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证据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一的应用修订版
- 格式:docx
- 大小:272.34 KB
- 文档页数:9
证据保全制度证据保全制度是指在诉讼程序中,为了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信度,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证据保全制度的建立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诉讼公正和效率,从而提高司法公信力和法治水平。
首先,证据保全制度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通过证据保全申请保全证据,防止证据丢失、灭失或者被篡改。
这种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许多案件中,如果没有证据保全制度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无法提供有效的证据,从而丧失了应有的权益。
证据保全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证据保全制度维护了诉讼公正和效率。
在诉讼中,证据是判断案件真相和权利关系的重要依据。
在证据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
证据保全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当事人能够保全证据,并在诉讼中使用。
这有助于保持诉讼的公正性,避免因丢失或者篡改证据而对当事人产生不公平的影响。
同时,证据保全制度能够提高诉讼的效率,加速案件审理进程。
在有证据保全制度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提前收集和保全相关证据,减少证据收集的时间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此外,证据保全制度对于司法公信力和法治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司法公信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证据保全制度的建立,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受保护的证据环境,增强了对司法公正性的信任。
当当事人知道他们的证据受到法律保护时,就会更加有信心将案件提交给法院审理,从而增加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此外,证据保全制度的建立也体现了法治的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可以根据法律程序申请证据保全,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这种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升社会对法治的认同和遵守,从而提高法治水平。
综上所述,证据保全制度在诉讼程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诉讼公正和效率,并提高了司法公信力和法治水平。
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应当不断完善和加强证据保全制度,为当事人提供更好的法律保护。
新修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20年5月1日起施行)(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根据2019年10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77次会议《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修正)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当事人举证第一条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
第二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三条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当事人明确承认于己不利的事实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第五条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
当事人在场对诉讼代理人的自认明确否认的,不视为自认。
第六条普通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的自认,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效力。
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自认而其他共同诉讼人予以否认的,不发生自认的效力。
其他共同诉讼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然不明确表示意见的,视为全体共同诉讼人的自认。
第七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条件予以承认的,由人民法院综合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构成自认。
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全文+新闻稿+答记者问(共100条,对原规定保留11条,修改41条,新增47条)最高人民法院法语峰言5天前·时间:2019年12月26日(星期四)上午10:30·地点:最高人民法院全媒体新闻发布厅·出席嘉宾:·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郑学林主持人: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发布内容: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并回答记者提问。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上午好!下面,我向大家通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的有关情况。
一、修改《民事证据规定》的背景和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自2002年4月1日实施,迄今已近十八年,审判实践中有关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适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其间,经历2007年、2012年、2017年民事诉讼法三次修改和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公布实施,社会生活、法律制度和民事诉讼实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切实贯彻中央决定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回应民事审判实践的需要,根据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关于“贯彻证据裁判原则、完善民事诉讼证明规则”的要求和我院“修改后民事诉讼法贯彻实施小组”的安排,我们在2015年启动了《民事证据规定》的修改工作。
