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标追踪基础知识

目标追踪基础知识

目标追踪基础知识
目标追踪基础知识

静态背景:只动目标

动态背景:动目标和camera;复杂相对运动

静态背景:

1.背景差分:先获得背景后根据差值取阈得图像(背景影响较大)

背景获得:(1)时间平均

(2)参数建模

阴影消除:色度值代替亮度值;

2.帧间差分:相邻两幅图差值进行计算获得运动物体位置与形状(部分信息,不适用于运动缓慢物体)

3.光流法:带有灰度的像素点在图像平面上运动产生的瞬时速度场(最复杂,不适于实时估计,抗噪性差)

动态背景:

基于块的运动估计与补偿:假定同一图像块上运动矢量相同,通过像素域搜索得到最佳运动

矢量估算。

关键技术:(1)匹配法则:最大相关,最小误差

(2)搜索方法:三步搜索,交叉搜索

(3)块大小确定:分级,自适应

Tracking:通过目标有效表达寻找最佳相似目标。

目标特征:(1)视觉特征:边缘,轮廓,形状,纹理,区域

(2)统计特征:直方图,各种矩特征

(3)变化系数特征:傅里叶描绘子,自回归模型

(4)代数特征:图像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相似度度量算法(匹配法则):欧氏距离,街区距离,棋盘距离,加权距离,巴特查理亚系

数,Hausdorff距离。(欧氏距离最简单)

搜索算法:预测下一帧物体可能存在的位置。kalman滤波,扩展的Kalman滤波,粒子滤波。Kalman算法:线性最小方差估计。通过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来预估。无偏,稳定,最优。粒子滤波算法:非线性,非高斯系统。递归方式进行处理,节省空间,有较好鲁棒性。均值漂移算法(Meanshift):梯度优化,非刚性目标,非线性运动目标,变形,旋转均可。连续自适应均值漂移算法(Camshift):基于Meanshift,结合色彩信息。可有效解决变形

和遮挡问题。

分类:(1)基于主动轮廓追踪(Snake模型):定义可变形Snake曲线,通过对其能量函数最小化,使其轮廓逐渐变成与目标轮廓一致。跟踪可靠性增加,但计算量较大,并

且对快速运动或形变较大物体跟踪情况不理想。

(2)基于特征的跟踪:

特征提取:特征:有直观意义,有分类意义,计算相对简单,有图像平

移旋转尺度变换等不变性。主要有颜色,纹理边缘,

块特征,光流特征,周长面积,质心,角点。

特征匹配:基于二值化、边缘特征、角点特征、灰度、颜色特征匹配。

对尺度、形变、亮度变化不敏感。只要有一部分特征能被提

取就可以。但对噪声敏感,连续帧间关系难以确定。

(3)基于区域的追踪:得到人为或图像分割的矩形或不规则图形模版,再用算法跟

踪目标。费时,未被遮挡时精度很高,目标变形或有遮挡精

度下降。

(4)基于模型的追踪:通过先验知识建立模型,然后追踪,适用于刚体。不易受观

测视角影响,有较强鲁棒性,抗干扰能力较强,计算复杂,实时性较差。

自我评价及发展目标

自我评价及发展目标

自我评价及发展目标 【篇一:2013年三年发展规划自我评价】 2013—2016年学校发展规划完成情况 自查报告 在县教育局和督导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研讨下,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并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把均坪镇中心小学建设成为一所合格制学校。一年过去了,我们围绕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学校上下努力奋进,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现将一年的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住发展机遇,改善办学条件 以学校常规管理为契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硬件水平。学校先后粉刷了学生教室和学校部分墙面,重新修整了教师办公室,更新了1台电脑、一个多媒体教室。这些硬件设施的增添,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倡导人文管理,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 1.制定规章制度。学校根据上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制定(或更新)了一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严格按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依法实施管理。 2.发扬民主管理。我校还完善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参与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 3.完善奖励机制。我校逐步完善了《均坪镇中心小学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制定了《均坪镇中心小学教学成果奖励方案》。 三、加强校本培训,建设和谐的师资队伍

