斯露天历史博物馆。
每位墓主的幽灵与墓碑雕塑的艺术巧妙结合,成为特有的俄罗斯墓园文化。
这是新圣女公墓唯一的一块俄文标牌(Новодевичее Кладбище),连英文说明都没有(俄罗斯很少有外文标牌)。
新圣女公墓应该介绍的人物太多太多了,这里只能对我知道的一些人物和摄有照片的陵墓作些介绍,有错误处请指正。
新圣女公墓是了解俄罗斯文化,历史,艺术的一个参观点。
宁静的公墓,始建于16世纪,现在已树木成荫,鲜花与野草苁生。
走进大门就是静悄悄的公墓大道。
伟大的平凡---叶利钦是俄罗斯的首任总统,于2007年4月23日去世,享年76岁,留给他的仅有六平方米,他的墓雕要一年后完成,不久将能见到他的陵墓了。
普京在08年4月23日墓碑揭幕式上说:”…他不仅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上个世纪汹涌澎湃的90年代是剧烈变革的时代,是属于勇敢,不平凡的人的时代,属于擅于逆流而上,引领大众奔向新目标的人的时代,叶利钦当之无愧地为一代杰出人物。
”赖莎---一位美丽,优雅,高贵具有博士学位的第一夫人,在旁边已留好了空位。
她也是一位最幸福的女人--有一位四十六年来相濡以沫,共同奋斗并一直深爱她的人。
36信息化测绘地图故事◎ 杨 浪一幅老地图的读解朋友到俄罗斯旅游,在圣彼得堡的旧货市场上用一美元买了一幅老地图,卖图的白发老人说是二战时期用过的军用图。
接过地图后,我先谢了朋友而后打开。
地图拼贴后的长宽比为130∶80(图1),是1931年到1937年修图的苏军总参谋部制图,8幅连缀,而且图上确有使用中标图的符号(图2)。
我认为这符号应该是粗略标示的火炮地域,苏军当时进攻方向,东北偏东向西,二战使用过,大概不会错。
俄文图上有大量地理名称,地域似在波罗的海附近,图背后有戳记,似为文件保管或邮局记号(图3)。
就此,地图被搁置两年。
后来,我在音乐学院讲课,碰到专攻音乐史的宋博士,知道他是学俄语的,我便把图上的要素发去请教。
当天他就回复我了,一个是海域名称,一个是中心城市名称。
“杨老师,最后这个湖的名字查清楚了,应该是库尔斯潟湖,所处地是俄罗斯和立陶宛涅曼河河口。
”因斯特堡,俄罗斯城市切尔尼亚霍夫斯克的旧称。
忽然间一切豁然开朗!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二战中红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柯尼斯堡、东普鲁士地域,红军最早攻入的德国领土。
战后改名加里宁格勒,今天俄罗斯嵌入北约的飞地!我迫不及待地打开Google 地图,在图上相应位置找到卫星图。
与老图相应的卫星图地域,原图上库尔斯潟湖的沙堤内已经成为陆地(图4)。
切尔尼亚霍夫斯克市的卫星图,图上铁路、机场清晰可见(图5)。
切尔尼亚霍夫机场是明显的军用机场,跑道边的战机及掩体清晰可见。
1945年1月实施的因斯特堡-柯尼斯堡战役是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参与指挥的苏军进入德国领土的第一个重大战役。
1945年2月18日,在东普鲁士梅里扎克市(现波兰佩年日诺市)附近公路上,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走到离座车20米处,几颗德军炮弹飞来,弹片炸中他的胸部。
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向闻讯赶来的麾下第3集团军司令戈尔巴托夫上将简单交代几句就失去了知觉。
在送往卫生队的路上,大将与世长辞。
俄罗斯游记二“新圣女公墓”(上)到莫斯科有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有着“露天雕塑博物馆”美誉的新圣女公墓。
一般人认为,公墓应该没什么意思,阴森森的,但这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公墓却饱含着浓厚的俄罗斯文化韵味,墓主的人格身份与墓碑雕塑的巧妙结合,使来参观的各国游客总是给予无尽的赞美。
新圣女公墓位于位于莫斯科城的西南部,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总面积7.5公顷,安葬着2.6万多个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名人的尸骨,绝对值得一看。
这是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叶利钦的墓,他是一块白蓝红三色卧在地上的雕塑,由中国产的白色大理石、意大利产的蓝色马赛克、巴西产的红色斑岩构成汹涌的波浪。
