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7
团体社会工作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团体社会工作的意义一、单项选择题1.在团体社会工作的定义中,最早把团体社会工作定义为是一种教育的过程的是()。
A.柯义尔B.哈佛特C.墨非D.威尔逊2.在团体社会工作的定义中,最早把团体社会工作定义为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的是()。
A.柯义尔B.威尔逊和赖兰C.墨非D.克那普卡3.在整理了众多意见之后为团体社会工作做出了综合性定义的是()。
A.柯义尔B.威尔逊和赖兰C.墨非D.崔克尔4.团体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A.培养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团体的社会意识B.协助犯罪者矫正行为及预防犯罪C.协助成员利用团体力量达成个人目标D.协助团体及其成员处理突发事件与提高危机处理的能力5.团体社会工作中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
A.团体领导B.机构C.团体成员D.工作者6.为达到行为改变与社会学习的目标而组成的团体就是()A.教育团体B.成长团体C.治疗团体D.任务团体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社会团体工作的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有()。
A.提供一种归属感B.提供验证事实的机会C.得到互助合作的机会D.团体是赋予成员能力的工具E.团体还具有治疗的功能2.团体社会工作包括的基本要素有()。
A.团体和团体中的个人B.专业的机构和工作者C.活动节目D.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E.团体领导者和机构领导者的良好关系三、判断题1.团体社会工作主要是一种帮助团体中的个人成长的方法。
()2.任何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所进行的一切工作都可称之为团体社会工作。
()3.团体社会工作和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四、简答题1.简述团体工作的功能。
第二章团体社会工作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团体工作正式被社会工作专业接纳并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部分,是在()。
A.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B.19世纪初C.19世纪中叶D.20世纪30年代2.团体社会工作起源于()。
A.中世纪的欧洲B.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C.19世纪的欧美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3.团体社会工作被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方法,其开始的标志是()。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作为最早形成得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得项目或领域。
其注重得就是社会责任与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得社会责任、社会参与与社会行动得能力。
(1)理论基础社会目标模式得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与系统论。
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就是一个一个得系统,每个系统内部得要素之间都就是耦合在一起得,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学关注得则就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得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
因此,小组工作得社会目标模式得假设前提在于,小组就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得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得互动具有改变与发展得积极功能,通过小组得活动可以培养组员得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她们得社会参与、社会行动与自我发展得能力。
(2)实施原则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得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得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与整个社区得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与社会行动能力得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与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得“工作意识”: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得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
要瞧到,每个小组得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得动力与潜能;关键就是通过小组与组员、组员之间得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与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特别关注与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得社会意识、社会责任与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得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与社会行动得能力,特别就是她们建立与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与改变社会环境得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得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得领袖人物,提升她们推动社区与社会变迁得意识与能力,特别就是规划与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得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得一致性,特别就是要针对社区得需求问题,吸引与选择合适得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与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初级社会群体的目标
初级社会群体的目标是指那些由个体组成的小规模社会组织,如家庭、朋友圈、学习小组等。
这些群体的目标可以多种多样,取决于其内部成员的需求和共同利益。
一个初级社会群体的目标可能包括:
1. 社交目标: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由亲密关系或共同兴趣爱好的个体组成的,他们的目标可能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 支持目标:初级社会群体可以提供相互支持和帮助的平台,成员的目标可能是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3. 学习目标:学习和知识共享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另一个常见目标。
成员可以共同学习、互相教导,以提高各自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4. 共同利益目标:初级社会群体的成员可能因为共同的利益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的目标可能是追求共同的目标、实现共同的利益,如共同经营业务、达成某项共同的目标等。
5. 娱乐目标:一些初级社会群体的目标可能是提供娱乐和娱乐活动,为成员们提供放松和享受的机会。
总的来说,初级社会群体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成员的需求,建立和维护彼此之间的关系,并追求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社交、
支持、学习、共同利益或娱乐等方面的。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纽曼社会行动模式(The Newman Social Action Model)是一种以强调行动为中心的社会认知理论,旨在解释人类在社会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思维的动态过程。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在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一种理解和干预社会交互问题的重要工具。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人们的行动和思维是在社会环境和个人认知能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这个模式包括了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思维过程、交互过程和行动过程。
