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内痔)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 格式:docx
- 大小:25.10 KB
- 文档页数:8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编号)。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1)临床表现: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 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
舌红、苔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
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便干或溏,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2、禁忌症:(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I84.901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编号 49.451)。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1)临床表现: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
舌红、苔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
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便干或溏,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2、禁忌症:(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I84.901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编号 49.451)。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1)临床表现: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
舌红、苔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
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便干或溏,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2、禁忌症:(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外、内痔诊疗常规
【概述】
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
二、三度内痔及混合痔、血栓性外痔,陈旧性肛裂需行手术治疗。
【诊断标准】
1、症状。
2、肛门直肠指检。
3、肛门镜检查。
【纳入标准】
1、年龄15~65岁。
2、诊断明确的二、三度内痔及混合痔、血栓性外痔,陈旧性肛裂。
3、无其他疾病。
【排除标准】
环痔和脱肛不符合纳入标准。
【治疗常规】
1、手术
(1)手术指征:符合纳入标准者。
(2)麻醉方式:局麻或硬外麻醉。
2、药物
(1)术前2天给予肠道抑菌制剂。
(2)术中:应用抗生素及麻醉药物。
(3)术后:口服或肌注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
3、检查
(1)术前: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乙肝五项、凝血四项、丙肝抗体、心电图、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血糖。
(2)术后:血常规。
【出院标准】
切口Ⅱ/甲级或乙级愈合。
【质量标准】
1、平均住院日:9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99%,病死率<1%。
3、切口感染率<2%。
外、内痔临床路径编码:014 疾病名称:痔疮
适用对象:二、三度内痔及混合痔、血栓性外痔陈旧性肛裂拟行:切除术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预期住院天数:9天/实际住院天数:天
预期术前住院天数:2天/实际术前住院天数:天。
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前言痔病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影响着大量的中国患者。
为了提高痔病诊疗水平,规范临床实践,我们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编写了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痔病诊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痔病的定义和分类定义痔病是指肛门和直肠末端的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改变,形成痔核、肛裂、肛周脓肿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
分类1. 内痔:发生在肛门齿线以上的痔核,分为四度:- Ⅰ度:排便时出血,痔核不脱出肛门- Ⅱ度:排便时出血,痔核脱出肛门,能自行还纳- Ⅲ度:排便、咳嗽等原因导致痔核脱出,需手动还纳- Ⅳ度:痔核长期脱出,不能还纳2. 外痔:发生在肛门齿线以下的痔核,包括结缔组织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等。
3. 混合痔:内痔和外痔同时存在。
诊断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性质、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1. 一般检查: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
2. 专科检查:- 直肠指诊:了解直肠内有无肿物、触痛、波动感等。
- 肛门镜检查:观察肛门、直肠的病变部位、程度等。
辅助检查1. 肛门镜检查:观察肛门、直肠的病变部位、程度等。
2. 肛门指诊:了解直肠内有无肿物、触痛、波动感等。
3.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了解痔病的大小、形态等。
4.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
治疗保守治疗1.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2. 温水坐浴:缓解肛门疼痛、肿胀等症状。
3. 药物治疗:包括局部用药(如痔疮膏、痔疮栓)和全身用药(如止血药、消炎药)。
手术治疗1. 适应症:保守治疗无效或痔病严重者。
2. 手术方式:- 橡皮圈套扎法:适用于Ⅰ度、Ⅱ度内痔。
- 硬化剂注射法:适用于Ⅰ度、Ⅱ度内痔。
- 外痔剥离术:适用于结缔组织外痔、炎性外痔等。
- 混合痔外切内注术:适用于混合痔。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适用于Ⅱ度、Ⅲ度内痔。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ICD-10 I84.801 );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编号49.45003)。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1)临床表现: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
舌红、苔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
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便干或溏,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2、禁忌症:(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的内容和重要指
导方针。
2. 痔病概述
痔病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静脉曲张和
炎症反应。
痔病分为内痔和外痔两种类型,临床症状包括肛门疼痛、出血、便秘等。
3.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结合肛肠镜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
可以对痔病进行诊断。
内痔和外痔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具体可参
考指南中对诊断标准的详细描述。
4. 诊疗原则
