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社会学纲要 帕累托
- 格式:ppt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85
一谈到帕累托,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帕累托最优”,更多的认为他是一位经济学家,所以,他在社会学思想史上往往被人忽略,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的思想在社会学上无足轻重。
帕累托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帕森斯的高度推崇,包括米尔斯对精英理论的关注。
帕森斯对他的评价说到:帕累托的社会学虽然有不一致和不完全的缺点,但是作为在斯宾塞所代表的那种崩溃的古典实证主义的废墟上重新建设社会学的一种尝试来说,它是最初的,并且迄今为止也是少数最重要的尝试之一。
帕累托年少追随父亲的足迹,成为一名工程师,他的博士研究的是工程力学中的均衡问题,这个概念对他后来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著作都产生了影响。
在对帕累托的社会系统思想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对帕累托社会学的几个重要理论范畴有个了解,第一个是“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帕累托把人类社会行为分为“逻辑的”和“非逻辑的”两种,逻辑行为:主观上和客观上把手段和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简言之,逻辑行为就是由逻辑推理引发的行为。
与之相反的就是非逻辑行为,对于逻辑行为,比如经济行为是逻辑行为的典型,通过低价买进,然后高价卖出,获取利润,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而实际上,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帕累托对社会学的基本兴趣就是人的非逻辑行为,他指出,一切形而上学的、宗教道德体系,甚至提出,像“自由“、“平等”、以及“进步这样的人们常常提起的概念就象野蛮人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显得合理或受到尊重而想象出来的, 它们只是面具而已,社会研究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揭开这些面具。
另外两个概念是“剩余物”和“衍生物”,非逻辑行为按照帕累托的理解是由于情感或冲动引起的,在分析和研究大量的非逻辑行为过程中,他发现变幻莫测的感情或感情冲动背后常常隐藏着某种稳定不变的东西,帕累托将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都视为某种实在因素的衍生物, 而剩余概念则指那些在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背后相对稳定存在着的因素, 因此他又将剩余称为常数,将衍生物称为变量。
帕累托的社会学概念分析帕累托的社会学概念分析论⽂摘要帕累托作为⼀个⾮主流派的社会学家其社会学思想⼀直未得到除社会学者外的其他⼈的⼴泛关注,另外由于帕累托的社会学思想有其⾃⾝的概念体系,理解起来相对较难。
本⽂介绍了帕累托的⽣平,帕累托理论的概念体系,并试图结合作者⾃⾝的理解与⽣活经验,对帕累托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做⼀个较为具体形象的解释。
关键字:帕累托社会学理论⾮逻辑⾏为剩遗物派⽣物帕累托的社会学概念分析作为⼀名社会学家,威尔弗雷多?帕累托受到的关注远没有他作为⼀名经济学家所受到的关注多,在社会学史上,帕累托的名字远不及孔德、斯宾塞、涂尔⼲等⼈响亮,他被认为是主流社会学理论之外的社会学家。
但我们不能忽视帕累托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帕累托关于社会系统的思想和社会精英理论、循环理论。
其精英理论曾被意⼤利法西斯的头⼦墨索⾥尼称为“现代最⾮凡的社会学概念”。
抛开意识形态以及阶级⾊彩,精英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帕累托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有其⾃⼰的概念系统,若想要深⼊地理解帕累托的社会学理论,必须进⼊他的概念系统,同时联系帕累托的学术经历和个性特点进⾏仔细认真的分析和学习。
⼀、帕累托其⼈帕累托是意⼤利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1848年⽣于意⼤利的热那亚市,祖上曾是很有影响⼒的商⼈,并拥有相当的政治权利。
帕累托在很⼤程度上继承了其⽗辈热⼼政治的家族遗风。
⽆可⾮议,帕累托是⼀个才⼦,他才思敏捷,⾔辞犀利,对于⼀些社会问题的剖析⼀阵见⾎。
20世纪初,帕累托热衷于政治运动,但在与那些所谓的⾰命者接触的过程中,帕累托发现了他们的虚伪和丑陋,后转⽽揭露他们的虚伪和狡诈。
帕累托认为那些政治领袖⼈物,⽆论是当权者还是在野者,都是⼗⾜的骗⼦,他们像狮⼦和狐狸那样交替使⽤暴⼒和狡诈的⼿段,使⼈民⼤众很容易上当受骗,把⼤众引向歧途。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暗本质的认识,也可以认为是帕累托放弃政治专⼼于学术的重要原因之⼀。
第七章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帕累托研究非逻辑社会行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答:(1)帕累托的非逻辑社会行为帕累托发现仅就经济生活而言,大量发生的社会行为是不合逻辑的,把经济行为都归结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行为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应当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去研究那些被排斥的非逻辑或非理性的社会行为。
①非逻辑的行为帕累托把逻辑行为定义为:使用适合于目的的手段并将手段与目的逻辑性地联系起来的行为,是主观上的目的和手段与客观上的目的和手段相一致的行为。
这个定义有两层基本含义:a.逻辑行为所采用的手段是符合目的的,即根据目的来选用手段;b.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联系是符合逻辑推论,或有逻辑根据的。
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行为就是合逻辑的行为,凡是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行为都是非逻辑的行为。
②被伪装的非逻辑行为在帕累托看来,大量的社会行为似乎是合逻辑的,但是这些社会行为并非真正立足于逻辑推论基础上,而是披上了“逻辑化”伪装的非逻辑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给自己那些非逻辑行为找出逻辑根据的强烈意愿。
各种清规戒律、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对人类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带来越来越严格的束缚。
