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教案(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和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设计荒漠化防治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2020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教案一【学习目标】1. 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 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 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 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1. 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 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1. 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 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 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原因:②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__________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④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⑤__________。
4.现状(1)世界:约⑥______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⑦______、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⑧______地区最为突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位置:⑨__________以西,昆仑山—⑩__________—古长城一线以北。
2.范围:大致包括?________、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___________,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第 1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剖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认识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材剖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地区生态建设为主线侧重指引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连续发展的观点,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剖析问题和图表对照方法。
2.试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育学生尊敬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的人地观点。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课要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课难点】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课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新课引入)优秀的生态环境是地区可连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地区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地区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地区可连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事例,商讨在不一样的地区怎样进行不一样的生态环境建设。
教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案背景: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年级:高二级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2、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3、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五、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和影响,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和影响;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定义和成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分布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总结荒漠化防治的经验。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并分析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选取一个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内容:荒漠化的类型与特征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不同类型,如水力荒漠化、风力荒漠化等。
2. 分析各种荒漠化的特征,如土壤退化、植被减少等。
3. 通过实例讲解各类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七、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不同类型荒漠化的特征。
2. 运用图像展示法,直观展示荒漠化的各种类型和特征。
3. 采用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类型和特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种荒漠化的特征。
3. 实例讲解:分析具体实例,讲解各类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4. 问题解答:解答学生关于荒漠化类型和特征的疑问。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内在联系。
2. 荒漠化防治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件: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2. 案例材料: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
3. 小组讨论问题:荒漠化防治策略。
4. 教学视频:荒漠化防治的实地拍摄视频。
六、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3.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治理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防治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荒漠化防治策略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九、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十、荒漠化的危害:1. 生态环境恶化:植被减少、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
2. 社会经济影响:农业生产下降、基础设施破坏、人口迁移等。
3. 人类健康风险: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4. 引导学生学习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荒漠化的成因4. 荒漠化的危害5.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防治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讲解荒漠化的概念,介绍荒漠化的类型。
3.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讲解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4. 荒漠化的成因:讲解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5. 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危害。
6.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介绍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政策和管理措施。
7.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防治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8. 小组讨论: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9.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意义。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荒漠化定义、类型、分布、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考察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4. 检查学生作业中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建议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荒漠化研究专家或环保工作者进行讲座,分享一线经验和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荒漠化治理项目,实地了解治理效果和困难。
第二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目标: 1 .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剖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认识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课要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教课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教课过程:第一课时地区发展影响地区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地区可连续发展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为事例来商讨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 ?人为因素有哪些 ?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举措 ?教课过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土地缺乏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没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状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到风沙侵害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连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久丧失,形成好像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⑴观点: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及一些半润湿地域的这类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充的过程,而是好多块分别的土地渐渐退化,并最后连结在一同,形成好像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天气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分的经济活动互相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惹起的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现在全世界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依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测,当前生界约1/4 的陆地、 2/ 3 的国家和地域遇到荒漠化的威迫。
中国是全世界荒漠化面积大、散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此中西北地域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域。
活动:依据你的理解,运用以下要点词解说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域天气因素人类活动荒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向发展过程,其本质是土地退化,散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形成原由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荒漠化” ,不过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危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危害。
2. 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3. 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壤肥力减少,水分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 荒漠化的危害:影响农业生产、造成水资源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加剧自然灾害、影响人类健康等。
3.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和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土地利用不当等)。
4.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植被建设、推广先进技术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讨论荒漠化的定义及其危害。
2. 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举例说明。
3. 讲解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章节二:水资源合理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现状。
2. 掌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3. 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水资源分布: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水资源地区差异较大。
2. 水资源利用现状:水资源利用中存在浪费、污染和过度开发等问题。
3. 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法: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源地、治理水污染等。
4. 水资源合理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讨论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利用现状。
2. 讲解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章节三:优化土地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利用现状。
2. 掌握优化土地利用的方法。
3. 分析优化土地利用对荒漠化防治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
2.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土地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