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读王阳明传有感读王阳明传有感读王阳明传有感篇1当拿到王阳明一书时,心中有点激动。
听到最多的是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词句。
他对于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进行了提炼和升华。
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和立志之路让我们赞叹不已!甜酸苦辣可酿酒,坎坷磨难悟人生。
共筑中国梦,传承中华魂。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王阳明的人生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
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传的中华魂。
所以,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作为青年一代要先立志。
少年王阳明立志要成为圣人。
无论是春风得意顺风顺水还是历经磨难身处绝境,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圣人梦想。
龙场躺棺悟道就是他为梦想努力的证明。
日子虽然清苦,内心却很安定。
圣人梦就像一盏灯,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
正是这个梦想的支撑,他才度过了一个个劫难。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经受不住诱惑和磨难,使自己迷失了方向。
所以,我们首先要立志,而且要立利他之志、充满正能量之志。
有了方向,我们才不会虚度光阴,走上歧途。
其次,我们要改过。
年少的王阳明放荡任性,通过认知自己,变得心静如水。
吾日三省吾身。
我们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否定自己,才能突破自我,迅速提升和进步。
王阳明主张内求,我们要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从而更好地激发我们真实和善良的一面。
最后,要做到知行合一。
知是心,行是理,知行之为一,正如心理之为一,是一个贯通的道理。
王阳明带病出征就是知行合一。
至善的最高境界——致良知。
致良知,是一种体认良知、激活良知的过程,是把良知扩充、推广、发扬、光大的过程。
良知是知,致是行。
致良知便是知行合一。
良知无处不在,良知无时不在,人人都具有良知。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是我们的榜样,就像伏波将军是他的榜样。
致良知,觉悟真我!读王阳明传有感篇2看了好几天的王阳明传终于接近尾声,翻着最后的结束语却心潮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王老先生的心学说:心即理,致良知,良知可分是非善恶。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心得四篇”然后高僧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阳明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听到这句话的高僧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高僧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我想当时寺内任何一个和尚都对不会想到,竟然有人把自己寺内的高僧劝回了家这件事完美的说明了人欲不会也不应被我们克制或是泯灭,之所以王阳明先生提出:“理和欲为并存,即天理就是人欲”的观点,就是因为他明白也希望人类应通过致良知去了解人欲和研究事物的善恶,若为善则为之;若为恶则去之,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在“知行”上,王阳明先生始终坚持: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法和理解,我认为知而不行,则为空知;行而不知,则不知所以然,简单说也就是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也不能单独片面强调“实践出真知“,因为两者并行,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就像最后书中所言,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心。
另外知行合一也是和“理欲”、“至良知”等观点所对应,用良知做事、判断善恶,用心灵态度决定正确的行为方式,做到言行一致。
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将此学以致用,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心得2趁暑假假期,读了一本朋友介绍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度阴山,由于他欣赏的唯心主义使他认识了王阳明,在后来的学习道路上,经过十年呕心沥血,终得厚积薄发之作。
此书主要解读了知行合一这一哲学理念以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也可以说是一部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
这就不得不说到王阳明。
王阳明,浙江宁波人。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心学创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其阳明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它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内在矛盾,并主张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通用20篇)王阳明这本书是讲明朝最伟大的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战术家,他还创立了“心学”这一学派,他是谁?他就是王守仁。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篇1王阳明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专研理学、佛学、军事战术造福于人,传道授业解惑,解救苍生于危难之时,乃一代圣贤。
阳明先生从小对于一件事物专研的程度就是达到极致的,玩象棋玩得棋子被扔掉为止,射箭能百步穿杨,沙盘模拟能排兵布阵胜敌于棋盘之上,研习理学能有龙场悟道得出致良知的心学,上阵杀敌让匪寇闻风丧胆,在件件事情如此成功背后,不断坚持、不断练习是背后的驱动,而核心则是“境随心动,可为圣贤”的观念。
