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与古城墙
- 格式:doc
- 大小:253.04 KB
- 文档页数:8
西安古城墙的介绍
西安古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位于西安市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
在明代,西安城墙曾有九门,现存城门四座:东朝阳门、西安定门、南广仁门、北广仁门。
其中东朝阳门和西安定门是明代建的。
西安古城墙历史悠久,始建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046年),据史料记载,它是“周穆王八骏”之一——“西巡观国之墙”。
也就是古代天子巡狩所至的地方。
它最早始建于西周时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西巡”次数增加到九次,每次都用一座城门来命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了第一座城市——咸阳城(也称渭城)。
咸阳城里又有两座城门:东面为通济门、南面为通津门、北面为广运门。
秦始皇东巡时,曾在咸阳城外的渭河北岸筑起一座宏伟的城市——长安城(今西安市区)。
从此,咸阳和长安城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著名城市。
后来又修建了长安南城门和北城门,形成了西安特有的两座城门:南城门叫永宁门、北城门叫安定门。
—— 1 —1 —。
西安城墙的历史知识点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城墙之一。
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市中心,是一座修建于明代的古城墙。
西安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西安城墙最初建于明朝,当时的西安是明朝的都城,城墙的建造是为了保护城市免受外敌的侵袭。
城墙的修建工程历时多年才完成,采用了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工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西安城墙的总长约为14公里,墙体高度约为12米,顶部平坦宽敞,可以供人行走和观光。
城墙由四座城门和四座角楼组成,城门分别是南门、北门、东门和西门,角楼则分别位于城墙的四个角落。
城墙上还设有数十个箭楼和瞭望台,用于巡视和防御。
西安城墙的建造是经过精心计划和设计的,它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是一座独特的观光景点。
城墙上建有多个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西安市区的美景。
尤其是在夜晚,城墙上的灯光璀璨,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除了观光之外,西安城墙还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
城墙上修建有道路和自行车道,游客可以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在城墙上游览。
这种独特的交通方式成为了西安城墙的一大特色,也给游客带来了很多乐趣。
西安城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不容忽视。
它见证了西安这座古城的兴衰和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敬意。
在城墙上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文物和标志性建筑,如钟楼、鼓楼等,它们都是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西安城墙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城墙,它不仅是西安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
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观光的角度来看,西安城墙都是值得一游的景点。
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可以在城墙上感受到古代城市的繁华和历史的厚重。
城墙历史讲解城墙是古代城市防御的重要构筑物,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从城墙的起源、发展以及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城墙的起源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城市建设。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免受野兽和敌人的侵害,开始修建简单的栅栏和土堆,作为最初的防护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防御需要更加强大的建筑物来抵御敌人的攻击,于是城墙应运而生。
二、城墙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的形式逐渐演变。
最早的城墙是由土石和木材构成的,这种城墙虽然简单,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防御功能。
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城墙的建造材料逐渐改为砖石和石块,使城墙更加坚固。
同时,城墙的高度也逐渐增加,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射击敌人。
城墙的外部还常常设置护城河或护城壕,增加了城墙的防御能力。
三、城墙的作用城墙作为城市的外围防御设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城墙可以有效地阻挡敌人的进攻,保护城市的安全。
城墙高大坚固,敌人很难攀爬或破坏,从而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侵入。
其次,城墙可以提供一定的观察和射击位置,使城内的守军可以迅速发现敌人的动态,并进行有效的反击。
此外,城墙还能够起到分割城市内外的功能,确保城市内部的安全。
