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病态心理分析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59.37 KB
- 文档页数:2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心理状态及适宜的心理护理措施。
方法:对86例脑血管病后病人采取自设问卷和访谈相结合方法,找出其主要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脑血管病后病人常有抑郁、焦虑、躯体化等心理行为改变,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大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结论:脑血管病后心理行为改变较为明显,迫切需要良好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
在护理工作中,应重视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解除其思想压力,以增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血管病人心理分析心理特征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186-02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模式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应用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利用医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调节患者病理心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
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脑血管患者病后,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有不同程度的身体伤残,多使病人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处在悲痛和忧郁中。
临床上发现,在不同病种病例中,神经功能损害较重的病人心理问题更多,心理健康状况更差。
笔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通过对86例清醒的脑血管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心理及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调查对象86 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29~59岁。
平均年龄48.6岁,个体经营者25例,机关人员18例,工人18例,农民10例,教师15例,短暂性脑缺血29例,脑出血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脑梗死患者22例。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标签:脑血管意外;心理特点;护理脑血管意外根据其病理演变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大多数脑血管意外患者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丧失生活及工作能力,甚至死亡。
从19 97年开始,笔者对97例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还加强了心理护理,使其身心处于愉快松弛状态,收到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97例患者中,年龄≥50岁,男73例,女14例;38~49岁,男8例,女2例。
缺血性68例(70%),出血性29例(30%)。
有后遗症68例(70%)。
2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2.1 急性期心理特点与护理急性期患者多数有焦虑、恐惧、急躁的心理特点。
因脑血管意外发病突然,对这种急重病心理及精神毫无准备,加上生活环境及规律的改变,心理也失去平衡。
此时,护理上要尽量帮助患者取得心理适应,使其正确对待病情。
具体做法如下:①帮助患者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给患者定时按摩、擦浴、安排舒适安全的体位,定时更换衣服等。
在做上述工作时动作要温柔,用富有同情心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
对于感觉性失语的患者不可流露出急躁情绪,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②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及家庭情况。
同时护理人员应在病房环境、饮食等方面给患者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患者感到周围有许多关心、爱护他的人,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应。
对激惹性、对抗性较强的患者,不要指责或置之不理,应待患者情绪稳定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安慰、劝解。
与患者说明情绪平稳、心情舒畅有利于加快病情恢复。
2.2 恢复期患者心理特点与护理此期患者多数有忧虑、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情绪。
由于患者突然丧失活动能力,需较长时间卧床,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而悲观、失望。
此期护理上要分散患者注意力,减少不良因素刺激,使患者心理活动向积极方面转化。
具体方法如下。
①用轮椅推患者到安静的户外,让患者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做适当的户外活动。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摘要】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对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探讨了其心理影响、调查方法、结果、影响因素以及心理干预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意外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但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其心理状况。
本文强调了心理健康对脑血管意外患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临床实践建议,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心理状况、心理影响、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影响因素、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未来研究、临床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血管意外,也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破裂或者血管内部形成血栓等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或减少,从而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甚至造成脑损伤的一种突发性疾病。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多发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脑血管意外每年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且留下的残疾患者生活质量往往受到严重影响。
脑血管意外患者除了身体损伤外,还常常伴随着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会面临来自自我、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自卑、失眠等。
研究表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症状不仅对其自身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对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在当前社会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这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身体上的负担,同时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压力。
了解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状况,可以帮助医疗工作者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其康复效果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对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心理负担过重的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消极抑郁等现象,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和康复效果,甚至加重疾病的病情。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心理探讨与护理【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心理护理我院曾经收30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病例,年龄均为45岁以上,多数肥胖,且病前多数健康。
突然患病后心理较为复杂,因而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和细心的心理护理。
1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表现主要有瘫痪(全瘫呈植物人、肢体瘫痪、侧瘫等),语言障碍,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大小便失控等几种症状。
