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中肌电图的变化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51.41 KB
- 文档页数:4
临床肌电图——针极肌电图——自发放电对于骨骼肌的针电极肌电图检测,由四个步骤组成:1.插入电活动—在肌肉中移动针电极所产生的电活动;2、自发电活动—在肌肉处于静息状态下,将针置于放松的肌肉中不动,而记录的电活动;3、MUP—肌肉随意轻收缩期间,运动神经元零星发放所诱发的电活动;4、募集和干扰型电活动—逐渐增加力量,一直到最大用力收缩期间,电活动的变化。
一、正常肌电图1、插入电位在电静息条件下,插入及移动针电极的瞬间,针电极机械地刺激肌纤维所诱发的动作电位,称为插入电位。
插入电位与神经支配无关,而是肌纤维受机械刺激引起的。
它的特征是,针电极移动一旦停止,插入电位随即消失。
插入电活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动针的幅度和速度。
根据波形和从其声响,插入电位有正常、减少、增加几种类型。
当肌肉纤维化时,肌电量明显减少,而在失神经和炎症状况下,肌纤维就易激惹,肌电量增加。
这样,就首先给出肌电图异常的提示。
2、终板电位在终板区,由于针尖激惹肌肉内神经末梢,从而产生终板活动。
终板活动主要有两种成分:(1) 终板噪声是一种反复出现的低电压、短时限的负性电位,这种活动最常表现为不规则的基线,通过扬声器,可听到特征性的海啸样声响。
(2) 终板棘波是高波幅的、以快速不规则形式发放的电位。
是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性刺激后,继发的肌纤维放电。
典型者先有负相、说明起源于记录针尖。
其声响好似肥肉在煎锅里噼啪作响。
终板棘波与终板区记录到的纤颤电位从形态上不好区别。
但是终板区外记录到的纤颤电位,在主负棘波之前有一个小的正波。
因此,稍稍一动针尖的位置,即可改变初始呈负相的终板棘波的极性。
所以,终板外的纤颤电位才有病理诊断价值。
二、异常肌电图1、插入电活动插入活动减少见于:①周期性麻痹的发作期;②在肌病或神经源性病变中,肌肉为结缔组织或脂肪所代替。
在纤维化或严重萎缩的肌肉中,正常肌纤维数目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应除外技术上的因素,如导线断裂、记录针质量出现问题,或针极插入不够深以致停留在皮下脂肪内等等。
肌电图在运动员训练监测中的应用摘要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是一种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来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肌电图在运动员训练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探讨肌电图在运动员训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肌肉的疲劳、损伤和过度训练等问题时有发生。
为了确保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预防运动损伤,对运动员进行实时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实时、定量的监测手段,在运动员训练监测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2. 肌电图原理肌电图是通过表面电极或针电极记录肌肉电活动的一种技术。
肌肉在收缩时,神经末梢会释放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通过肌纤维传递,最终引起肌肉收缩。
肌电图可以记录这些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肌肉活动的相关信息。
3. 肌电图在运动员训练监测中的应用3.1 评估肌肉疲劳肌肉疲劳是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肌电图可以通过分析肌肉电活动的变化,评估运动员的肌肉疲劳程度。
在训练过程中,当肌肉疲劳发生时,肌电图可以实时监测肌肉电活动的变化,为教练员提供调整训练计划的依据。
3.2 预防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一大隐患。
通过肌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运动员肌肉功能异常,评估运动损伤风险。
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可以根据肌电图监测结果,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3.3 提高训练效果肌电图可以帮助教练员了解运动员的肌肉活动情况,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训练计划。
通过肌电图监测,教练员可以了解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肌肉的发力情况、协调性以及肌肉力量等方面的信息,为运动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建议。
3.4 评估神经肌肉功能肌电图可以评估运动员的神经肌肉功能,包括肌肉激活程度、肌肉协调性等。
通过肌电图监测,教练员可以了解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神经肌肉的适应情况,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4. 结论肌电图作为一种无创、实时、定量的监测手段,在运动员训练监测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一、肌电图:狭义的肌电图是指以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中,收集针电极附近一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以及在插入过程中观察其静息状态、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时募集状态。
广义的肌电图学,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刺激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1、正常肌电图(1)插入电活动:针电极在插入肌肉时,可机械地刺激或损伤肌纤维,而产生各种大小不同形态不同的短暂的电位,这就是插入电活动。
持续时间是几百毫秒,(如果针电极不活动,静息状态下,正常肌肉不会有活动表现为一条直线,称为电静息。
)(2)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肌肉轻度收缩状态下记录的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一群肌纤维所兴奋的电位称运动单位电位(MUP)。
(3)波形多为2-3相,5相以上为多相。
多相波一般不超过15%,时限常在5-15ms之间;波幅多在100至数千微伏之间。
每一块肌肉都有自己的正常值(波幅、时限、位相)(4)大力时募集状态:当肌肉大力量收缩时,许多运动单位很快的发放冲动,由于许多不同的运动单位同时兴奋,因此不能辨认各个单独的MUP。
2、异常肌电图(1)插入活动的异常:①插入活动的减少和延长。