历时四年,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对《民事证据规定》的修改,并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77次会议讨论通过。
修改《民事证据规定》,是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的重要举措。
《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该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保障当事人未来能够获得有利的判决结果,防止因对方当事人的行为而造成损失或影响判决的执行,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保全措施。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其内在含义和实际运作。
二、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定义和内涵民事诉讼行为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法院为防止因对方当事人行为或其他原因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影响未来判决的执行,而对有关财产或行为采取的临时性保全措施。
其目的在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
三、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必要性行为保全制度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重要法律保障,它的存在有以下几点必要性:1. 防止当事人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通过行为保全,可以在对方当事人在进行侵害行为前进行阻止,防止因侵害行为而导致的损失。
2. 保障判决的执行:通过行为保全,可以确保在判决生效后,能够顺利执行判决结果,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维护社会公正:行为保全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
四、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运作机制民事诉讼行为保全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当事人申请: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行为保全的申请,说明申请的理由和依据。
2. 法院审查: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将对申请进行审查,包括审查申请的理由、依据以及是否符合保全的条件等。
3. 作出决定:法院在审查后,将根据情况作出是否同意采取行为保全措施的决定。
4. 执行措施:如果法院同意采取行为保全措施,将由执行法官负责执行。
五、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完善建议虽然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出以下建议:1. 完善立法: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为保全的条件、程序和执行措施等,为行为保全制度的实施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保全规定我们都知道在诉讼中要想取得胜利,证据是⾄关重要的,因为事实只有当时⼈清楚究竟是怎么怎么回事,要想法官⽀持⾃⼰的主张,就必须拿出对⾃⼰的主张有利的证据。
那么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保全规定是什么呢?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法律对于证据保全的规定《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证据保全的其他程序,参照适⽤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关规定。
第⼀百零⼆条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
最新民事诉讼法对于证据保全制度的修改体现在三个⽅⾯:1、明确规定了诉前证据保全制度;2、将申请主体由“诉讼参加⼈”变更为诉讼中证据保全中的“当事⼈”及诉前证据保全中的“利害关系⼈”;3、规定了证据保全程序的参照适⽤条款,即参照适⽤第九章关于诉讼保全的程序性规定。
⼆、证据保全程序的启动新民事诉讼法第⼋⼗⼀条以起诉为基准点,将证据保全分为诉讼中证据保全和诉前证据保全。
其中,诉讼中证据保全有两种启动⽅式:1、由⼀⽅当事⼈提出申请,由法院作出裁定;2、当事⼈未提出申请,法院依职权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既然在民事诉讼中证据⾄关重要,所以在证据可能灭失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定的措施保护证据,最新的民事诉讼法也是在考虑保护当事⼈合法权益⽅⾯规定了证据保全。
如果您情况⽐较复杂或是还有其他疑问,店铺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在店铺进⾏法律咨询。
民事纠纷中的证据保全与保密措施在民事纠纷中,证据的保全与保密措施是确保司法公正和维护当事人权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保全与保密策略。
一、证据保全证据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保护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而采取的措施。
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诉讼双方能够充分了解案件事实、维护公正判断。
1. 保全申请在发生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保全申请,要求对涉案证据进行保全。
保全申请应包含以下要素:证据的种类、数量和要求采取的具体保全措施。
法院在接到申请后,将根据案件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
2. 保全措施的形式a. 查封:对涉案证据进行查封,防止证据的伪造、破坏或丢失。
查封可以是电子设备、文件或其他物品的封存。
b. 暂扣:暂扣涉案证据,以防止当事人对证据进行篡改。
暂扣有时会涉及到对财产的暂时冻结,以确保诉讼过程中当事人的财产不被转移。
c. 鉴定:对涉案证据进行鉴定,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鉴定结果将为法院判断案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证据保密措施证据保密是指在民事纠纷中,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而采取的措施。
保密措施的目的是确保诉讼过程中不泄露敏感信息,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1. 保密申请当事人可以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向法院提出保密申请,要求对某些证据进行保密处理。
