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理论及思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7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实验中较为复杂和繁琐的一类实验,它涉及到的实验类型和实验方法较多,而且每一种实验类型和实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操作要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微生物学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原理,确定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并准备好相应的实验用品。
要对实验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性。
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菌种和培养基,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菌种保藏:在进行微生物学实验之前,需要对菌种进行保藏。
保藏方法应根据菌种的性质和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常用的保藏方法有甘油管藏法、沙土管藏法、液体石蜡法等。
保藏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杂菌污染和防止菌种变异。
2、培养基的制备:制备培养基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操作技能。
在制备培养基时,需要注意根据菌种的营养需求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配方和配制方法。
同时,要注意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确保无菌性。
3、接种与培养:在接种和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防止杂菌污染。
接种时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和接种量,并注意对菌种进行纯化处理。
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以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4、观察与记录: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形态特征、生化反应等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解释非常重要。
5、数据分析与总结:在完成实验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数据分析可以借助专业的统计软件进行,如SPSS、Excel等。
总结时需要注意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实验后的整理与思考完成微生物学实验后,需要对实验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并对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整理和存放。
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思考题第一篇微生物学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那些类群?特点有哪些?2.微生物学中有哪几项技术是独特的?他们对微生物学发展有何贡献?3.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4.试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5.你认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趋势?第二章细胞型微生物形态与结构1.培养条件对微生物个体的大小有哪些影响?你是否能很快的在显微镜下区分同为单细胞的细菌和酵母菌?2.什么是肽聚糖?化学结构如何?G+菌和G-菌的肽聚糖结构有何不同?3.比较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细胞壁结构及化学组成并指出它们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4.试述细菌芽孢抗热性机理?5.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霉菌的繁殖方式有何特点?6.为什么把古细菌和真细菌在进化谱系上和真核生物相互并列?二者在细胞形态、结构、组成上有异同吗?7.G+菌和G-菌各自细胞壁独特的组成是什么?他们分别主要由什么成分构成?对细菌各有何生理功能?第三章病毒1.什么是病毒?它与其他微生物有什么区别?2.病毒复制循环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3.何谓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细菌被溶源化的机理是什么?4.何为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为几个时期,简述各期特点.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1.微生物营养类型有几种?划分依据是什么?举例各种类型的几个代表.2.微生物吸收营养方式有几种?各种菌的特点是什么?3.何谓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请各举一例说明其用途。
4.采用什么方法能分离到能分解并利用苯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的细菌纯培养物?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中,***脱氢和产酸途径只要有哪些,比较各途径的主要特点。
2.何谓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及发酵。
试比较它们的异同点?3.请你利用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特性将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和产气杆菌区分开?(说明原理)4.为生物合成代谢所需的基本要素是什么?他们在不同的微生物中从何而来?5.什么是硝化作用。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一、名词解释1.病毒:病毒是在活细胞内增殖、遗传和变异的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是目前已知的体积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2.包涵体: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的细胞核和胞浆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称为包涵体3.噬菌斑;在涂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接种的噬菌体反复侵染和裂解大量细胞后,在菌苔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边缘的透明区域4.病毒粒子:成熟的或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5.主动运输:当细胞内的营养物质浓度低于细胞外若干倍时,这些营养物质在能量的作用下通过逆浓度梯度向细胞内运送的过程6.基因转位:由复杂运输酶系统参与的既需要载体蛋白又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种特殊主动运送方式7.复制周期:在寄主活细胞中,以自身核酸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场所,合成病毒核酸、蛋白质等成分,然后在寄主细胞的细胞质或细胞核内装配成许多新的、成熟的病毒体,再以裂解宿主细胞、出芽或其他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又开始另一个感染周期,这整个过程称为复制周期。
