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 电 图 诊 断
- 格式:ppt
- 大小:9.00 MB
- 文档页数:23
电生理检查是近50年发展起来的诊断技术,它将神经肌肉兴奋时发生的生物电变化引导出,加以放大和记录,根据电位变化的波形、振幅、传导速度等数据,分析判断神经、肌肉系统处于何种状态。
最初应用直流电变性反应,检查强度-时间曲线(时值)。
50年代针极肌电图开始应用临床,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广泛采用诱发电位方法和平均、叠加技术,更增加了电生理检查的使用范围和价值。
临床上将电生理检查分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和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等。
有人习惯将神经电图归入肌电图中,概念上不够准确。
由于神经电图产生的原理与诱发电位相同,是使用脉冲电诱发出的神经肌肉兴奋电位,故归入诱发电位较妥当。
本节将电生理检查分为肌电图和诱发电位两大类。
肌电诱发电位仪所开展的项目:一、肌电图(EMG)二、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H反射三、诱发电位(EP),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上、下肢体感诱发(SEP)四、事件相关电位(P300)什么是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是通过描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流,来判断神经肌肉所处的功能状态,以结合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利用肌电图检查可帮助区别病变系肌原性或是神经原性。
对于神经根压迫的诊断,肌电图更有独特的价值。
神经肌肉单位又称为运动单位,由一个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
正常的运动单位在静止时肌纤维呈极化状态。
神经冲动传到肌纤维时,肌纤维呈去极化状态,即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收缩,收缩之后又恢复极化状态。
由于神经、肌肉病变性质及部位的差异,动作电位也不同。
通过多级放大后将其显示在阴极示波器上,可用肉眼观察波形。
1.确定有无损伤及损伤的程度完全损伤时肌肉不能自主收缩,记录不到电位,或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部分损伤时可见平均时限延长,波幅及电压降低,变化程度与损伤的轻重有关。
临床肌电图——针极肌电图——自发放电对于骨骼肌的针电极肌电图检测,由四个步骤组成:1.插入电活动—在肌肉中移动针电极所产生的电活动;2、自发电活动—在肌肉处于静息状态下,将针置于放松的肌肉中不动,而记录的电活动;3、MUP—肌肉随意轻收缩期间,运动神经元零星发放所诱发的电活动;4、募集和干扰型电活动—逐渐增加力量,一直到最大用力收缩期间,电活动的变化。
一、正常肌电图 1、插入电位在电静息条件下,插入及移动针电极的瞬间,针电极机械地刺激肌纤维所诱发的动作电位,称为插入电位。
插入电位与神经支配无关,而是肌纤维受机械刺激引起的。
它的特征是,针电极移动一旦停止,插入电位随即消失。
插入电活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动针的幅度和速度。
根据波形和从其声响,插入电位有正常、减少、增加几种类型。
当肌肉纤维化时,肌电量明显减少,而在失神经和炎症状况下,肌纤维就易激惹,肌电量增加。
这样,就首先给出肌电图异常的提示。
2、终板电位在终板区,由于针尖激惹肌肉内神经末梢,从而产生终板活动。
终板活动主要有两种成分: (1) 终板噪声是一种反复出现的低电压、短时限的负性电位,这种活动最常表现为不规则的基线,通过扬声器,可听到特征性的海啸样声响。
(2) 终板棘波是高波幅的、以快速不规则形式发放的电位。
是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性刺激后,继发的肌纤维放电。
典型者先有负相、说明起源于记录针尖。
其声响好似肥肉在煎锅里噼啪作响。
终板棘波与终板区记录到的纤颤电位从形态上不好区别。
但是终板区外记录到的纤颤电位,在主负棘波之前有一个小的正波。
因此,稍稍一动针尖的位置,即可改变初始呈负相的终板棘波的极性。
所以,终板外的纤颤电位才有病理诊断价值。
二、异常肌电图 1、插入电活动插入活动减少见于:①周期性麻痹的发作期;②在肌病或神经源性病变中,肌肉为结缔组织或脂肪所代替。
在纤维化或严重萎缩的肌肉中,正常肌纤维数目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应除外技术上的因素,如导线断裂、记录针质量出现问题,或针极插入不够深以致停留在皮下脂肪内等等。
肌电图检查规范【目的】将肌纤维在各种功能状态下的生物电加以拾取、放大显示和记录,然后对单个肌电位或整体图形作分析,以诊断疾病或评定神经、肌肉功能,预测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情况。
【方法】(一)检查前向被检者说明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取得充分合作。
(二)取合适的体位,使肌肉便于支持和稳定,既能自然放松,又能作各种运动。
一般检查下肢、躯干肌肉时取卧位,检查上肢取坐位,二臂平放在桌上。
(三)用碘酒和酒精消毒皮肤,采取快速无痛进针法。
针电极插到肌腹表层,根据检查目的决定针数、位置。
如测定运动单位平均时限时用三根针,在肌腹上中下三段插针;测定电位同步现象时用两根针,沿肌腹横轴排列,针距应在1.5cm以上。
(四)观察内容。
1、插入状态:将肌电放大器灵敏度调节钮置于10μV/mm,提插针电极时观察有无肌电位及数量、时限、特点。
2、放松状态:肌肉完全放松时观察有无自发放电及数量、频率、分布范围、特点。
3、肌肉轻收缩:将肌电放大器灵敏调节钮置于30μV/mm,记录纸扫描速度调在1~2ms/mm,观察肌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各种参数,如时限,电压,波形、电位同步等。
4、肌肉重收缩:灵敏度调节钮置于50~100μV/mm,记录扫描速度20sm/mm。
在被检者用最大力量行肌肉收缩时,观测运动单位、重叠综合的程度、随意控制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力量与运动单位电位密度的不对称性。
(五)肌肉选择。
应根据疾病性质及萎缩肌肉分布,代表性地选择严重萎缩肌肉、中等萎缩肌肉、肥大肌肉、正常肌肉进行检查。
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受压征,应按节段选择前支、后支肌肉;神经吻合术后判定神经再生时,应根据分支距离的远近,先近后远的选择检查。
(一)结果分析。
1、插入时电活动:正常:在提插针时出现小于0.3秒的不规则电位,起始相为负相,波幅50~200μV。
异常:插入电位消失或延长数秒、数十秒以上。
2、放松时电活动;正常:呈现一条直线的电静息,有时针电级插入不当,出现终板噪音或神经电位,调整后消失。