三色构成俄罗斯国旗,汹涌的波浪象征他执政时期把俄罗斯经济搞得起伏混乱,社会不安定。
这是斯大林时代的四星中将列别德的墓。
他后来曾分别与叶利钦和普京竞选总统,成为风云人物,因飞机失事不幸身亡。
这是是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的墓,赖莎不仅在生活上对戈尔巴乔夫影响很大,而且在国家大政上,也经常出谋划策,苏联人当时揶揄赖莎才是真正的国家元首。
但这位少女并不是赖莎本人,而是象征着青春永驻。
赖莎的旁边空地,正是戈尔巴乔夫为自己预留的墓地。
名字命名的。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王明的墓,王明妻子孟庆树(下图)和女儿的墓,就在他的对面。
这是公墓安葬的唯一的2个中国人,虽然他们的女儿后来也葬在这里(新圣女公墓规定只要有人安葬在这里,那么他的家人也可以葬在这里),但女儿是原苏联公民,不是中国人。
别尔希阿尼诺夫·列阿尼德·谢梅科维奇是俄罗斯最伟大的妇产科医生,从他手中接生过很多伟人。
而且据说他接生医术高超,不管多可怕的难产,到他手里都迎刃而解。
为了纪念他一生为俄罗斯迎来数不清的新生命,专门为他打造了这个墓碑。
费德尔·伊万诺维奇·夏里亚宾是俄国男低音歌唱家,曾被称为世界的“低音歌王”,他这一全身雕像的姿态是根据当年著名画家列宾为他画的肖像,夏里亚宾似乎正沉醉在音乐中。
你两次走访莫斯科,一次赶在冬天来临,一次赶在冬天结束之际,结果赶上了莫斯科第一场雪和最后一场雪。
10月中旬下的第一场雪,当地最高温度已经降至零度以下,虽然整座城市仍飘着落叶,莫斯科河没有结冰,但却四处寒气彻骨。
严寒从厚外套的所有角落里渗透进来,让整个人都冻得僵硬起来。
于是,在红场走了一圈之后,你选择了躲进克里姆林宫外墙下的一个地下洗手间,就在著名的、色彩斑斓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斜对面的一处洗手间里,那里面有暖气。
当然,在2014年的10月间,你无法预测到,几个月后,俄罗斯有个叫做涅姆佐夫的政客会被枪杀在这个洗手间200米外横跨莫斯科河的一座桥上。
你后来知道,这只是莫斯科经历的许多故事之一。
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首都一样,莫斯科是一处充满着各种故事的地方。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的片尾曲里唱道:“往日阅兵的呼喊,还在耳边回荡;最后决战的枪声,梦中震响……”它很明那座寒冷而骄傲的城市莫斯科,文 | 孟秋确地描绘出莫斯科作为首都所具有的军事传统。
在作为俄罗斯首都200多年的历史里,战争留下的伤痕成为勋章,让这座城市感到骄傲和光荣,但也留下冷酷、沉重和阴郁。
这种气质的感受无处不在。
历史凝固在博物馆、公墓、红场和无处不在的雕像上。
中央陆军博物馆展示了从沙皇到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所有军事历史,但这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莫斯科曾经落入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手里,是波扎尔斯基将他们赶走的;莫斯科曾经落在拿破仑的手里,是库图佐夫将他们赶走的;还有朱可夫……为了纪念那场付出2000万人生命的战争,需要修建胜利博物馆,要尽可能壮观,尽可能辉煌。
在最里面的“苏联英雄大厅”里,12775个名字刻在高高的穹顶上。
要让每个人都仰视英雄的名字,这就是目的!这还不够。
你可以在红场上去寻找熟悉的名字,感受它的份量。
列宁墓依旧开放。
卫兵撤掉了,两边摇摇晃晃站着的警察还在目光冷冷地看着你的相机,防止偷拍。
列宁墓后面,斯大林的墓碑下照样放着鲜红的玫瑰花。
写这篇短文刚停笔,妻子马上提出意见:“没抓住重点!儿子远在外地一线城市工作,这个假期专程回南宁陪我们出游,还选择花费较大的自由行,你都不提半句?”“带父母去旅游,是我最高兴的事儿。
”儿子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我们听得心里暖暖的。
“带父母去旅游,是我最高兴的事儿。
”儿子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我们听得心里暖暖的。