“去天理灭人欲”是朱子理学的精髓之处,讲的就是要严格恪守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左右。
而王阳明在学习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时,在竹林革竹节的过程中,深深地对这一理念产生了怀疑。
而后在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学”此心即良知,以自己的良知去审视周边的一切事物,然后去实践,发现真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
在军事领域,定倭寇、灭宁王,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从小的骑马射箭、追杀蒙古兵、夜宿大山之中、皆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心随境动,则为凡夫;境随心动,可为圣贤”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心随境动,烦恼杂生,只有让境随心动,坚持自己想要的,不悔自己的良知,并且不断去实践,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人生才能尽量修得圆满。
王阳明优秀读后感悟作文篇2刚看到《王阳明》这本书的时,我极力的在脑海中回想关于王阳明的种种,却只得到了“明代大儒”这四个模糊的字眼,只能回忆起“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些空洞的思想主张,任我再怎么努力脑海之中却再不能搜掠出其他相关的信息了。
于是便把这本书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只见“场景式历史小说”这七个字立刻映入我的眼帘,我个人认为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和一般的传记体的枯燥无味不同,这本书看起来就像是在看剧本,每一字一句呈现在你的眼球,历史就一幕一幕如浮影般在你的脑海里生动的上演,让你历历难忘,如此新颖的体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所以就立马把书拿回来准备仔细研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王阳明全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读完全集后,我深受启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王阳明的思想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强调心性的重要性,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要发挥自己的心性,就能达到心灵的和谐。
他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读完《王阳明全集》之后,我深刻地理解到,人的内心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和修正自己的内心,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
在全集中,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强调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种观点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使我意识到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观察和思考,以更深入地了解身边的事物和人物。
此外,王阳明在全集中还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强调人应
该依靠自己的良知来判断是非。
这种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良知,依靠良知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读完《王阳明全集》之后,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深受启发。
他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身边的事物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实践和观察,培养自己的良知,实现自我完善,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王阳明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王阳明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下面网整理了王阳明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王阳明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1吕峥的《明朝一哥王阳明》让我认识了王阳明以及”王学’。
作为一个对历史不擅长也不是很感兴趣的读者,能读到这样一本用通俗、风趣的语言来写的有关历史、哲学、心学的书籍,的确是一件十分幸运和值得高兴的事情。
85年出生的吕峥在本书中向读者证明了他在写作才华和潜力,而敢于抒发自己独到见解的魄力与充满张力的文思,更令我赞叹不已。
有人说《明朝一哥王阳明》模仿了《明朝那些事儿》,并寄希望于借助后者的名气来增加销量。
依我看,虽然两本书的都很年轻,文笔也都比较幽默和犀利,但是毕竟《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历史,《明朝一哥王阳明》写的是哲学,前者是对大明朝成败兴衰的娓娓道来,后者则是对王阳明的一生的介绍,以及对”阳明心学’的深入浅出。
两本书的侧重点不同,自然不可作比较。
也许《明朝那些事儿》让人读过之后大呼过瘾,但是从精神补给以至于有补于世的角度出发,显然《明朝一哥王阳明》更具有现实意义。
毕竟书中的主角是王阳明以及他的思想。
我对国学的微小积累,仅限于读过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零星的看过几集《百家讲坛》节目。
因为在我印象中,诸子百家争鸣出来的结论,无非就是一些空话大道理、处世格言云云,没什么实用价值。
毕竟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现如今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而只有百年基业的大杂烩国家美国,却成了世界老大。
想到此处,不禁为文明古国的发展现状感到阵阵唏嘘。