城墙还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展示城市的繁荣和实力。
总结起来,城墙是古代城市的重要防御设施,具有防御敌人、观察敌情和保护城市安全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的形式和功能逐渐发展完善,成为古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现代城市的防御手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墙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人们回顾历史、了解古代城市文明的窗口。
漫步在西安古城墙上感受历史的厚重漫天飞雪,掩映着古老的城墙。
西安古城墙,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墙之一,见证了千年的历史沧桑。
每一块砖瓦,每一段城墙,都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
如今,我有幸来到西安,漫步在这座古老的城墙上,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漫步在古城墙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壮观的城墙外貌。
城墙高达12米,周长约14公里,四面森严堡垒,巍峨宏伟。
城墙外层用青砖砌成,内部填以厚重的黄土,由此形成了古城墙独特的质感和色彩。
在北方的严寒冬日里,雪花飘落在城墙上,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给整个城市增添了几分静谧和神秘。
踏上古城墙,沿着城墙的小道向前行走,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回到了古代。
城墙上建有多个观景点,可以远眺整个市区的景色。
站在城墙上,远眺布满现代高楼的城市,与此同时感受着城墙古朴的氛围,这种反差让人感慨万千。
城墙外的街道繁忙喧嚣,而城墙内却是一片宁静,仿佛有着无穷的历史故事在耐心地讲述着。
漫步在城墙上,不仅可以享受美景,还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沉淀。
在城墙上,随处可见古代军事设施和城楼。
箭楼、烽火台、角楼等构筑物,为城墙增添了几分威严和庄重。
这些设施曾经是古代城市的守卫者,保护着城市的安全。
如今,它们成为了古城墙的瑰宝,让人们对古代的战争和防御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除了城墙上的建筑物,我还在城墙上发现了一些历史遗迹。
在某一个角落,有一段残破的墙壁,上面刻满了字迹。
经过专业人员的解读,我得知这是古代士兵的涂鸦,他们用简单的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心中的所思所想。
这些涂鸦虽然有些模糊,却让我仿佛听到了古代士兵的低语,感受到了他们的情感和坚守。
在行走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一位老人。
他身穿古装,手持一把沉甸甸的长剑,仿佛是穿越时空而来的古代战士。
他告诉我,他是一个专业的演员,每天都会来到古城墙上,为游客们展示古代战士的英勇和风采。
他的摄影作品在网上广为流传,成为西安古城墙的一张名片。
通过和他的交流,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古城墙给人们带来的文化魅力和历史的艺术。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1. 西安城墙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
平面呈长方形,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
城墙外有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
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
城门上建有城楼、箭楼、闸楼、巍峨凌空,气势宏伟。
城楼与箭楼之间有瓮城。
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
这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现已将城墙辟为环城公园。
2. 南京城墙江苏省南京市古城墙,始建于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
城墙内侧周长33公里,现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宽8-12米,砖石结构。
有13座城门,现存4座。
城墙与水道相通处设有水门、水闸或涵洞。
城墙上建有垛口13616个,但部分地段有破损。
南京城墙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尤其是中华门(聚宝门),为世界之冠。
3. 荆州城墙湖北省荆州市古城墙,据传为三国时关羽守荆州时所筑。
原为土城墙,南宋改建为砖墙。
现城墙为清顺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
城墙整体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高8.83米,底部宽10米,周长11.3公里,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
底部为大条石、糯米石灰浆灌缝堆砌而成,城墙、城门、堞垛等,现在都保存较好,古色古香,呈游龙之势。
荆州护城河,又称水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线,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
4. 襄阳城墙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县的古城墙,原城墙在元末被毁,现城墙为明初重建,略呈正方形。
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
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各建城楼一座。
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