保密申请应注明申请保密的证据种类、理由和要求采取的具体保密措施。
2. 保密措施的形式a. 不公开庭审:对涉及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证据,法院可以决定在庭审过程中不公开审理。
这样可以保证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会被泄露。
b. 限制、改变证据的形式:对敏感证据可以通过限制展示范围或改变形式,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例如,可以用化学符号替代实际化学配方,以避免商业机密的泄露。
c. 限制证据的复制和传播:对涉密证据,法院可以限制证据的复制和传播,以避免泄露或滥用。
三、结语在民事纠纷中,证据保全与保密措施的使用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保护当事人权益至关重要。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收集和证据保全一、引言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的收集和保全是确保案件审判的公正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民事诉讼法明确了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的程序和要求,使其成为法院判断案件事实和解决争议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收集和证据保全的相关内容。
二、证据收集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收集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证据收集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文件证据当事人可以准备和提交与案件有关的文件作为证据。
文件证据包括书面合同、证明文件、协议等。
当事人在收集文件证据时,应注意确保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免被对方质疑证据的有效性。
2. 物证物证是指案件中的实物或物品,可以作为证据来证明案件的事实。
当事人可以通过物证来证明某种行为的存在或者某种状况的真实性。
例如,在车辆事故案件中,可以通过损坏的车辆部件作为物证来证明肇事方的责任。
3.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当事人或者与案件有关的第三方提供的口头证言。
证人可以提供与案件事实相关的证词,帮助法院了解案件的真相。
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有很大的说服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证人证言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可以通过交叉询问等方式对证人的证言进行核实和辨别。
4. 鉴定意见在某些特定的案件中,法院可能需要委托专家进行鉴定,以确定案件的事实和真相。
鉴定意见可以作为证据提交给法院,并对案件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当事人可以申请鉴定,也可以对对方提供的鉴定意见进行质证。
三、证据保全证据保全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请求法院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全。
证据保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查封或扣押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对与案件有关的物品进行查封或扣押,以防止对方毁灭、转移或损毁相关证据。
查封或扣押的物品应与案件有关,并经法院同意执行。
2. 证据保全令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发出证据保全令,要求对方保全相关证据。
证据保全令可以包括对方提供书面证据、保全物证、公开勘验、获取电子数据等内容。
民事诉讼中的保全措施民事诉讼中的保全措施是指在民事诉讼诉讼标的可能受到损害或者难以实现时,为保障诉讼的效果或者财产的价值,法院可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保全措施在民事诉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保障法院审理案件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保全措施的种类、适用条件和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保全措施的种类在民事诉讼中,常见的保全措施包括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和行为保全等。
1. 财产保全是指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被申请人的财产进行冻结、查封或者扣押等措施,以保护申请人的权益。
财产保全通常适用于财产性诉讼标的,如债权纠纷、侵权责任纠纷等。
2. 证据保全是指为保证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证据被销毁或篡改,法院可以采取保全措施。
证据保全的方式包括勒令当事人在一定时间和方式内保管证据、查封相关物品等。
3. 行为保全是指法院为预防、制止或者消除违法行为的后果,采取的一些措施。
行为保全的方式多样,如责令当事人停止侵害、撤销不当处分、恢复原状等。
行为保全适用于需要迅速采取措施的紧急情况下,如离婚纠纷、知识产权侵权等。
二、保全措施的适用条件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可以依法采取保全措施,但需要满足一定的适用条件。
1. 紧急性和急迫性:保全措施适用于有紧急性和急迫性的案件。
当事人必须能够证明,如果不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可能会导致自己权益受到无法挽回的损失。
2. 证据足以证明主张的真实性:当事人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提出的主张是真实可信的,否则法院不会采取保全措施。
3. 无其他保证措施或者其他保证措施不足以有效保障:在提出申请之前,当事人必须证明没有其他有效的保证措施或者其他措施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保全措施的具体操作1. 申请保全措施:当事人需要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附上相关证据材料,说明申请保全措施的事实依据和理由。
2. 法院审查申请: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对申请进行审查。
如果申请符合适用条件和法定形式,法院会及时作出保全措施的决定。
论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摘要证据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民事诉讼的过程,就是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与应用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证据是权利的基础,或者说是正义的基础。
民事诉讼中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已深入人心了。