③非逻辑行为是支配社会行动的主要动力帕累托不排除逻辑思维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但是他认为逻辑思维或理论观念的作用小于情感体验的作用,帕累托认为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是支配社会行动的主要动力。
帕累托把非逻辑的情感因素确认为社会行为的主要动因,并且认为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非逻辑的,他集中注意力对社会行为及扭曲社会行为的意识形态开展批判性研究。
帕累托十分明确地认为心理因素应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而对社会行为开展文化批判才是社会学的使命。
(2)帕累托研究非逻辑社会行为的理论意义帕累托研究非逻辑社会行为指出了社会学的真正对象是社会行为,但是他所研究的社会行为又与实证科学意义上的经验事实有很大不同,那是一种由内心情感或本性支配并涂上“逻辑的油彩”出现的行为。
Pareto(帕雷托)理论由于最近看到了⼀篇社交⽹络中的论⽂提⾼了Pareto相关知识,所以整理了下⽹上关于Pareto相关理论的讲解,供⼤家参考:1. Pareto理论维弗雷多·帕雷托 (Villefredo Pareto) 在1987年提出:社会财富的80%是掌握在20%的⼈⼿中,⽽余下的80%的⼈只占有20%的财富。
渐渐地,这种“关键的少数(vital few)和次要的多数(trivial many)”的理论,被⼴为应⽤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并被成之为Pareto原则(Pareto Principle)。
Pareto Principle也常被称为80/20原则,或称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法则或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
⽽帕累托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和产出、努⼒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法解释的不平衡。
2. Pareto AnalysisPareto Analysis即为帕累托分析法⼜称为ABC分类法,也叫主次因素分析法,是项⽬管理中常⽤的⼀种⽅法。
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和经济⽅⾯的主要特征,进⾏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般,从⽽有区别地确定管理⽅式的⼀种分的⽅法。
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称ABC分类法。
ABC分类法是由意⼤利经济学家帕雷托⾸创的。
1879年,帕累托研究个⼈收⼊的分布状态图是地,发现少数⼈收⼊占全部⼈⼝收⼊的⼤部分,⽽多数⼈的收⼊却只占⼀⼩部分,他将这⼀关系⽤图表⽰出来,就是著名的帕累托图。
该分析⽅法的核⼼思想是在决定⼀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的次要因素。
后来,帕累托法被不断应⽤于管理的各个⽅⾯。
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其应⽤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
1951年---1956年,朱兰将ABC法引⼊质量管理,⽤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
1963年,杜拉克(P.F.Drucker)将这⼀⽅法推⼴到全部社会现象,使ABC法成为企业提⾼效益的普遍应⽤的管理⽅法。
一、帕累托标准的产生帕累托标准这一思想最早是由洛桑学派的创建人、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90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一书中提出来,帕累托写道:“当某种分配标准为既定时,我们可以遵照这种标准,研究何种状态会使集体中各个人达到最大可能的福利。
让我们考虑任何一个特定的状态,并且假定在适合所包括的关系方面做一很小的变动,如果这样做以后,每一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显然新的状态对每一个人就更有利;相反,如果所有人的福利都减少了,则新的状态对于每一个人就没有利。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小变动使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另一些福利减小,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不能认为这种改变是有利的。
因此,我们规定最大偏好状态是:在那种状态,任何微小的改变,除了某些人的偏好依然不变之外,不可能使所有人的偏好全增加,或者全减少。
”①帕累托本人并没有在这段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帕累托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是新福利经济学为了取代旧福利经济学而寻找的理论支撑。
我们知道,庇古(1920)创建的旧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古典经济学家边沁(1823)认为经济标准的确定应取决于哪组政策能够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庇古在边沁的基础上认为标准的确定应使得经济福利最大化,庇古在这基础上创立的旧福利经济学是以人际间可比和基数效用为假设前提的,其意义在于制定理性的经济政策来改善人类福利,使得在社会福利最大的情况下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为了避免使用价值判断,罗宾斯对旧福利经济学理论中人际间可比和基数效用测量这两个假设前提提出挑战,质疑其科学性和客观性,认为应该利用序数效用和人际间不可比的信息来修正福利经济学。
其中,勒纳(Lerner,1934)②和希克斯(1939)③通过引入帕累托的早期成果使得新福利经济学找到了理论基础,他们发现帕累托第一个不依赖基数效用和可比性假设定义了社会福利概念,从而避免了人际间可比所需要的价值判断,这导致了帕累托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帕累托定理
帕累托定理,又称帕累托法则,是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
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有限资源下,通过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帕累托定理的提出者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他在20世纪初期的研究中发现,20%的人占有了80%的财富。
这一现象被称为“帕累托分布”,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中。