思维过程是指人们在交互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过程。
这些认知过程涉及到了个人对自我和他人的需求、价值观、信仰和期望的认知和理解。
这些认知过程是个人决定如何行动的基础。
交互过程是指人们在相互作用中,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来实现社会目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需要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言语和行为,还需关注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意图和态度等非言语信息。
行动过程是指人们在交互中采取的实际行动。
这些行动包括了个人的语言和身体动作,以及个人为实现社会目标所做出的努力。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为社会工作和社会心理学人员提供了一种了解个体的认知和交互过程的方法。
研究这些交互过程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心理学人员了解个体面对社会压力和情境时的情感、意愿和行动的动态变化。
纽曼社会行动模式的应用还有助于开展有效的社会工作干预。
根据这种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思维和交互过程,来确定最佳的干预策略。
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在社会交互和互动过程中,适当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加强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还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成就。
除了社会工作和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外,纽曼社会行动模式也可以在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它可以为教育和组织研究提供一种方法,以了解教育和组织过程中的认知和交互过程,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和组织管理。
总之,纽曼社会行动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理论,可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在社会交互和互动中的行为和思维。
1、地区发展模式(locality development)(1)基本假设一是认为社区居民应该愿意参与社区事务;二是认为社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缺乏沟通和合作,所以如果能通过发动居民参与,改善沟通和加强合作,社区问题就能够获得解决,同时也相信社区自身有解决社区问题的力量;三是认为社区是应当也可以实现和谐,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共同利益的,社区本身有潜力和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2)主要特点地区发展模式是社区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分析问题、发挥其自主性的工作过程,目的是提高他们及地区团体对社区的认同,鼓励他们通过自助和互助解决社区问题。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第一,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所谓共同性问题,是指对社区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的问题。
这类问题因为影响范围广、涉及居民多,有些问题又具有紧迫性,所以较容易引起居民的关注。
社区工作者常以共同性问题为契机,推动大多数居民参与。
第二,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使用地区发展模式的社区,一般都存在着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居民之间关系淡薄、居民普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现象。
因此,社区工作者在进入这类社区时,一般都会以培养居民自主、自立,发展互助,建立社区团结为目标。
以分析社区问题为例,社区工作者由于接受过专业训练,所以对社区问题会有一个科学和专业的判断,但是社区工作者并不是直接把判断结论告知居民,而是引导他们讨论、分析逐渐达成共识。
在社区工作者看来,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居民的沟通、交流、理解、分析、协商等能力,培养互谅共融的意识。
这种能力和意识将来也可以“迁移”到社区其他问题的分析中,从而建立起社区居民自主能力。
第三,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有二:一是任务目标,完成实际的工作或解决一些特定的社区问题,如提供某些服务,争取通过一些法规等改善社区生活质量。
二是过程目标,是指建立长久的制度或社区组织。
在地区发展模式看来,提升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自助是最重要的发展目标。
1、社会目标模式( social goals model)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
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
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
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
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第30卷第5期2011年10月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Vol.30No.5Oct.2011体育人文社会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余静1,余涛2(1.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37;2.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提出了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模式,并依据资源配置理论、“投入—产出”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对“群众体育发展”的概念进行定义;依据“群众体育发展”的定义,认为群众体育系统包括社会环境系统、投入系统、产出系统三个子系统。
在对这三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关系的分析中,总结了群众体育资源要素系统与群众体育资源配置系统的关系,从而为构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群众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60(2011)05-0016-05Mass Sport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hinaYU Jing 1,YU Tao 2(1.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China ;2.P.E.Institut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Anhui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expert advice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the target model of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our country.Based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input-output ”theory and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it puts forward the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definition ;based on the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definition ,it argues that mass sports systems :include three subsystems social environment system ,input system and output system.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 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subsystems and subsystem in-ternal ,it sums up the relation of mass sports resource element system and mass sports resource allocation system.It aims at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to build the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our country.Key words :mass sports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收稿日期:2011-07-10;修回日期:2011-08-21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0CTY01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k097);安徽师范大学博士后岗位研究项目。