但举的这个证据从何处来,又将如何顺利举证,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为证据也面临着毁损,灭失和难以取得的风险。
证据保全制度便为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
由于我国传统上“重实体,轻程序”等诸多观念的影响,我国现有的民事证据保全制度在立法上显得过于粗糙,这与整个证据制度不够完善有关。
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科技手段日新月异,我国审判方式改革如火如荼,我国现有的民事证据保全制度漏洞百出,已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完善我国现有的民事证据保全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以完善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为目的,简要地分析国外民事证据保全制度构成,深入地思考我国现行的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现状,最后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设想。
关键词:民事诉讼;证据保全;程序保障;制度完善Theory of the Civil Evidence Preservation System in OurCountryABSTRACTThe importance of evidence in civil procedure is indisputable. The process of civil litigation is evidence collection, review, judge and application process. In a sense that the evidence is the basis of rights, or the basis of justice. "Who advocates, who proof" in the civil action principles already thorough popular feeling. But for the evidence came from where, and how to well, is the key to the problem. Because evidence also face was damaged, the risk of loss and difficult to obtain. Evidence preservation system to solve this difficult problem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Because our country traditionally "heavy entity light procedure" and so on many idea's influence, our country existing civil evidence preservation system in legislation is too rough, this is related to the whole evidence system is not perfect. As in the modern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each passing day, trial way reform in full swing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existing civil evidence preservation system is flawed, can not with changeless should million change, perfect our country's existing civil evidence preservation system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preservation of civil evidence in our country, for the purpose of civil evidence preservation system abroad are also analyzed briefly, deeply thinking about the current status of civil evidence preservation system,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immature ideas.Key words :Civil action; Preservation of evidence; Procedural safeguards; System consummation目录1引言 (1)2民事证据保全制度概述 (2)2.1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历史沿革 (2)2.2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含义界定 (2)3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现状及漏洞 (4)3.1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现状 (4)3.2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存在的漏洞 (6)4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完善 (9)4.1设立诉前民事证据保全制度 (9)4.2完善申请证据保全的条件 (9)4.3完善证据保全的主体 (10)4.4扩大证据保全的功能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新《民事证据规定》理解和适用的若干问题郑学林等最高人民法院 3月26日2019年12月25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是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公布施行18年来首次、全面修改。
《修改决定》以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为根据,在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对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施行以来有关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司法文件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审判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应。
《修改决定》既是对《民事证据规定》的修改,也是对《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完善、补充,是对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制度的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如何适用的进一步解释,对于民事审判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由于修改后重新发布的《民事证据规定》保留的原有条文仅11条,其余89条为修改或新增加的条文,为便于审判实践中理解和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内容,我们对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梳理和概要性阐释,以供参考。
