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 格式:doc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能够揭开地球大气中风场和气压环
流规律的神秘面纱。
这种规律对孩子们掌握气象常识以及地球温室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气压带风带完全说明了大气的上下结构,是我们在作出天气预报时不可缺少的
重要参考。
它们沿着地球上半球的左右分布,形成了"W"型的环流。
从北极到南极,一般冷空气因气压带风带关系,先向西南方偏移,又向东北方偏移,形成30-50度线以上的环流,叫做长波环流。
而30-50度线以下的环流是短波环流,有着自然的运行规律。
同时,受气压带风带影响,地球上的风向不是静止的,而是成持续地变化。
从
北极向南极,冷空气从西向东流动,从南极到北极,热空气又从东向西推进;所以强大的热带月季风也是由赤道垂直给西南方向气流推动而形成的。
总而言之,气压带风带对孩子们可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气象学中空气运动的规律,以及这种规律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更可以明确我们如何发掘和利用气象现象依据,作出恰当的气象诊断和预报,从而应对自然灾害加以保护,为全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不完全同步,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二者移动的方向并不完全同步。
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地表冷热中心发生变化,进而由于这种冷热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变化。
所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总是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不过这种滞后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是忽略的,不加以考虑的。
所以教材中才出现了气压带风带7月北移、1月南移的结论。
其实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7月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北偏(与1月相比),1月位置向南偏(与7月相比)
2、二者移动的幅度不同。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可达46度52分,即太阳直射点在最北端与最南端时,纬度差距可达46度52分(即你所说的,以赤道为基准,可达23度26分的幅度),而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
与太阳直射点相同,但移动幅度没有那么大。
气压带风带移动产生的纬度幅度大约在10-15个纬度左右。
授课:陆中举 5课时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
北半球的夏季(7月)向北移,北半球的冬季(1月)向南移。
二、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和气旋、反气旋系统。
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是晴朗的,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
低压中心因气流上升而多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
高压中心气流下沉而天气晴好,如寒潮、伏旱天气。
锋面存在于低压槽内,主要是因为低压槽附近有冷暖气流交汇,高压脊控制为晴朗天气。
在中高纬度地区的近地面,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锋面气旋。
锋面一般沿槽线向两侧延伸,一侧为冷锋,另一侧为暖锋。
不管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西侧都是冷锋、东侧都是暖锋。
四、气候(气温、降水、气压、风)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带。
在调节全球热量、水汽的的不平衡时又使气候复杂化。
下垫面①.海陆差异的影响: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b.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且年内分配不均;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且年内分配均匀。
c.洋流的影响②.地形的影响海拔高度的影响阴阳坡的影响:阴坡蒸发少,湿润;阳坡蒸发多,干旱。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
另外:人类植树造林、修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
2.世界气候的分布几点说明:①.上表中的P表示年年降水量,T表示年均温。
②.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美国佛罗里达半岛、澳大利亚东南部等地区。
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①假设地面均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单圈环流形成过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所以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并向高纬地区扩散,因而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压带。
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带。
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气从赤道流向极地。
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②假设地面均一,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即赤道低压。
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为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
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是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具体来说,气压带和风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具体移动度数如下: 1. 赤道低气压带在北半球夏季时向北移动,距离赤道更近,到北半球冬季时再回南。
2. 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夏季时被风带推向北面,冬季时南移。
3. 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夏季时被风带推向南面,到冬季时再回北。
4. 风带则在一年中南北移动,夏季向北,冬季向南,但移动幅度没有气压带大。
综上所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是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并且其移动幅度相对较小。
这些移动对地球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半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南半球是一个地理独特的地区,其气候和气象系统与北半球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一种重要的气象现象。
本文将探讨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海洋表面温度和大气环流等。
在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赤道附近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所引起的。
在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
由于太阳的辐射,赤道附近的大气受热膨胀,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
同时,由于热空气上升,形成了一股从赤道向南极的气流,即南半球的副热带东风带。
这一带风带带来了潮湿的气流,导致了南半球夏季的多雨天气。
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南半球的夏季结束。
此时,赤道附近的大气环流开始减弱,气压升高,形成了一个高气压带。
与此同时,原本的副热带东风带也开始向南移动,形成了一个新的副热带西风带。
这一风带带来了干燥的气流,导致了南半球秋季的干燥天气。
随着季节的继续变化,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南半球进入冬季。
赤道附近的大气环流几乎消失,形成了一个高气压带。
与此同时,副热带西风带也继续向南移动,形成了一个新的极地东风带。
这一风带带来了寒冷的气流,导致了南半球冬季的寒冷天气。
随着季节的再次变化,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南半球进入春季。
赤道附近的大气环流重新形成,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
与此同时,极地东风带也开始向北移动,形成了一个新的副热带东风带。
这一风带带来了温暖的气流,导致了南半球春季的温暖天气。
总结起来,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可以归纳为:夏季低气压带和副热带东风带、秋季高气压带和副热带西风带、冬季高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春季低气压带和副热带东风带。
这种季节移动规律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赤道附近的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所引起的。
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对南半球地区的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呀!你说这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得很呢!就好像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在摆弄着这些气压带和风带。
你看哈,气压带风带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孩子,它们可不会老老实实待在一个地方。
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就开始“跑来跑去”啦!比如说赤道低气压带吧,它就像个热情的小伙伴,在赤道附近晃悠。
到了北半球夏季的时候呢,它就会往北挪一挪,哎呀,这一挪可就有大变化啦!风啊雨啊的分布都不一样了呢!这就好比咱家里的东西,有时候咱也会把它们挪挪位置,感觉整个家都不一样了,对吧?这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不也是这么回事嘛!那信风带呢,就像个固执的家伙,老是沿着一个方向吹。
可别小瞧它们,它们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小呢!再说说副热带高气压带,这家伙有时候可霸道了,它一出现,那地方可能就干旱少雨啦。
但它也不是一直都在那,也会随着季节变来变去的呀。
这不就像咱的心情一样嘛,有时候高兴,有时候低落,还会变来变去的呢!还有那极地高气压带,冷得要命的地方就是它的地盘啦!它就像个安静的守护者,默默地待在极地。
可它也不是一动不动的呀,也会跟着季节有点小变化呢。
你说这大自然多有意思啊!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就像是一场奇妙的舞蹈,它们相互配合,跳出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气候和天气。
