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诗歌表现手法真题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诗歌题型专练-------表现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戎昱去年长至①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②。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注】①长至:夏至。
夏至白昼最长,故称。
②獬(xiè)豸(zhì)冠: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作此诗之时,已被贬谪到辰州,正是寒冷的冬至日,眼前霜雪漫天的情景,让他难忍悲凉,感慨万千。
B.去年夏至,诗人还在京城为官,头戴华冠,手持法杖,踌躇满志,为朝廷效命。
C.由颈联可知,诗人积极进取,渴望仕进,迫切地想荣归京都,面见天子;不愿寄身荒野,功业无成。
D.尾联中,诗人一直未能收到来自京城的消息,心忧家国,却无可奈何,只能独立江边,涕泗横流。
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草梅尧臣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①年最少。
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这里借指离乡宦游的才子。
②窣地,拂地,拖地。
春袍,指初入仕途官员穿的青色官服。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首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B.“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采用拟人,借春草之“怨”委婉地表达自己倦宦思归。
C.“落尽梨花春又了”既写出春去夏来的季节更替,又暗示自己的仕途将上新台阶。
D.“接长亭,迷远道”照应“露堤平”,写出春草更加的茂盛,连接起了堤上的长亭。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宋】朱敦儒我是清都①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手法题诗歌鉴赏之手法题2019.3.11一、手法题特点:考察频率高,题型多变2016-2018年全国卷语高考诗歌鉴赏客主观题考点比较表时间卷别客主观题对应考点2016年1景物形象描述及作用,表达技巧(典故)和思想情感2诗句理解及人物形象,表达技巧(铺垫)3语言(炼字),比较阅读(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7年1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语言(炼句)2表达技巧(典故),人物形象(性格特点)3诗句内容理解及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18年1诗句理解、表达技巧(篇结构),人生态度2内容概括、表达技巧(想象、间接抒情),意象作用3结构篇、内容理解、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二、诗歌中常见的修辞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
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
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衬托(反衬)3.拟人——把物当作人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
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4.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诗歌表现手法鉴赏题型练习示例2012(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还未展开芳心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解析: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附两首诗词的简要赏析: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严滩真山民②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蓬。
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
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
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
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
答案(1)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漂泊无依、孤独凄苦(悲苦)的感情。
古诗词鉴赏一诗歌手法(一)修辞手法1.(2013 浙江)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说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鬼”,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2.(2013 四川)(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心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酒醉豪言之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表现手法1.(2013 广东)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案: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2.(2013 天津)(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案:“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考者的良好祝愿。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练习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时也称为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象征等手法。
春晓曲温庭筠家临长信①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注】①长信:本指长信宫,汉长乐宫殿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庭筠诗词中有很多为闺中女子代言的作品,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女子的生活。
B.诗中用“油壁车”“金犊”“流苏帐”等词,正面描写诗中人的生活豪奢。
C.“暖犹睡”“闲不扫”写出春困的慵懒,“衰桃一树”表现出来的是容颜憔悴。
D.诗中并没有出现人物,但在密集的意象中,女子的形象鲜明,语言秾丽绮艳。
15.这首闺怨诗是如何表现女子的春愁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金]元好问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②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诗写于1247年。
1243年元好问应元邀请,出使燕京,与张纬文相聚,是冬,离京回忻州。
元好问,金末至元朝时期诗人,金亡后不仕。
张纬,字纬文,号愚斋,诗人好友。
②燕市,燕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既表达出收到老友书信后暂且可以缓解愁怀的且惊且喜心态,又感慨自己华年已逝,深沉而抑郁地倾诉作者满怀的离情别思。
B.颔联写昔日与好友在燕京的短暂欢聚,如今在梅花绽放的人日里诗人独自吟诵杜甫的诗篇,通过今昔的对比,具体地写出了二人之间山川难隔的高情厚谊。
C.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世态流变,青年男女穿红戴绿一片欢乐景象。
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宽自慰豁达洒脱心静的流露。
D.全诗虚实结合以诗人主观视角的转换来描述和抒怀,首联起笔扣题写对友人的怀思,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尾联抒写发自肺腑的真情。
鉴赏诗歌形象十年高考真题汇编一、(2020·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③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
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二、(2020·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一、【新课标 I 卷】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品德,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 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庄严而又怡人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B.第三句要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勇往直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照。
D.朝廷对考生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认可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赖其余考官来达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代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照答案14. 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威严沉寂;③增强作者充满希望的愉悦之情。
【分析】14.试题剖析: B 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流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诚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15.试题剖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成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论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 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荒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进出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朝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以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能否?”李揆怕被拘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朝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正确贴切,由于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特别相像。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用典”试题汇编20题表现手法“用典”试题汇编20题一、(2015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这表达了大唐已经一统天下,一派歌舞升平;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示,自己想建功立业,在太平盛世里没有太大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干了,有一丝无奈的失落。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挽文丞相①虞集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何须更上新亭②饮,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①文丞相,即文天祥。
②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