但是,同样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却是利用了阳明心学,完成了推动国家迅速崛起的”明治维新’。
正如书中所说:错过了王阳明,中国停滞了数百年;得到了王阳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
王阳明究竟何方神圣?曾经担任过高中政治课代表的我,对教材中批判唯心主义的案例印象不是很深刻,因为考试的时候,只要求你掌握:唯物主义是对的,唯心主义是错的。
《王阳明》读后感_《王阳明》读书心得五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
关于《王阳明》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王阳明》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王阳明》读后感1记得以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当年明月对王守仁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笔墨写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做了传奇式的描写。
使我对这位心学的创立者充满了景仰之情。
但对他的了解一直也停留于当时那短短的两个章节,一直无缘对心学继续进一步的学习。
这次有缘拿到了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认真通读了一遍,才真正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这个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的心路历程。
开篇第一章就通俗的解释了阳明学说的核心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使我这个门外女子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心学的思想核心,体悟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
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王阳明从小就没有立志走科举仕途的目标,而是立志要成为圣贤之人,这在当时引起了老师的不解,但他矢志不移,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学习,终成一代圣贤。
他从格物致知引伸到认识本体,认识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
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王阳明就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
他能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
这一切都因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
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
读王阳明有感三篇《王阳明传》读后感(一):好德如好色知行且合一王阳明如果只是个书生,官僚,或者只是个武将,就不会那么知名,影响深远,也就不太可能会有这本传记,当然更不会有这篇书评。
另外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儒将,本书的作者周月亮先生喜欢打比方,也算是传统诗意的延续,比如书的一开头,他就把传主比成一只缀着驼铃的鞋。
鞋上插着生命的权杖,形成心学的倒T字型结构。
他的“致良知”功夫就是要把人“十字打开”,拉成与大地垂直,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之前看过一些有关王阳明的传记,有些很短很粗糙,有些则干脆就是在讲故事,这么一来很容易就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写成了神仙。
而这本《王阳明传》不存在这个问题,整个结构是夹叙夹议,并引用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还不如说这是一份以王阳明为主题,形散但神不散的课堂讲稿集。
王阳明亲佛近道学养生,他把儒,墨,释,道的精华一体化为心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中波折不断,不过归根结底他有个最大的特质,是个病人。
五岁后才开始说话,读书时也“每对书辄静坐凝思”,后来用练习书法的经验阐明格物致知的原理。
接下来就是像朱熹一样格竹子,不过他没有格出什么大道理来,却得了肺病,又病倒了。
但另一方面他却又是个有侠客梦的人,13岁时他就在京城四处逡巡,想了解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的实战情景。
他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是由这种侠儒的气质而生,不单是唇舌之论。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癖好是讲学,不管有多落魄,多苦难,甚至有点“对牛弹琴”时,他都无法放下这个癖好。
比如他在虎溪山上就讲静会,让人收放心。
但他的静坐和禅坐有不同,禅法的静法追求入定,而王阳明则认为人不可能无念,他只追求正念,不求神通,息息去私意,存天理,这样独树一帜的想法和理论,在心学中自然不胜枚举。
虽然很容易发现作者对于王阳明的浓重感情,据说为此书披阅十载,不过也不完全是以一种粉丝,迷弟的心态来写此书,不以尊者讳。
比如说到王阳明曾将朱熹的很多主张言论,分为中期未定和晚期定论,用朱熹自己的话来针对朱老夫子自己,但具体这么做却是以偏概全,只是为了阐明王阳明自己的主张。
王阳明传读后感5篇王阳明传读后感篇1坚实的基础、切实的手段,都有了。
下面就该忠实地执行了。
执行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什么?是人。
不仅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哪个朝代最重要的都是人才。
王阳明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虽然他大权在握,可以调各地的部队,却自组新军,绝对不调用原来现成的各部队来打仗。
这时候,有一个和王阳明有共同志向的人才来投奔他,这个人叫做伍文定。
伍文定虽然也是一个文人,但从小习武,臂力过人。
《明史》评价他,“忠义自许,遇事敢为,不与时俯仰”。
就是说伍文定这个人遇事非常敢作敢为,而且不仰人鼻息;虽然身在官场,从不奴颜媚骨。
伍文定原来做常州推官的时候,徐达的后代魏国公徐俌强占民田,强霸民女,伍文定不畏权势,为民伸张正义。
结果徐俌后来就勾结大太监刘瑾,诬陷伍文定,把伍文定也下到昭狱。
伍文定和王阳明的经历非常相似,两个人虽然此前不熟,却是同年进士。
后来又都是因为刘瑾,被下到过诏狱。