8.细胞病变效应: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并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细胞变形、坏死、破裂等,进而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
9.合胞体:在病毒感染细胞后,相邻细胞间的细胞膜溶解,若干个细胞融合入形成具有多个核的大融合细胞10.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一种细胞时,可能产生一种病毒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是由于前一种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产生了干扰素】11.干扰素:脊椎动物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能够干扰病毒增殖的蛋白质,当释放到细胞外时,具有保护其他未感染细胞免受病毒感染的作用。
12.种:微生物分类上的一个基本分类单位。
是一大群表型特征(形态和生理方面)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13.亚种: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14.型: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15.菌株;一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答: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加香柏油,作用是增加折光率,也就是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油的折光率和分辨率成反比(有公式),同时与波长成正比.2.列表比较低倍镜、高倍镜及油镜各方面的差异。
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误操作答:使用高倍镜和油镜时镜头距离标本较近,而粗调节器的调节幅度较大,粗调节器的误操作会使镜头大幅度向标本移动,很容易损坏标本和镜头。
一般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后换到高倍镜,就只需要用细调节器了。
3.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
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4.影响xx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答:物镜的NA值(物镜的数值孔径)与照明光源的波长5.根据你的实验体会,谈谈应如何根据所观察微生物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物镜进行有效地观察答:细菌用油镜,真菌用高倍镜。
都是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后,再用高倍镜调到合适的视野和合适的清晰度。
答:放线菌、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相对较大,用放大40倍的物镜就可以看了,细菌小,要用放大1000倍的物镜看,感觉还很小。
病毒那就要用电子显微镜看了。
6.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色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答:涂片环节、加热固定环节、脱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脱色环节7.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答:着色不均,染色效果不好。
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问题是: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8.革兰氏染色时,初染前能加碘液吗?乙醇脱色后复染之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应分别是什么颜色?答:不可以。
微⽣物学复习思考题《微⽣物学》复习思考题第1章绪论1.名词解释:微⽣物,微⽣物学2.⽤具体事例说明⼈类与微⽣物的关系。
3.微⽣物包括哪些类群?它有哪些特点?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物学的奠基⼈?5.试根据微⽣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物既是⼈类的敌⼈,更是⼈类的朋友?6.简述21世纪微⽣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2章原核微⽣物1.名词解释:肽聚糖、溶菌酶、核区、异形胞2.根据⾰兰⽒阳性细菌与⾰兰⽒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兰⽒染⾊的机制。
3.什么是芽孢?它在什么时候形成?试从其特殊的结构与成分说明芽孢的抗逆性。
渗透调节⽪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4.⽴克次⽒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活⽅式?⾐原体与⽴克次⽒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两者有何差别?5.螺旋体和螺旋菌有何不同?6.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7.举例说明细菌的属名和种名。
8.试述古⽣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
9.试根据细菌和古⽣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然界中分布泛。
10.细菌(狭义)、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式上各有什么特点?第三章真核微⽣物1.名词解释:真菌、霉菌、酵母菌、真酵母、假酵母。
2.举例说明霉菌与酵母菌与⼈类的关系。
3.试列表说明真核微⽣物与原核微⽣物的主要区别。
4.试图⽰真核⽣物“9+2型”鞭⽑的横切⾯构造,并简述其运动机理。