要是没有它们这么变来变去的,那咱们的世界得多单调啊!咱想想,如果气压带风带不移动了,那有些地方可能一直下雨,有些地方可能一直干旱,那可怎么得了!那动物们、植物们该怎么生活呀?咱人类不也得受影响嘛!所以啊,这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虽然有时候会给咱带来些小麻烦,比如突然的天气变化啥的,但总体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呀!它们就像是大自然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天气。
咱可得好好了解了解它们,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气压带风带,它们的作用可大着呢!咱得尊重它们,就像尊重咱身边的朋友一样。
这样,大自然才会一直给咱带来美好的东西呀!你说是不是呢?。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球公转的影响,全球形成了有规律分布的大气环流,各纬度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环流形势,即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之下。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⒈全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⒉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1个月⒊年移动幅度约为10°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即地轴的倾角不变)详细介绍一月气压带风带移动图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
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
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
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
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南北纬30°为无风带。
压带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赤道附近受太阳辐射热量多,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同理可推知;地球有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中文名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假设地球表面是平滑、均匀的,气压水平分布表现出纬向带状。
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七个,它们是:①2个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使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空气流辐合,质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
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
②2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各约五度。
由于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热空气向北移动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南下(北半球)两者相遇热空气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压而形成的。
③2个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20~30°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
它随季节南、北移动达几十个纬度,活动范围约占地球的一半,是对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气压带。
④1个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
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关系热膨胀上升,到高空向两侧外流,引起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带。
全球七个纬向气压带排列规则,而且高、低压带交错分布。
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
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上下移动各约五度。
理解记忆在理解三圈环流成因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简易记法。
一,掌握气压带的分布与名称。
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压相间。
二,掌握风带名称、分布及风向。
相邻两个气压带之间为风带,风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知识来画风向。
风带也是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三,高气压带均为下沉气流,晴天为主;低气压带均为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
但通过分析三圈环流成因可知,赤道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均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属于热力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属于动力成因。
四,注意上图所绘的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时的风、压状况,而实际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五,假设地表均匀状况,而事实上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气压带、风带要复杂得多。
移动规律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
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
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
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
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
再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而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七个气压带中,三个低压带,四个高压带。
关于风向的确定,主要依据高低气压的相对位置和风带所在的半球(南或北),因为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高压带一定是风的辐散区,而低压带一定是风的辐合地。
气压带分布气压带按照地理位置,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分为: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度附近),副极地低压带(南北纬60度附近).极地高压带(南北极点附近).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及其两侧,是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带,这里受太阳光热最多,地面增温也高,接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4-8公里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故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北纬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
极地高气压带在地球南北两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这里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阳光热也最少,终年低温,空气冷重下沉,地面空气多,气压较高,形成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它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为了区别以上两个高压,需要指出在一般条件下,气温高的地方,因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到高空堆积起来,使高空空气密度增大,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的气压都高,形成高气压,于是空气便从高气压向周围气压低的地方扩散,这样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质量就减少了,地面上随承受的压力就减低,形成低气压;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这是周围的空气就会来补充,使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柱的大气质量增多,地面气压因而增高,成气压带为高气压。
所以近地面空气受热,气压下降,空气冷却,气压升高。
高空气压的高低与地面气压经常是相反的。
因为气温高的地方,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堆积,密度增大,形成高压;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下降后,在高空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这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空气中的高压和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这个气压带在南北纬60°附近,由于这个地带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的低压带。
这样,在假设不自转的地球上,就形成了上述的七个气压带。
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
因而气温的高低也随纬度而变化,同时气压也跟着变化。
辐射越强,气温越高;辐射越弱,气温越低。
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气温越低,气压越高;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大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空气流动地球是在一刻也不停地自转和公转着。
因此,在上述七个气压带的形成过程中就伴随着空气的运动。
而空气运动的方向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
因为大气是紧紧围绕着地球表面,大气在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运动过程中,同时也随着地球一同自西向东转动着。
地转偏向力这样大气还要受到一个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力的影响,这个力就是地球自转偏向力,它在北半球总是使运动着的大气向右偏斜,在南半球总是向左偏斜。
这样,在气压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的运动方向就不是正直的由高压指向低压,而是在北半球发生了右偏,北风变成了东北风;南半球发生了左偏,南风变成了东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