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全解
- 格式:ppt
- 大小:874.00 KB
- 文档页数:22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后张法可分为有粘结后张法和无粘结后张法一,有粘结后张法:有粘结后张法预应力的主要施工工序为:浇筑好混凝土构件,并在构件中预留孔道,待混凝土达到预期强度后(一般不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的75%),将预应力钢筋穿人孔道;利用构件本身作为受力台座进行张拉(一端锚固一端张拉或两端同时张拉),在张拉预应力钢筋的同时,使混凝土受到预压。
张拉完成后,在张拉端用锚具将预应力筋锚住;最后在孔道内灌浆使预应力钢筋和混凝土构成一个整体,形成有粘结后张法预应力结构(图4-37).有粘结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不需要专门台座,便于在现场制作大型构件,适用于配直线及曲线预应力钢筋的构件。
但其施工工艺较复杂、锚具消耗量大、成本较高。
图4—37 有粘结后张法工艺流程l—混凝土构件;2-预留孔道;3-预应力筋;4—张拉千斤顶;5—锚具预应力控制在预应力混凝土在施工中引起预应力损失的原因很多,产生的时间也先后不一。
在进行预应力筋的应力计算与施工时,一般应考虑由下列因素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即:①锚具变形、预应力筋内缩和分块拼装构件接缝压密引起的应力损失σi1 ;②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σi2;③混凝土加热养护时,预应力筋和张拉台座之间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σi3 ;④预应力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i4;⑤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σi5;⑥环形结构中螺旋式预应力筋对混凝土的局部挤压引起的应力损失σi6;⑦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σi7。
后张法施工中对以上第 2 、 3 、 4 、 7 项预应力筋损失在张拉时应予以注意。
( 1 )钢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仍采用张拉程序控制。
后张法预应力筋的张拉程序,与所采用的锚具种类有关,张拉程序一般与先张法相同。
( 2 )对配有多根预应力筋的构件,应分批、对称地进行张拉。
对称张拉是为避免张拉时构件截面呈过大的偏心受压状态.分批张拉,要考虑后批预应力筋张拉时产生的混凝土弹性压缩,会对先批张拉的预应力筋的张拉应力产生影响。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一、设计与规划:1.根据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数量、位置和布置。
2.考虑结构受力情况、构造形式和后张法预应力筋特性,合理确定后张法预应力策略。
二、材料选择:1.选择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的高强度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作为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材料。
2.虑预应力筋的抗拉强度、弯曲性能以及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等指标。
三、孔洞制作与布置:1.在混凝土浇筑前,根据设计要求预留一定数量和位置的孔洞,用于穿线和后张法预应力筋的锚固。
2.孔洞的位置和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与钢筋的布置相协调。
四、穿线与锚固:1.使用穿线器具将后张法预应力筋穿过预留的孔洞。
2.在预应力筋的末端使用锚固装置,确保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良好粘结和承载能力。
五、混凝土浇筑:1.在后张法预应力筋穿线和锚固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2.采取适当的振捣和振动等施工措施,确保混凝土充分填充孔洞,并与预应力筋形成良好的粘结。
六、后张拉操作:1.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进行后张拉操作。
2.用专用的后张拉设备,对预应力筋进行张拉,使其产生足够的应力。
七、锚固与固化:1.在完成后张拉后,将预应力筋的末端锚固在锚固装置中。
2.确保锚固装置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和刚度,能够可靠地锚固住预应力力,并承担结构荷载。
3.根据混凝土的性能和硬化过程,采取适当的固化措施,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八、质量控制与验收:1.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要求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可靠。
2.完成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后,进行质量验收,包括锚固长度、预应力力和混凝土质量等的检查和测试。
九、监测与维护:1.使用阶段应定期监测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状态,包括预应力力的变化和锚固部位的安全性等。
2.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技术刘根刘青松一、模板(一)模板的构造:模板、木模和钢木结合模板,其构造基本相同。
整套模板T 型梁由底模、侧模、端模三部分组成,如图1-1 所示。
空心板梁由底板、侧模、内模和端模四部分组成,如图1-2所示。
1、底模:支承在底座上面,它是由紧贴于混凝土表面的底板与支承底板垫木、横梁以及安装振捣器的固定架等几个主要构件组成。
底板总长考虑到梁体混凝土在预应力作用下压缩的影响,应按跨径的1/1000 值加长。
2、侧模:位于梁体的两侧,沿梁长度方向由若干个具有独立结构的单元模扇组成。
单元模扇由紧贴于混凝土表面的侧板,支承侧板的水平肋、竖向肋,支托竖向肋的直撑、斜撑,紧固侧模模扇的拉杆及安装于侧板上的振捣架等构件组拼成一个整体。
见图1-3、1-4、1-5。