②出现自发电位:纤颤、正锐波、束颤电位、肌强直样放电(复合性重复放电)、肌纤维颤搐③肌强直放电。
(2)异常MUP①短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小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
常见于肌肉疾病和神经肌肉传递性疾病。
②长时限的MUP,指MUP平均时限大于同一年龄组肌肉的正常范围。
这些MUP的波幅增高,时限的增宽,并伴有募集不良,常提示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如: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灰质炎、脊髓空洞症、周围神经病变,或神经损伤后的再支配等。
③多相电位其数目增多,可见于肌病,也可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病变。
(3)异常募集形式募集形式决定于用力时发放的MU数量以及MU发放的频率,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时MU减少,病人客观上很用力,但MU也是减少型。
陈红霞 张福辉 乔 芳 杨春燕 苏晓力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 053000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及肌电图改变,探讨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严重程度与肌电图变化的相关性,重点总结轻型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及肌电图变化特点。
方法:以患侧肥肠肌水平萎缩厘米数、足弓增高情况、第二趾长的程度、患足鞋码等参数为依据,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型,并对下肢后遗症患者进行全面的肌电图检测,常规进行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股神经进行运动潜伏期及波幅测量,常规进行胫神经H反射检测;针肌电图观察肌肉静息电位,轻收缩MUP情况及重收缩募集情况。
结果: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临床特征明显,即使是轻型后遗症病例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特点:患侧肢体轻萎缩,足弓偏高、患足偏小、第二趾较对侧延长等,此特点可能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特有表现;后遗症程度越重,肌电图表现也越重;轻型下肢后遗症患者肌电图特点如下: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均正常。
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
3、运动神经的波幅可正常或轻度减低4、患侧胫神经H反射具有较高的异常率。
5、针肌电图可见MUP高大等慢性神经源性损害表现。
6、同一病人不同神经节段所支配肌肉的严重程度会不尽相同,并呈分散或跳跃式分布。
结论: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严重程度与肌电图变化呈正相关,轻型下肢后遗症患者同样具有明显的临床特点及肌电图变化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能为不明原因非进展性下肢轻萎缩患者提供病因诊断。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肌电图特点;运动神经波幅;感觉传导速度;H反射1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至2016年我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肌电图鉴定检查患者242例。
其中男,140例,女,102例;年龄15岁—71岁,平均45.15岁;发病年龄40年代14例, 50年代58例,60年代109例,70年代60例,80年代13例,90年代1 例,2000年1例;单侧下肢萎缩 219例;双侧下肢萎缩 16例;一侧上肢萎缩 2例;一侧上、下肢萎缩4例;双下肢、右上肢萎缩1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及肌电图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年龄在15-35岁之间的成年人和老年人。
该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和破坏周围神经的髓鞘,导致神经传导障碍和肌力减退。
临床表现通常为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和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检测方法,通过分析肌电图可以进一步揭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特征和疾病进展。
首先,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包括渐进性对称性肢体无力、异常的感觉和反射减弱。
患者常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疾病症状,但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临床表现通常由迈母氏征(Meningismus)和发热开始,随后迅速出现肌肉无力和感觉异常。
病程一般为急性或亚急性发展,在2-4周内达到峰值。
病情严重者可能发展至严重呼吸肌麻痹,需要人工呼吸机支持。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心动过速或低血压等。
其次,肌电图是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重要工具之一。
肌电图分为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肌电图图形两个方面。
传导速度受损和肌电图异常都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典型特征。
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中,损害的神经常表现为迟滞或完全传导阻滞。
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早期,NCV可以显示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降低,而在病程进展后,NCV可能会完全消失。
而在肌电图图形上,常见的异常包括肌电图波形变宽、多峰或无波型等。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神经肌肉接头异常,如双峰反应或单脉冲反应增加等。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患者急性感染后出现疲劳、麻木和四肢无力的症状,担心可能罹患了格林巴利综合征。
医生可以考虑进行肌电图检查以进一步评估。
NCV会显示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