本指南强调以下诊疗原则: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保守治疗为主:对于轻度痔病,应首选保守治疗,如饮食调整、便秘预防等。
- 外科治疗适应症:对于严重痔病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外科治疗。
- 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外科治疗前应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并且术后需进行规范的术后管理。
5. 治疗方法
本指南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等。
保守治疗包括饮食调整、便秘预防、局部药物治疗等;外科治疗包括激光治疗、痔术、痔核切除术等。
6. 随访和复发预防
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应进行定期的随访,并给予复发预防的指导和建议。
随访内容包括症状评估、体格检查、肛肠镜检查等。
7. 结束语
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痔病诊疗指导,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痔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为概述,具体细节请参考2020年中国痔病诊疗新指南。
中国痔病诊疗精要(2020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中国痔病诊疗的基本概述,介绍最新的2020版诊疗精要。
以下是该文档的主要内容:痔病概述痔病,又称痔核、痔疮,是指位于直肠和肛门周围血管组织的病变。
它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疼痛、出血、瘙痒等症状。
诊断方法痔病的诊断通常基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等方法。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 病史询问:了解症状、病程等信息。
- 体格检查:包括肛门指诊和直肠镜检查等。
- 相关检查:如肛门镜、结肠镜等进一步检查。
分类与分级根据病变的程度和类型,痔病可分为内痔和外痔。
内痔是指位于直肠内部的痔核,外痔是指位于肛门周围的痔核。
此外,痔病还可以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常用的分级方法有Grades I-IV。
非手术治疗对于轻度痔病患者,常规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常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 药物治疗:使用局部药物(如栓剂、软膏等)缓解症状。
- 激光治疗:利用激光技术对痔核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痔病患者,手术治疗是常用的选择。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 术:通过痔核的血管来缩小痔核。
- 切除术:将痔核切除。
- 脱垂痔核复位术:将脱垂的痔核复位并固定。
预防与注意事项预防痔病的发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施:- 饮食均衡: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便秘。
-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排便惯,避免长时间用力排便。
- 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增加痔病的发生风险,应适当活动身体。
结论中国痔病诊疗精要(2020版)旨在提供基本的痔病诊疗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痔病。
通过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的采取,人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痔病,提升生活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
)。
痔疮(非手术)临床路径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痔疮(非手术)(代码)(二)诊断依据。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1、疾病诊断(1)临床表现: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三)标准住院日为6-7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代码)痔疮(非手术)疾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辅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六)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
在痔疮的初期和无症状静止期,只需要增加纤维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
还可以热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注射疗法。
注射硬化剂使痔疮周围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粘膜下组织纤维化,致使痔块萎缩。
3、胶圈套扎疗法。
4、抗生素:必要时使用,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5、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
(七)出院标准。
1、患者无发热,能正常排便。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或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诊治,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l-94)。
诊断依据:( l)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
多见于一期内痔。
( 2)便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暗红。
多见于二期内痔。
( 3)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者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便血少见或无。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
多见于三期内痔。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 1)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内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内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Ⅵ度:可有便血;内痔持续脱出并发血栓或嵌顿。
( 2)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线上纤维化痔组织。
排除肛门直肠肿瘤等。
③肛门直肠镜:可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便潜血试验:筛查排除消化道肿瘤。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便潜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 3)鉴别诊断:即使有痔存在,也应该注意与结直肠癌、肛管癌、直肠息肉、直肠黏膜脱垂、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肛门直肠的性传播疾病以及炎性肠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l-94)。
诊断依据:( l )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
多见于一期内痔。
( 2 )便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暗红。
多见于二期内痔。
( 3 )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者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便血少见或无。