5.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有何不同?6.试⽐较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质体的制备⽅法。
7.丝状真菌的营养菌丝和⽓⽣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可以分化出哪些特殊结构?8.试述真菌的孢⼦类型和特点。
第4章病毒1. 名词解释:病毒粒⼦、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转变、前噬菌体、溶源性细菌、裂解量、类病毒、朊病毒。
2. 病毒区别于其他⽣物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3. 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微生物学课程思考题《微生物学》课程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4.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5. 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建议将一些具体事例延伸成为展板制作的题目)6.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7.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请不要简单罗列二个人的工作,而应该对他们的工作及意义进行评论)第一章1.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井简要说明其异同。
2.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和G-细茵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3.试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4.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间解释芽袍耐热机制的?5.裂异形胞原体与始体.类支原体,浚酶体袍囊,磁小体。
第二章1.试解释菌物、真菌、酵母茵、霉菌和章菌。
2.试简介菌丝、茵丝体、菌丝球、真酵母、假酵母、芽痕、蒂痕、真菌丝、假菌丝等名词。
3.霉菌的营养菌丝恻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分别可分化出哪些特化构造?4.试列表比较各种真菌胞子的特点。
5.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第三章1.什么是真病毒?什么是亚病毒?2.病毒的一般太小如何?试图示病毒的典型构造。
3.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形式?每种对称又有几类特殊外形?试各举一例。
4.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5.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6.试解释溶源性、溶源菌、温和噬菌体。
第四章1.什么叫能源?试以能源为主、碳源为辅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进行分类。
2.什么叫生长因子?它包括哪几类化合物?微生物与生长因子的关系有哪几类?试举例加以说明。
3.什么叫水活度(a)?它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间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实践w和日常生活有何意义?4.什么是选择性培养基?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中的原理。
微生物学思考题1.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答:因为微生物既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可以破坏生态环境,影响身体健康。
比如,很多菌种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对人类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绿色丝状菌产生的青霉素,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
由于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点,被用于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
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
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
所以,微生物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2.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答:因为微生物的个体较小,体内结构单一,易于筛选,可以轻松滴完成对它的功能和结构的改造,生命活动的规律,大都是在研究微生物的过程中首先被阐明的,微生物学为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创立、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而且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工具,微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了解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提供了依据,微生物学是基因工程乃至生物工程的主角。
所以,它必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
3.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答:巴斯德:(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2)免疫学——预防接种。
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巨大贡献。
绪论1、你如何使你的朋友相信微生物不仅仅是一种病原?尽管目前微生物仍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强调,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无害的。
事实上,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社会还有巨大的价值。
整个农业系统在许多方面都依赖微生物的活动。
许多主要的农作物属于豆科植物,它们的生长同专一性细菌紧密相连,这些细菌可在植物的根部形成根瘤结构。
根瘤结构中,大气中的氮转变成可用于生长的氮化物。
根瘤细菌的固氮活动,减少了昂贵肥料的需要。
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另一个重要性在于,某些动物是反刍动物,这些主要的农业动物具有瘤胃,微生物在瘤胃中进行消化。
没有这些微生物牛羊的饲养是不可能的。
植物营养方面,微生物在碳、氮、硫这些重要营养成分的循环起着关键作用。