比如,在腓肠神经上进行测量,正常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传导速度为50-60米/秒,而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导致传导速度降低至20-30米/秒。
肌电图报告单正常值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用于测量肌肉电活动的检查方法,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来评估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肌电图报告单是医生根据患者接受肌电图检查后所做出的结果报告,其中包括了肌电图波形图和相关参数的分析,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肌肉和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医生会将肌电图电极置于患者的肌肉上,通过记录肌肉在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电活动情况,来评估肌肉的功能状态。
在肌电图报告单中,通常包括了多个参数的分析,例如肌电图波形、肌电图幅度、肌电图频率、肌电图时程等。
正常情况下,肌电图波形应该呈现出稳定、规则的特征,肌电图幅度和频率应该在正常范围内,肌电图时程也应该符合正常的生理规律。
下面是肌电图报告单中一些常见参数的正常范围值:1. 肌电图波形,正常情况下,肌电图波形应该呈现出稳定、规则的特征,没有异常波形出现。
2. 肌电图幅度,肌电图幅度是指肌肉电活动的振幅,正常情况下,肌电图幅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不应该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3. 肌电图频率,肌电图频率是指肌肉电活动的频率,正常情况下,肌电图频率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不应该出现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4. 肌电图时程,肌电图时程是指肌肉电活动的时程特征,正常情况下,肌电图时程应该符合正常的生理规律,不应该出现异常情况。
在肌电图报告单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肌电图波形图和相关参数的分析,来判断肌肉和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如果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说明患者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功能正常;如果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出现异常,那么可能意味着肌肉或神经系统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分析对于评估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肌电图报告单中参数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异常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因此,及时进行肌电图检查,并认真对待肌电图报告单中的参数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肌电揭示肌肉电活动的记录和分析方法肌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和分析肌肉电活动来评估肌肉功能和疾病的方法。
肌电揭示了肌肉的电活动模式和特征,为理解肌肉运动、肌肉疲劳、肌肉病理和康复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将介绍肌电图的记录和分析方法,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肌电的应用。
一、肌肉电活动的记录方法肌电图的记录需要使用肌电传感器,传感器通常是一对表面电极,通过粘贴到皮肤上与肌肉接触,来获取肌肉电信号。
记录肌电图的常用方法包括表面肌电图和针电极电图。
1. 表面肌电图表面肌电图是最常用的一种记录方法,适用于非侵入性的肌肉电信号采集。
它通过将电极贴附在皮肤上,记录并放大肌肉电信号,通过无线或有线连接传输给数据采集器。
在表面肌电图中,肌电信号可以分为静息电活动和运动电活动两种。
2. 针电极电图针电极电图是一种侵入性的肌电记录方法,适用于需要更精确信号的应用。
该方法需要将微细电极插入肌肉组织中,以记录更准确、更细致的肌肉电活动。
针电极电图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更好的空间分辨率,但使用过程相对复杂且需要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二、肌肉电活动的分析方法肌电图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两种方法,通过对肌电信号的不同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来了解肌肉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1. 时域分析时域分析主要关注肌电信号的时间特性,包括肌电信号的幅度、持续时间、形态等。
常用的时域分析方法有肌电幅值分析、均方根分析和波形分析等。
肌电幅值分析可以用来评估肌肉的收缩强度和疲劳程度,均方根分析可以评估肌电信号的整体活动水平,波形分析可以揭示肌电信号的形态变化和异常。
2. 频域分析频域分析主要关注肌电信号的频谱特征,通过将肌电信号转换为频谱图,可以评估肌肉的频率特征和频谱分布。
常用的频域分析方法有功率谱分析、功率谱密度分析和频带分析等。
功率谱分析可以定量评估肌电信号在不同频段上的能量分布,功率谱密度分析可以评估肌电信号的频率分布,频带分析可以分析不同频带的肌电信号特性。
肌电图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一、肌电图的原理肌电图(EMG)是一种用于记录肌肉电活动的生物电信号。
它通过电极将肌肉的电活动转化为电流信号,并将这些信号放大、滤波以便进行分析和记录。
1. 肌肉电活动产生的原理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会引发肌肉膜的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可以通过肌电图来测量和记录。
2. 肌电图的测量方法肌电图的测量通常使用一对电极来记录肌肉的电活动。
其中,一个电极被放置在检测区域的上方,被称为采集电极;另一个电极则放置在离检测区域较远的地方,被称为参考电极。
通过测量采集电极与参考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可以获得肌肉电活动的信号。
3. 肌电图的特征参数肌电图信号可通过多种特征参数进行描述和分析。
其中常见的特征参数包括:- 平均振幅(MA):肌电图信号的均值,反映了肌肉收缩的强度。
- 零交叉数(ZC):一段时间内信号穿过零电平的次数。
用于分析信号的频率成分。
- 频率(F):信号由低到高变化的速度。
- 幅度(A):信号的振幅大小,反映了信号的强度。