3、端模:端模位于梁体的两端头,安装时连接在侧模上。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 梁需要用两套端模。
4、内模:(1)四合式活动模板,每根使用两节内模,以便于搬运装拆,沿纵向又分成两部分,其构造见图1-2。
内模可采用30mm 厚木板,侧面装置铰链,使壳板可以转动。
撑板下端的半边朝梁端一侧用铰链与壳板连接,另半边及上端均做成榫头,顶紧壳板纵面上、下斜接缝,并在撑板上方设置直径20mm 的圆钢拉杆,撑板将内壳板撑实后,在模壳外用铅丝捆扎,成定型的整体内模。
脱模时抽动拉杆和扁铁拉杆,即可拆除内模。
(2)充气橡胶管内模,该法使用方便,容易装拆。
它主要由橡胶和纺织品加工成胶布,用氯丁胶冷粘制成设计的内模形式,橡胶管被充气后即成内模。
(二)模板的安装与拆除:1、模板的安装模板的安装与钢筋工作配合进行,妨碍绑扎钢筋的模板应待钢筋安装完毕后安设。
一般是在底板平整、钢筋骨架安装后,安装侧模和端模,也可先安装端模后安装侧模,模板不应与脚手架发生联系,以免脚手架上运存材料和人工操作引起模板变形。
2、模板拆除非承重侧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芯模和预留孔道内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不发生塌陷和裂缝现象时,方可拨除,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随自重和其它可能的外荷载时方能拆除。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预应力施工是一种常用的加固和改善混凝土结构的方法。
其中,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且可靠的施工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定义、原理、施工过程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定义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是在混凝土结构完全浇筑固化后,再施加预应力的一种方法。
与传统的预应力施工技术相比,后张法采用了不同的施工顺序,即先浇筑混凝土结构,再施加预应力。
这种施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的收缩和温度影响,减少混凝土的开裂和变形。
2.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原理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基于混凝土的力学性质和预应力的应用原理。
在混凝土固化后,其内应力已经减小到很小的程度,此时施加的预应力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变形和裂缝的产生。
同时,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整钢束的位置和应力大小,对结构进行局部加固和调整,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3.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的施工过程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的施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钢筋配置、预应力施加和锚固。
首先,在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预埋钢筋,在预定位置安装张拉器和锚具,然后进行钢束张拉和锚固,施加预应力。
最后,进行张拉钢束的放松和灌浆,保证预应力的传递和固定。
4.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在各类混凝土结构加固和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在桥梁工程中,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桥梁的承载能力,减少结构的变形和开裂,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
其次,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墙体和柱子的施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此外,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还可以用于隧道、坝体等大型工程结构的施工和加固。
总结: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且可靠的施工方法,通过在混凝土结构完全浇筑固化后施加预应力,可以有效地减少混凝土的开裂和变形,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在桥梁、建筑物和大型工程结构等领域,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得到了广泛认可。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全流程详解在桥梁、隧道、水利等工程中,预应力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其施工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钢束预应力:先在桥梁等结构中布置预应力钢束,这通常会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完成。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每根钢束的张力大小,将钢束锚固在桥梁支座或其他预留的位置上。
2. 浇筑混凝土:在预应力钢束布置完成后,开始浇筑混凝土。
一般先浇筑上部构造,然后再进行下部构造的浇筑。
混凝土浇筑后,需要保证充分的养护时间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3. 后张法预应力:浇筑混凝土后约7-10天,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进行后张法预应力施工。
这一步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设计要求,需要确定后张法预应力的大小和位置,再进行预应力钢束的再次张拉。