社会目标模式社会目标模式是一种管理思维模式,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以帮助管理者和组织实现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种模式将社会目标纳入到组织的战略规划和决策过程中,强调以社会为中心,尊重社会的需求和利益,同时追求经济利益。
社会目标模式的核心是将社会价值纳入到组织的使命和愿景中。
在这个模式下,组织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绩效的提升,而是更关注员工、客户、环境和社会的利益。
这种模式要求组织将社会责任融入到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中,将社会利益放在与经济利益同等重要的位置。
社会目标模式强调组织与社会的互动和共赢。
在这个模式下,组织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影响和解决社会问题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组织通过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展机会,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保护和改善环境,以及回馈社区,建立起与社会各方的良好关系,增强组织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影响力。
社会目标模式还鼓励组织与其他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一起合作,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组织可以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等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合作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各方的资源和专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实现社会目标。
在社会目标模式下,组织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目标评估和管理机制,以确保目标的可衡量性和可管理性。
组织应该设定明确的社会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指标,并通过监测、评估和反馈机制来跟踪目标的实现情况。
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引导组织的行为,提高社会目标的实现效果。
总的来说,社会目标模式是一种以社会为中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思维模式。
它要求组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员工、客户、环境和社区的利益,与其他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实现社会目标。
通过采用社会目标模式,组织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和声誉,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目录第一编什么是社会工作 (1)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 (1)第一节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构成 (1)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 (1)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1)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1)第二节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1)第三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1)第四节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1)第二编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与理论 (1)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1)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1)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1)第三节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1)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1)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1)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1)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1)第四节总结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 (1)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1)第一节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2)第二节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2)第三节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第三编社会工作方法 (2)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 (2)第一节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历史发展 (2)第二节社会个案工作的过程与基本技巧 (2)第三节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2)第四节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2)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 (2)第一节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2)第二节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 (2)第三节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2)第四节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2)第八章社区工作 (2)第一节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2)第二节社区工作的理论 (2)第三节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2)第四节中国的社区工作 (2)第九章社会行政 (2)第一节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2)第二节社会行政的内容 (2)第三节我国的社会行政 (3)第四编社会工作实务 (3)第十章儿童社会工作 (3)第一节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与涵义 (3)第二节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第三节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3)第十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3)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与历史 (3)第二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3)第三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3)第四节中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3)第十二章老年社会工作 (3)第一节社会变迁与老人问题 (3)第二节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3)第三节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3)第十三章妇女社会工作 (3)第一节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3)第二节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 (3)第三节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 (3)第四节中国妇女社会工作时间 (3)第十四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3)第一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3)第二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4)第三节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4)第十五章家庭社会工作 (4)第一节家庭社会工作的涵义 (4)第二节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状况 (4)第三节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4)第四节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 (4)第十六章医务社会工作 (4)第一节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与发展 (4)第二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与理论基础 (4)第三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领域和实务方法 (4)第四节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4)第十七章工业社会工作 (4)第一节工业社会工作的概述 (4)第二节工业社会工作的理论 (4)第三节工业社会工作的内容、方法与实务模式 (4)第十八章农村社会工作 (4)第一节农村社会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4)第二节农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理论和方法 (4)第三节中国的农村社会工作 (4)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4)第一节贫困问题概述 (4)第二节反贫困的国际经验回顾 (5)第三节中国的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5)第二十章矫正社会工作 (5)第一节矫正社会工作的涵义与起源 (5)第二节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 (5)第三节中国大陆的社区矫正工作 (5)第二十一章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 (5)第一节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与民政工作 (5)第二节中国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 (5)第三节民政工作中的社会工作实务 (5)第五编社会工作的发展 (5)第二十二章社会工作教育 (5)第一节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性质 (5)第二节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与课程 (5)第三节社会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工作教育 (5)第四节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 (5)第二十三章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 (5)第一节社会工作实习的涵义与目标 (5)第二节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与过程 (5)第三节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5)第四节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发展 (5)第二十四章社会工作研究 (5)第一节社会工作研究的涵义与功能 (6)第二节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与伦理 (6)第三节社会工作研究的程序 (6)第四节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6)第一编什么是社会工作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第一节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鼓吹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源于改善社区环境/工余活动/劳工福利行动;随时代变迁与新理论涌现,变得更多样化、更专业化;经历了关注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再到关注个人治疗/个人发展层面;小组工作因不同的介入取向(微观宏观),有不同的介入模式最基本与常用的小组工作模式有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发展模式(单选题)第四章社会目标模式理论基础;工作内容;实施原则;评价与运用第一节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 p52社会目标模式源于小组工作的早期实践,是最早的小组模式,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汲取营养,它主要运用于社区层面,核心理论概念是社会责任与社会变迁(单选题)理论来源(多选题):系统论/生态系统论(社会系统影响其内部的个人/群体;反之,也然);杜威教育理论(关于领导者与公共责任的概念);社会学观点(个人问题通过社会变迁解决);经济学与政治民主理论(福利分配与民主参与)一、参与、意识提升、赋权 p52(一)社会政治民主理论的假设●参与是人民的一种民主权利(主权在民)●沟通、理解、平等是从对话开始●教育也是一种权利(参与能学习民主技能/提升个人能力/建立平等关系/民主化教育)(二)赋权(empowerment)的假设赋权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涵盖3个层面●个人层面赋权:发展更积极、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社区层面赋权:获得知识能力、对社会政治环境的批判性理解●社会层面赋权:获得能力资源,实现个人/集体目标(三)弱势群体概念●从社会竞争、社会利益分配的角度分析问题●从经济贫困、权力关系、文化认同,来论述社会排斥与边缘化机制●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问题,与社会目标模式的社会公平/社会关怀理想一致●例子:昆明市小额贷款扶贫实施计划、单亲妇女自强小组二、系统功能理论 p53(一)基本原理●一切有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结、发挥各自功能的系统●四个原则:-目的性(目标)-整体性(“面”之间联系或同一性)-层次性(层次结构的相互关联)-动态性(随环境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二)在小组工作中的运用●小组是相互依赖的成员组成的社会系统●小组是基于整体性原则建立的(突出小组整体功能最大化)●小组须建立总目标与过程目标●小组是一个动态的、情境化过程(不同阶段要用不同方法)三、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p54(一)人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过程”,有2个层面●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行为互动必导致关系与制度变迁)●制度化过程(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制度的改革)(二)小结●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推动着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变迁●小组工作即通过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推动着社会制度完善与改革第二节社会目标模式的工作内容一、基本观点(主要在社区层面开展)(多选题)(一)基本观点●强调社会系统与个人、群体间的互动/相互影响●关注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以小组工作原则与方法,培养组员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社会良知●应用于社区层面,较多运用在社会小组和组织小组中(二)基本假设●组员通过小组互动过程形成共同目标,又可以推动小组工作过程●在小组工作过程中,组员能获得自我发展、提升参与能力、承担有意义社会行动的能力二、工作内容 p54(一)目标●目标特征以培养组员社会归属感与责任感、实现社会整合作为小组目标●内容(三个层次的内容)(多选题)-培养组员的社会意识与促进社会变迁的责任感;-发展组员的社会能力(尤其与社会环境互动能力,增强自尊心);-培养社区领袖(以推动变迁)(二)小组(特征)●目标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有共同的社会目标:社会变迁/社会改造●信仰组员为了整体利益,有一套共同信仰的价值观:社会公平/关怀/爱●社会行动小组作为一个行动整体,共同付诸社会行动●自我发展组员在社会行动中逐步自我完善与发展(三)组员●特征具有民主参与社会生活的动机和潜能●资格所有公民,尤其是社会弱势边缘界群体。