帕累托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少数人拥有大部分资源”,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为这些人提供服务,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这一理论在管理学中也被称为“ABC分析”,即将资源分为三类:A类资源是最重要的,需要优先考虑;B类资源是次重要的,可以适当分配;C类资源是最不重要的,可以被削减或淘汰。
在社会学中,帕累托定理也被应用于贫富差距的研究中。
研究表明,在许多国家中,20%的富人拥有了80%的财富,而80%的穷人只拥有20%的财富。
这一现象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公现象十分严重。
因此,通过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资源,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在医学领域中,帕累托定理也被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有些疾病只影响少数人,但却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来治疗。
因此,通过优先考虑这些疾病的治疗,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
总之,帕累托定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在各个领域的研究
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资源,可以最大化地实现效益,减少浪费和不公,提高效率和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应用帕累托定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帕累托效应名词解释帕雷托效应名词解释【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即资源和福利的分配不均衡。
然而,一个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不平衡现象,那就是帕累托效应。
在本文中,我将对帕累托效应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探讨它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主体部分】1. 帕累托效应的定义帕累托效应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种资源或福利的分配方式可以使一个人或一组人的状况得到改善,而对其他人没有负面影响。
帕累托效应强调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并提出了一种资源分配的优化方式。
2. 帕累托效应的原理帕累托效应的核心原理是资源的非均衡分配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
当一个资源集中分配给相对较少的人时,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从而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
这种分配方式并不会对其他人造成损害,他们的福利水平也不会减少。
帕累托效应意味着资源的集中分配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 帕累托效应的应用举例帕累托效应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在经济学中,帕累托效应被用来描述市场竞争的结果。
当市场上存在寡头垄断或垄断行为时,资源和福利往往会集中在少数公司或个人手中,这反映了帕累托效应的存在。
另外,帕累托效应也可以用来解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的扩大等社会问题。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写手,我对帕累托效应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观点。
我认为,帕累托效应的核心思想是资源分配不均衡可能带来的福利最大化。
然而,这种效应并不意味着资源应该一味地集中分配给少数人。
相反,平衡的资源分配是更为理想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我也认为,帕累托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社会分配问题的方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我们可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总结】帕累托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它描述了资源分配不平衡时可能带来的福利最大化现象。
通过深入理解帕累托效应的原理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帕累托的社会学思想维弗雷多·帕累托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洛桑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生于巴黎,曾就读于意大利都灵大学,后来任瑞士洛桑大学教授。
一、非逻辑行为帕累托认为,社会学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指出他们的行为是非逻辑的,所谓“非逻辑行为”,就是把本身没有逻辑联系的社会现象运用逻辑的方式重更新组合起来,从而使得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显得合理,易于理解。
他将非逻辑行为分为四类:二、剩余物与派生物剩余物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的、相对持久的恒量因素,是情感中具有稳定性的部分。
剩余物主要包括六种:组合的本能、聚合体的持续性、通过外显行为表达感情的需要、与社会性有关的剩余物、个人与附属物的完整性和性的剩余物。
前两种剩余物在帕累托的理论体系中最重要,“本能的组合”代表一种创新性,变革的力量;“聚合体的持续性”则代表一种稳定和保守的力量,这两种剩余物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特别是在论述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具有合理性。
派生物是指人类用来掩饰情感或或者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和行为以理性外表的辩解性知识体系。
派生物主要包括四种:断言(简单肯定,产生于以感情或特定关系维持的人际关系中,如母亲对幼儿的教育)、权威(个人权威、传统权威和神谕权威)、情感和原则一致(通过列举法律、形而上学或超自然的论证来获得说服的论据)和口头论据(动人或有煽动性的口号与宣传)。
三、精英循环理论1、精英是与道德和名誉无关的,它只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或领域内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
同时他把精英分成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