二、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肌电图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
下面列举了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1. 诊断神经肌肉疾病通过分析肌电图信号的特征参数,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神经肌肉疾病。
例如,肌电图可以用于诊断肌无力、神经根病变、神经损伤等疾病。
通过分析肌电图的特征参数,可以确定神经传导是否正常以及肌肉功能是否受损。
2. 评估肌肉功能及康复训练肌电图可用于评估患者的肌肉功能以及进行康复训练的指导。
通过测量肌电图信号的特征参数,可以判断肌肉的强度和协调性。
这对于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设计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非常有帮助。
3. 研究运动控制和生物力学肌电图对于研究运动控制和生物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肌电图信号,可以了解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激活模式和协调性。
这对于研究人体运动机制、改善运动技能等方面非常有价值。
4. 评估肌肉疲劳和调节肌电图可用于评估肌肉疲劳程度以及锻炼过程中的肌肉调节能力。
生物电的四种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生物电是指在生物体内产生并传播的电信号。
它是生物体中许多重要生理过程的基础,包括神经传导、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等。
生物电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的正常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电具有四种特征,分别是特征一、特征二、特征三和特征四。
本文将对这四种特征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在特征一部分,将介绍生物电的产生方式和来源。
生物电的产生主要通过离子通道的开闭来实现,离子通道的活动导致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形成电位差。
不同细胞和组织的离子通道类型和分布不同,导致了生物电的多样性。
生物电的来源包括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梯度、神经电信号传导和细胞代谢等。
特征二部分将探讨生物电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生物电的传播主要通过细胞间的质子或电子传递来实现。
它可以在神经纤维中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也可以通过细胞间的细胞间隙连接来传播。
生物电传播的速度与传播介质的电导率、离子浓度、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特征三部分,将讨论生物电的调控和调节机制。
生物电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影响,包括离子通道的开闭、神经递质的释放、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等。
这些调控机制不仅决定了生物电的强度和频率,还与生物体内平衡和稳态的维持密切相关。
特征四部分将介绍生物电在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生物电技术可以被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监测,如心电图、脑电图和电生理记录等。
此外,生物电还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领域,包括神经电刺激、生物导航和细胞生物电通讯等方面。
通过对生物电的四种特征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电信号的本质及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和应用生物电技术将为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生物电的概念和重要性,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生物电的四种特征,包括特征一、特征二、特征三和特征四。
2019年《运动生理学》人体版冲刺卷(五)答案(100分)注意:考生须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极点【参考答案】在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满足运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2.需氧量【参考答案】需氧量是指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3.呼吸商【参考答案】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4.心力贮备【参考答案】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
5.运动单位【参考答案】一个a一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1.结合呼吸的形式,简述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变化调整呼吸形式?【参考答案】呼吸的形式、时相、节奏等,必须适应技术动作的变换,必须随运动技术动作而进行自如地调整,这不仅为提高动作的质量、为配合完成高难度技术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能推迟疲劳的发生。
(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呼吸的主要形式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运动时采用何种形式的呼吸,应根据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运用而又不妨碍正常呼吸为原则,灵活转换。
通常有些技术动作需要胸肩带部的固定,才能保证造型,那么呼吸形式应转成为腹式呼吸。
(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的时相,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
一般在完成两臂前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体或反弓动作时,采用吸气比较有利;在完成两臂后伸、内收、内旋、收胸、塌肩、屈体或团身等动作,采用呼气比较顺当(3)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周期性的运动采用富有节奏的、混合型的呼吸,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