典故“新亭对泣”表示怀念故国之意。
(1)请简析诗歌颈联“暗”字运用之妙。
(2)作者主要运用何种手法来表现复杂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补充练习)题型一炼字(句)型1、见第一讲人物形象温庭筠《梦江南》(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答案: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见第一讲人物形象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3、见第一讲人物形象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5、见第一讲事物形象曹伯启《子规》(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6、见第一讲事物形象储光羲《咏山泉》(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7、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画图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最新全国卷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B.诗人通过描写田园生活的细节,表现出对农民劳动的赞美和敬意。
C.诗歌中融入了《竹枝词》的元素,表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D.诗歌的节奏明快欢快,表现出农民们生活的乐观和向上。
15.诗歌中的“郢中歌”和《竹枝词》都是古代音乐作品,它们在诗歌中的运用有什么作用?(6分)诗歌中的“郢中歌”和《竹枝词》都是古代音乐作品,它们的运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音乐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B.诗人眺望远处,田埂在波光中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描绘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劳作的场景和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歌 XXXXXX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XXX。
XXX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XXX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XXX的方式与XXX《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条条看即烟濛濛,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高考诗歌“表达技巧”类真题汇总+答案解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技巧,并分析评价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重点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加以讲解。
需要说明的是,对表达技巧进行分类,素来没有统一标准。
我们在此梳理的,也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些术语。
在具体的试题中,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
高考真题回顾(部分)(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案】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说】题干中的“艺术手法”是一个很宽泛的问法,考生需要多角度考虑。
考生最容易想到的是“情景交融”,毕竟这是诗歌的常见手法。
从结构上看,这句写景的句子位于诗歌尾联,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
至于“虚实结合”,则可以从“更待”一词看出。
诗歌中的“虚写”,往往会有一些提示词,例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念去去”一词,一个“念”字,引起了想象、虚写。
苏轼《江城子·记梦》一词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料得”引起了虚写。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一句中的“遥知”也是想象虚写。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历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浙江2012-2018)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19. (1). 久留(逗留)(2). 依依不舍20.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
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
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
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
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
近十年(2012-2021)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及解析)【2021年】一、(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故选C。
【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
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
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含答案)1.这首宋诗《暮春即事》通过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专心研读的情景。
诗中描写了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等动态景象,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态景象。
这样的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和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
2.这首唐诗《早寒有怀》通过描写黄昏江景的迷茫,烘托出作者心境的迷茫。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上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作者于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3.这首诗《台城》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古讽今。
诗人身处晚唐,回顾六朝旧事,借吊古城之名,抒发了对时事的感伤情绪。
诗中写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些景象都在借古讽今,表达出诗人对当时时局的感慨。
4.这首宋词《蝶恋花·旅月怀人》通过描写月色、乌鹊、故人、梅花笛、蟋蟀、芭蕉等景象,表达了词人思念远方的情感。
词中写月去疏帘才几尺,XXX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XXX,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这些景象都在表达词人思念远方的情感。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需要分析词人在描写离别、乡愁时所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借景抒情。
词人通过描绘烟柳、淡云、孤雁、XXX等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和乡愁之情。
②运用比兴手法。
如“浮生长恨飘蓬”,将人生比喻为一片漂泊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的不安和无奈。
③运用排比手法。
如“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通过排比的方式,把词人的心情表现得更加深刻。
④运用拟人手法。
如“酒醒人静奈愁浓”,将愁情拟人,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悲凉和痛苦。
语文高考试卷诗歌真题汇总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考查对诗歌形式、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以下是一些模拟的高考诗歌真题,供同学们复习参考:一、诗歌鉴赏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他被誉为“诗仙”。
请简述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
2. 请分析这首诗中“明月”的象征意义。
3. 请从修辞角度分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4-6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他的作品以豪放著称。
请简述苏轼的文学成就。
5. 请分析这首词中“明月”和“人间”的对比关系。
6.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7-9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 请简述元曲的特点。
8. 这首元曲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秋思”?9. 请从结构和语言上分析这首元曲的艺术特色。
二、诗歌创作题10. 请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不少于8行。
参考答案:1. 李白的诗歌风格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语言优美著称,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2. 在《静夜思》中,“明月”象征着家乡的宁静与美好,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动作的对比,加深了诗人思乡之情的表达。
4.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散文等方面,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真挚著称。
(唐)钱翊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2、2012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3、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词的上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加以简要分析。
(2)“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2012广东卷)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颔联在写景上多种表现手法。
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2011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1、(2012浙江卷)未展芭蕉
(唐)钱翊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2、2012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
落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3、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词的上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加以简要分析。
(2)“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2012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颔联在写景上多种表现手法。
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2011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