肌电图诊断标准一·诊断结论用语1·正常肌电图2·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前角病变)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前角病变可能)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前角病变可疑)3·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根性病变)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根性病变可能)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根性病变可疑)4·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臂丛完全病损)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臂丛不完全病损)包括重度、中度、轻度5·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干性完全病损)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干性不完全病损)包括重度、中度、轻度6·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末梢完全病损)神经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末梢不完全病损)包括重度、中度、轻度7·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炎)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炎可能)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炎可疑)8·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病)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炎可能)肌源性改变肌电图(提示:肌炎可疑)9·混合性改变肌电图10·神经肌肉接头病变肌电图正常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100ms,电压1--3mV,无自发电位插入电位包括:A,终板噪音(数秒钟,电压>100μV,0.5--10ms 的负相电位)B,神经电位(连续放电数秒,电压>100μV,时程<2ms的负相电位,稍移动电极即消失).C,肌痉挛电位:因疼痛而引起的低电压短时程电位.类似纤颤,但稍移动电极即消失.静息电位:荧光屏上呈一条沉默的电平线.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 6--12ms运动单位电位电压0.5--2mv(该正常值适用四肢躯干肌肉,为正常值的范围,即同一块肌肉内不同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及电压不同.但对于测算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还应注意:若该肌平均时限为正常值下限,则应视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窄,若该肌平均时限为正常值上限,则应视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宽)对于象面肌这样的小肌群,MUP正常时限3-6mS,电压0.3-0.8mV.四相以上为多相波,多相波正常范围内为15--20%,不同肌肉多相波占比例不同3,不同程度收缩状态:(重)干扰相(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程度在整个屏幕的2/3以上)(中)混合相(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程度在整个屏幕的1/3--2/3)(轻)单纯相(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程度在整个屏幕的1/3以下)4,被动牵伸状态:正常肌肉在被动牵伸可无肌电发放(此时应除外病人因过度紧张维持体位而诱发肌紧张电位的发放)异常肌电图一:上运动神经元疾病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100ms)或可见肌紧张电位,无自发电位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 6--12ms运动单位电位电压0.5--2mv多相波在正常范围内或增多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发放数量减少,最大用力收缩达不到干扰相,而呈现混合相或单纯相.4,被动牵伸时,可见大量运动单位发放.5,诱发电图:MCV及SCV均正常,末梢Lat正常."H"反射波幅增高,潜伏时缩短;且H/M>0.65二:下运动神经元疾病<一>前角病变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异常,放松时有自发电位(如纤颤,正锐波,束颤)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稍宽或宽或明显增宽运动单位电位电压增高或明显增高或运动单位电位呈巨大电位多相波增多(病变初期)或在正常范围内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如混合相,单纯相)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 正常周围神经潜伏时早期正常,晚期可延长<二>神经根病变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异常,放松时有自发电位(如纤颤,正锐波,束颤)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稍宽或宽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稍增高多相波明显增多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如混合相,单纯相)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 正常或稍慢周围神经潜伏时正常或稍延长"H"反射或"F"反射消失或潜伏时延长,波幅降低5,病变范围广(如G-B.S)或病变范围小(如椎间盘脱出)<三>神经丛病变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明显延长,放松时有自发电位(如纤颤,正锐波,束颤) 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稍宽或宽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病变初期)正常稍增高多相波明显增多或运动单位电位缺失.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明显减少(如混合相,单纯相)或缺失.