国宝之城西安城墙的世界遗产西安城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的存在,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城市防御设施,它不仅是西汉时期的历史遗迹,也是全球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西安城墙作为一座国宝级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是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的象征。
西安城墙的建设始于公元前194年,那时的西安还是秦王朝的首都咸阳。
秦朝的崩溃后,新兴的汉朝迁都至长安(今西安),同时开始修建城墙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原始的城墙只有14.4公里长,其后的历史时期中城墙经历了多次的修建和扩展。
现在的城墙周长为13.7公里,高约12米,宽约15-18米。
城墙的外貌如同一道巨大的屏障,巍峨壮观。
我们可以从城墙上俯瞰整个西安市区的美景,感受到城市的秀美风采。
西安城墙的建设工艺和设计堪称一绝。
整个城墙由砖石和夯土构成,内外面用夯土铺砌,中间填充砖石,同时城墙的四面都有护城河,有效地巩固了城墙的防御力。
城墙上有98个角楼和望楼,这些楼台的设计更是巧妙,既增加了城墙的防御力,又使城墙更加美观。
西安城墙的修建是当时国家重大工程,历时数十年方才完成。
这座城墙见证了西安这座古老城市的兴衰沧桑,同时也凝聚了当时人们对家园的热爱和追求。
在历史上,西安曾多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城墙的存在则是这座城市长久繁荣的体现。
如今,西安城墙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追逐的热点之一。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人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亲身体验这一国宝级的古建筑。
城墙上设有多处入口和博物馆,游客可以顺着城墙漫步欣赏古城风貌,感受历史的沧桑。
此外,城墙上还有一条环城公路,供游客骑行。
无论是步行还是骑行,城墙上的体验成为了人们来到西安不可错过的活动之一。
西安城墙的保护和维修工作也备受关注。
作为世界遗产,保护城墙的完整性显得尤为重要。
西安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对城墙进行定期的检测和修复。
同时,在城墙上设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以规范游客的行为,保护这一文化瑰宝。
墙的古汉语说法
1. 垣:这是古代常用的表示墙的词语。
如《诗经·小雅·鸿雁》中的“鸿雁于飞,集于中垣”。
2. 壁:除了表示墙壁,还可以指代营垒。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王军壁垓下”。
3. 墉:这个字常用于表示城墙。
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中的“堕郈,入于邾瑕。
堕费,郈、费皆叛”,其中“郈”和“费”都是鲁国的城池。
4. 堵:既可以表示墙壁,也可以指土墙。
如《说文解字》中对“堵”的解释为“堵,垣也”。
5. 啬:本意为农夫,也可以指代墙壁。
如《礼记·郊特牲》中的“啬夫承命以告于天子”。
6. 墙仞:“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约为七尺或八尺,“墙仞”则表示高墙。
如《论语·子张》中的“夫子之墙数仞”。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说法,古代汉语中还有很多其他表达墙的词语,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
河南省郑州古城墙的建造及其意义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郑州古城墙是郑州历史文化中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郑州古城墙的建造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介绍郑州古城墙的建造及其历史意义。
一、郑州古城墙的建造郑州古城墙的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左右。
当时,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中原地区的统治,下令修建了郑州城的城墙。
城墙共分为东西南北四段,长12.7公里,高6米,宽4.6米。
城墙由青石、夯土和黄土夯筑而成,城门设置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城门口还设有箭楼和栅栏门,保卫城门的守卫可以随时放倒攻击城门的敌人。
从公元5世纪至公元10世纪,郑州城的城墙屡遭攻打。
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经攻破郑州古城墙。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州城的城墙一直在不断地扩建和加固。
到了明清时期,郑州城的城墙已经扩建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城墙的总长度已达36公里,高12米,宽近10米。
城墙坐落在黄河北岸,围绕着老城区,成为了郑州城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二、郑州古城墙的历史意义郑州古城墙是中原地区最著名的古城墙之一,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韵味。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城墙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作为古代中国城市的防御工事,城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现代城市的城墙高楼大厦。
郑州城的城墙不仅修建了1200多年,还采取了多种技艺结合的方式,是中国城墙修建的代表之一。
其次,郑州古城墙是中国城墙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城墙上的烽火台、箭楼、守卫洞、守卫房等遗址都是城墙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了解古代防御工事的最好途径之一。