2、“狐狸”是组合的剩余物,革新创造;“狮子”是聚合体的持续性,稳健保守,两种剩余物的消长,决定了精英的兴替和社会地位的重组,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变迁。
故而,精英是变迁之源。
3、帕累托宣扬最大限度地社会流动和职业开放,他认为在精英地位与能力不相符的情况下,就应该要求精英循环,即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代替老精英。
4、如果精英循环受阻,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其一,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其二,造成新的精英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精英。
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简析——读《精英的兴衰》有感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是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帕累托法则”被多数人接受,影响深远。
在社会学方面,他的思想虽然被排斥在主流社会学之外,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社会学界的地位,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史家萨尔沃.马拉泰罗内在《欧洲政治思想史》中,把帕累托与莫斯卡一起考察,认为莫斯卡是法学家,帕累托是经济学家,他的精英理论主要从生产范畴考虑。
帕累托在社会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是他的以下三大理论:行为理论——主要涉及人的非逻辑行为,提出“剩遗物”和“派生物”等重要概念;精英循环理论——主要讨论社会分层和统治阶级循环问题;社会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动态平衡问题。
笔者在此着重探讨他的精英循环理论。
一、精英理论的概述帕累托把精英定义为在日常生活特定领域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包括具备正面精神特质的人,如上进、勤勉、有智慧,也包括具备负面精神特质的人,只要你在某一特定领域做出了异于常人的成绩,这也是他从广义层面给“精英”下的定义。
当然,还有狭义层面的“精英”,即统治精英,他们只占国民总数的一小部分,这一笑部分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
精英阶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流动的。
帕累托根据天赋能力的自然差别和掌权与否的社会差别得出一个理论图式:执政非执政在上面这个循环的图式中,A类是执政精英,B类是非执政精英,C类是执政精英中的庸才,D类是平凡之辈。
社会达到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下层中的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可以上升到执政阶层,而统治精英如果怠惰、愚蠢,就会下降到平凡之辈。
正如帕累托在《精英的兴衰》一书中说的“人类历史就是少数精英轮回更替的长篇史诗”,而一旦循环路线不畅,社会秩序就会出现动荡,国家政权就会出现危险。
二、《精英的兴衰》中关于精英理论的论述《精英的兴衰》写于20世纪初,这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而帕累托的思想也更为保守,他敌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预言资产阶级的没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一)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1. 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帕累托标准是一种衡量社会福利的方式,它关注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这意味着在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
•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权衡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利益,确保资源的分配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效益。
通过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可以避免个别群体或个人的特殊利益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2. 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根据帕累托标准,利益的分配应该是公平的。
这意味着在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满情绪的产生。
•为了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需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和规则,并确保这些制度和规则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还需要注重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广泛的参与,以确保利益的分配过程公开、公正和合理。
3. 边际福利的平等性:•边际福利是指通过对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边际收益最大化的过程。
根据帕累托标准,边际福利应该是平等的。
这意味着在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那些边际效益最大化的群体或个体。
•边际福利的平等性需要确保资源的重新分配能够促进社会整体的福利提升,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损失。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社会政策,可以实现对边际效益的平等关注,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作为一种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遵守这些条件,保证资源的有效分配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只有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利益分配公平和边际福利平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富有活力和稳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