2 患者的主要心理状态2.1 自悲心理由于突然患病,口眼歪斜、流诞,瘫痪或大小便失禁等,行动不便,处处要人护理照顾,语言又表达不清,与外界联系减少等,故而消沉自悲。
2.2 恐惧心理患者突然出现各种瘫痪症状,会感到极度的惊慌、恐惧,害怕自己从此变成废人,给社会给家庭造成负担,也担心自己会死亡等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2.3 烦躁厌世心理脑血管后遗症后,患者的自卑心理会认为亲人或同事、朋友都看不起他,讨厌他。
因此,感到烦躁苦恼,易发脾气,拒绝治疗和饮食,因而产生厌世心理。
3 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和体会护理心理学认为,人患病后心理状态和正常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个体因性格、气质、职业、修养和生活方式不同,心理活动表现不同,不良的心态和恶性刺激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造成多器官多机能失调,对机体功能的恢复不利。
在护理工作中应及早发现和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针对发理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疏导,对患者顺利渡过疾病恢复期有实际意义,具体措施是: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视患者如亲人,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合作,是取得心理护理成效的关键。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与患者相互交往中展开的,护士的言行、表情、神态对患者均可产生影响。
护士不仅要关心,还要理解患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满足其要求,不要与之争吵或歧视他们。
如患者韦某高血压脑溢血后遗失语和偏瘫,脾气暴躁,不配合治疗,有时需要什么表达不清,别人也不理解,患者甚为苦恼。
后来我们用实物和手势比划着与其沟通,慢慢理解他的意思,从而满足了他的需求,解除了他的苦恼。
对脑血管病人的心理分型及护理背景脑血管病指因脑动脉系统的疾病引起的脑部缺血或出血等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脑血管病人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分型针对脑血管病人的心理特点及表现,可将其进行以下几类分型:颅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不稳定,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
有时患者还会表现出冷漠、自闭等行为,患者说话缓慢、语言不清晰,记忆和思维能力显著下降。
针对这种类型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化解患者情绪,主动与患者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言语的选择、语调的温和,平和的态度能够改善患者的不安情绪。
产生障碍的患者产生障碍的脑血管病人可能表现出类似儿童的行为,如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出现运动和感官障碍等。
这些障碍会使患者丧失自信心,从而导致抑郁情绪。
对于这些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在患者面临挫折或困难时,要给予他们信心和帮助,激发患者信心,提高其自尊心和生活满意度。
普通患者普通脑血管病患者如果能够及时得到医疗救治,其抑郁情绪相对较轻,但仍可能表现出焦虑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适当采取措施,如即时开导、监控以及陪伴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情绪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
护理除了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外,对脑血管病人进行全面的心理护理也是尤为重要的,具体有以下措施:安排合适的康复训练计划康复训练不仅有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同时也能够刺激患者的情感,缓解或改善对自身状态的感觉,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提供关爱与支持护理人员应提供足够的关爱与支持,给予患者信任和安全感。
同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耐心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不断调整护理方法,优化护理效果。
没有过度保护为了避免过度保护,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自主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尽快恢复社会角色,改变其对疾病的依赖,缓解其情绪问题。
后记针对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患者及其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在工作中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和方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协助患者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脑血管意外发生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脑血管意外发生者是指遭受中风(脑卒中)或其他脑血管疾病的人。
这些患者不仅需要身体上的护理,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
心理特点:1. 接受现实的困难:脑血管意外发生者可能面临生活长期改变的现实困难,如运动能力受限、言语障碍等。
他们需要适应这些改变,并接受现实。
2. 情绪波动:脑血管意外发生者常常面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他们可能感到沮丧、无助或失去生活意义。
这些情绪波动需要得到关注和妥善处理。
3. 自我形象和自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者常常因身体上的缺陷而对自己的形象和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感到自卑、尴尬或不自信。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提高自尊心对他们的康复至关重要。
心理护理:1. 提供支持和理解:脑血管意外发生者需要得到家人、朋友和医疗团队的支持和理解。
他们需要认识到他们的感受和困境是被理解和接纳的。
2. 鼓励表达情感:鼓励脑血管意外发生者表达他们的情感,可以通过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经历和感受等方式实现。
3. 促进康复态度:帮助脑血管意外发生者培养积极的康复态度,鼓励他们专注于恢复健康的过程,而不是过去的困难和缺点。
4. 提供心理支持:脑血管意外发生者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参加康复小组等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处理心理问题和面对挑战。
通过关注脑血管意外发生者的心理特点和提供心理护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困难,促进他们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参考资料:- 世界卒中组织. (2013). 护理脑卒中:指南. 瑞士: 世界卒中组织.- Ji, J., & Meng, R. (2011). 心理社会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护理学报, 18(16), 22-23.。
脑血管病人的心理护理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在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脑血管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护士需要积极的开展心理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心态,促进康复。
本文将从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动脉痉挛、血管破裂或者血栓阻塞等因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组疾病。
脑血管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肢体无力、失语、视物模糊等症状,这些症状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身体症状之外,脑血管病患者还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抑郁、自卑等,这些心理问题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心理健康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方面,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加重疾病的症状和程度。
脑血管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而心理健康对疾病的康复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问题分析脑血管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主要包括:1. 焦虑和恐惧:脑血管病的发作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产生担忧,担心会留下后遗症,甚至担心会再次发作而生活不能自理。
2. 抑郁情绪:长期的生病治疗,使得患者的身体机能受到一定的损害,很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出现抑郁情绪。