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缺如或明显减慢或稍慢周围神经潜伏时缺如或明显延长或稍延长5,病变范围相对较广<四>神经干病变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明显延长,放松时有自发电位(如纤颤及正锐波多,束颤电位较少)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稍宽或宽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稍增高多相波明显增多或运动单位电位缺失.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明显减少(如混合相,单纯相)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缺如或明显减慢或稍慢周围神经潜伏时缺如或明显延长或稍延长5,病变范围相病小,仅在该干支配的肌肉出现异常.<五>末梢神经病变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或稍延长.放松时有自发电位(如纤颤,正锐波,)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稍宽或宽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多相波明显增多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明显减少(如混合相,单纯相)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或稍慢周围神经潜伏时明显延长或稍延长三,肌源性病变肌电图表现<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或稍延长,放松时有纤颤(进展期)或无(稳定期)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窄运动单位电位电压变低(<0.5mv)多相波以短棘多相波为主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数量正常,波幅降低(病理干扰相) 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周围神经潜伏时正常5,病变范围广,以四肢近端肌肉病变明显<二>多发性肌炎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或稍延长,放松时有纤颤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窄运动单位电位电压变低(<0.5mv)或正常多相波以短棘多相波为主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数量正常,波幅降低(病理干扰相)或波幅正常4,诱发电图MCV (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周围神经潜伏时正常5,病变范围广,以四肢近端肌肉病变明显<三>肌强直症肌电图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明显延长,放松无自发电位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窄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多相波增多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数量正常,呈干扰相4,诱发电图SCV(感觉传导速度)及MCV(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周围神经潜伏时正常<四>代谢性肌病肌电图表现(发作时)Ⅰ:低钾性周期性麻痹.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100ms),无自发电位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减少或无3,重收缩状态: 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或呈电静息4,诱发电图SCV(感觉传导速度)及MCV(运动传导速度)正常Ⅱ:高钾性周期性麻痹.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明显延长可诱发肌强直放电,放松有自发电位. 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变窄运动单位电位电压变低(<0.5mv)3,重收缩状态: 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4,诱发电图SCV(感觉传导速度)及MCV(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四: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电图<一>重症肌无力肌电图表现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无自发电位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正常(6--12ms)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或稍低多相波在正常范围内,据不同肌肉而不同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发放正常或减少(持续用力时).4,疲劳试验(重复电刺激,刺激频率<20c/s)阳性(+)5,诱发电图SCV (感觉传导速度)正常MCV (运动传导速度)正常周围神经潜伏时正常<二>肌无力综合征肌电图表现1,放松状态:插入电位正常,无自发电位2,轻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正常(6--12ms)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正常多相波在正常范围内,据不同肌肉而不同3,重收缩状态:运动单位电位发放减少.4,疲劳试验:重复电刺激,刺激频率 2-3-5c/s时,诱发肌电波的波幅是渐减;当刺激频率 20--50c/s时,诱发肌电波的波幅是渐增或忽高忽底.5,诱发电图SCV (感觉传导速度)正常MCV (运动传导速度)正常。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肌电图检查主讲教师:狭义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指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后,记录的肌肉安静状态下和不同程度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广义EMG指记录肌肉在安静状态、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生理特性的技术,包括神经传导速度、重复神经电刺激、单纤维肌电图及巨肌电图等。
常规EMG检查的适应证为脊髓前角细胞及其以下的病变。
一、EMG检测步骤及正常所见(一) 肌肉静息状态:包括插入电位和自发电位。
插入电位指针电极插入时引起的电活动,正常人变异较大;自发电位指终板噪音和终板电位,后者波幅较高,通常伴有疼痛,动针后疼痛消失。
