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7-1998)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怎样崩溃卢布贬值或蔓延全球发表时间:2014-12-16 14:06:28昨日国际油价一度跌破每桶60美元,创五年半新低,卢布对美元的汇率跌逾10%。
俄罗斯央行连夜开会决定加息650个基点,这是1998年债务违约以来最大幅度加息。
分析人士警告称,俄罗斯可能重演1998年的金融危机。
经历昨日的“莫斯科保卫战”,这种隐忧更有可能成真,更有必要回顾1998年俄罗斯怎样陷入危机。
普京与叶利钦(右)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共有三波。
第一波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下大量外资撤离俄罗斯市场。
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10日,俄罗斯股票市场大跌30%,殃及债券和外汇市场。
俄罗斯央行救市后仍有100多亿美元外流。
第二波发生于1998年5-6月。
当时俄罗斯内债和外债余额高达2000亿美元,那年政府预算中债务还本付息额已占到财政支出的58%。
同时国会又修法改变了外资持有俄罗斯公司股份的比例,加剧了国际资本外流。
俄罗斯国债收益率狂飙至80%,卢布大幅贬值,金融资产无人问津。
第三波源于俄罗斯政府的试图稳定金融市场的干预措施:将卢布对美元汇率的浮动上限由1:6.295扩大到1:9.5(即主动贬值50%);到期外债延期90天偿还;短期国债展期为3年期国债。
投资者信心因此彻底丧失,股市、债市、汇市统统暴跌,引发银行挤兑和居民抢购,1998年那年GDP下降了2.5%,工业生产下降3%,粮食产量下降2400万吨。
1998年俄罗斯的债务危机也连带伤害了其他国家。
在俄罗斯最大的债权国德国,商业银行产生大量坏账。
在同为独联体国家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其本币分别贬值35%和70%。
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也受波及。
为什么俄罗斯会发生这样的金融危机?招商证券在研究报告中归纳了四大经济根源:1、1990年代俄罗斯独立初期,叶利钦政府选择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提出“休克疗法”,意图一步到位完成从前苏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这种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经济全面衰退。
俄罗斯人的噩梦:1998卢布危机始于2014年的俄罗斯卢布暴跌,不免让人想起1998年该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情形。
那场危机对俄罗斯的冲击之大、危害之深,堪称空前,在俄罗斯人的心底留下深深烙印,成为俄罗斯人不愿回忆、更不愿重演的噩梦。
政府危机点燃导火索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在泰国率先爆发,但俄罗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卢布没有出现大幅贬值,金融市场上也没出现大量抛售股票和债券的现象。
反而俄罗斯经历了苏联解体近7年的持续衰退后,于1997年出现稳定迹象,当年GDP增长在改革以来首次出现正数(0.4%)。
正当国内外期待1998年“经济回升年”到来的时候,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风波。
1998年3月23日,叶利钦总统不顾国家杜马反对,坚持把以稳重著称的切尔诺梅尔金总理革职。
有分析称,随着国家总体经济形势趋稳以及叶利钦个人身体状况基本恢复,叶利钦认为自己有资本参加2000年的总统竞选,于是把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切尔诺梅尔金革职,这一决定在俄罗斯引起巨大争议,围绕新总理人选,各方争执不下。
4月24日,经过三次杜马表决才勉强通过基里延科总理的任命。
在这一个月政府危机期间,俄罗斯政府相当于宣布破产,少收税款30亿美元,令原本就拮据的国家财政雪上加霜。
同时,由于新任命总理基里延科只有35岁,资历浅,缺乏财团、政党的支持,人们对新政府信心不足,那时已有部分投资者开始撤离。
虽然1997年俄罗斯在治理恶性通货膨胀、遏制经济下滑等方面取得成效,经济一度出现好转迹象,但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财政状况一直处于严重困境,国家预算年年入不敷出,赤字剧增,债台高筑。
最终政府发生支付困难,严重的债务危机直接导致证券市场剧烈动荡,引起金融恐慌。
股市频现“黑色交易日”从5月13日开始,俄罗斯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市暴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27日达到高潮,被称为俄罗斯的“黑色星期三”。
在恐慌心理影响下,人们纷纷抛售卢布,争购美元。
俄罗斯1998债务危机我们这代人都经历过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它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然后影响到全世界,包括我们中国。
那是相当可怕的一场危机。
但是我作为经济日报的常驻莫斯科的记者,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亲历过一场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它对于俄罗斯的经济情况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损害,却是触目惊心的。
那是1998年的8月17日,当时的基里延科政府为稳定金融市场采取了一些断然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扩大卢布汇率的浮动幅度。
为此,放弃1997年11月11日宣布的1998年至2000年的外汇走廊,即6.2卢布兑1美元。
而从这一年的8月17日起,这一走廊扩大为6至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将在此范围内浮动。
外汇市场当天的成交价,即是中央银行的官方汇率。
第二,延期清偿内债。
凡是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国家短期债劵转换成新的国家有价证券,而偿还期限和收益率等条件另行公布。
在转换手续完成前,国债市场停止交易。
在此之前,俄罗斯政府曾号召持有国债劵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将债劵换成7年期和20年期的外汇债劵,利率在12%以上。
但在700多亿美元的内债市场上,响应者廖廖,同意转换的债劵,仅有44亿美元,没有解决内债清偿问题。
第三,冻结部分外债。
凡是俄罗斯商业银行和公司从国外银行、投资公司等处借到的外汇贷款、用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的保险金,以及定期外汇契约,其支付期一律冻结90天。
同时禁止国外投资者将资金转入偿还期在一年内的卢布资产。
政府强调,“冻结”不涉及政府借的外债,即国债。
刊登政府有关决定时,莫斯科各大报纸所加的标题是:《允许卢布下滑》、《措施别出心裁》、《政府束手无策》、《俄罗斯宣告破产》等等。
反应是消极的,程度有所不同,但都已意识到,一场严重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而来。
(一)危机起因这场危机的爆发应在预料之中。
凡是注视俄罗斯经济情况,特别是金融情况的人,早已估计到,政府至今执行的财政金融政策难以为继,必将失败。
俄罗斯金融危机(1997-1998)一、进程与原因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
俄罗斯于1996年起对外投资开放,1997年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
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
1997年10月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立即对俄罗斯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
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债市和汇市也纷纷告急。
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
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
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罗斯政局不安;第二、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