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可见这些元素转化成植物容易利用的形式。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不仅仅是产生腐败变质等不利影响。
奶制品的制造至少部分是借助微生物的活动,包括乳酪、酸乳酪和黄油,都是主要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泡菜、腌制食品和一些腊肠也归功于微生物的活动。
可烘焙的食品及乙醇的制造也基于酵母菌的发酵。
微生物在能源生产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天然气是细菌作用的产物,由甲烷细菌代谢产生。
光营养的微生物能够收集太阳能生产生命有机体中的储存物——生物量。
废物如生活垃圾、剩余谷物、动物废料等通过微生物转化微生物燃料——甲醇和乙醇。
利用微生物清理被人类活动污染的大气——生物整治。
利用微生物降解油污、溶剂、杀虫剂和其他环境污染物。
通过基因操纵技术,能在微生物种生产出人类胰岛素。
利用基因组学方法搜索带几百个目的蛋白的基因蓝图,然后将它们转入到合适的受体中由于生产重要的、有商业价值的蛋白质。
在自然界中,它无限小,但作用无限大。
2、胡克和列文虎克对微生物学的贡献有那些?科恩对微生物学的贡献有那些?1665年,罗伯特.胡克描述了霉菌的子实体结构,因此他是第一个描述微生物的人。
1676年,列文虎克在研究辣椒水渗出的过程中发现了细菌,因此他是首次描述细菌的人。
1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灭菌是杀灭培养基中本身的原著菌或在空气中附着的杂菌,更好的让目标菌生长,如果存放时间长不进行灭菌培养基内的微生物就会在基内发酵生长,从而破坏培养基内的营养成分,并且由于这些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分分泌一种或多种毒素从而抑制好菌的生长。
2为什么高氏一号培养基和土豆蔗糖固体培养基中要分别加入酚和乳酸?高氏一号加的酚是显色用的,不是抑制剂,目的是区分目标菌。
土豆蔗糖固体培养基加乳酸是抑制剂,抑制非目标菌的生长的,使得目标菌(真菌)得到选择性生长。
3在恒温箱中培养微生物时为何培养基均需倒置?培养时培养基会有水分蒸发,当水蒸气会聚成水滴,倒流到培养中的细菌中时,会冲散菌体,污染菌落,不利于培养观察,倒置可以避免此现象的发生。
4涂片后为什么要进行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如果不进行固定,冲洗时就会把玻片上的细菌冲走;固定时应注意温度不能过高,以热而不烫为宜,否则会杀死细菌。
5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6为什么芽孢染色要加热?为什么芽孢及营养体能染成不同的颜色?芽孢壁厚,透性低,不易着色,加热条件下染色,染料可以进入菌体内,也可以进入芽孢。
进入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则可以使用复染剂将菌体着色,而芽孢是初染剂的颜色。
名词解释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一般为大批菌落聚集而成。
菌落: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的细胞堆。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微⽣物思考题第⼀章1.设计⼀张表格,⽐较⼀下6个⼤类原核⽣物的主要特性。
2.试图⽰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3.试述染⾊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兰⽒染⾊的机制为: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形成不溶于⽔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层次多和不含脂类,故经过⼄醇脱⾊后仍保持紫⾊;G-细菌则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肽聚糖层薄,遇到⼄醇脱⾊后细胞褪⾊;再经红⾊染料复染后,G-细菌呈红⾊,⽽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
重要性:此法证明了G+和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使染⾊反应不同,是⼀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法,不仅可以⽤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菌。
把原核⽣物分为G+和G-两⼤类,并揭⽰其在结构、功能、⽣理、遗传、⽣态等特性上的不同,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试讨论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相关性:因不同形态、⽣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故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现象,如,⽆鞭⽑、不能运动的细菌尤其是球菌通常都形成较⼩、较厚、边缘圆整的半球状菌落;长有鞭⽑、运动能⼒强的细菌⼀般形成⽽平坦、边缘多缺刻、不规则的菌落;有糖被的细菌,会长出⼤型、透明、蛋清状的菌落;有芽孢的细菌往往长出外观粗糙、“⼲燥”、不透明且表⾯多褶的菌落等等。
名词解释菌落:菌落即单个(或聚集在⼀起的⼀团)微⽣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或内部⽣长、繁殖到⼀定程度可以形成⾁眼可见的、有⼀定形态结构的⼦细胞⽣长群体。
菌苔:如果把⼤量分散的纯种细菌密集的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积上,结果长出的⼤量“菌落”已相互连成⼀⽚即称菌苔。
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颗菱形、⽅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质晶体。
基内菌丝:是孢⼦落在固体基质表⾯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壮向基质表⾯和内层扩展,形成⼤量⾊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菌丝。
微生物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及知识要点------------------------------------------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1.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乙醇脱色(是脱色时间)。
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
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的厚薄,脱色是玻片晃动的快慢及乙醇用量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脱色是应当控制速度,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 )。
2.固定的目的之一是杀死菌体,这与自然死亡的菌体有何不同?自然死亡的菌体本身已经部分自溶,结构已经改变。
固定杀死细菌时细菌结构是保持死亡时的状态的。