在俄罗斯,比较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黑人更喜欢后者的贵族气。
在莫斯科,比较红场与新圣女公墓,黑人更喜欢后者的英雄气。
尽管红场也有墓碑,而且墓碑主人大都地位显赫。
但是,新圣女公墓拒绝地位和财富的显赫,其中的两万六千位主人,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民族英雄,或者说民族精英——政治的思想的军事的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民族精英。
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注定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精英荟萃的民族注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
漫步在七千五百公顷的新圣女公墓,仿佛在与一个又一个高尚的灵魂面对面的交谈——与奥斯特洛夫斯基讨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卓娅和舒拉讨论《丹娘》,与法捷耶夫讨论《青年近卫军》,与阿?托尔斯泰讨论《苦难三部曲》,与果戈里讨论《死魂灵》,与契科夫讨论《套中人》,与乌兰诺娃讨论《天鹅湖》,与杜那耶夫斯基讨论《红莓花儿开》,与飞机、火箭、炮弹设计师讨论大国军事,与骑兵、炮兵、装甲兵司令讨论苏联红军……当然,非常值得与之讨论问题的还有王明、赫鲁晓夫、叶利钦……因而,此行俄罗斯,黑人觉得自己最正确的决定和坚持就是说服导游和同伴,在旅程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刻走进新圣女公墓。
始建于十六世纪的新圣女公墓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来到这里,犹如翻开一部俄罗斯近代历史名人“百科全书”,犹如走进一座集雕塑艺术之大成的露天博物馆。
这里沉淀着俄罗斯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涵养,它不仅是俄罗斯政治与文化的名人堂,还是一座大美于世的艺术殿堂,其中每一座墓碑雕塑都是墓主精彩人生的生动写照,它让所有的的碑文和墓志铭都显得苍白累赘。
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天堂入口。
在这块圣地安眠的都是为俄罗斯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像著名作家果戈理、契诃夫,文学家普希金,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舞蹈家乌兰诺娃,音乐家萧斯塔柯维奇,画家列维坦,科学家图波列夫,政治家米高扬、波德戈尔内,民族英雄卓娅、舒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等等。
这里不只是一个公墓,它是——
一幅展示伟大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画卷!
一座俄罗斯精湛雕塑艺术的博物馆!
一个解读人生、净化灵魂的圣殿!
一处到莫斯科必去的旅游景点!
果戈理是俄罗斯最优秀的讽刺作家。
代表作有
《钦差大臣》、《死魂灵》等。
他只活了四十三岁。
有记载说〄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迁葬来这里时〄头骨已经失踪。
作家布尔加科夫说〄愿意死后做果戈理墓碑
下的一块石头。
结果他的夫人便真从果戈理墓碑下找了一块石头给他做了特殊的墓碑。
幽默的契诃夫在生前总劝告人们要珍惜生活〄要知足常乐。
他曾经说过: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的说〄挺好〄多亏这根刺没扎在眼睛里;要是你挨了一顿棍子的打〄那你就应该乐得蹦起来说〄
看我多有运气〄人家总算没拿带刺的棒子打我;如果你心爱的人背叛了你〄你应该就感到万分庆幸〄庆幸她背叛是你〄而不是你的祖国。
这位语言精炼的大师〄如今就埋葬在这个小尖顶屋子下面。
著名作家法捷耶夫〄浮雕表现的就是他的
名著《青年近卫军》中几位共青团员临行前宁死不屈的场景。
阿·
托尔斯泰的墓碑上他的《苦难的历程》《两姊妹》两部代表作中的人物陪伴着他。
阿
·托
尔斯泰墓细部
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生于一八九三年〄死于一九三0年〄只活了卅七岁。
