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诊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感染性休克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是指严重感染导致的低血压持续存在,经充分的液体复苏难以纠正的急性循环衰竭,可迅速导致严重组织器官功能损伤,主要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病死率高,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与临床结果密切相关。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急诊医师对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特组织专家编写本指南。
专家组参考了国内外感染性休克相关指南的建议,并依托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以病理生理学发生发展为基础,制定规范化诊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急诊科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指导。
在指南内容编写过程中,当专家们意见不一致时,指南内容将优先参考目前可获得的病理生理学相关证据。
此外,由于不同地域和层级医院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差异,需根据实际情况参考指南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概述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诊患者中,7.3%在入住4 h 内发生严重感染,12%的严重感染患者在入住48 h内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平均高达42.9%,早期识别并启动治疗可降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
感染性休克是微生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变化的过程,从病原微生物感染、到早期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具有高度的异质性,需要在不同阶段个体化、同一个体阶段化调整和干预,因此,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干预应该是一个'边诊断边治疗'的过程。
大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首先在急诊科进行诊治,急诊医师对感染性休克的规范诊疗是提高感染性休克生存率的关键。
然而,我国三乙医院和二甲医院中分别有31.7%和69.8%的医生不了解急性全身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因此,提高对感染性休克的认知程度、规范临床诊疗实践、促进急诊医疗质量的均衡化,是提高感染性休克整体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
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临床上,通过一些危险因素分析,识别可能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高危患者,从而及早地给予关注、评估和干预,改变疾病的转归。
感染性休克指南解读感染性休克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广泛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损害了器官的功能,导致机体多重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感染性休克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早期的识别和干预对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感染性休克的定义、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解读。
感染性休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感染性休克的定义是指在感染性疾病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基础上,存在休克状态的患者。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患者感染史及临床表现:具备感染性疾病诊断标准,如体温增高或降低、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心率加快等;2.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血压<65mmHg;3.心脏指标:心排出量下降或指数<3.5L/(min·m2),心脏指数<2.5L/(min·m2);4.组织灌注降低:尿量<0.5ml/kg/h或乳酸水平升高。
若符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诊断标准,则可考虑感染性休克的诊断。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积极纠正低血压、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纠正低氧血症、抗感染和早期液体复苏等。
1.积极纠正低血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以提高血压;2.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使用碳酸氢钠等制酸药物,以提高血pH值;3.纠正低氧血症:使用氧疗等方法,提高氧合;4.抗感染: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合理药物选择;5.早期液体复苏:早期积极的液体复苏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重要措施。
建议在48小时内静脉内给予30ml/kg体重的液体。
感染性休克的预后及常见并发症感染性休克的预后取决于早期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尽早诊断和治疗感染性休克对预后至关重要,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出现MODS的风险越来越高。
同时,感染性休克的预后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年龄、感染原因、病原体菌株及药敏试验结果、患者基础病史、治疗方法等。
严重全身性感染(severe sepsis)及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ICU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1, 2],住院病死率高达30 – 50% [3, 4]。
全球拯救全身性感染运动(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先后于2004和2008年发布了严重全身性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指南[5, 6],近期更新的2012年指南再次对全身性感染与感染性休克的某些关键诊治措施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7]。
那么,更新后的指南究竟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一.定义更新,疑义犹在新指南有关全身性感染的诊断采用2001年共识会议制定的标准(表1)[8]。
提出这一诊断标准的目的之一在于纠正1992年共识标准存在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的问题[9],通过引入新的指标(分别为一般指标、炎症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器官功能不全指标及组织灌注指标),旨在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但是,这一诊断标准缺乏临床可操作性。
一方面,共识标准未能说明诊断全身性感染应当符合上述五类标准中的几类,另一方面,也未能说明在某类指标中需要满足几项表现。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体温> 38.3°C,能否诊断全身性感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其实与1992年的共识标准并无区别,甚至更为敏感且缺乏特异性。