一、关于自认规则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张于己有利的事实的,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这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应有之义;而当事人主张于己不利事实,构成自认,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
自认不是证据,而是举证责任的例外情形,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也是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方法,对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节约诉讼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第八条对自认作出规定,2015年《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了自认的基本内容及其除外情形。
《修改决定》在《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基础上,对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第八条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修改了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认规则。
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将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认按照授权范围不同区分了不同后果,未经特别授权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不构成自认。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保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在民事诉讼中,证据保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程序,它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证据权益而设立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我将从证据保全的定义、证据保全的种类以及证据保全的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证据保全的定义证据保全是指在引起争议的民事案件中,为了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保全性,法庭或主管机关依法采取的措施。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争议事实的真实性和证据的有效性,为案件的公正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在审判过程中充分、合法、有效的证据才能帮助法院制定正确有效的判决结果。
因此,为了确保争议事实的真实性和证据的有效性,证据保全成为不可或缺的程序之一。
二、证据保全的种类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证据保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财产保全、证据保全令、先予执行等。
具体细分如下:1. 财产保全财产保全是最常见的证据保全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防止财产在诉讼过程中被毁损、转移或变价。
财产保全可以包括查封、扣押、冻结、轮候查封扣押等措施,以确保被诉财产在案件审理期间的安全和完整。
2. 证据保全令证据保全令是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法院自己的判断,采取的一种措施。
通过证据保全令,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保护、保存、提供或者出示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证据保全令的内容可以包括要求当事人保管相关证据物品、禁止行为、提供证据等。
3. 先予执行先予执行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提出请求,请求法院先行执行特定的法律效果。
先予执行的目的是保全争议事项的利益,确保当事人在案件尚未审理结束前,获得某种特定利益。
典型的例子包括行政强制、扣押财产等。
三、证据保全的程序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
证据保全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申请当事人可以书面、口头或者其他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明确说明申请证据保全的理由、事实和依据,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新编(文字版全文)第一章证明标准1.【证据裁判主义】证据新规第八十五条第一款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根据依法作出裁判。
2.【证据裁判之自由心证】证据新规第八十五条第二款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3.【证明标准之高度可能性】民诉解释第一百零八条第一款对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
4.【证明标准之排除合理怀疑】证据新规第八十六条第一款当事人对于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事实的证明,以及对于口头遗嘱或赠与事实的证明,人民法院确信该待证事实存在的可能性能够排除合理怀疑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
民诉解释第一百零九条当事人对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事实的证明,以及对口头遗嘱或者赠与事实的证明,人民法院确信该待证事实存在的可能性能够排除合理怀疑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
5.【程序事实认定可能性较大】证据新规第八十六条第二款与诉讼保全、回避等程序事项有关的事实,人民法院结合当事人的说明及相关证据,认为有关事实存在的可能性较大的,可以认定该事实存在。
6.【反驳证明达到事实真伪不明即可】民诉解释第一百零八条第二款对一方当事人为反驳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所主张事实而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认为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应当认定该事实不存在。