伍文定对王阳明是仰慕已久,看他来巡抚南赣选拔人才,便毛遂自荐。
王阳明一见,顿时引为知己,认为伍文定是一个不得了的人才。
果不其然,伍文定在南赣平匪患,包括后来平宁王之乱的时候都成为王阳明手下一员干将,被朝廷推为平宁王之乱除王阳明之外的首功第一。
伍文定来投,以及自组新军之后,人才间题、队伍问题也得以彻底解决,可以保障作战策路忠实地执行。
万事俱备,只等开战了。
王阳明传读后感篇21.初遇王阳明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高中政治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
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渊。
2.再遇王阳明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300年历史上的第1人。
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
读王阳明心得体会读王阳明心得体会两篇篇一:读王阳明心得体会作为心学初学者一点感受:首先要让自己心里不要产生烦躁,尤其是自我的心里矛盾冲突。
我的感受是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做到的每一个当下意念时的选择,一个人常见的情况是,没有事情出现的时候,他一般平静如水,尤其2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经历少,遇急事的第一感觉会出现是烦躁,紧张,慌乱,虚伪,懒惰等心里复杂变化,导致处事不得体,还没有对外打仗,自己心中已经自相残杀奄奄一息,所以肯定会被外部的环境所主导。
王阳明心学就是提倡心神对自我真正的统治能力,做到心不妄动,做事循理而行。
年纪大点和修身养性的朋友由于人生阅历不断增加,心里变化的控制临界点肯定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事业成功的朋友在这点一般处事应事都是比较合理得体,做事大多数时候也是荣辱不惊,这是成熟和修身带来的气质变化,一般情况下对自我的行为意识能够控制得体,以前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境界。
但是每个人都做到了清澄宁静和安静祥和做事吗?我认为不是,大多数朋友还是靠人生经验做参考模式,如果超越了心里境界点之后,也会崩塌和被击垮。
但是自从接触王阳明心学并且结合实践生活,我个人自己有以下感受:1.每一件事,每一刻的当下选择,该如何选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大多数人被私欲所遮蔽,知行无法合一。
举个例子:由于投资失败,个人资产突然一天大规模缩水。
或者由于你自己的原因导致家庭矛盾错综复杂,其实这两种状态下良知是什么?如何去循理。
很多人想到的首先就是可怕的后果和自己的内心反抗懊悔心里,还没有组织力量一致抵抗外敌认真处事,自己心中制造的敌人已经把自己击败,做事就是慌乱和情绪化,多数情况就会更加糟糕。
王阳明知行合一关注的就是当下那一刻的选择,我们内心实际知道投资失败懊悔痛苦方式对资产增加毫无帮助,应该聚焦做好减少损失的行动。
我们内心其实知道家庭矛盾的解决需要理性客观以及综合考虑每个人的利益,不应该从自我潜意识的私欲出发只为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争取利益,知行不合一的选择导致事业和生活被动。
读《王阳明》有感
右水乡人武部副部长邓国清刚看到《王阳明》这本书的时,我极力的在脑海中回想关于王阳明的种种,却只得到了“明代大儒”这四个模糊的字眼,只能回忆起“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些空洞的思想主张,任我再怎么努力脑海之中却再不能搜掠出其他相关的信息了。
于是便把这本书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只见“场景式历史小说”这七个字立刻映入我的眼帘,我个人认为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和一般的传记体的枯燥无味不同,这本书看起来就像是在看剧本,每一字一句呈现在你的眼球,历史就一幕一幕如浮影般在你的脑海里生动的上演,让你历历难忘,如此新颖的体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所以就立马把书拿回来准备仔细研读。
也诚如作者所言,此书描述了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及书法家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
一章一节,一幕一幕,以不同的角度、视角,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王阳明的人物特征,生动形象的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王阳明。
全书共用二十三章来刻画王阳明这个人物形象,主要可归纳为童少奇狂、龙场悟道、扫清寇贼、宸濠之乱以及征讨思、田(总督两广)五个部分,我们可以分析出,王阳明作为一个文官,不管身在何处,身边总是有一群积极求学的弟子们,在领悟心学之后,王阳明时刻传播着自己的心学思想,用自己勇于批判程朱理学的不惧勇气来指导弟子要勇于突破传统,抛下门户之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弟子们要根据个人心性进行修行,不能攻于“知”而忽于“行”。
王阳明虽为一介文官却三次立下军功,其中尤以宸濠之乱影响最大,最为成功,
这在历史上已是极少的了。
离奇曲折的童年生活,似乎是充满了神幻色彩,那个神秘的和尚、托梦的神仙,乍一看似乎觉得不可相信,但是可贵的是,这部书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小说,除了史籍中无法涉及的细节之外,笔者皆是按照《明史》、《王阳明年谱》等正史史料编撰而成,几乎没有虚构,这亦是本书的第二大特点。
《王阳明》这部书花了大篇幅来描述战争场景,用各种手法展示出王阳明作为“旷世儒宗”(如本书最后一句话所说)在战场上的用兵之奇,挥兵之神,用人之智,管理之紊,用九个字概括便是:明赏罚、量情法、重纲纪。
书中有许多细节皆有所展现,如在剿灭贼匪之前,王阳明便能通晓许多贼匪皆是被逼无奈之举,所以便大举招安,一方面以乱惑敌心,一方面也指导民众改邪归正,一举两得之法,但是并不是仅仅招安这么简单,王阳明时刻心系百姓,在平反贼匪之后,依然时刻牢记着招安的民众会受到歧视,便花心血做《南赣乡约》颁于乡村田野,以教化民众文明礼仪。
第三大特点,便是将阳明心学的思想时刻的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和平常接触的死板空洞的文字大不相同。
将修行所得应用于生活之中,给人以深刻印象,此乃学者之贵也。
整观全书,彻改王阳明于我心形象,还读者一个生鲜活脱的大儒形象,也让我明白,王阳明不愧为“英雄几许,平乱、抚民、兴学成三事”、“儒门千载,立德、立功、立言唯一人”的“旷世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