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第一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一、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
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接着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
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2.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
①改良主义者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
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
②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必定是它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产生。
《小组工作》期末考试复习题必须了解的英文单词Aimmigration Center 移民中心 Cub Scouts 童子军 YMCA 基督教男青年会Charity Association 慈善协会 Looking for similarities 寻找相似性put forward 提出 personality 人格 implementation 实施consciousness 意识 Tyranny 专制 Democracy 民主 Let 放任 bipolar 两极specification 规范 secondary group 次小组The social target model 社会目标模式Treatment model 治疗模式 developmental pattern 发展模式Reciprocal patterns 互惠模式laissez-faire 放任 authoritarian 专制者 democratic 民主的 eclectic 折中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心理特征Freud 弗洛伊德 Homans 赫曼斯 Cooley 库利 Mead 米德 Blumer 布鲁默Burns 伯恩斯 Lewin 勒温 Bourne 伯恩 Moreno 莫雷诺 Ailice 爱丽丝Glasser 格拉瑟 Schutz 舒茨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alternative 替代强化作用Psychoanalytic school 精神分析学派Freud personality system弗洛伊德人格体系id 本我 ego 自我 superego 超我 oral phase 口唇期 genital phase 性器期anal phase 肛门期 incubation 潜伏期defense mechanism 防御机制projection 投射 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 regression 退行 sublimation 升华displacement 移置Behavioral school 行为主义学派habituation 习惯化 classical 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operative conditioning 操作性条件作用Stereotype 刻板印象public stereotype 公众刻板印象 private stereotype 私下刻板印象the unconscious stereotype 无意识刻板影响inclusive包容 control need 控制emotional 情感 esteem 尊重agreement 协议 scale规模assessment、evaluation 评估 data collection 资料收集 analysis of data 资料分析 intervention program干预方案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ory 交流分析理论economic limit 经济限制 The efficiency limit 效率限制Similar to real life 类似于真实的生活Object to measure the effect 衡量效果的对象选择题复习内容:1、在不同类型团体中,团体领导者的主要工作教育团体:教育者,兼引导讨论的作用讨论团体:充当促进谈话的角色。
社工小组常用的目标模式摘要:一、社工小组的目标模式介绍1.定义和背景2.目标模式的重要性二、社工小组的目标模式分类1.任务目标模式2.过程目标模式三、社工小组的目标模式应用1.任务目标模式的实际运用2.过程目标模式的实际运用四、社工小组目标模式的效果评估与反思1.效果评估2.反思与建议正文:社工小组作为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织形式,其目标模式的运用对于工作效率和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社工小组的目标模式展开讨论,包括目标模式的定义、分类、应用及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社工小组的目标模式介绍社工小组的目标模式是指在社工小组工作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方法。
目标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社工小组明确工作方向,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服务质量。
二、社工小组的目标模式分类根据社工小组工作内容的不同,目标模式可分为任务目标模式和过程目标模式。
任务目标模式是指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目标,关注工作的结果;过程目标模式是指以优化工作过程为目标,关注工作的方法和技能。
这两种模式在社工小组工作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社工小组的目标模式应用1.任务目标模式的实际运用在任务目标模式下,社工小组需要明确工作任务,合理分配人员,确保各个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对于一个扶贫项目,社工小组需要确定扶贫对象、扶贫措施以及完成时间等具体任务,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2.过程目标模式的实际运用在过程目标模式下,社工小组需要关注工作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合作等方面,以提高工作效果。
例如,在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时,社工小组需要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提高活动的满意度。
四、社工小组目标模式的效果评估与反思1.效果评估对于社工小组的目标模式,需要定期进行效果评估,以了解工作进展、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满意度调查、工作成果分析等。
2.反思与建议根据效果评估结果,社工小组应对目标模式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
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
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
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
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
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
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1)理论基础
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最早源于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如行为修正理论、学习理论等。
此后,社会学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理论对治疗模式的影响也日渐深入。