7.【证明标准之从另有规定】民诉解释第一百零八条第三款法律对于待证事实所应达到的证明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证据种类8.【证据种类】民诉法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和原则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司法机关解决民事争议的一种方式。
而证据是民事诉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法院查明事实、认定权利义务关系。
因此,在民事诉讼中,有一系列的证据规则和原则需要遵守。
一、事实主义原则民事诉讼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法院只依据通过法定程序征集的证据来认定事实,而不依据法官主观臆断或推测。
这是因为事实主义原则可以确保诉讼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法定证据原则在民事诉讼中,法律规定了哪些证据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即法定证据原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可以作为证据的主要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等。
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案件特点,选择合适的证据形式提供给法院审理。
三、证据举证责任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原则上,证据举证责任由主张权利的一方承担。
即当事人必须自己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法院很难认定其权利。
但是也有例外情况,如涉及到法定倒推和法定举证,法院可能会要求被告提供相关证据。
四、证据保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为了保护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证据保全包括勘验、鉴定、查封、扣押等手段,可以防止证据丧失、毁损以及其他不良影响的发生。
五、证据充分原则为了确保案件审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法院通常要求当事人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主张。
证据充分原则意味着当事人应当尽可能提供与其主张一致的证据,并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
六、证据规则的灵活性虽然有一系列的证据规则和原则需要遵守,但是在具体案件审理中,法院也会根据案件的特点和证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规则和原则。
法院可以视情况对证据进行评估、推论和权衡,以最大限度地发现真相和确权。
总之,在民事诉讼中,证据规则和原则的正确运用对于公正审理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当事人也应当充分了解这些规则和原则,合理选择合适的证据形式,并尽力提供充分、真实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Efforts may not be able to succeed, but giving up is definitely a failure.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民事诉讼法诉前的证据保全是什么?导读:民事诉讼法诉前的证据保全即诉前证据保全,诉前证据保全是证据保全的一种,年新民诉法明确了证据的诉前保全制度,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一、民事诉讼法诉前的证据保全民事诉讼法诉前的证据保全即诉前证据保全,诉前证据保全是证据保全的一种,2012年新民诉法明确了证据的诉前保全制度,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诉前证据保全制度主要适用于知识产权案件(具体包括技术合同纠纷、专利权纠纷、商标权纠纷、著作权纠纷、网络域名纠纷、植物新品种纠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不正当竞争纠纷、发现权纠纷、其他知识产权纠纷等。
对于其他民事纠纷案件,一般不能适用诉前证据保全措施。
二、诉前证据保全申请条件证据保全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证据若不及时收集或者固定,有可能自然灭失、人为毁灭或者以后难以取得。
2、必须由诉讼参加人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开始。
3、在一般情况下,证据保全应由诉讼参加人申请。
在没有诉讼参加人申请的情况下,如果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也可以主动进行证据保全。
诉讼参加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法定代表人)必须在起诉的同时或者起诉之后提出证据保全申请书。
4、当事人申请保全证据的,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是否准许证据保全。
如果人民法院接受了当事人关于证据保全的申请,就应作出准许保全的裁定,并要在裁定中指明应保全那种证据,以及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方法实施保全。
研究二民事证据保全制度前言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很关键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诉讼的胜负。
而在实际的诉讼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证据难以保全的情况,比如证据无法获取、证据易于毁灭等。
因此,为了保证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司法机关设置了证据保全制度。
什么是证据保全制度?证据保全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为了保证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而特别设置的一项制度。
它包括了针对证据的保全方法、保全范围以及保全期限等问题。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证据的可获取性和有效性,避免证据在诉讼过程中的丢失、损毁或篡改等情况的出现。
为什么需要证据保全制度?证据保全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证据保全制度可以防止证据被篡改、销毁、伪造等恶意行为,确保证据的真实和完整。
2.保护当事人的权益:证据保全制度可以保护当事人的证据权益,确保其证据能被合法获取和使用。
3.提高诉讼效率:证据保全制度可以提高诉讼效率,确保当事人在必要时能够合法获取证据,从而更快地解决争端。
二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规定在我国,二民事证据保全制度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进行规定。
保全方法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民事证据保全的方法包括:1.扣押财产:即通过法院执行程序,扣押证据所在的财物,保障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查封场所或物品:即通过法院执行程序,对与证据有关的场所或物品进行查封,确保证据不受损害。