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有粘膜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
多见于三期内痔。
2 .西医诊断:参照2006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 1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根据内痔的症状,其严重程度分为4 度。
Ⅰ度:便时带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内痔脱出。
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有内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
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劳累、负重时有内痔脱出,需用手还纳。
Ⅵ度:可有便血;内痔持续脱出并发血栓或嵌顿。
( 2 )检查方法:①肛门视诊:检查有无内痔脱出,必要时可行蹲位检查。
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
②肛管直肠指诊:Ⅰ、Ⅱ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Ⅲ、Ⅳ度内痔,指检有时可触及齿线上纤维化痔组织。
排除肛门直肠肿瘤等。
③肛门直肠镜:可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④便潜血试验:筛查排除消化道肿瘤。
⑤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便潜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 3 )鉴别诊断:即使有痔存在,也应该注意与结直肠癌、肛管癌、直肠息肉、直肠黏膜脱垂、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肛门直肠的性传播疾病以及炎性肠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痔病诊断与治疗全指南:中国版(2020)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痔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全面指南,适用于中国地区。
以下是该指南的要点概述。
痔病的定义和分类
- 痔病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区域的肿胀、疼痛和出血。
- 根据症状和病理特点,痔病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痔病的诊断
- 临床症状:包括肛门疼痛、出血、肿胀和排便困难等。
- 体格检查:包括肛门和直肠的检查,以确定痔病的类型和程度。
- 辅助检查:可使用肛门镜检查、直肠镜检查和肛门括约肌电图等辅助手段。
痔病的治疗
- 保守治疗:通过饮食调整和生活惯改变来缓解症状,包括高
纤维饮食、充足水分摄入和避免过度用力排便。
- 药物治疗:使用局部药物(如抗炎药、止痛药和收敛剂)来
缓解症状。
- 微创治疗:包括激光治疗、凝固治疗和硬化剂注射等微创手
术方法。
-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痔病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包
括痔疮术、痔疮切除术和痔疮环扎术等手术方法。
注意事项和预防
- 饮食惯:保持高纤维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
- 生活惯:避免久坐、长时间用力排便和慢性腹泻等不良惯。
- 个人卫生:保持肛门区域的清洁,避免过度擦拭和使用粗糙
的卫生纸。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关于中国地区痔病诊断与治疗的全面指南,包括
痔病的定义和分类、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通过遵循这些指南,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Word count: 197 words)。
中国痔病治疗手册(2020版)中国痔病治疗手册(2020版)1. 概述痔病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是指肛门和直肠末端的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改变,形成痔核。
痔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据统计,成年人中约有50%~7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痔病。
本手册旨在提供一种全面、系统的痔病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等。
2. 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原因、病程、症状、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等。
2.2 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肛门和直肠部位。
2.3 辅助检查:根据需要进行肛门镜检查、直肠镜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等,以明确痔病的类型和程度。
3. 分类与分度3.1 分类:根据痔核的位置,将痔病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3.2 分度:根据痔核的大小、数量和症状,将痔病分为四个度,分别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4. 治疗原则4.1 保守治疗:适用于Ⅰ度、Ⅱ度痔病和症状较轻的患者。
包括饮食调整、排便习惯的培养、药物治疗等。
4.2 药物治疗:适用于Ⅰ度、Ⅱ度、Ⅲ度痔病,症状较重的患者。
包括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
4.3 手术治疗:适用于Ⅲ度、Ⅳ度痔病和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5. 药物治疗5.1 局部用药:包括痔膏、痔栓和痔湿巾等。
这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缓解症状、促进愈合的作用。
5.2 全身用药:包括口服的抗炎药、止血药和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等。
全身用药主要用于症状较重的患者。
6. 手术治疗6.1 传统痔切除术:适用于Ⅱ度、Ⅲ度痔病。
手术过程中,将痔核切除,然后缝合创面。
6.2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适用于Ⅲ度、Ⅳ度痔病。
手术过程中,使用吻合器将痔上黏膜环切,然后将切下的黏膜与肛门括约肌固定。
7. 保守治疗7.1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
7.2 排便习惯的培养:定时排便,避免久坐、久蹲。
内痔(内痔套扎术)临床路径一、内痔(内痔套扎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内痔(ICD-10:I84.200/I84.0/I84.1)行内痔套扎术(ICD-9-CM-3:49.450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肛门肿物脱出无法自行还纳,排鲜红色血便等。
2.体格检查:直肠指检,必要时行肛门镜、电子纤维肠镜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包括增加水份摄入及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禁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治便秘和腹泻,温热坐浴,保持会阴清洁等。
2.手术治疗:内痔经一般消肿、止血等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四)标准住院日为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84.200/I84.0/I84.1内痔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OB;(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心电图、X线胸片。
2.必要时行肺功能、心脏彩超、盆腔磁共振、电子纤维肠镜检查。
3.术前准备:(1)术前12小时禁食8小时禁水。
(2)术前洗肠、备皮,麻醉科会诊。
(3)签署手术同意书等各项知情同意书(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麻醉科会诊。
