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拂城墙面纱—中国古城墙研究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882.91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摘要: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的专著不多,成果相对较少。
从考古学、建筑史角度的城墙史研究,主要关注古代城墙的起源、古代城市的形制、规模、布局等问题;由城市历史地理学视角的城墙史研究,侧重于探讨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等问题;政治史、军事史领域的城墙史研究重点考察了历代筑城、边城的修筑及边防政策等问题。
关键词:城墙;城墙史研究;筑城活动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城市建设、科技开展水平、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物见证。
关于古城墙的研究与探讨,早在1950年梁思成先生就写成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发表在《新建设》第2卷第6期,对保与拆正反两种意见提出探讨。
就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气候下,“拆〞无疑是主导意见,梁思成先生反而成为另类人物。
与此相对应的是有关古城墙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
对古城墙的研究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规划理念的改变和对历史建筑的重视,对古城墙及其保护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才逐渐增多。
然而尽管这些史学著作逐渐增多,但着重探讨城墙问题,将城墙本身作为考察中心的研究成果实不多见,并且大多拘泥于传统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视角。
①放宽视野来看,在建筑史、军事史及政治史等领域中,将城墙、筑城活动和城墙文化作为关注点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关于城墙史的问题意识也不一样,本文的主旨是将这些成果相互参证,取长补短,希望能对以后的城墙史研究有所帮助。
一、从考古学、建筑史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墙史的研究从考古学、建筑史的角度开展的城墙史研究,一般都利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
受资料来源的限制,这方面的城墙史研究多集中于唐代以前,而宋元以后的成果略显缺乏。
②这方面的城墙史研究专著较为稀缺。
张奴寰的《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通过介绍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典型城池,描述了中国古代城池的的开展脉络;对城墙、城门、城市布局等中国古代城市的各个方面作了简要介绍。
中国古城墙的演变:将防御演绎到极致发现中国知识地图2018-01-30 20:04:22中华门瓮城藏兵洞。
作于发现中国()正如罗马帝国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城墙历史也不是一撮而就的,它经历了五六千年的演变,终于形成了现今的体系。
本文试图从建筑学的角度,利用三维软件建模,全方位展现中国城墙演变史。
一、中国古城墙起源于巫山“大溪文化”之环壕现代的考古证实,中国城墙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时期,是由环壕演变而来的防御工程。
“大溪文化”区域大溪文化因重庆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都较发达。
大多数先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生产,这给了城池发展提供一个必要条件,即大多数人长期稳定定居一处,有必要且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来从事建设。
古代定居示意图古人一般会选择平原或者低矮的丘岗台地上建城,如图,我们以最典型的平原建城为例,从建筑角度,分析城墙的演变。
在图中,左侧是经过平整的平原,右侧是定居后的格局。
在这里,我们把房屋、水井、陶窑和其它生活设施简化,统一用小屋替代,以便更直观了解环壕的格局。
定居点最早的环壕视图定居以后,为了防御野兽袭击,同时也便于排水,古人在定居点周围一圈挖出环壕,如图,左侧是理想化的环壕。
由于挖沟挖出大量掘土,而这些土又无法轻易运出,于是古人直接就近堆于壕沟内侧。
这样既省时省力,又加高加强了壕沟内侧,提高环壕的防御性能。
如图,右侧是壕沟内侧加高的环壕,下图是壕沟剖视图。
古代环壕剖视图近年来的考古也证实了这个推测,很多遗址壕沟内侧比外侧高一米以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壕越做越大,单纯的挖土、堆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如图,由于是堆土,土坡角度不能太大。
即使挖几倍的土方,由于几何关系,内侧高度也不会成比例提高,这时人们开始摸索新的工艺来筑城。
二、北方版筑夯土墙,南方从土坯到砖石抗击火器在山东章丘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4000年前的版筑墙体。
版筑是古代修建土制墙体的常用技术,在两边固定木板,将土倒入填满,用杵捣坚实,成为墙体。
西安城墙调研报告调研背景西安城墙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具有完整城垣、城门、护城河和基座的城市防御工事。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安城墙的传承情况和保护现状,我们对西安城墙进行了调研。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
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并与一些当地居民进行采访,以获取更真实的信息。
文献研究主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城墙修建和保护的规划文件等。
调研结果城墙的保护情况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西安城墙整体保护相对较好。