1998年8月,俄罗斯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
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外债;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
到8月28日,俄国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下跌85%。
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分析报告前言:一、原因分析:1.经济结构问题:俄罗斯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但是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主要依赖于资源输出,尤其是能源输出。
当时全球石油价格下跌,俄罗斯经济受到重创。
2.财政问题:俄罗斯政府面临着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外债问题。
为了填补财政赤字,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发行大量国债。
然而,由于国内经济形势不佳,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开始动摇,外债支付压力加大。
3.金融机构不健康:俄罗斯的金融机构一直存在着风险和不健康的问题。
许多金融机构存在潜在的贷款风险和违约风险,这使得金融体系无法有效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
4.政治问题:俄罗斯政府内部的腐败和不稳定也是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政治动荡和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对俄罗斯的信心减弱,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
二、影响分析:1.经济方面:俄罗斯金融危机导致了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率飙升,失业率攀升,国民经济陷入了困境。
许多企业破产、倒闭,经济活动受到严重的限制。
2.金融市场方面: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超出了俄罗斯国内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股市和货币市场遭到了重大的损失,投资者纷纷撤资,导致了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3.社会方面:俄罗斯金融危机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人们失去了工作和财富,社会不满情绪高涨。
危机后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社会矛盾激化等。
三、经济、政治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俄罗斯经济结构的问题。
依赖资源输出的经济模式在全球经济波动中显得十分脆弱,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抵御能力较弱。
2.政治因素:俄罗斯政府内部的腐败和不稳定也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政府的政策不稳定性和缺乏透明度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得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对策建议:1.经济结构:俄罗斯需要减少对资源输出的依赖,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非资源产业,提高经济的多元化程度。
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金融风暴启示录对冲基金(Hedge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原指广泛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资保值的一类基金,现今指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一种投资模式。
亚洲金融危机,又称亚洲金融风暴,是指1997年发源于泰国,之后进一步影响到临近亚洲国家,甚至全球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资产价值的一场金融大危机。
其过程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7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投机者瞄准泰铢注入大量热钱,迫使泰国政府于7月2日宣布放弃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并很快波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其它东南亚国家;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香港,香港恒生指数自1996年以来首次跌破10000点;11月中旬,韩国爆发金融风暴,随之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由此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随之日元也大幅贬值,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使其遭遇失利。
继而因俄罗斯国家政策的突变,在俄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再次大伤元气,并带动美欧国家股市、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由此亚洲金融危机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
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
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
胡进、张才进:“全球金融动荡加剧的四大成因”, 《港澳经济》,1997年第3期。
而且过分集中于简单加工业。
结果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冲击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东南亚国家出口扩张势头放缓,带动经济增长下降,从而导致经常项目赤字、外汇储备减少,进而对固定汇率产生压力,最终使金融风暴在区内广泛爆发。
俄罗斯金融危机(1997-1998)
一、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
俄罗斯于1996年起对外投资开放,1997年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
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
1997年10月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立即对俄罗斯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
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债市和汇市也纷纷告急。
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
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
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罗斯政局不安;第二、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
1998年8月,俄罗斯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
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外债;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
到8月28日,俄国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下跌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