我校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每周一次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每两周一次班主任(或教研组长)会、每三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等,增强教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教师的和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开展了青年教师赛教课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发展规划项目的研究,以科研活动带动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比赛竞赛活动,一年来有多名老师获得各级各类项。学校教导处邹晓暤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副校长戴联健被评为优秀教师。 四、深化德育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我校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德育目标,采取“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相结合,基本实现了学校满意、学生满意、社会满意的“三满意”目标,做到了扎扎实实抓德育,事事处处皆育人。 1.德育渠道网络化。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接待日活动。同时,我校十分重视家访工作,要求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家访。我校建立校讯通,大加让学生家长宣传,目前已有50%的家长申请加入校讯通,这样一来,学生、教师和家长有了更好的沟通方式。 2.环境建设人文化。我校围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的办学理念,对校园环境进行统一设计布置。另外,对教师办公室、功能室、学生教室均根据其特色进行了文化建设。通过这些校园文化的布置,营造了生动活泼、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德育活动系列化。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手抄报、黑板报、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进行了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教育。学校开展了禁毒征文、庆祝国庆中秋手抄报、小学生讲故事以及庆祝六一儿童节等活动。 五、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 (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 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 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 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四)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相应会扩大其他部门的劳动需求,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增加劳动投入。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从而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7.技术选择的原则:因地制宜 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层次。 必须适应当地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利用率。 必须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当地劳动力就业需要,充分利用人力。 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最新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探索(辅导员培训讲稿) 2013-03-06 00:20 作者: 千里来源: 本站浏览: 157 次 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千里 一、新课程目标教学的界定 目标教学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所创立。 新课程目标教学是指在新的课程体系下,运用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并整合其他现代教育理论,以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检测或目标评价、目标补救等环节为研究对象,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课堂教学实践。 二、新课程目标教学的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布鲁姆认为,只要教育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足够的时间和理想的教育,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学校课程。 2、教学目标为中心。教学全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有效性。 3、反馈矫正及时。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地进行反馈矫正,实现当堂达标。 4、包容性。能对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以及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灵活多样、百花齐放。 三、新课程目标教学的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原则 (2)目标定向原则 (3)情知协调原则 (4)先学后教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反馈矫正原则 (7)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原则 (8)成功体验原则 四、如何构建和运用新课程目标教学模式 1、坚持一个正确的理念。 布鲁姆认为,只要教育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足够的时间和理想的教育,95%

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学校课程。这句话我们要把握好两个要点:①“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 ②“相信学生都能够学好。” “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用新课标的理念解读就是“ 以学定教”、“ 个性化教育”、“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这些都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教师要把“相信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确定为教学的基本理念,把面向全体的教育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之中。 2、增强两个意识 一是目标意识。目标意识通俗地说,就是教师非常清楚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设计哪些教学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目标意识的强与弱、目标定位的准与否、目标实施的深与浅,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说“目标意识有多强,课堂效率就有多高。”一位教育专家考察了台湾的课堂教学后,这样评价台湾的教学,他说:台湾的教师课程目标意识和自主与分享意识强烈,他们在课堂上落实目标坚定不移,从不迷失,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实现。我们有些课,备课时有目标,但是,课上着上着目标渐渐模糊,最后目标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树立目标意识是实施新课程目标教学的关键,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后,就要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二是“生本意识”。要搞好新课程目标教学,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学”永远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他们才能“会学”、才能“学会”。因此,课堂教学的方法,关键的关键是激活、调动、维持、激励让学生自己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陶行知先生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能规定的。这些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数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改革,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我县部分学校开展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实验,较好地体现以上教学理念。 3、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人的智商有高低,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规律。要让95%的学生或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目标教学实实在在要做的事情。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使一部分学困生因为无法达成目标而失去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练习的设计和作业的批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学生评价不能只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要建立“因材施教”的评价体系。40年前,我在乡村教书时,我对优生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上不封顶,自由发展”,学会了课内,可以在课堂上读课外书。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一些优生到了四年级就读完了十几部小说,能写出文从字顺的作文。但是,当时对学困生就不能像对待优生一样,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其实,作业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完成。对差生,目标还要放低一些。一节课让他们学会三几个生字,总比他们完全不学好。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现代教学理念,为优生先“富”起来创造条件,也为学困生的成功打开绿灯。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完整版)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比较