治疗模式关注小组组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认为这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而主要在于社会关系的失调,因此,强调通过小组活动来解决组员的社会化缺陷,重建其社会关系网络,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
其假设前提在于:个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得到治疗和康复,改变有问题、有缺陷的行为方式,习得适应社会生活的经验,由此获得自我发展,改变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2)实施原则
治疗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其对象通常是有较严重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人格问题、精神异常或有社会偏差行为的人,工作的目标是通过治疗帮助组员个人在心理、社会和文化适应方面得到康复、发展和完善,并预防对个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消极因素的出现。
因此,组员在小组活动中获得的主要是矫治性的治疗,通过这种治疗以获得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帮助。
社会工作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时,必须坚持和实施这样一些原则:
①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临床社会工作的知识和实务技巧,明确治疗的方向,设计和实践小组治疗计划并控制小组的发展。
②建构型原则,即带领小组组员建构和发展社会性的治疗关系,
以替代原来的、有缺陷的社会关系网络,并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帮助小组组员学习新的行为,适应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③个别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即设定每一个组员的个别性治疗计划,同时通过对所有小组组员个别性问题的综合分析,寻找小组共同成长的目标,实施整体性的小组治疗计划。
(3)社工角色
社会工作者在该模式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专家,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去诊断个人需要,安排治疗计划,并控制小组的发展进程。
社会工作者也像一位家长或导师,引导并协助小组组员的互动,促成组员的行为发生实际的改变,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3、交互模式(reciprocal model)
交互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旨在通过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及社会环境之间、小组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促使组员在小组这个共同体的相互依存中得到成长,增强组员的社会功能,提升其分展能力。
(1)理论基础
交互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
该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小组是个人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的有效场所;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可以发掘组员的自身潜能,增强他们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的信心、知识和能力。
(2)实施原则
交互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其服务对象没有固定的概念,既可以是青少年群体、老年人群体、残疾人群体、学生群体、白领阶层、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等,也可以是那些缺陷、有问题的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
只要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参加特定的小组。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时,应坚持实施和贯彻以下的工作原则:
①开放性的互动。
交互模式下的小组目标是促使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达到开放,实现良性的互动。
应该运用催化、刺激、示范、提供咨询、反应、质疑与开放讨论等方法和技巧,来促进小组互动频率的加快和小组互动质量的提高。
因此,小组的目标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更在个人、小组、环境等之间的开放和互动。
②平等性的互动。
交互模式要求组员在小组中养成平等的关系,通过与其他组员的沟通、理解、互动达成共识,共同实现小组的目标并由此获得个人的发展。
该模式强调小组组员间的平等及个体独立性。
③“面对面”的互动。
组员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作为小组的指导者和协调者,社会工作者尤其要促使组员之间“面对面”澄清其苦恼的问题、期待解决的需求,认清其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
同时,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沟通、协商、讨论,促使组员寻找小组的共同需求,挖掘小组的正向动力,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组员个人及小组的发展目标。
(3)社工角色
在这一模式中,社会工作者不负责设计方案,不设法控制小组的运作。
他不是要为小组组员做什么,而是与组员一起做。
小组的形成与维持由小组组员互动的结果而定,组员分享对小组的责任。
此外,社会工作者充当组员与小组以及小组与机构间的协调者。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模式也被称为“居间模式”(mediating model)。
4、发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
发展模式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旨在解决和预防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衰减问题、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这一模式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如各种困难人群、面临危机的人群以及寻求更大自我发展的人群,等等。
(1)理论基础
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以及小组动力学。
发展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
发展模式关注的焦点在于小组组员的社会功能而不是有关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因素,重视的是组员个人潜力的发掘与发挥而不是治疗性辅导。
发展模式的假设前提是: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境,评估小组的情境、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2)实施原则
发展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特点是鼓励组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积
极表达自己并找出小组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形成积极的小组互助关系,促进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为此,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时,应坚持和贯彻以下两大原则:①积极参与原则,即要协调和鼓励组员在小组活动中,主动表达自己的困境或者发展的建议,积极分享和学习自我发展的经验。
②“使能者”原则,即要支持、帮助小组组员通过各种活动,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相互分享,发展认知,激发潜能,提升组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整合社会资源及自我发展能力。
(3)社工角色
发展模式强调“时间、过程和小组发展阶段,以及小组组员与发展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根据小组发展阶段的特点指导小组工作;他不断地根据新的情况修正小组的目标,理解小组组员与小组的关系,并及时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以达成提升小组组员社会功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