在城墙遗址内可以看到当时的兵器和城墙部件,了解古代防御体系的组成结构,还可以通过文物重点展览品看到古代郑州城的城市规划图和历史文化的变迁。
再次,郑州古城墙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郑州古城墙承载了郑州历史文化的沧桑与变迁,是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城墙遗址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文化气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追溯汉唐历史文化,发现西安城墙的壮丽之处西安城墙,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城墙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它建于两千多年前,历经汉、唐、明、清等朝代,历时千百年,曾经为数代帝王和百姓安家落户,也曾经见证过中华民族伟大的传奇历史。
汉朝的西安城墙,是汉武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游牧部落,在西安城内外建造的城墙,形制呈方形,大小相当,有“内城外城”之分,城墙上条条沟渠,两城相连,被称为“内外城”。
汉唐时期,西安城墙曾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聚集了诸多商贩,成为一座繁华的大都市,期间,西安城墙也因此得到了改善,城墙增厚了,也更加壮观。
西安城墙的历史文化极具特色,它厚重的历史气息,让这座古老的城墙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人们想象出当年丝绸之路上的风采。
西安城墙历经沧桑,它的壮丽与灿烂,见证着千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
今天,西安城墙依然保留着历史文化的痕迹,望去,它是如此壮丽,犹如一条活着的历史,它像一个巨大的巨人,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沉淀。
正是这样的西安城墙,让我们游览西安,深刻感知到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去感受古城的韵味,去发掘古城的记忆,去探索汉唐时期的非凡历史。
西安城墙,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汉唐时期的历史文化,在西安城墙上,可以感受到汉唐文化的灿烂。
西安城墙是汉唐时期的象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它的历史悠久,曾经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也见证着中国历史的伟大复兴。
西安城墙的壮丽,让人们惊叹不已,也让人们追溯汉唐历史文化,开启了一场历史文化的探索之旅。
西安城墙的历史悠久,它的壮丽也让人们惊叹不已,让人们在古城墙上,感受到中国汉唐古代历史文化的韵味,去追溯中国汉唐历史文化的伟大荣耀。
西安城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从中发现更多的西安城墙的壮丽之处。
西安明城墙简介和历史文化明朝洪武年间(1370年),为了加强西安城的防御,当时的皇帝朱元璋下令在原有唐城墙的基础上加固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西安古城墙。
总长约14公里,高约12米,宽约15米,城墙平面呈长方形,周围设有护城河,城墙四角和门楼处设有角楼和箭楼,用于防止攀爬和进攻。
明城墙的建造采用砖石结合的夯土墙体,使用了大量的黄土和稻草等材料制成的土坯,墙体强度和耐久性都得到了提高。
城墙上设置了众多的箭孔和射洞,可以有效地防御攻城的敌人。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防御敌人,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城内的安全和秩序,城门和城隍祠则诠释了这一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城墙没有受到过太多的破坏,经过了几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城墙系统。
如今的西安明城墙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了,它见证了西安几百年的历史和文化。
二、西安明城墙的文化价值西安明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工事中的重要代表,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体现了明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的高度水平。
城墙上保存有大量的古代城墙名人墨宝和诗文碑刻,反应了历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状况。
它还是我国古代军事学的重要研究资料,反映了中国军事史的发展和防御体系的演变。
由于西安明城墙的独特文化价值,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安城市的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张,古城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西安明城墙的文化和历史遗产,西安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严格管控城墙周边用地、保护城墙文物和保持城墙原貌等。
市政府还新建了多个城墙广场和城墙文化展览馆,通过展示文物和历史照片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了西安明城墙的历史文化。
西安明城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城墙周边还建立了一系列的旅游景点和商业区,如南门广场、北广场、兵马俑博物馆、钟楼、鼓楼等。
