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846.28 KB
- 文档页数:3
14、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1)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①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
因此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上升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形成中纬与高纬环流。
(3)全球气压带形成的原因①热力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或高气压。
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
②动力原因:气流运动造成空气在一定区城内辐合或辐散,从而导致气压发生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4)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①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②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关于赤道呈南北对称分布;③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④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①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②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
③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气温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热带:(南北纬30°之间,T最冷月>15℃)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o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4、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30o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北部地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交替控制亚热带南北纬30°~40°间T最冷月>0℃)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南、北纬25o~至35o 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o~40o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岸,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西南等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温带(南北纬40°~60°之间T 最冷月>0℃)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北纬35o~55o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南、北纬40o~60o之间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3、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及岛屿西欧、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新西兰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北纬60°附近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长严寒,夏暖短促,降水少且集中夏季南、北纬50o~70o之间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带(北纬60°~90°T最热月(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①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自传,不公转---形成单圈环流形成过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所以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并向高纬地区扩散,因而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压带。
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带。
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气从赤道流向极地。
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如图②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公转,自转---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即赤道低压。
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为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
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低纬度环流圈。
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气压带和风带考点解读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运动的原因。
3.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成因。
知识清单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三圈环流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有移动现象,规律是与________________一致,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冬季_____。
4.由于________________,以亚欧大陆为例,1月份________________被大陆上的_____高压——________________切断,保留在海洋上(_____________)。
7月份________________被大陆上的_____低压——________________切断,保留在海洋上(______________)。
南半球由于_______占绝对优势,地表性质均一,气压带______分布明显。
5.季风成因:(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高低纬间冷热不均2.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地转偏向力 地表均匀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全球性 全球性 水热 赤道 副极地 极地 3.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北移 南移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压带 冷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热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海洋 带状 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要点精析要点一:大气环流与三圈环流1.根据气流运动判断气压高低空气下沉时,单位面积空气柱内的空气增加,气压升高;空气上升时,部分空气从上概念: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性:________、有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 意义;调整全球________分布,影响天气和气候 大气环流 低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________低气压带(热力环流)中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________低气压带(动力环流)高纬环流:________高气压带−−−→东风副极地低气压带(热力环流)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空外流,单位面积空气柱内的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总结一、气压带1.概念:气压带是指地球大气环流中垂直方向上由于高、低压带的交替分布而形成的区域。
2.成因:气压带的形成主要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日照强度不同有关。
地球赤道处因受到直射日照,气温升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在两极地区因受到斜射日照,因此气温较低,使大部分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3.特点:气压带的特点是交替分布,即从赤道开始,每个半球上交替分布着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等。
二、风带1.概念:风带是指受到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地表特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在赤道、中纬度和极区分布的气流带。
2.成因:风带形成是地球大气环流和地球自转的结果。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气流会产生科里奥利力,使得大气环流形成了赤道东风带、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等气流带。
3.特点:风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方向和强度上的不同。
赤道附近主要是东风带,中纬度则是西风带,而极地地区形成了东风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气压带和风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气压带的形成是风带形成的基础,气压带分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例如,赤道的低压带形成了赤道东风带,中纬度的低压带形成了副热带西风带等等。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气候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1.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导致了一些干旱地区的形成,而赤道附近则多为热带雨林气候。
2.农业生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和季节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定位与规划也要考虑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气象灾害:-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可能会引发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干旱、暴雨等,对人类活动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做好农业生产、避免气象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篇总结,能够对气压带和风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1.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气压带、风带分布成因性质影响实例极地高气压带南北极点附近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寒冷干燥极地气候极地东风高纬度由极地高压吹寒冷干极地气候带地区向副极地低压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的动力抬升多锋面、气旋,为多雨带极锋的形成,多气旋雨西风带中纬度地区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回归线附近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炎热干燥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信风带低纬度地区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一般较干燥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西亚、北非的沙漠气候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终年受热空气上升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季节移动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气压带形成2.抓“偏转”——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D.Q地位于信风带(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B.Q地盛行东北风C.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答案】(1)A (2)C1.读“沿某经线所作的大气运动形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E处的降水多为对流雨B.P处因热力因素作用气流下沉C.F气流形成西南风D.E、P两处附近的气压带的位置基本不变【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P处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E处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该气压带是冷暖空气交汇上升,致使60°N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而形成的。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假设条件:①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②地球静止不动;③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学习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 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3)意义: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
(讲述)全球大气是如何运动的?我们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我们以北半球为例来看大气的运动。
2. 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1) 前提条件和形成因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 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结合下图)①低纬环流(提问)赤道与极地附近的热量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两地气流是怎样垂直运动的?——赤道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所以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水平方向上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而近地面的空气则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我们将赤道近地面形成的低压带称为赤道低压带;而在极地近地面形成的高压带称为极地高压带。
(转折)但是水平运动的大气不可能由赤道运动到极地,或者由极地到达赤道,因为大气在运动过程中,时刻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
所以,从赤道上空向北极运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北纬30附近气流已经转变为西风,于是这些气流便不能继续北进,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
随着赤道上空的气体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北纬30上空不断堆积,于是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使地面(北纬30附近)形成高气压,我们把这个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自副热带高压带流出地气流分为南北两支。
向南流向赤道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逐渐转变为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它刚好补充了赤道近地面的上升气流,构成一个环流圈,称为低纬环流。
苏版地理一《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要点总结与学习思维方法学习靠积累,学习更需要抓重点!同学们可不能盲目学习呀,为此,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知识要点总结与学习思维方法,希望同学们抓紧学习起来呀!思维方法(一)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热力环流的成因和特征是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知识,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赤道地区地表终年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相反,极地附近形成极地高压带。
赤道与极地之间就在理论上形成一个跨半个地球的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地转偏向力又会改变其运动的形式。
根据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可知,赤道附近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便向南北两侧流动,地转偏向力使其逐渐偏转,至南北纬30°附近上空不断堆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气压增高而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这样,在低纬度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尺度稍小的低纬环流。
对于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来说,同样可以利用地转偏向力和类似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推理其成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列表比较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和性质,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列表如下:气压带或风带成因性质赤道低压带受热对流上升,热力原因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带空气堆积下沉,动力原因热高压副极地低压带空气碰撞挤压上升,动力原因冷低压极地高压带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热力原因冷低压低纬信风由副高吹向赤道,北半球右偏吹向较低纬度,东北风,温度低中纬西风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北半球右偏吹向较高纬度,西南风,温度高极地东风由极地高压向外吹,北半球右偏吹向较低纬度,东北风,寒冷同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利用热力环流的已有知识来帮助理解。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的性质。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影响天气和气候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
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但面积并不大)
3.非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区
4.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注意: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分布特点不同(在欧洲呈片状,北美呈狭长带状),原因都是由于地形的不同,北美大陆西岸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