3.不经复染这一步能否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能。
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W),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
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4.涂片为什么要固定,固定适应注意什么问题?a杀死细菌并使菌体黏附与玻片上;b增加其对染料的亲和力。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3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
三.霉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1.镜检时,如何区分基内菌丝与气生菌丝?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2.显微镜下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放线菌与细菌需要在油镜下才能观察清楚,而霉菌和酵母菌在低倍镜下即可看到。
细菌:为细而短的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微小),主要形态有:球、杆、螺旋状等。
(部分杆菌还可形成芽抱)放线菌:存在分枝丝状体和菌丝体,革兰氏阳性菌,有抱子丝和抱子(球形、椭圆形、杆状、柱状)。
酵母菌:单细胞,菌体呈圆球、卵形或椭圆形,少数呈柠檬形、尖形等。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一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实验二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实验三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实验四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和酵母菌死活细胞的鉴定实验五培养基的配制与消毒灭菌实验六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七食品微生物检验 (一)细菌总数测定实验八食品微生物检验(二)大肠菌群数测定实验九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实验十IMViC与硫化氢试验实验一、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微生物的检查1.一、目的:1.比较来自不同场所与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数量与类型;2.观察不同类型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3.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2.二、原理:1.微生物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2.微生物→营养琼脂平板→菌落或菌苔。
(37 ℃倒置培养24 h)3.描述:菌落的大小、表面光滑或粗糙、干燥或湿润、隆起或扁平、边缘整齐或锯齿状、菌落透明或不透明、颜色以及质地均匀与否、疏松或紧密等,以便检查环境中细菌的类?秃褪 俊?4.细胞、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型都可能存在,本实验重点观察细菌。
3.三、器材:1.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2.器具:无菌水、灭菌棉签、接种环(针)、酒精灯等。
4.四、步骤:1.标记。
组号/姓名、日期、样品来源。
2.接种。
3.倒置培养,37℃ 24 h4.观察结果。
5.五、结果6.样品来源菌落数菌落类型特征描写本实验室(流动空气30 min)1 大小形态干湿扁/隆透明度颜色边缘23接种室(不流动空气30min)洗手前洗手后头发屑指甲垢实验台门把1.六、思考题:1.人多的实验室与少人走动的实验室比较,平板上的菌落数和菌落类型有区别吗?试解释。
2.通过本实验,在防止培养物的污染和防止细菌的扩散方面,你有何体会?3.4.实验二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技术。
2、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1.油镜使用原理:光镜的几种物镜中以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尤其适用于微生物学研究。
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实验1 培养基的配置1、简述配置培养基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配料-溶解-调PH-加入琼脂-融化-分装-封口(棉花纱布或封口膜)-灭菌注意事项①加热溶化过程中,要不断的搅拌,防止琼脂糊底。
最后,补足所失水分。
② pH值要按照各种不同培养基的要求调整。
③分装时注意不要使培养基沾染在管口或者瓶口上,以免沾污棉塞引起杂菌污染。
④培养基的灭菌时间和温度需要按照各种培养基的规定进行,培养基灭菌后,须放在37℃温箱培养24-48h,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2、为什么微生物实验室所用的三角瓶口或试管口要塞上棉塞才能使用?为了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三角瓶或试管,保持三角瓶或试管内部无菌状态或微生物的纯培养状态。
同时又允许空气进入,给内部菌种提供适宜生存环境。
3、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无菌的?如果不进行灭菌培养料内的微生物就会发酵生长,从而破坏培养基内的营养成分,并且由于这些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分分泌一种或多种毒素从而抑制目的菌的生长。
检查无菌的方法: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温室中培养24~48小时,若无杂菌生长,即可证明为无菌的。
4、配置培养基为什么要调节pH?因为不同微生物所需环境的PH不同,同时在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产物的积累,培养基的PH也会发生改变,故培养基在配置时以及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都需要调节PH。
5、什么是选择培养基?它在微生物工作中有何重要性?选择性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实验2 高压蒸汽灭菌1、如何检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将取出的灭菌培养基放入37℃温箱培养24h,若无杂菌生长即已彻底。
2、高压蒸汽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将锅内冷空气排尽?灭菌完毕后,为什么要待压力降到0是才能打开排气阀?灭菌主要因素是温度而非压力,排出冷空气后关上排气阀,维持所需压力。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大小测定的方法二、基本原理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它们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