城墙上的燕尾墙、卷云门、吊桥等建筑物基本上保持原貌,并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和维护。
部分城墙保护区域很干净整洁,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负责清理,游客参观时也需佩戴塑料袋套鞋。
然而,也有少数地方出现了一些老化、倒塌和缺损的现象。
城墙的传承情况西安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文化传承方面,西安城墙通过维修和保护,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弘扬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其重要性。
许多当地居民也积极参与到城墙的保护和传承中,通过演出、展览、讲座等方式推广城墙文化。
城墙的旅游价值西安城墙作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步行、骑行或乘坐环城电动车沿着城墙进行参观,感受古代城市的宏伟和壮丽。
城墙周边也建设了一些特色小吃和纪念品店,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
保护问题和建议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城墙保护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导致城墙的老化和倒塌现象。
其次,城墙周边的商业化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商业化可能会破坏城墙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氛围。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加大城墙的保护力度,加强维修和监管工作,并制定更加严格的保护规定,合理规划周边的商业布局。
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西安城墙的保护和传承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西安城墙不仅是一道城市的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们希望通过保护和传承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西安城墙的价值,并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城市城墙史研究综述成一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l00732)中国史动态2007年第1期无论是城市史研究还是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都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到城墙的问题,如对中国古代城乡差别的研究、城市起源的研究、宋代城市扩展的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模的研究等等。
但是就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中国古代城墙史的研究无论是著作还是论文数量都相对较少,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墙起源的研究国内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城墙起源于原来聚落周围挖掘的壕沟,主要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如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钱耀鹏:《略论史前时期的环壕聚落》,载《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杜瑜:《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史研究11985年第l期)。
但是自美国城市建筑史和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中提出“城墙最初的用途很可能是宗教性质的,为了标明圣界(temenos)的范围,或是为了避邪,而不是防御敌人”之后,国内外有些学者也认为中国古代城墙的起源可能与宗教有关。
如l97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鲍尔惠特利(Paul Wheatley)在《四方之极》(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Chica90,1971)这部书中提出,早期中国城市的起源不是市场、城堡,而是在礼仪中心的基础上最先兴起的。
再如段渝《巴蜀古代城市的起源、结构和网络体系》(《历史研究》l993年第l期)认为四川广汉三星堆古城的形制根本不可能适用于战争防御,同时从当地地形来看,城墙也难以起到防洪堤坝的作用,因此他认为三星堆城墙是具有宗教礼仪性质和神权象征性的建筑。
中国古代城墙保护研究综述作者:董勇军王英泽邢燕燕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9期【摘要】文章对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城墙保护研究的文章进行了综述:第一,阐述对古代城墙保护的意义;第二,古城墙保护的现状;第三,关于古代城墙的保护措施与开发利用。
同时,指出中国古代城墙保护研究中的欠缺。
【关键词】城墙;保护近年来各地区各时代的城墙都遭到或多或少的破坏,因此,政府和文物界呼吁人们要保护古城墙,同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对于西安、南京、平遥等古城墙的保护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对于中国古代城墙保护的论文相对较少,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代城墙保护的意义林春先生的《论南京城墙的保护》(《江苏地方志》2006年第三期)一文中,作者在叙述南京城墙建设的过程中,最终概括了城墙的三大特点为:一是打破城墙建造史上方形或矩形的规矩,而是依山傍水,“控岗拢之脊,扼江湖之险”,成为大规则的多边形;二是南京城墙的城砖大多数有文字,即“砖铭文”,它传递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三是“高监甲于海内”,把南京城墙与北京、西安、巴黎等地城墙比较,证明它是群城之冠。