课程编制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基本思想及其优缺点的比较 目标模式基本思想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其基本立足点,反对“形式训练说”严重脱离社会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以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为开发的基础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其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特别是她的工具主义知识观。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行为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再到课程的评价,构成了目标模式的经典性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回答这 四个问题,解决的正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四个问题。 惠勒对泰勒的目标模式加以改造,将直线型的目标模式改造为圆环形的目标模式,即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内容—组织、统合学习经验与内容—评价—调整目标、确定新一轮目标。 过程模式基本思想 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是斯坦豪斯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强调培养儿童智慧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注重理解与思维的价值的知识观。针对目标模式在课程编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的,是建立在目标模式的批判基础上的。斯坦豪斯认为知识不是需要儿童接受现成的东西,而是要儿童进行思考的对象,它不应成为必须达成的目标而去限制儿童,相反,应通过教育过程去促使儿童思考知识,从而解放儿童。他还认为改进实践的过程应依靠教师发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得以实现,而不是通过教师去执行远离实践的专家所设计的方案二实现的。他倡导一种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的,旨在培养儿童智慧、教养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与思维的价值的知识观。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知识应重在理解,而不在于记忆。斯坦豪斯认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增进人的自由及创造力,而教育的重要机制在于引导人们探索知识。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原理即方法的分析,从具有内在价值的只是结构中选择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为课程内容。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儿童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教师是诊断者而不是评分者。 优缺点比较: 目标模式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设置课程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编制课程,使整个课程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具体化的和结构化的操作程序。这样做能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李沧区教体局教研室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一、“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简称“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以活动建构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以当堂达标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目标性、自主性、开放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生生命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二、构建“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掌握学习理论 (二)活动教学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课堂生命说” 三、“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流程: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 教师活动:设标创境→指导尝试→测标矫正 学生活动:学标质疑→自主建构→达标巩固 四、“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目标导学(约5—10分钟) 这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导学提纲,让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二)活动建构(约20—30分钟) 这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下,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有层次地呈现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捕捉信息,及时矫正;通过引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思维助跑,提高自学能力、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生命的多方面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意义建构”(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和“个性发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流程一般为:梳理问题——独立思考——活动探究——协作交流——灵活运用——展示反馈。 (三)当堂达标(约5—10分钟) 这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检验教学目标达成的方式是多样的,根据不同学科、课型、教学内容确定,通常以检测题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检测题,检测题要尊重差异,分必做和选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达标情况要当堂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同时确定好课后要辅导的对象,有的放矢

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目标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经营机制,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把福州建成农业基础牢固,工业相对发达,第三产业繁荣,高新技术发展,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科技教育比较先进,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社会稳定,风气良好,环境优美,人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历时平均发展水平的现代化大城市。 2.经济发展目标:坚持以提高产业素质、效益和技术层次为中心,以提高综合配套能力和产业关联度为重点,合理确定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质的提高。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多样性的优势,搞好农业的综合开发,实现闽台农业合作,突出发展外向型农业,生产特色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进一步加强电子、轻纺、化工、机械、建筑五个支柱产业。同时,加快发展水产、房地产、建材、旅游四个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围绕金融商贸、科技信息和闽台交流三个重点,形成以中心城为中心、城乡结合,以批发为主、批零结合,以专业为主、专业和综合结合的市场体系;推进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综合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化、系列化、社会化的第三产业体系。 3.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社会进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服务保障,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增强“三废”治理能力;提高绿化水平,保障生活质量。把福州建设成为科技进步、教育先进、文化繁荣、精神文明、卫生整洁、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大城市。 4.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从改善城市整体功能出发,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先保证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争取本世纪末,基础设施在总体上基本适应经济建设、对台“三通”和国际交往的需要。规划期末,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要从基本适应型向适度超前型转变。 5. 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遵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专业分工与协作,提高资源配置整体效益”的原则,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性展开布局,增强福州作为全省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先导,以保税区为窗口,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建设沿国道、沿闽江、沿海岸线的经济增长带,积极参与闽东南经济发展的战略分工,加强闽台的合作与交流,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实现闽江口经济圈的全面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推动福州向东拓展,向南延伸,逐步形成产业布局的圈层结构。福州中心城为核心圈层,集中布局金融、商贸、文化信息、行政管理、综合服务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中心城外围邻近各城镇为第二圈层,主要发展科技中心,大专院校,旅游和高科技、低物耗、少污染的工业;第三圈层为第二圈层之外的市域范围,主要发展城郊型农业、旅游业和大型工业区等。引导和加强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让小城镇为广大农村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发挥联系城乡“桥梁”的作用。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还有人认为,城市设计主要是解决详细规划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详细规划中有不少城市设计的内容,但总体规划阶段也同样有城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详细规划是一个规划阶段,而城市设计则是另一个范畴,两者不能划等号。二、内容和任务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那末首先要了解城市空间的内容和分类。日本《新建筑学大系17——都市设计》,认为城市空间构成可以用下列图解来表示。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过程模式中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中 评价环节的比较 摘要:评价是一种价值的判断。自从泰勒(Tyler)将“评价”引入课程以来,评价就成为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评价环节贯穿与课程实施的各个层面,通过对有关要素及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以促进自身的改革完善,是优化课程的一个有效途径。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是常用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而过程模式则是针对目标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两种模式理论的争论始终未休。本文试将两种模式评价微缩到幼儿园教育这一特殊领域加以比较,意在为探索适合于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方式,以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课程评价模式 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但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这一特殊性是由教育对象——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幼儿教育要求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而绝非只是将教育目标锁定在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授上。所以,幼儿教育及其评价渗透于幼儿生活的过程才更为科学有效。如何对幼儿园教育做出合理的评价,是保证幼儿教育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对于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着两种不同的评价方法谁优谁劣的问题,必须进行比较、辨证思考,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以目标与评价的关系为划分标准 泰勒认为:课程评价过程的实质是确定由实施教育教学所能达到目标的程度。所以评价过程首先要从教育的目标入手。第一步要确定目标以便确定目标所要达到的程度。第二不要确定评价的环境,以便受教育者有可能呈现教育目标指向的行为。因此评价与教育目标必须相结合,评价结果才能准确有效。概括讲,目标就是评价的标准和评价过程的保障。但这回产生一个问题:目标的科学性由什么来保障?评价过程以什么作为标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评价的目的是要把评