其中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学最为重要。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殊的测量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其中镜台测微尺并不直接用来测量细胞大小,而是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格的相对长度。
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因显微镜的不同放大倍数而异,因此用目镜测微尺测量微生物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进行校正,以求出该显微镜在一定放大倍数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格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两重合线间镜台测微尺格数×10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两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格数思考题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答(1)应先用摖镜纸将镜头摖干净,以防止实验的污染。
使用油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然后再是油镜,用完之后也要用摖镜纸将油镜摖掉。
(2)滴加香柏油(3)作用是增加折射率,即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油的折射率和分辨率成反比,同时与波长成正比。
2、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答:显微镜的分辨率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最小分辨距离越小,分辨率越高,最小可分辨率距离=λ/2NA且NA=n.sin,所以,分辨率由物镜的NA值与照明光源的波长两个因素决定,当然还有介质的折射率。
3、为什么要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用镜台测微尺重新对目镜测微尺进行校正?答:不同放大倍数,目镜测微尺每小隔所代表实际长度不一样,必须用镜台测微尺进行重新校正,这样目镜测微尺测量的长度才是目前状态的准备长度。
4、在不改变目镜和目镜测微尺,而改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来测定同一微生物的大小时,其测定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答:相同的,不同的放大倍数,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实际长度不一样,必须重新校正,才能得到目前状态的准确长度。
实验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二、基本原理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小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一种特别的具有确定面积和容积的载玻片上(又称计菌器),其优点是直观、快速、操作简单。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计菌器有:血细胞计数板、Peteroff-Hauser计菌器及Hawksley 计菌器等。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方法。
此法是将单细胞微生物的悬液或孢子悬液,注入血球计数板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计数室中。
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的,由于加盖盖玻片之后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0.1mm3,万分之一毫升),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包括死菌和活菌。
六、思考题根据你的体会,说明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误差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应如何尽量减少误差,力求准确?答:①操作时没有先盖盖玻片再加悬液导致体积不准确。
避免:先盖盖玻片再滴加悬液②细胞:多稀释溶液③溶液不均匀避免:滴加溶液前混匀悬液实验三二、基本原理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器皿,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对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均有一定的要求。
玻璃器皿的形状和包装方法要求能防止污染杂菌为准;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根据实验目的、器皿的种类、所盛的物品、洗涤剂的类别和沾污程度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清洗后的玻璃器皿、经包装后即可进行干热灭菌。
干热灭菌有火焰烧灼灭菌和热空气灭菌两种(P59)。
火焰烧灼灭菌适用于载玻片、试管口、玻棒、接种工具和金属用具如镊子等的灭菌。
通常所说的干热灭菌是在电烘箱内利用高温干燥空气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而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变越快,反之反之。
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高(160-170℃),时间长(1-2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
此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如吸管和培养皿等的灭菌。
培养基、橡胶制品、塑料制品、衣物等不能用干热灭菌。
思考题1、为什么在吸管的包装时要在其粗端吸管口塞上一小段棉花?答:以免使用时将杀菌吹入其中或不甚将微生物吸出管外。
2、在干热灭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答:①物品不要摆的太拥挤,以免妨碍空气流通,灭菌物品不要直接触电热干燥箱内壁的铁板,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
②干热灭菌的过程中,严防恒温调节的自动控制失灵而造成安全事故。
电热干燥箱具有可以观察的窗口,灭菌的过程中玻璃温度较高,注意避免烫伤。
③电热干燥箱内温度内的温度未降到70℃以前,切勿自行打开箱门,以免骤然降温导致玻璃器皿炸裂。
3、为什么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所需要的温度高,时间长?答: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环境和细胞水的含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反之,含水量越少,凝固就越慢。