作者还指出南京城墙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南京市一份独特的具有重要文物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资源;南京城墙还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昭示后人居安思危、莫忘国耻;南京城墙也是接待内外宾的重要窗口。
作者充分说明了南京城墙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此外,在朱明松先生的《扬州唐子城城墙遗址的保护现状与思考》(《文物保护》2003年)一文中,作者纵观了扬州自春秋战国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历经汉、六朝、隋、唐,明清至今的2400多年的发展历史,指出扬州唐子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考古界和国家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
1996年,国务院指定公布扬州城遗址(隋—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在文中充分肯定了扬州唐子城城墙的重要历史地位和重大价值。
家乡的古城墙见证历史沧桑家乡有一道古老而壮丽的城墙,它像一条巨龙蜿蜒穿越整个城市,静默地诉说着家乡的历史沧桑。
每当我走在城墙上,眺望着四周的景色,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家乡的丰厚底蕴和多姿面貌。
城墙建于明代,通体采用青石砌筑而成,高大而坚实。
以前,城墙起到了防御的作用,守卫着整个城市的安全。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城墙的防御功能不再被需要,而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首先,让我们站在城墙上眺望远方。
从城墙上俯瞰,家乡的古城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
繁华的街道、错综复杂的胡同、古老的建筑,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城市画卷。
古城墙在这个画卷中起到了独特的点睛之笔,为整个城市增添了一抹古朴而高贵的气息。
城墙为家乡注入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在城墙上,我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城门和瞭望塔。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见证了家乡的繁华与沧桑、兴衰与复兴。
它们曾经是古代贸易的重要通道,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军事防御的堡垒。
每一座城门都承载着家乡人民的希望和憧憬,它们见证了过去的辉煌,也迎接着未来的挑战。
城墙的存在也让我想起了家乡曾经发生的故事。
在城墙下,老一辈的人们聚在一起讲述着关于战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故事。
他们用淳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让我了解到,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洗礼和艰辛付出。
城墙见证了这一切,也见证了家乡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此外,城墙也是一座文化的瑰宝。
在城墙的内外,分布着许多古老而精致的庙宇、园林和艺术馆。
这些文化遗址和艺术品丰富了家乡的文化底蕴,展示了家乡的独特之处。
城墙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家乡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家乡的古城墙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们的骄傲。
它不仅仅是一道景点,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部家乡的百科全书。
每一次走在城墙上,我都能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这让我更加热爱家乡,更加自豪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美丽和灿烂。
在未来,我希望家乡的古城墙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明城墙详细介绍第一篇:明城墙详细介绍明西安城墙导游词首先我们参观的是有壮阔气势的明城墙。
我们眼前的城墙是明时的。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如江山永固,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
”于是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诏修城开始动工,历时8年完工,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4分之1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了今天的城墙。
现在我们看到的城墙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周长13.79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
是一个功能设计周密,形制宏伟的军事防御设施。
下来我给大家分别将城墙各部分的建筑构造既城防作用一一作以介绍:首先我们看见的是护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止敌人进攻的第一道防线。
横跨护城河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我们眼前的的吊桥。
吊桥在过去由守护城门士兵掌管,他们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定时升降。
一旦有战事来临,吊桥就被高高生起,整个城市就成为一个封闭的战斗堡垒。
刚才有朋友问在那里控制吊桥,这也就是我们下面要来参观的城门,上面是闸楼,即控制吊桥升降之处。
城门是防御设施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现在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城门,来了解城墙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
