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24诗词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24 诗词五首【教材分析】《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24.诗词五首饮酒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导入: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及反思-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4诗词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 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 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 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艺术 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牛的阅读兴趣,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 诵读诗词,引导学牛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 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1、引入新课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 冇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 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共是出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 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 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锻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口 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 《桃花源记》(散文) 2、 《五柳先生传》 (传记)3、 《归园出居》 (FH 园诗)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 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首诗可犬略分为两类:一类 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FH 园诗。
《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 导入:屏显:问世间酒为何物?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2、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3、背景介绍: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渔家傲》教学设计一、教学创意李清照的《渔家傲》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李清照作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其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渲染离愁别绪的文字,但本首词却是一个例外,是她一生中唯一一首豪放词。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将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与《渔家傲》进行对比,感悟婉约词与豪放词词风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本词的独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抓住该词的关键:“梦”,以此贯穿全篇进行教学。
并以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作为补充,使整堂课层次分明,结构紧凑,以此了解李清照传奇的一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词的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法、诵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于乱世中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一想起她,我们头脑里马上能呈现出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她?请同学们结合她的特点,用一个最有概括力的词语为她贴一个标签。
如:千古第一才女,婉约派代表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婉约”二字。
结合《如梦令》、《声声慢》赏析婉约词派的特征。
(二)对比阅读《渔家傲》、《如梦令》、《声声慢》体会词的风格与婉约派词风有很大不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快速地进入到对本首词的探究中,领略婉约词人的别样风采。
(三)齐读《渔家傲》明确本词的关键词:“记梦之作”小组协作讨论,围绕“梦”赏析本词内容,并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后选取小组代表表述观点。
A.梦中恢弘场面(动态)B.画面的构成(动词)C.梦境中的天帝形象(想象与现实)D.梦境中嗟叹(用典,神态)E.浪漫主义情怀的结尾老师总结:释梦,领悟主旨、思考:诗人要归何处?她通过这首词要表达什么?明确:本词为李清照后半生所作,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楚,半世的颠沛流离之后,词人写下了这篇与早期婉约词风格迥异的作品,在本词中,虽然作者认为在动荡的社会中,自己空有才华却终无所用,但词人却通过丰富的想象,营造出一个与现实大相径庭的梦境,梦境中,场面恢弘阔大,天帝温和、关心民生疾苦,没有现实世界的离乱与悲伤,词人忘我地想要到仙山中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24、《诗词五首》教案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
结
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
实际的意思是
目凄然。
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来详谈。
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
诗中写了什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鳞”
这首诗是作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24 诗词五首饮酒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饮酒(一)导入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1.自读课文2.指名朗读3.品味诵读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
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24.诗词五首教课目的:1.认识诗人的有关文学知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诵、背诵这五首诗。
2.掌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境界;提高剖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要旨。
教课要点:1.朗诵、背诵这五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理解诗歌的境界。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家,“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绚丽的明珠。
读诗,不只能够借助诗句领会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委婉凄美或宽阔豪放的境界之中,获取审美的欢乐。
下边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会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范。
喝酒(其五)一、释题导入: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喝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的《喝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言,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以后”的作品,不是一次达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诵、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 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喝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代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
《喝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概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 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诵、背诵。
三、细读品尝: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一样。
诗人用平庸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安闲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斜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睦情形。
4、“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时,诗人神清气爽,如有所悟,此间意趣,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24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提问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提问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提问5: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春望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
注意“搔(sāo)、簪(zān)”是平舌音。
提问1: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提问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提问3: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言之成理即可)提问4: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三、板书设计春望望所见:寄情于物所感:触景生情翘首望景盼所盼:家书万金所思:战休国安低头思亲忧国思亲第2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学习目标1.熟读古诗,并背诵。
(重点)2.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难点)3.品读诗句,体会修辞之美。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雁门太守行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一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提问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提问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提问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提问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三、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以色示物以声感人赤壁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提问1: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提问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提问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提问4: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赤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渔家傲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古词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
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义,概括主旨提问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
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提问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
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板书设计渔家傲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追求光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