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自古以来就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而西安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外围防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不衰,承载了许多历史沿革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文物保护和人文价值方面展开探析。
一、历史沿革西安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当时的城墙结构还不成形,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城墙逐渐完善,兼容并蓄了多种建筑风格,如唐代的古典风格、元代的民族风格等。
西安城墙在中国的城墙史上,无疑是一座具有长远历史和独特成就的城墙,至今步入七百年历程。
明朝时期,万历年间,汤显祖曾任陕西都察院观察刑狱,他亲眼目睹了长安城的废墟,写下了那首感人肺腑的《牡丹亭序》,留下了如下名句:“城中多少曾为赵客忆吴刚,乱石崩云,惊涛拍岸,雁阵惊寒,鸟飞不过”。
二、文物保护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古代城墙之一,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主要加固砖墙裂缝、消除污渍等问题,同时进行了城墙表面清洗、砖雕修复和文物亮化等工作。
这次修缮完美地保护了长安城墙的原貌,维持了古代建筑风貌,让人们看到了西安城墙的传世之美。
三、人文价值西安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厚的人文价值。
西安城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是城市建设的代表之一,而且也是中华文明历史的传承者。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长安城都是文化中心,每一次文化盛期都显现出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格和文化特色。
长安城作为中华文化史上最为长久的一个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积淀,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辉煌纪元。
可以说,西安城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之精华。
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墙,西安城墙不仅彰显着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也见证着世间剪不断的毋庸置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结语随着现代的发展,历史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古老的建筑和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保护。
西安古城墙历史与文化调查报告调查人:王子博一.前言西安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区,是明朝初年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
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补,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周长13.75公里,是中世纪后期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
1961年,西安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二.主体1.历史简介今天西安城垣修筑始于明初。
唐朝末年迁都至洛阳后,原来的都城唐长安城也被拆毁了大半。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
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
并诏令西安府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朴英修整西安城,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始兴建西安城墙。
城墙修建时,西、南两面在原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增修加长而成,东墙和北墙进行了新建。
整个建设历时八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基本完工。
此后隆庆二年(1568年),在墙顶和外壁面砌造了青砖。
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陕西巡抚孙传庭为防备李自成进攻,修建了四门的“瓮城”。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克西安,次年(1644年)在此称帝,国号大顺。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对西安城墙进行过十二次补修。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工程,将包墙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道等,大大增强了西安城的防御能力。
2.城墙构建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
修好的西安城墙,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1米,北墙长3241米,周长13.75公里,形制是一个长方形,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
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
城门有四: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
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