3.暂时出借:即法院可以将证据暂时出借给一方当事人,保证其被合法使用,同时确保证据的安全。
4.其他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法院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对证据进行保全,如强令对方当事人出具证言等。
保全范围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民事证据保全的范围包括:1.书面证据:包括文书、账目等2.物证:指与诉讼有关的物品或物品的照片、录像等3.电子数据:指与诉讼有关的电子邮件、网页、短信等4.证人证言和鉴定意见等其他证据:指其他与诉讼有关的证据保全期限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民事证据保全的期限一般为30天。
民事证据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一的应用修订版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一刘光辉第一章民事证据保全制度概述一、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概念(一)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历史沿革约翰·享利·梅利曼曾说过:“大陆法系的所有诉讼制度都共同渊源于罗马法、教会法和中世纪意大利法。
”作为证据保全制度也不例外,它始创于寺院法,后为德国普通法继受并沿传至今,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立法所采用。
现行德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十二节所规定的“独立的证据程序”即由最近一次修法将原“证据保全”程序扩展而成。
日本国新《民事诉讼法》则在第一审程序中的证据章之第七节规定了“保全证据”的一些事项,同样地,继受德国、日本等国的规定,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也在第一审诉讼程序的证据一节之下专列一目规定“证据保全”。
法国《民事诉讼法》对于证据保全制度没有直接的规定,但是我国学者认为,出于实际需要也并不禁止这种制度,并且在学理上一般都承认这种制度。
对于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保全制度,有学者认为,由于采取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方式,且举证规则所限,强调法官中立性而不是职权性,并没有产生完整的大陆法系意义上的证据保全制度,只能从法条中找到些许多类似证据保全制度的相关规定。
如《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16、31条对诉前理证据开示作出了全面概括,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7条规定了“诉前和上诉系属期间的庭外证言”也将证据开示的期间拓展至诉前。
英美法系国家虽然没有证据保全的概念,但是,他们的证据开示制度却有着与证据保全制度同样的功能。
经过各国在实践和理论上对证据保全制度的发展,现代许多多边条约也吸收了证据保全制度。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突破了原有的货物贸易框架,将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等当代国际贸易领域纳入其中,并达成《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在TRIPs协议中,对证据保全制度采取的时间、时限以及证据保全的担保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证据制度,当时为了使诉讼顺利进行,在诉讼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在中央诉讼机关下设置了一个机构“司厉”,专门保全盗贼犯罪工具、赃物等证据。
[④]在战国,为了调查和保存证据,出现了拘传措施,在宋代,将拘传对象扩展至证人。
经过历年的发展,证据保全制度初见端倪,到了近代,《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第三编中规定了证据保全制度。
民国政府在1935年2月公布、同年7月实施的民事诉讼法第七编中也规定了保全程序。
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拟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程序试行通则(草案)》规定的“暂先处置”对证据保全制度的内容有所涉及。
1982年3月8日,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民事诉讼法(试行)》通过,由于深受前苏联民事诉讼立法的影响,该部法规定了证据保全制度,定义了证据保全的概念及主体,但未涉及诉前证据保全制度。
1991年4月9日通过的《民事诉讼法》对证据保全的规定延续了以往的规定,只是在1999年颁布的《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首先明确规定海事法院可以在诉前采取证据保全。
紧接着修订后的《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增加了诉前证据保全的规定。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3条、第24条对证据保全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对证据保全的期限、条件、方法进行了补充,并首次以司法解释的方式提出诉前证据保全的理念。
(二)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概念对于民事证据保全的概念,日本诉讼法学者兼子一认为,证据保全程序是指对于那些等到诉讼上正式调查期日开展调查时就很有可能无法进行或者难以取得的特定证据,因此,事先就有必要进行证据调查并保存其结果的诉讼程序。
[⑤]我国学者王锡三认为,所谓证据保全,就是在起诉前或起诉以后,还没有调查证据以前,预先采取的一种保全措施。
[⑥]我国学者常怡认为,证据保全,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诉讼参加人的申请或依职权采取措施对证据加以固定和保护的行为。
[⑦]我国学者何家弘认为,证据保全即证据的固定和保管,是指用一定的形式将证据固定下来,加以妥善保管,以便司法人员或律师分析、认定案件事实时使用。
证据保全是取证制度的重要环节,是收集证据工作不可分的一部分,发现证据后妥善保管及时提取、固定,否则一旦被毁坏、灭失就达不到收集证据的目的。
[⑧]我国学者樊崇义认为,证据保全是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执法机关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依照职权主动采取一定措施对证据加以固定的调查取证措施。
[⑨]可以看出,无论哪种定义方式,都有一个条件,就是证据保全的采取必须符合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这样一种情形,而参照各国或地区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经验,在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等情形时,也可以申请证据保全。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上述概念中是将证据保全的主体均定义为人民法院,而事实上,定义证据保全的主体不能忽视另外一个情况,即公证机关或其它专业性强的机构的证据保全,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诉讼证据保全实际上是由公证机关或其它专业性强的机构来承担的。