2.手术方式为:内痔套扎术。
术后常规止血纱塞肛。
(九)术后住院为入院第3天。
1.术后禁食6小时后可流质饮食。
2.术后第1天开始若肛门无渗血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
混合痔中医临床路径一、混合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混合痔(TCD BWG000 ,ICD-10 I84.901 );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编号 49.451)。
(二)诊断依据。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诊断。
1、疾病诊断(1)临床表现:混合痔临床表现为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同时存在。
其中内痔表现为II期(度)以上内痔,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
外痔临床表现为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辅助检查:肛门指诊:可在齿线上方摸到纵行皱折和/或隆起的痔结节。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粘膜有无出血、水肿、糜烂等。
全结肠镜检查:以便血就诊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龄超过50岁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以及缺铁性贫血的痔患者,建议有条件者行全结肠镜普查。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
舌红、苔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
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便干或溏,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
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肛肠重点专科协作组的痔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诊断明确:混合痔2、禁忌症:(1)混合痔伴有化脓性感染;(2)混合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3)严重心肺疾病患者;(4)严重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5)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混合痔;(6)不能配合手术的精神病患者。
内痔(内痔)
入院标准:
1.以便血,鲜红,肛内肿物外脱,肛门坠胀或灼热,或肛缘水肿,肛门疼痛为主要表现;
2.经药物治疗无效,需住院手术治疗。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内痔,行内痔套扎术的住院患者。
一、内痔(内痔)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内痔(TCD 2019版:A08.03.01.0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内痔(ICD-10 编码:I84.200x0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6年)(新世纪第四版)中的内痔诊断标准。
具体如下:
①症见便血,鲜红,肛内肿物外脱,肛门坠胀或灼热,或肛缘水肿,肛门疼痛。
②指诊肛内痔核色红,隆起,甚者脱出,或出血,或血栓。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6年)(新世纪第四版)中的内痔诊断标准。
具体如下:
①临床表现为无痛性便血,鲜红,呈间歇性,常有饮酒、过劳、便秘、腹泻等诱因,可继发贫血。
可伴有肛内肿物脱出,不及时回纳可
形成嵌顿,肛门坠胀疼痛。
②指诊肛内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粘膜隆起,肛门镜下见齿线上粘膜呈半球状隆起,色暗紫或深红,表面可有糜烂或出血点。
③辅助检查:长期便血可引起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④分期:根据病程的长短及病情轻重不同,可分为四期。
Ⅰ期内痔: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
Ⅱ期内痔:痔核较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
Ⅲ期内痔:痔核较大,便时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时也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辅助回纳,便血不多或无。
Ⅳ期内痔:痔核脱出,不能及时回纳,嵌顿,充血、水肿和血栓形成,肿痛、糜烂或坏死。
2.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6年)(新世纪第四版)内痔(内痔)临床常见证候:
(1)风伤肠络证:大便滴血、射血或带血,血色鲜红,肛门瘙痒,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3)气滞血瘀证: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红或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6年)(新世纪第四版)中的内痔治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内痔(内痔)。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内痔(内痔)。
2.有内痔套扎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5.伴有以下情况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1)因腹腔肿瘤或门脉高压引起的内痔。
(2)痔伴有痢疾或严重腹泻患者。
(3)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
(五)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
(2)凝血筛查、急诊全套2
(3)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结肠镜、心脏彩超、腹部彩超等。
(七)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局麻或者全麻下行内痔套扎术。
术后抗生素静滴预防感染24h,止痛、止血等治疗,每日换药1-2次。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伤肠络证:以清热凉血祛风为主,可选凉血地黄汤加减。
(2)湿热下注证:以清热利湿止血为主,可选脏连丸加减。
(3)气滞血瘀证:以清热利湿,祛风活血为主,可选止痛如神汤加减。
(4)脾虚气陷证:以补中益气为主,可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外用: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太宁栓、普济痔疮栓、双氯芬酸钠栓等。
(2)膏剂外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
3.物理治疗(如微波、红光照射)、穴位贴敷、中药涂擦等。
4.中药熏药疗法及坐浴: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熏药或坐浴。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出血等合并症的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八)出院标准
1.患者肛门无或轻微疼痛,无或少量便血,二便正常。
2.肛检:肛周无红肿,无活动性出血。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术后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并发症如出血、疼痛剧烈时,
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十)标准住院日为≤7天。
(十一)标准住院费用≤8500元。
二、内痔(内痔)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内痔(内痔)(TCD 2019版:A08.03.01.01;ICD-10 编码:I84.200x002)行内痔套扎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入院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