如果答案为非,那么还需要满足什么标准?如果需要同时满足上述五类标准,就意味着患者应当具有器官功能不全及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表现。
此时,不仅符合全身性感染的诊断,同时也可以诊断严重全身性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
事实上,2001年共识标准发布十多年来未能在临床得到普遍使用,相信与上述因素不无关系。
表1 全身性感染的诊断标准确诊或可疑感染,且满足部分下列标准:一般指标▪发热(核心体温> 38.3°C);▪体温过低(核心体温< 36°C);▪心率> 90 bpm或超过按年龄校正的正常值的2倍SD;▪呼吸频数;▪神志改变;▪明显水肿或液体正平衡(> 20 mL/kg/24 hr);▪无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 140 mg/dL)炎症指标▪白细胞升高(> 12 x 109/L);▪白细胞缺乏(< 4 x 109/L);▪白细胞计数正常但未成熟形态> 10%;▪血浆C反应蛋白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SD;▪血浆降钙素原(PCT)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SD血流动力学指标▪低血压(收缩压[SBP] < 90 mmHg,平均动脉压< 70 mmHg,或SBP下降> 40 mmHg或超过年龄校正的正常值2倍SD)器官功能不全指标▪低氧血症(PaO2/FiO2 < 300);▪急性少尿(< 0.5 mL/kg/hr);▪肌酐上升> 0.5 mg/dL;▪凝血障碍(INR > 1.5或aPTT > 60 s);▪肠梗阻(无肠鸣音);▪血小板缺乏(< 100 x 109/L);▪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 4 mg/dl或70 μmol/L)组织灌注指标▪高乳酸血症(> 1 mmol/L)▪毛细血管充盈差或皮肤花斑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INR,国际标准化比值;SD,标准差二.感染诊治,有所改进对于严重全身性感染和(或)感染性休克,针对感染的诊治措施是影响预后最为关键的因素。
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3小时及6小时
XXX
为了确保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们需要遵循集束化治疗方案。
在3小时内完成测量乳酸水平、获得血培养标本、应用广谱抗生素和液体复苏等步骤,可以帮助控制感染并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在6小时内完成血管加压药的应用和测量CVP和SCVO2等步骤,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EGDT
的早期液体复苏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纠正液体不足和低血压等问题,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感染性休克指南解读引言:一、定义二、识别与评估及时正确地评估和识别感染性休克是十分重要的,早期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休克判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理指标进行判断,包括血压、心率、尿量、意识状态等。
通常认为,收缩压<90mmHg或收缩压下降>40mmHg以及需要外源性补液来维持血压稳定可以诊断为休克。
2.组织灌注:评估患者的组织灌注状态,包括皮肤色素、尿液输出、静脉滴注药物(如肾上腺素)的剂量等。
3.感染源评估:寻找和确定感染的源头,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等手段进行评估。
4.评估器官功能损害: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评估患者是否有多个器官功能损害,如肺、肾、心脏等。
三、治疗策略1.广谱抗生素治疗: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早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快速行动和合理用药是关键,应根据患者的感染源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2.补液治疗:补液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重要环节。
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可以改善心脏前负荷和组织灌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建议使用晶体液或胶体液进行复苏,剂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输液反应来调整。
3.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当补液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加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选择血管活性药物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反应来调整剂量。
4.心动过缓:对于伴有心动过缓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正性肌力药物或起搏治疗。
四、预后评估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可以帮助医生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和预防措施。
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血清标志物、器官功能评估等方面。
预后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患者是否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和监护。
结论: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于患者的生存有较高的风险。
早期的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所以,医学界制定了感染性休克的相关指南。
通过识别和评估,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082008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概要MAJOR RECOMMENDATIONSMAJOR RECOMMENDATIONSThe grades of recommendations (A-E) and grades of evidence (I-V) are defined at the end of the "Major Recommendations" field.l ResuscitationA.InitiaInitial Resuscitation1.The resuscitation of a patient in severe sepsis or sepsis-inducedtissue hypoperfusion (hypotension or lactic acidosis) should beginas soon as the syndrome is recognized and should not be delayed pending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dmission. An elevated serum lactateconcentration identifies tissue hypoperfusion in patients at risk whoare not hypotensive. During the first 6 hrs of resuscitation, thegoals of initial resuscitation of sepsis-induced hypoperfusionshould include all of the following as one part of a treatmentprotocol:•Central venous pressure: 8–12 mm Hg•Mean arterial pressure >65 mm Hg•Urine output >0.5 mL/kg/hr•Central venous (superior vena cava) or mixed venous oxygensaturation >70%Grade of Recommendation B2.During the first 6 hrs of resuscitation of severe sepsis or septicshock, if 