张拉完成后,需要将钢束的张力长期锁定在预定值。
4. 压浆:完成后张法预应力的锁定后,需要对压浆进行施工,以加强钢束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和保护钢束。
压浆后充分养护一段时间,让钢束与混凝土之间达到完全粘结,整个施工过程就完成了。
总的来说,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流程虽然看起来比较繁琐,但只有每一个步骤都得到严格的执行和把控,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后张法预应力施工1. 概述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是一种常用于桥梁、建筑和其他混凝土结构中的施工方法。
它通过施加预应力力量来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后张法预应力施工的各个方面。
2. 材料与设备2.1 钢束钢束是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它通常由高强度钢丝或钢带制成,并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耐腐蚀性能。
2.2 预应力锚具预应力锚具是将钢束固定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关键设备。
常见的预应力锚具有锚碇、锚盒和锚板等。
2.3 预应力张拉设备预应力张拉设备用于施加预应力力量到钢束上。
它通常由液压缸、油泵和张拉锚具等组成。
3. 施工步骤3.1 钢束的布置首先,根据设计要求,在混凝土结构中布置好钢束的位置和数量。
确保钢束的间距均匀并符合设计要求。
3.2 钢束的固定和锚固将钢束固定在混凝土结构中,通常使用预应力锚具来实现。
确保锚固牢固可靠,并检查锚具的状态。
3.3 预应力张拉使用预应力张拉设备对钢束进行张拉,施加预应力力量。
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施加的预应力力量大小。
3.4 钢束的灌浆在钢束张拉完成后,进行钢束的灌浆工作。
使用专用的灌浆材料将钢束与混凝土结构紧密连接,并确保灌浆材料充分固化。
3.5 后张作用的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施加预应力力量的钢束进行调整。
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小钢束的张拉力量以满足设计要求。
4. 质量控制4.1 材料检验对使用的钢束和预应力锚具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4.2 现场施工检查在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现场施工检查,确保钢束的固定、张拉和灌浆等工作符合要求。
4.3 试验和监测进行一系列试验和监测工作,包括材料试验、钢束张拉力测量等,以保证施工质量的控制。
5. 安全措施在后张法预应力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
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并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6. 扩展内容附件:- 工程设计图纸- 施工方案书- 材料质量检验报告- 施工过程记录表法律名词及注释:-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一种通过施加预应力力量来增强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施工方法。
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法施工后张法是先制作构件,在放置预应力钢筋的部位预先留有孔道,待构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数值后,并用张拉机具夹持预应力筋将其张拉至设计规定的控制预应力,并借助锚具在构件端部将预应力筋锚固,最后进行孔道灌浆(或不灌浆),预应力筋的张拉力主要是靠构件端部的锚具传递混凝土,使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
如图7.15 所示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法施工示意图。
图7.15 后张法施工示意图1—钢筋混凝土构件;2—预留孔道;3—预应力筋;4—千斤顶;5—锚具在后张法施工中,锚具永久性地留在构件上,成为预应力构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重复使用。
因此,在后张法施工中,必须有与不同预应力筋配套的锚具和张拉机具。
一、后张法的施工设备1.对锚具的要求锚具是预应力筋张拉和永久固定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上的传递预应力的工具,应该锚固可靠,使用方便,有足够的强度、刚度。
按锚固性能不同,可将其分为I 类锚具和Ⅱ类锚具。
I 类锚具适用于承受动载、静载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Ⅱ类锚具仅适用于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且锚具只能处于预应力筋应力变化不大的部位。
2.锚具的种类后张法所用锚具根据其锚固原理和构造形式不同,分为螺杆锚具、夹片锚具、锥销式锚具和镦头锚具 4 种体系;在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根据锚具所在位置与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张拉端锚具和固定端锚具;预应力筋的种类有热处理钢筋束、消除应力钢丝束或钢绞线束。
因此按锚具锚固钢筋或钢丝的数量,可分为钢绞线束锚具和钢筋束锚具、钢丝锚具及单根粗钢筋锚具。
钢绞线束和钢筋束目前使用的锚具有JMI 型、XM 型、QM 型、KT-Z 型和镦头锚具等。
1)钢绞线束、钢筋束锚具(1)JM 型锚具。
JM 型锚具由锚环与夹片组成,用于锚固3~6 根直径为12 mm 的光圆或变形钢筋束和5~6 根直径为12 mm 钢绞线束。
它可以作为张拉端或固定端锚具,也可作为重复使用的工具锚。
如图7.16 所示,夹片呈扇形,靠两侧的半圆槽锚固预应力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