事实上完善的城门是由闸楼、箭楼、正楼组成。
我们看到的最外面的就是有闸楼,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吊桥的升降,并且也具有夜间打更的作用。
闸楼是两层悬山式结构,虽然形式十分简洁,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是城市的二道防线。
前面能看到的那座建筑是箭楼。
箭楼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个扇型的攻击面,士兵可凭窗居高临下杀伤敌人。
在闸楼与箭楼之间,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间,我们叫做瓮城。
它的作用在于如果敌人攻入城门后,进入瓮城,这时会受到瓮城上4面居高临下的攻击,犹如瓮中捉鳖。
我们所能看见对面的建筑是正楼,正楼是城墙最里层的建筑。
正楼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式,是主将战时坐镇指挥守城的指挥所。
高大的城门,城门是敌我双方交战的薄弱环节,也是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
明代修筑城墙时,十分重视城门的防御功能。
城墙调研报告(共3篇)城墙调研报告(共3篇)第1篇明城墙遗址公园调研报告应急避难场所调研报告21117陈未21118袁永健前言伴随着现在全球气候的变化,灾难和我们每个人的距离并不是遥不可及,无论是印尼海啸,还是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抑或是日本8.8级特大地震,丧命于其中的人数不胜数,在这巨大的灾难背后,有多少双亲人的眼睛在伤心的流着那不可名状的眼泪,有多少家庭因为灾难支离破碎,父母失子心切,夫妻阴阳相隔,又有多少个无辜的生命被灾难的魔爪无情的带走,在每一次灾难来临的时候,都会给人类带来无比沉重的损失.付出惨痛的代价。
在无情的灾难的面前,生命的弱小和脆弱,是你们无法想象的,冷酷无情的灾难一次又一次的向我们传达着一次又一次的噩耗,面对这样巨大的灾难,你,我,或者他,甚至全人类都束手无策但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仅仅是让这样的损失降到最低。
这就是本次报告的初衷,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三维一体的中心,又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我们怎样去保护我们的家园,怎样让这五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继续流传下去,让我们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全人类的文明在面对可怕的灾难的时候,并不会让悲剧在我们的家园上演,由此,便是应急避难场所的由来。
编者应急避难场所之一明城墙遗址公园历史上明城墙全长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__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__城的标志。
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到城墙,那着实应该说说城墙的由来,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
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
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
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
浅谈中国古代城墙的建筑构造与发展作者:唐柯王玮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4期摘要:城墙作为历史的无声见证者,是丰富多彩的古老社会的记忆,是绚丽多姿的古老文化的符号,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带有特殊的军事战争意义和审美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结构的分析,探究城墙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发展。
城墙的构造依附城市,因城市的不同而各异。
城墙的演变与发展见证了古中国的兴衰蜕变。
关键词:中国城墙;功能构造;建筑结构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1 起源传说在上古时代,神农帝、黄帝就开始在城市周围修建障碍性建筑。
根据记载,城墙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殷商朝代。
在那个时候的农耕社会,人们为了应付外来战争和山间野兽,使用泥土、黄沙、砖块和木头等常见的材料,在自己生活的地域周围建造障碍性建筑物,许多豪门府邸同样建造了院墙。
这些建筑在起到保护安全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合理有效地划分生活功能区域。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说,用石墙壁、城楼等围绕着的城市,已经成了部落或者联盟中心,墙壁并非无敌,而它们的城楼早已耸入文明时代。
正如其所说,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奴隶社会的不断进化,使一定区域内的物产增加,人们便把家园围住,形成生活与防卫一体的“城堡”,成为早期的“城邦”。
人们从流动的狩猎生活转向农业活动,有了居住的地域。
但要想安居乐业,必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
于是在山沟险峻的启发下,人们渐渐懂得要在自己的居住范围建起保护设施,截断野兽的路径和袭击,这便是简陋的保卫防御系统。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多建有此种防御系统。
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迹上就发掘出了一条围绕在居住区域外部的护卫沟渠,在内蒙古赤峰市东八家石城遗址周围也留存了一段天然石筑墙壁。
这些实例都表明了古代的防御系统不具备很大的军事目的,其重点是防御野兽蛇虫。
而早期保卫防御系统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通常在平原或河谷地区安家建业,其地域形势决定了大部分都水源充足,以至于有时会遭遇洪水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