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or mixed venous oxygensaturation of 70% is not achieved with fluid resuscitation to acentral venous pressure of 8–12 mm Hg, then transfuse packed redblood cells to achieve a hematocrit of >30% and/or administer adobutamine infusion (up to a maximum of 20 micrograms/kg/min) toachieve this goal.Grade of Recommendation: BGrade of Recommendation: B早期复苏-1 (推荐级别:B级)一旦临床诊断严重感染,应尽快进行积极的液体复苏,6h内达到复苏目标:中心静脉压(CVP)8-12cmH2O平均动脉压≥65mmHg尿量≥0.5ml/kg/h中心静脉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或SvO2)≥0.70早期复苏-2 (推荐级别:B级)若开始6h内液体复苏后CVP达8~12cmH2O,而ScvO2或SvO2仍未达到0.70,需输注浓缩红细胞使血细胞比容达到0.30以上和(或)输注多巴胺(最大剂量至20µg/kg/min)以达到上述复苏目标B.Diagnosis1.Appropriate cultures should always be obtained before antimicrobialtherapy is initiated. To optimize identification of causativeorganisms, at least two blood cultures should be obtained with atleast one drawn percutaneously and one drawn through each vascularaccess device, unless the device was recently (<48 hrs) inserted.Cultures of other sites such as urine, cerebrospinal fluid, wounds,respiratory secretions, or other body fluids should be obtainedbefore antibiotic therapy is initiated as the clinical situationdictates.Grade of Recommendation: D2.Diagnostic studies should be performed promptly to determine thesource of the infection and the causative organism. Imaging studiesand sampling of likely sources of infection should be performed;however, some patients may be too unstable to warrant certain invasiveprocedures or transport outside of the ICU. Bedside studies, such asultrasound, may be useful in these circumstances.Grade of Recommendation: EGrade of Recommendation: E病源学诊断抗生素治疗前应首先进行及时正确的微生物培养(推荐级别: D级)。
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方案
3小时之内完成:
1)测量乳酸水平
2)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获得血培养标本
3)应用广谱抗生素
4)对于低血压或乳酸≥4mmol/L的患者,应用 30 mL/kg 的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
6小时之内完成:
5)应用血管加压药(针对不响应初始液体复苏的低血压)将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 65 mm Hg
6)在进行复苏(脓毒性休克)后动脉持续低血压或者初始乳酸为≥4 mmol/L (36 mg/dL)的情况下:
- 测量中心静脉压(CVP)
- 测量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
7)如果初始乳酸升高,则重新测量乳酸
6小时早期液体复苏目标(EGDT):
1) CVP8-12mmHg
2) MAP≥65mmHg
3) SCVO2≥70%
4)尿量≥0.5ml/kg.h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感染性休克诊疗规范感染性休克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及产物引起的急性全身微循环衰竭,伴有显著低血压以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感染性休克是微生物因子和机体防御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微生物的毒理和数量以及机体内环境与应答是决定感染性休克发生的重要因素。
引起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因是革兰阴性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属);不发酵杆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脑膜炎球菌等。
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临床较为罕见。
易诱发休克的感染有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暴发性流脑、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等。
原发感染的严重程度是休克是否发生的先决条件,也是休克能否逆转的重要因素。
其次,及时的抗休克治疗也是影响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另一重要因素。
第三、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预后较差。
[诊断]原发疾病的表现、不同的部位感染的症状体征、感染性休克共有的表现。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人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主要表现为:神志清楚,但烦躁,焦虑,精神紧张,面色和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轻度发绀,肢端湿冷。
可有恶心,呕吐、尿量减少,心率增快,呼吸深而快;血压上正常或偏低,脉压小。
眼底和甲皱微循环检查可见动脉痉挛。
休克进一步发展,病人意识障碍加重,呼吸浅促、心音低钝、脉搏细速。
表浅静脉萎陷,血压下降明显。
收缩压10.7kpa(80mmHg)以下。
原有高血压者较基础水平降低20%-30%,脉压小。
尿量更少,甚或无尿。
皮肤湿冷发绀。
休克晚期主要为顽固性低血压,DIC(广泛出血、皮肤粘膜及内障出血),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休克)及脑水肿,肝功能衰竭出现肝昏迷和黄疸),胃肠功能紊乱(肠鼓消化道出血)。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数增高,(15-30)*109/L。
中性粒细胞增多板核左移,并可见中毒性颗粒。
严重感染者可呈现类白血病反应或粒细胞减少症样表现,发生DIC使血小板进行性降低。
页眉内容
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方案
3小时之内完成:
1)测量乳酸水平
2)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获得血培养标本
3)应用广谱抗生素
4)对于低血压或乳酸≥4mmol/L的患者,应用30 mL/kg 的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
6小时之内完成:
5)应用血管加压药(针对不响应初始液体复苏的低血压)将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 65 mm Hg
6)在进行复苏(脓毒性休克)后动脉持续低血压或者初始乳酸为≥4 mmol/L (36 mg/dL)的情况下:
- 测量中心静脉压(CVP)
- 测量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 CV O2)
7)如果初始乳酸升高,则重新测量乳酸
6小时早期液体复苏目标(EGDT):
1)CVP8-12mmHg
2)MAP≥65mmHg
3)S CV O2≥70%
4)尿量≥0.5ml/kg.h
页脚内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