(二) 肌肉小力自主收缩状态:测定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s)的时限、波幅、波形及多相波百分比,不同肌肉有其不同的正常值范围。
(三) 肌肉大力收缩状态:观察募集现象,指肌肉在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的多少及其发放频率的快慢。
肌肉在轻收缩时只有阈值较低的I 型纤维运动单位发放,其频率为5~15Hz;在大力收缩时,原来已经发放的运动单位频率加快,同时阈值高的II型纤维参与发放,肌电图上呈密集的相互重叠的难以分辨基线的许多运动单位电位,即为干扰相。
二、异常EMG所见及其意义(一) 插入电位的改变:插入电位减少或消失见于严重的肌肉萎缩、肌肉纤维化和脂肪组织浸润以及肌纤维兴奋性降低等;插入电位增多或延长见于神经原性和肌原性损害。
(二) 异常自发电位:1、纤颤电位:是由于失神经支配肌纤维运动终板对血中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升高引起的去极化,或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静息电位降低所致的自动去极化产生的动作电位;其波形多为双相,起始为正相,时限1~5ms,波幅一般为20~200uV,见于神经原性损害和肌原性损害;2、正锐波:其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同纤颤电位;波形特点为双相,起始为一正相,之后为一时限较宽、波幅较低的负向波,形状似“V”字形,时限为l0~100ms;3、束颤电位:指一个或部分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自发放电,见于神经原性损害。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主要见于周围神经疾患;脊髓前角细胞疾患时传导速度一般无改变,但如果伴有周围神经变性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有不同程度减慢,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疾病时,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
一般认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敏感,周围神经疾患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即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神经根压迫症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改变,这是因为每个神经内含有多个神经根,一个神经根受损,并不影响神经传导。
肌电图临床应用—、下运动神经元疾患肌电诊断下运动神经元疾患共同临床表现是:该单位支配肌内发生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和无病理反射,由于病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其特征。
因此,对患者进行细胞肌电检查,是较易作出定位诊断。
(—)脊髓前角细胞疾病肌电图1. 放松时①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呈节段性分布;②束颤电位常见。
2. 随意收缩时①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显著增宽,常超过12.0ms;②运动单位电位电压显著增高,常出现巨大电位;③多相电位增加,且以群多相电位多见;④慢性病程可见巨大同步电位,同步实现阳性;⑤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减少,呈单纯相或混合相。
3. 传导速度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反射肌电图病变脊髓分节范围内反射都减弱或消失,而在没有病变脊髓分节反射均正常。
5. 异常肌电位分布特点①脊髓灰质炎时多选择性损伤腰膨大,且不对称,多为单侧性;②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时,多先选择损伤颈膨大,且多为对称性。
(二)神经根压迫症肌电图1. 放松时病变神经根所支配躯干、肢体、椎旁肌可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这是因为受压神经发生变性,肌肉失神经引起。
束颤电位以颈椎病较多见,但比纤颤电位出现机会要少。
2.随意收缩时①多相电位增加,运动单位电位电压降低、时限延长。
神经根后支支配椎旁肌和骶棘肌出现多相电位增加,对诊断根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②最大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但并不显著。
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与肌电诱发电位加入时间:2006-3-5 23:40:43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与肌电诱发电位肌电图检查诊断简介肌电图检查诊断(electrodiagnosis)是利用神经及肌肉的电生理特性,以电流刺激神经记录其运动和感觉的反应波;或用针极记录肌肉的电生理活动。
来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疾患的检查。
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2.针极肌电图检查(needleelectromyography) 3.诱发电位检查(evoked potentials)。
临床上借着上述检查可帮助诊断中枢神经、外围神经及肌肉病变。
特别是对于下运动神经元、神经根、神经丛、神经肌肉接点(neuromuscular junction),乃至肌肉的各种异常,神经传导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均可帮助侦测病变的性质(区分神经病变或肌肉病变)、位置(神经根、丛、或外围神经病变)及严重度,以协助正确临床诊断、选择治疗方式,及评估效果与预后。
以下就此三类肌电诊断检查作一概括介绍:神经传导检查以电极刺激受测神经,而于其支配的感觉神经或肌肉上记录电位,以得到感觉神经电位波(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及特殊反射的电位波(H-reflex及F-response)之检查。
检查方法是以超大电量刺激(supramaximal stimulation)来刺激受测神经(H反射例外),以使该神经所有轴突均同时兴奋,而得到一最大反应波,根据此最大反应波之传导潜期(latency),振幅(amplitude),表面积(surface area),及传导速度(nerveconduction velocity),再与正常值作比较,可以帮助区别神经的轴突病变(axonopathy)或髓鞘病变(demyel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