所以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所需要的温度更高,时间更长。
实验四、二、基本原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
其配方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水1000ml,pH 7.4~7.6。
其中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能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而NaCl提供无机盐。
在配制固体培养基时还要加入一定量的琼脂作凝固剂。
琼脂在常用浓度下96℃时溶化,一般实际应用时在沸水浴中或下面垫以石棉网煮沸溶化,以免琼脂烧焦。
琼脂在40℃时凝固,通常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任何一种培养基,一经制成就应及时彻底灭菌,以备培养微生物使用,一般培养基的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汽。
待水蒸气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逸出,灭菌锅内的压力增加,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
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注意点细节:(4)升压、保压和降压:关闭排所阀后,锅内压力开始上升。
当压力升到所需压力(一般培养基和器皿灭菌控制在121℃20分钟)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到所需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压力降至接近”0”时,打开排气阀排气。
注意不能过急地排气,否则会由于锅内压力突然下降而造成锅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烧瓶口或试管口,和使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污染。
(5)无菌检查: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的温室中培养24~48小时,经检查无菌生长,可保存备用。
思考题1、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答:碳源:提供微生物营养碳素(碳架)氮源: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无机盐:大量元素:细胞内的成分、渗透压成分、稳定PH、酶的激活剂Mg2+;微量元素:酶的激活剂,特殊分子或结构生长因子:一种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不能由简单碳源、氮源合成的有机物,一般需要量很少,在微生物体能的功能主要是辅酶或辅基水:在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2、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答:1、当然是注意浓度配比不要搞错2、很多培养基的加料顺序有讲究,否则会有沉淀产生3、有些培养基会有不溶物质,分装前应摇匀4、不要忘了调节pH值(一般细菌都需要,酵母可能自然pH就行,不过不一定)5、加热溶解时尽量不要煮沸,会损失营养物质3、培养基配制完后,为什么要及时灭菌?若不能及时灭菌,应如何处理?答:培养基里含有丰富的氮源,碳源,微量元素等等。
如果不立即灭菌,那么,就会长菌。
你可能会认为再灭菌不就可以了?!但是,很多的微生物,特别是真核微生物在生长的时候会改变溶液的PH,同时灭菌后细胞破碎,带入新的氨基酸,蛋白等,这些都是试验不稳定的因素。
如果不能立刻灭菌,应该在配置培养基的时候直接称取粉末,不加入水溶解,可在室温保存。
如果加入的是液体的,已经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在4度并保存,但时间不宜过长。
4、高压蒸汽灭菌中为什么要把冷空气排净,为什么在灭菌后不能骤然快速降压?答: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时,灭菌锅内冷空气的排除是否完全是极为重要的,因为空气的膨胀压大于水蒸气的膨胀压,所以,当水蒸气中含有空气时,在同一压力下,含空气蒸汽的温度低于饱和蒸汽的温度。
如果骤然快速降压,就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烧瓶口或试管口,造成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污染。
实验五二、基本原理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为接种。
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
无论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或鉴定经及有关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及生理研究都必须进行接种。
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如操作不慎引起污染,则实验结果就不可靠。
影响下一步工作的进行。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是指微生物在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后所表现出的群体生长特征。
不同的微生物有其固有的培养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不同种类微生物的鉴别特征之一,并能为识别纯培养是否被污染作为参考。
了解它们的培养特征、掌握其生长规律对识别、控制和利用微生物具有重要价值。
固体培养基又分平板和斜面两种形式。
在平板上主要观察菌落表面结构、形态及边缘状况(如P75图C)斜面上主要观察菌苔的形态。
思考题:1、用斜面检测微生物的培养特征接种时,为什么不要划多条线或蛇形,而只要划一条直线?答:用斜面接种微生物是为了能挑去微生物培养的单菌落,若划多条线或蛇形容易形成菌苔,失去斜面的培养意义。
2、接种环(针)接种前后灼烧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在接种前一定要将其冷却?如何判断烧过的接种环已冷却?答:①为了消毒灭菌芽孢等,消灭可能引起污染的一切生物体;②若没有冷却的话,接种的微生物也会被灼烧致死,所以一定要冷却;③一般用接种环在玻璃器皿的上盖内侧接触一会(大约5s),然后用接种环接触培养基,培养基没有被烫坏,没有冷热物接触而发出滋滋声,就认为已冷却,可以接种了。
3、试述如何在操作中贯彻无菌操作的原则?答:在超净工作台中无菌操作或在酒精灯附近操作,且接种前后接种环都需要过火并灼烧成红色。
试管口(接种管)开关试管帽前后也需过火,若为平板培养则倒平板过程前后培养基的开口处都要在火焰中过一下。
接种完毕后,接种环仍需要过火消毒。
在个人操作时尽量挽起衣袖,双手用70%酒精消毒,并戴上手套操作。
实验六二、基本原理革兰氏染色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是由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决定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质量低,用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