因此,笔者认为,民事证据保全应该定义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或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等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公证机关或其它专业性强的机构依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或者人民法院依职权采取必要措施对证据加以固定和保护的行为。
二、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性质与功能(一)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性质传统观点认为,证据保全是固定证据的一种方式,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确定下来,以后可以免除有关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责任。
有的学者认为,证据保全程序是基于客观上的需要,在正式开展庭审调查前就特定材料预先加以调查,以便对其证据的形式与内容加以固定、保存的一种特别程序。
[⑩]也有学者认为,保全证据只是属于提供、收集和调查证据的范围。
[11]还有学者认为,证据保全实质上是一种调查取证措施。
[12]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理论作支持,都有其合理性。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任何证据未经法庭质证和审理,都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从这点可以看出,证据保全所保全的”证据”都是”证据材料”。
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可以看出,证据保全的条款规定在“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部分中,很明显倾向于把证据保全作为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一种方式,即证据保全实质上是一种调查取证的措施。
而根据《证据规定》第23条的要求,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这一行为本身来看,又有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材料线索的作用。
综上,笔者认为,证据保全根据不同情形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质:第一、如果是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并提供了相应材料的,这是一种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的行为。
第二、如果是由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依据该申请而进行证据保全的,是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共同实施的证据收集行为,就该证据所相关联的将要予以证明案件事实,或以免除当事人关于该事实的提供证据责任。
第三、如果是人民法院依其职权主动采取的证据保全措施,根据《证据规定》关于质证的规定,以及《证据规定》第51条第3款规定的“人民法院依照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出示,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可就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况予以说明。
”应当把其作为是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一种诉讼行为,就相关事实如果有当事人负担提出证据责任的,该当事人的证据责任即被免除。
(二)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功能1、证据保全制度的传统功能:证据之保全功能申请证据保全,可以在诉讼过程中,也可以在诉讼前进行,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证据经由公信力的调查和记载,从而避免因情势变更,或者物理上的变化,或者其它意外情况而导致灭失或以后难以取的情况发生。
也就是说证据保全的传统或一般功能在于事前防御,对今后是否起诉或起诉后能否获得证据提供基础。
2、证据保全制度的现代功能之一:证据之开示功能“证据开示最显着的意义,或者说是最基本的正当体现是,它使各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比仅仅依靠自顾无暇的努力能得到更加全面的了解。
其前提因最终导致强制性的披露使案件事实得以暴露的更加充分,这样就使得各方当事人在庭审中向法庭提供对其本身最为充分和最为有利的证据,同时,它将最大限度地防止出现忽视具有关联性的事实或者对方在庭审中突然提出始料不及的证据的可能性。
”[13]证据开示制度源于西方,近年来为我们国家在诉讼过程中所采用,但还是处于尚不成熟的探索阶段。
设立证据开示制度的目的,在于使审理能够在阳光之下进行,他必须排除借裁判演恶作剧的把戏。
在可能的范围内基于开示的争议点及事实展开争论,换言之,裁判不应是对立当事人及其辩护律师开展智力竞赛的舞台,而应是追求真实和正当结果的场所。
由此可见确立证据开示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当事人搞“证据突袭”,这也正是各国设立此制度的初衷。
证据保全制度本来的功能在于保全证据,不过,由于在起诉前也可以进行证据保全,这些事实以文书的形式被固定并得到确认,加之通过证据保全,收集没能掌握的证据方法,从中了解新的事实,也起到了将相对方所掌握的信息向举证人开示的作用。
这种确认事实和证据开示功能成为证据保全的派生功能并受到重视。
在德国,1990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扩大了证据保全的范围,放宽了申请的条件。
诉前证据保全的广泛适用既发挥了保全证据的功能,也使避免诉讼成为可能。
日本旧法中的证据保全,至少从条文上看仅具有保全证据的功能,但审判实务承认证据保全的证据开示功能。
学说对证据保全的证据开示功能也给予积极的评价,并认为其具有预防诉讼、促进和解和简化争点的优点。
如我国学者张卫平对证据保全也提出了新的观点,[14]认为证据保全不仅是对证据加以固定和保全,而且具有证据开示功能即可以通过证据保全程序使申请人获得更多对方所持有的证据。
因而,证据保全程序的证据开示功能应当得到重视和拓展,即当事人可以利用证据保全程序请求查阅或开示由对方所持有并经法院保全的相关证据材料。
3、证据保全制度的现代功能之二:事实之确定功能所谓事实的确定,即由先行的证据调查以确立、固定相关事实和证据。
也就是说,在法院尚未启动证据调查程序之前,当事人可以就事实、证据的现状,以有法律上的利益为前提,请求法院以证据保全的名义先行进行证据调查,以确定相关事实。
如果在起诉前或起诉后法院开庭审理前,以证据保全名义而确定相关事实,有利于法院在开庭审理时集中焦点就法律问题或其它未明确的事实问题进行,以实现法庭审理功能化,提高庭审效率。
也可以使当事人之间的争议自然减少甚至消除,更重要的是,双方当事人由此获得了达成调解协议的基础,可以更好地促进案件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