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西安城墙的介绍西安城墙的介绍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西安城墙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城墙介绍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
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
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
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
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
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
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
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
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
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
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
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
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
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
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
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
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
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
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
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四周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城河,正对城门处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
西安城墙的历史典故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墙之一。
这座城墙承载了西安这座古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历史见证和珍贵的国宝。
在这座城墙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值得一提的典故。
在300多年前的清朝时期,西安城墙曾经面临一场惨烈的攻防战。
当时,西安城由明代时期建造的旧城和清代时期苏杭城的新城组成,城墙高达12米,厚达18米,周长13.74公里,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雄伟壮观的城墙之一。
而在清兵入侵时,西安城墙成功地阻挡了敌军的进攻。
当时,清兵大将葛尔丹曾经下令开挖隧道以越过西安城墙,但是由于西安工匠采用了高超的防护措施,使得挖掘隧道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据传,当时的西安城墙防护力度之高,让当时的清皇太后看到后,感叹到“这是中国最坚固的城!”在现代,随着西安的发展,城市规模与人口不断扩大。
但是,西安的城墙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被保护得十分完好。
据统计,现在的西安城墙仍有98%以上是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原始构造和砖石材料,既有着古老的文化内涵,又体现了人类工程学发展的历程。
因此,西安城墙也成为了世界上罕见的能够代表中华文明史的建筑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城墙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国家的固若金汤、称霸四方,象征着人民的祖国脊梁和防范外敌的军事力量。
因此,古代的大都市都修建了城墙,这些城墙也成为了我们了解古文明的重要窗口。
而在西安城墙的历史中,也留下了许多趣闻和典故。
例如,在西安城墙南门的墙壁上,有一块略带凸出的石头,叫做“龙门敲”。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李元吉的大臣,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穿过南门城墙,名叫“陇海公路”。
这条公路修建得十分平整,车马行驶非常顺畅。
为了防止马车夜间行驶时撞到城门,李元吉特意在城门上安装了这块“龙门敲”,让夜间行驶的马车撞上这块石头时发出“叮叮”声,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在西安的城门和城墙上,还有许多秘密通道和洞穴,其中有一个被称为“花甲洞”的地下战争避难所。
西安古城墙简介历史西安古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军事建筑遗迹,与北京慈宁宫一道,堪称中华文明古都的象征之一。
西安古城墙的建筑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城墙的典范,它以外围城墙和内部环状城墙的形式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西安明代的古城墙建于1370年,当时的城墙长达12公里,宽达16米,共有中轴线和4条环形城墙组成,外围城墙有12道城门和17座城楼。
长久以来,西安古城墙保护了西安陕西几千年的安 className 了。
西安古城墙文化在西安及其它地方均有较深的影响。
西安古城墙景观也吸引了众多游客。
表面上,大家可以观赏西安古城墙绚丽多彩的画面,但是城墙文化所反映出来的更为庞大的文化,以及它所反映的历史、语言、民族心态和文化精神,都让人深思。