3. 自卑感:部分脑血管病患者会因患病而生活不能自理,感到自卑和无助,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4. 社交问题:脑血管病患者受疾病影响,往往导致生活能力受损,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言语障碍、行动不便等症状,这使得患者的社交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上种种心理问题,都会给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带来很大的困扰,护士必须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心理护理1紧张、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病人知道自己中风,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有无生命危险,担心自己会不会留下残疾。
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失眠或早醒)、食欲差、缺乏活力、兴趣和愉快感丧失,针对此类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从多方面帮助病人减轻心理压力。
1.1热情接待病人:主动向病人介绍病区的环境及住院规则,介绍同室的病友,主管的医生和护士,消除病人对环境的陌生感,主动询问病人的需求,力所能及的给予满足,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1.2护士要以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举止,亲切的微笑,和蔼的态度,专注的表情,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熟练轻柔的操作技术,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
同时,护士要以乐观向上,热情开朗的情绪感染病人,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还要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去同情病人,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以消除其紧张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给病人作一些有关此类疾病的卫生宣教工作,如发病的原因、诱因、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明确通过规范的治疗护理,病人自身的努力配合治疗和锻炼,绝大部分都能很好的回归家庭和社会。
1.4本病起病急、病情重,病人住院后多会采取一些仪器监护,监护仪发出报警声,使其产生恐惧感。
针对此种心理状态,关键是疏导,提高病人的认识水平,使用医疗仪器时操作动作要轻,尽量减少监护仪及报警器的音量,暂时不用的设备关闭,放置仪器尽量避免靠近病人头部等,减少不良刺激。
1.5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中夜班查房时严格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入睡时将灯光调暗,趋于柔和,从而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
1.6过度持久的焦虑情绪易造成病人的心理障碍,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护士应多与病人沟通、交谈,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适时点头、微笑、轻声应答等,以表现对病人的尊重、安慰、同情和鼓励,让病人把引起焦虑的原因表达出来,减轻其心理压力,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康复护理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医学模式,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也起了深刻的变化,心理护理问题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护理脑血管患者的过程中,将心理护理纳入常规护理程序之中,效果良好。
心理护理是一项耐心而细致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护士除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外,还必须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同情心,在这样的护理道德基础上,现分析总结出一般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做好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调查方式采取交谈、观察、综合分析、回顾的方式,做好心理调查和心理问题判断。
心理特征分几种类型脑血管意外患者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在不同时期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有时是互相交织的,粗略归纳主要有3种。
①性格开朗型:性格开朗的患者一般病情较轻,肌体肌张力在3~4级,稍有些活动不便。
对事物看法比较客观,所以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②惊恐焦虑型:患者心理状态大都产生于疾病急性期,症状明显,偏瘫,大小便不能自理,生活完全由护理人员协助。
由于疾病的突发性,使患者毫无准备,缺乏心理适应,使患者茫然不知所措。
疾病不只限于患者本身,往往还可累及家属、同事及财务,因此破坏了心理上的平衡。
在疾病度过急性期进入功能恢复期,又要承受针灸时的痛苦,接着是持拐杖学走路的艰难磨练,因而表现为惊恐焦虑。
这样的患者往往情绪波动大,时而怨恨,时而淡漠,对治疗不合作,对护理不耐烦。
③消极悲观型:患者心理多产生于脑血管意外治疗后期,留有后遗症的患者。
面对生活现实,由于家庭、子女都会使患者产生消极悲观情绪。
患者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少言寡语,两眼发呆,食欲不振,睡眠障碍,严重的会产生自怨自艾及妄想,企图自杀的轻身念头。
心理康复护理性格开朗型患者:由于病情较轻,治疗效果好,让患者在病友中现身说法,劝导同病患者耐心接受治疗,说明急躁心理对治疗不利,神经系统疾病往往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恢复。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脑血管意外是指由于脑动脉或脑静脉的破裂、闭塞或血流异常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意外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在护理脑血管意外患者时,准确观察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病情观察1. 神经系统症状观察:脑血管意外患者常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症状。
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言语表达能力、运动功能和感觉反应等,及时发现异常状况。
2. 血压观察:脑血管意外可能引起高血压,而高血压则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护理人员应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并密切关注其变化,及时调整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
3. 心电监护:脑血管意外患者往往伴随心脏病变,如心律失常等。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电异常,并采取必要的干预。
4. 呼吸观察:脑血管意外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情况。
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浅以及是否有咳嗽、痰液等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呼吸支持措施。
二、护理要点1. 病情评估: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以及药物治疗情况,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
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
2. 密切观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疼痛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并及时报告医生。
3. 保持通畅呼吸道:脑血管意外患者可能出现咽部水肿、吞咽功能障碍等问题,容易导致呼吸困难。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4. 卧床护理:脑血管意外患者在最初的阶段应进行卧床休息,以减轻脑部压力。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定期更换体位,防止压力性溃疡的发生。
5. 心理支持:脑血管意外患者常伴有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病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药物管理:根据医嘱合理给予患者药物治疗。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病态心理及护理
刘丽萍
【期刊名称】《包头医学》
【年(卷),期】1999(023)001
【摘要】脑血管意外为中老年人常见疾患,此病症死亡率较高,临床上经抢救存
活者往往留有后遗症。
由于恢复期较长,患者常会产生自悲及恐惧等病态心理。
因病态心理刺激,促使诱发脑血管意外重复发作者屡见不鲜,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近年来认真分析此类患者的病态心理,实施...
【总页数】1页(P30)
【作者】刘丽萍
【作者单位】包头铁路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4
【相关文献】
1.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病态心理分析及护理 [J], 钱小瓦
2.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病态心理分析及护理 [J], 耿贵琴
3.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病态心理分析及护理 [J], 王秀琴
4.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病态心理分析及护理 [J], 文安娟
5.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病人病态心理分析及护理 [J], 杨立秋;付玉芹;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