城市的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为均质区和结节区 依据区域特性分为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基本属性,1.地球空间2.范围界限3.体系结构4.客观存在 结构性分为层次性组织性和稳定性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区域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标志人物,艾德萨,区域科学之父54年,第一个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 1958年区域科学学报 区域科学的定义,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4.自然资源的分类1利用目的:农业,药物,能源,旅游2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3按照其属性和用途划分: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分为,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分为生物化学气候矿产海底 1.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劳动分工规律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4.区域利益 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4.年龄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零到14岁,少年儿童组14到64最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5.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技术进步的类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和技术进步型 7.区域分工模式: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和混合分工 8.产业按照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资金劳动技术知识 9.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2.科布-道格拉斯函数3.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莜原两基准 11.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表现: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劳侧影响 12.产业机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13.极化方式的三种类型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 14.扩散方式四种类型:核心等级波状跳跃式 15.影响加工制造业工业布局因素:原料供应状况,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技术基础 16.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 17.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 18.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19.物流中心主导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物枢纽。。。 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3.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内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资环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治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模式

课程目标、课程开发的模式 课程目标 1.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2.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 就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这个目标可高可低按需而定(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是反映教育目的的,具体而可观测的变化(或进步)。对于教育目标有多种分类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者B-S布鲁姆,为了编制测验的需要,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当我们拿到一份教学设计时,首先会阅读教学目标,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我们听课时也主要评价教学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和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有层次。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平)。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一课期望达到的目标。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某一课的教学过程。 3.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是对科学课程在宏观上的指导,教学目标则较为具体,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 4.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教学 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两者的密切联系:

个人发展计划及阶段目标

个人发展计划及阶段目标 一、指导思想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从1991年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经二十个春秋了。在这期间,我的教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研意识都有很大进步,教学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我善于接受新事物,面对新的挑战,我不会畏惧,而是怀着一份期待,一份欣喜。同时我又是一个工作负责的人,平时无论做任何事都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但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首先,我感到在学习上对自己有所放松,以工作代替了学习,导致自己迷失了发展方向。同时,学习上的欠缺,也造成了理论功底不扎实,缺乏理论积淀,使自己的专题研究大多停留在实践层面,无法提升到理论层面上。课堂教学能力尚可以应付,但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方法手段上缺乏新意。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我必须选择专业成长,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寻找职业幸福感。认认真真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实践,堂堂正正地做人,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现将个人的五年专业成长规划如下: 二、自我认识 在学习中,我深入剖析自身的不足,正视弱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1年来,我的教学经验增长了一点,但在教学研究上缺少科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专业知识等。平时思想上有惰性,读书较少,对教育名家及名著的了解不多,不能很好借鉴、运用一些名家的教法及观点解释教育现象。写作水平较低,很少能抓住教学灵感等写出高质量的教育随笔。没有树立良好的教材观,对教材的把握、开发和利用不够等等。 三、目标定位 倾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读书不止,进行长期的有效的学习,增强理论底蕴,做个学习型教师。用心思考,凡事多思多想,反思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得失,找出成长的方向,做个反思型教师。专心写作,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做个科研型教师。全心教育,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在创新中构建良好的教学策略,在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做个研究型反思性教师。认真学习和实践新课标理念,观摩名家光盘,汲取名家教学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细而言之,认真备好每一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善于请教,及时总结。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坚持写教学反思、随笔,坚持写博文,努力成为优秀的博客写手。每年至少研读2本教学理论专著,定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湖北教育》等刊物,做好读书笔记,尤其写好深刻的学习心得,不少于1万字。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紧握教育脉搏。注重自身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