西安古城墙在2009年被十国文化遗产列入国家文化保护名录,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恢复工作,并进行了科学管理和维护。
同时,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西安政府以合理规划为基础,对城墙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满足市民不断变化的需求。
市政府将把西安城墙建成一个交流可以融入当代文化的大环境。
经过几百年的历练,西安古城墙有着典型的特点,木制的城门广受好评,还有城墙上屹立的城楼林立,可以俯瞰繁花似锦的紫禁城庭院。
城墙所反映出来的古代教育、建筑、国防、工程、文化和技术等方面,都是大家熟知的。
西安古城墙是从古至今都没有过任何中断的古代考古遗物,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川城墙到元代的西安城墙,经过1200多年的变迁,仍将经典文明文化保存了下来,是国家文化遗产的代言人。
古城墙简介
古城墙是指古代城市中所建造的守城墙,是我国传统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城墙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提供防御,保护城市的安全。
同时,古城墙也是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
古城墙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夯土墙、石墙、砖墙等。
其中,石墙和砖墙是比较常见的形式,其建造工艺和技术也非常精湛。
古城墙通常由城门、城楼、角楼、城墙和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中城门和城楼是古城墙比较显著的建筑形式,有着重要的防御和文化意义。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古城墙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很多城市都在保护和修复古城墙,以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同时,古城墙也成为了城市旅游的重要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古文字与古城墙古文字里与城墙有关的字,据我考证,至少有以下几种:囗;土;厂;石;宀;冂;阜。
下面我分门别类的作简要分析,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一、囗字表示城墙。
现代的字书一般把口字分为两类,较小的口读作kǒu,解释为人说话、吃喝的器官;较大的囗读作guó和wéi,是國和圍的初字。
我之所谓表示城墙的乃是后者,四四方方,与那一圈古城墙极为形似。
但在实际书写方面,表示城墙的囗字往往写的就很小,无法从大小上来分辨其意义。
比如國和圍,它们的异体字又写作“或”和“韋”,里面的口字就很小,但仍然是城墙的意思。
古文或,从口从戈。
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
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古文韋,从口从二止。
“口为城邑,止表足迹,会巡逻护卫于城邑四周之意,为卫之初文。
”不过这里所说的“城邑四周”不妥,应为城墙之上。
此字从大从口,尚不知何义。
古文大字常表示正面之人,下面口字似为城墙。
人在城墙之上才是御敌之正道,若在“城邑四周”御敌,那还筑城墙作甚?此字比上面的字多了一个殳字,殳即古文投字。
下从手,上面是抛物线和投掷的石头之类。
目标应是城上之人。
此字可证人(大)应该是在城墙(口)之上的。
古文众,其实古文众字上边从日从血从目从罒甚至从不知名堂的部首很多很多,从口只是其中之一。
但我以为这里的口字也应该是城墙的意思。
敌寇来犯,是不是全城人众都要上城去战斗?“我们万众一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下面的古文字与此有关。
古文幃字。
《说文》囊也。
从巾韋声。
许氏说解不当。
此字为合体字。
右边是韋字,是卫城之义;左边上口下巾,是进城之义。
我在后面将说明巾与进城的关系。
一伙人要进城,另一伙人不让进城。
这就是这个合体字的意义。
古文旋,从旗从口从止。
口为城墙,止有行义,旗子的作用,乃以旗致众,此应为学界共识。
我以为旗与齐音同义也应相近,把人聚齐之义。
此字的意义似应为有人挥舞旗子绕城墙奔跑,召集众人上城御敌之义。
古文正,从口从止。
口为城邑,隶变为一,写作。
止有行义,所以正的意义应是进城。
不过古时进城不仅路远而且交通不便,所以如何打探寻找一条正确的进城路径应该是进城乡民们一路上的最大问题。
古文定,从宀从正,宀与城有关,后文我会做专门解读。
《说文》定,安也。
一路奔走惴惴不安,总怕走错了路,现在到了城门口,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定也,安也。
从口从東,未见有解释者。
東为囊橐之类,学界已有共识;至于口字,我以为应是城邑。
运送东西到城里去是这字意义所在。
若要证明之,此字有一异体字,从厂从東从手。
厂乃城墙,与城有关,后文将论及。
古文佂,从口从二止。
有一种见解认为正字应是古文佂的初字,似有不妥。
从古文定字看,到城门后感觉心“安”绝对不是征伐者的心态。
并且一止与二止表意也应有所不同,就像木和林。
《甲骨文字典》:“卜辞中或与正义同,或与之用法有别,如敌方来犯则只用。
”可见此字为佂之古文应无疑义。
此字应为古文佂的异体字,只比佂字多了一个“阜”字。
我在后面将证明阜字表示的是锯齿状城墙(城垛)。
一般进城走城门,此字强调城垛子,不是武力征伐又是什么?古文如,从女从口。
大概是由于不知口字为城邑,学界对此字之解读是五花八门。
口若解作城邑呢,问题就简单了。
此字应为女人进城之义。
中国最古老的字典《尔雅》:如,往也。
“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即是一例。
此字从女从正,也可证明如字前往的地方应该是城邑。
“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蚕妇》说明女人也进城的。
另外如入二字读音甚至是古音和意义都基本相似,恐怕不是偶然的。
古文安。
从宀从女。
这个字按照部首宀字应该安排在下一节。
但它和如字联系太密切了,故放到这里来了,宀,《说文》“交覆深屋也,象形”。
人们见了宀部的字往往都朝房屋的方向考虑,结果让不少字不好解释。
其实房屋也不是一种类型,城墙上的房屋叫城楼,作用就与众不同;城门洞的形状也像房屋,但它确实不是房屋。