他是自杀身亡的。
他“向左〄向左”的诗句仍在我们耳边回荡。
前苏联国家领导人米高扬〄为中国人民所熟知〄他于一九四九年我国建国前夕、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六年多次访华。
前苏联国家领导人卡冈诺维奇
前苏联国家领导人布尔加宁
赫鲁晓夫头像就夹在黑白花岗石中
间显示了他的性格和功过参半。
叶利钦是继赫鲁晓夫之后安葬这里的
国家首脑〄现在还只有照片〄墓碑尚未建成。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墓碑是临终前的一刻,表情安详,两眼凝视着远方,他手下还有一摞书稿。
墓碑下面是陪伴他一生的军帽和马刀。
墓碑细部
舒克申:苏联时期著名短篇小说家、导
演。
他创作的小说脍炙人口〄导演的《红莓果》《他们为祖国而战》《金色列车》等电影令人难忘。
乌兰诺娃全身雪白〄舒展双臂〄
脚尖踮起〄翩翩起舞。
天才导演和演员邦达丘克。
他导演或主演过《一个人的遭遇》、《战争与和平》、《奥赛罗》、《静静的顿河》等等许多著名的苏联电影。
列维坦:享誉世界的风景画家〄是《伏尔加河上的清风》、《晚钟》和
《金色的秋天》的作者。
著名播音员列维坦〄他前面有一个扩音器。
在二战期间〄他的声音激发了无数俄罗斯人的斗志〄希特勒曾下令出十万美元买他的人头。
斯坦尼·
斯拉夫斯基:戏剧电影理论大师
卓娅〄是俄国的刘胡兰。
她英勇就义前的一刻〄永远凝固在这里。
舒拉〄在姐姐卓娅牺牲后参加了部队〄
获得了卫国战争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
在战争胜利前夕〄也不幸牺牲〄和那些在二战中牺牲的元帅将军们〄葬在了同一个墓地。
波克雷什金是二战空军中一只最值得骄傲的雄鹰。
在苏
联军史上〄他是先于朱可夫第一个三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元帅。
他的骨灰本应保存在克里姆林宫宫墙内〄但她的夫人坚决要求安葬在新圣母公墓。
赖莎:戈尔巴乔夫的夫人。
这是她年轻时候的风貌。
阿卢利耶娃是斯大林的夫人〄卅
一岁自杀。
她墓碑上鸽子般洁白的雕像是忧郁的〄控诉着一个严酷的时代。
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家〄他的《列宁格勒交响
曲》鼓舞了全世界反法斯战斗的信心〄墓碑上的几个音符〄代表着俄罗斯人不屈的精神和灵魂。
著名作曲家杜那耶夫斯基〄《红
梅花儿开》的作者。
苏联英雄伊柳辛〄伊尔系列飞机设计者。
卫国战争期间〄他设计的飞机超过四万一千架〄
迄今没有一个设计师能有如此高的产量。
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墓碑上他的面部被刻成阴阳两副面孔〄阳的部分脸型凸出来〄阴的一面凹进去〄表现了他随机应变的机智。
音乐家莫拉连里
尼契金:航天专家
曾在阿富汗作战的总指挥
米哈伊尔
人民艺术家雅科夫列夫〄著名油
画《胜利》的作者。
画笔画板就是他的人生。
夏里亚宾,低音歌王。
他的歌声曾让托尔斯泰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他低沉的嗓音震撼了整个世界。
苏联著名男高音索比诺夫去世后〄女雕刻家穆
希娜在他墓碑上设计了一只垂死的天鹅。
这只美丽的天鹅〄成为了索比诺夫灵魂的化身。
在他的墓碑前〄他还给你带来快
乐和喜悦〃
穿甲弹设计师拉夫里洛维奇〄他设计的穿甲炮弹〄可以穿透100厘米厚的钢板。
雕塑家就将他的墓碑设计成〄一块厚度为100
厘米带有三个弹孔的弯曲钢板的形状〄以志他的成就和功绩。
著名雕塑家马尼才尔〄他的墓碑上一尊雕像永远陪伴着他。
墓碑上雕像的细部
米格飞机设计师米高扬墓碑上〄刻着一
架米格飞机直冲云霄〄简洁明了地反映了米高扬毕生的理想和追求〃
马卡连柯这位以改造流浪儿童和失足少
年为己任的著名教育家〄他墓碑的座基上坐着一位少年儿童〄正聚精会神地聆听马爷爷的教诲。
图一五四飞机设计人图波列夫
尼库林是俄罗斯大马戏的创始人、喜剧大师〄在
他的墓地有他生前最喜爱的狗陪伴〄该不会寂寞
在新圣女公墓二万六千多座墓碑中〄最朴
素的可能就是军人的墓碑。
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安全〄毫无遗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血洒沙场的苏维埃将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