安字的上边恰恰就是城门洞。
这可以安字的异体字来证明。
两字分别比安字多了一止一竖。
止有行义,一竖表示行走轨迹。
如果是一般房屋则没必要强调行走义。
从女从冂,冂为城门。
从女从厂,厂为城墙亦有城义。
这两点后文会论及。
《尔雅》安:定也,又止也。
这样,用一路奔波终于进了城的女人来解读安字是不是更合情理呢?古文石。
不少学者都质疑其中的口字:石头是方形的吗?石头有固定形状吗?是的,石头没定型,也不可能是方形的。
但城墙是方形的。
石字的本义应该是城墙。
我在此先简单说一下这个口字,后面专门分析字。
一、宀表示城门或城楼。
古文官,从阜从宀。
古文阜,锯齿状城墙。
官,城墙上的房屋,本义为城楼。
城楼做什么用、作用是观,高瞻可以远瞩,观敌瞭阵以指挥战斗。
所以做这项工作的人自然就是“官”。
古文宦,从宀从臣。
臣,本义是眼睛向下看,如从臣的“臨”字,即表示从高处往下看之义。
这里的臣也是往下看的意思,因为“官”是站在城楼之上的。
需要注意的是,宦现在读作huàn(换),古时是读作guàn(贯)的(《甲骨文字典》八〇五页)这字应该是观的初字。
这样,官,观,宦读音相近,意义相连,恐怕不是巧合吧。
古文向,从宀从口,隶变作“向”。
《说文》向,北出牖也。
从宀从口。
《诗》曰:“塞向墐户”。
向为窗牖,引申为方向、朝向等,这解读似乎至今没人质疑过。
但若把口字看做城墙,那么向就是城楼了。
城楼和一般房屋的窗户指示方向,哪一个更准确?哪一个更便捷?甲骨卜辞中有“在向”“王”“无”祸、“王”“于向无灾”等语。
占卜王在窗户上有无灾祸是否不合情理?王要到城楼上观敌瞭阵指挥战斗,占卜其有无灾祸是不是更合情理呢?古文家,从宀从豕。
豕者,猪也。
人们生活起居的家里没人,只有一头猪(也有两头的),这让多少文字学家伤透了脑筋。
我们变一个思路,如果宀是城楼,如果猪不是养着的而是准备杀了吃的,是否比较和清理呢?从二豕的家,可不一定仅仅是两只猪。
像林、炎,竹、艸、絲之类,那可远不止两个呀。
满屋都是猪,人咋住呀?所以此字解读为家不合理的。
另外被送上城楼的还有羊,此字在甲骨卜辞中数量很多。
《甲骨文字典六〇二》释为“敦”,认为此字在甲骨卜辞中有饗祀、迫近、征伐之义。
这就与本文对家字的分析基本契合了。
把猪羊送到城楼里,自然与抵御迫近、征伐的敌人有关。
大战在即,犒赏全体作战人员也是情理中的事。
“旦日饗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看来老祖宗们的唯物主义不一定比我们现代人差。
古文宜,从宀从肉,肉下一横为砧板。
古文宜的异体字,从俎从肉,一块砧板(俎)放两块肉,两块代表很多块。
此字表示在城楼里分肉的情形。
古文宥,从宀从有。
有,以手持肉也。
此字说明人们已经分肉到手了。
这当然是在城楼里分到的。
为什么必须在城楼里而不是在城下某个地方办这件事呢?仔细想想这也许是有原因的。
一是敌情紧急,大战迫在眉睫;二呢,这也可以有效防止胆小鬼和小混混吃完后溜回家睡大觉,到了城上了还能溜得了吗?当然这只是猜测。
表示城门的宀字,前边已经列举过定、安二字,其实这俩字本来应该是从冂的,只不过后来伪变为宀而已。
二、冂字表示城门。
古文冂(jiǒng)。
由于与古文宀字形似,所以易混淆。
古人为此加一口字和土字,写作冋或坰。
前文已说过口字与城墙有关,后文将说明土也与城墙有关,因城墙是土筑的,城、垛、堞、墉等皆从土。
其实,若表示城门,我以为此字不如其异体字更好一些。
第一,这个冂字不仅容易和古文宀字相混,而且更容易与古文冖(幂的初字)字想混。
比如我所列举的这个古文冂字,在《说文解字第五(下)》里读为古熒切,将其做了高、市、冘、央等字的部首;但在《说文解字第七(下)》却又把此字读作莫狄切,做了冠、冡、冕、冒等字的部首。
慢说古人,即使现代人也照样搞不清。
《古文字诂林》(卷五的五一二页)认为此字和冋字为同一字,但在《古文字类编增订本》(132页),此字却成了“幂”的古字。
第二,之所以说字更好一些,是因为它不仅与古文冖(幂)字字形有别,而且其表意更明确。
中间一横为什么在中间?因为那是城门后的那根大门栓,两端卡在城墙里,具有锁钥的功能。
所以扃字才具有“外闭之关”即锁钥的意义。
所以《说文》解读扃字为“从户,冋声”不确,应为从户从冋,冋亦声。
古文巾,从冂从|。
现在所有的工具书基本都认为这里的古文冂字就是冖,覆盖之义。
巾不是具有覆盖的功能吗。
那中间的|是做什么的?许慎解释为:“所以系也”,也就是用来系那块巾的。
可是天下的巾有用什么东西系着的吗?比如冠,比如冕,比如冒,比如冡,上面都与巾有关,但未见有系着的。
所以我们就有必要考虑考虑另一个冂了,那就是作城门的冂(jiǒng)。
中间的|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以为那是人们进城的轨迹。
此字应该是“进”的初字。
而且一般只做进城讲。
不理解?请往下看。
古文内,从冂从入。
其实这入字也是人们的轨迹。
进城之前,人们目标一致都是进城,所以行走轨迹是一|。
进城以后,人们各有各事,于是各奔东西。
入字一分为二,前边说过,二绝不仅仅是二,而是很多之意。
古文市,从巾从止。
进城以后走到要停止的地方,就到了“市”,市场,集市。
迥:《说文》远也。
从辶(chuò)冋声。
辶表示行走,冋表示声音,远的意义从何而来?许慎不知冋为城门也。
古时城邑很少,要进城是不是要走很远的路?远义由走着进城而来是不是更合情理?所以此字应解为:从辶从冋,冋亦声。
既然是城门,除了允许进入之外,绝对还有不让进的一方面。
比如夜晚关城门之后,比如外敌来犯的时候。
当然这不让进城也与城门冂字有关。
古文不,从一从巾。
上面的一字,窃以为就是城门的大门栓。
门栓一卡,就对所有的人说“不”了。
大多数不字都有这个一字。
有些没有的,则把巾字的|变为曲笔,说明本来很顺畅的进城路径变得不顺畅了。
古文布。
从巾斧声,许慎就是这样来解释布的。
布从巾出,这么严重的逻辑错误竟延续到今天无人怀疑!若将此字解释为从斧从巾则可名正言顺:以武力对付来犯之敌。
这是全城百姓共同对敌人说“不”。
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对自己说不的情形,但不让进城包括武力抵御来犯之敌则应该是所有说不情形之中的“最大公约数”。
以上几个例子似显单薄,若要找更充分等有利的论证,请参看拙文《进城与不许进城》。
四、登城的阶梯——石古文石,从口从厂。
我在前边分析口字时就指出石字里的口字是城墙。
这里我再分析厂字也是城墙,只不过是与上下城墙有关的城墙。
石字里的那一斜笔,或有或无,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窃以为,那应该是上下城墙的阶梯。
古文仄。
《说文》:“仄,侧倾也。
从人在厂下”。
许慎认为,厂是山崖下洞穴之类,人居其中则会直不起腰,向一侧倾斜。
但是,山崖下洞穴都低矮得让人直不起腰吗?即使直不起腰,也只能侧倾不能前倾吗?许说明显不合情理。
窃以为,侧倾,应该说的是上下城墙跌落的情形。
城墙的台阶像字那一斜笔,是靠着城墙倾斜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