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2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1、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地球仪(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手电筒及地球仪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地球运动得特点知识点一地球得自转运动1、下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得图示,正确得就是()A.甲B.乙C.丙D.丁2.如果下图就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得()A.东南方B.西南方C.东北方D.西北方1、C[地球自转得方向就是自西向东。
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瞧,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瞧,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丁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经度得变化矛盾。
2.B[由图中得箭头可以判断,该图就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得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得西南方。
知识点二地球得公转运动读“太阳日与恒星日比较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A、B得叙述,正确得就是()A.A就是地球自转得真正周期B.B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得一天C.A得时间就是24时3分56秒D.B得时间就是23时56分4秒4.下列关于A、B得叙述,不正确得就是()A.若地球公转方向不变,自转方向相反,则B得时间比A长B.若地球公转方向相反,自转方向不变,则B得时间比A长C.A与B得时间不同就是由于A时间内,地球多自转了59′D.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得视运动周期为一个A3.D4、D[B就是地球自转得真正周期,A就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得视运动就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得,即地球自转得真正周期就是一个B。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得因素分析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得线速度明显不同,仅从地形因素分析,原因就是()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方法技巧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得因素有两点:一就是纬度。
纬度越低,速度越大,南北纬60°约为赤道得一半。
二就是海拔。
七年级地理学习方法口诀七年级地理学习方法口诀(一)1、地球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探索地球形状史,先人献身我辈记;庐山起义是半径(平均),五点一亿表面积;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地球仪地球模型地球仪,经线纬线十分明;横纬竖经构成网,东西南北要分清;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特殊纬线有五条,赤道回归和极圈;东西划分是难题,西二十东一百六;我若一刀切下去,东西半球两边分。
3、经纬网经纬网,真奇妙,你在哪里我知道;一经一纬定位置,SNEW别忘掉。
4、地球自转绕着地轴向东转,一圈就是一整天;昼夜交替它形成,时间差异由此定;北逆南顺指时针,西晨东昏辨时间;东加西减求时间,东减西加变日期。
5、时区和日界线同学们,要注意,东西时间有差异;东加西减拨时间;东减西加变日期;简易工具可自制;简便方法记心里。
七年级地理学习方法口诀(二)1、地球公转倾斜身子绕日转,春夏秋冬逆时针;直射点在移动,往返南北回归间;太阳高度在变化,四季五带因此来;昼夜长短不一样,夏长冬短春秋分;唯有赤道处特殊,全年昼夜平均分;极昼极夜极圈内,终年严寒是寒带;回归线间有直射,终年炎热是热带;四季分明是温带,五带特征记心间。
2、地形图地形图,不难读,认准图例和注记;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分布稀疏坡度缓;重迭部分是陡崖,周高中低为盆地;高原平原都平坦,颜色数字来辨析;山地丘陵要区分,辨明陡缓和高低。
3、地球仪地球模型地球仪,经线纬线看仔细;经天纬地辨方向,SNEW是缩写;向北变大是北纬,向南变大为南纬;向东变大是东经,向西变大自然西;特征纬线有五条,赤道、极圈和回归;半球划分是难题,二妞六姨分东西;小小为东大大西,判断半球金钥匙。
4、辨别经度与纬度0°经线在中间,东经西经在两边。
东经向东渐增大,西经向西渐增大。
最大度数180度,与0度经线共成圆。
赤道最长在中间,南纬北纬在两边。
专题03 地球的自转知识概括1.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做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自转的周期是一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
2.昼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的物体。
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这种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4.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
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用如图所示的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时()A.应从左向右拨动球体B.需绕假想太阳旋转C.需保持地轴竖直状态D.能观察到昼夜长短变化【分析】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公转一周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解答】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面对地球仪时,应从左向右转动地球仪,A正确。
自转是绕地轴旋转,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是地球的公转,B错误。
演示地球自转时,地轴与水平桌面的倾角为66.5°,在自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倾斜,C错误。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时,能观察到昼夜交替现象,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D错误。
故选:A。
2.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A.昼夜更替B.板块运动C.四季更替D.月相变化【分析】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为昼半球;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为夜半球。
由于地球自转,昼夜不断地交替。
【解答】解:从“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可知为地球自转,故实验只能演示由于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异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4章地球和宇宙4.2地球的自转目录 (1) (3) (5) (8) (11)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叫作地球的自转。
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站在地面上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这是相对运动,实际上是太阳没动,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做逆时针方向旋转(图1)。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做顺时针方向旋转(图2)。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h)。
【方法技巧】熟记地球南、北极自转方向的技巧:北极即N极,逆时针方向转动;南极即S极,顺时针方向转动,简记为“北逆南顺”。
【说明】地轴指的是连接南北两极的那根直线,并且地轴向北延伸正好可以和北极星连接,但是地轴实际上并不存在。
二、昼夜交替1.昼夜交替(1)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①内因:地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
②外因: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与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同。
(2)昼夜交替的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约为24h,叫作一个太阳日。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昼夜交替的特点①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是正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
②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
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昼夜长短变化最大。
(4)昼夜交替的意义昼夜交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至于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晨昏线是指地球上迎着太阳的昼半球与背着太阳的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也称晨昏圈(如右图)。
晨昏线(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即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第38讲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识梳理【复习重点】一、太阳热的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由外到内依次是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周期约11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2010年开始为第25周。
3.太阳活动对地球及人类的影响:(1)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2)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在地球两极地区的上空形成极光;(4)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质及人类的生活;(5)危及星际航行。
二、月球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
月球上既没有空气、水和生命,也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
月球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所以月球上昼夜温差大。
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所以物体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比在地球上小。
2.月球表面明亮的部分称为月陆,是山脉、高原;阴暗的部分看上去像水域,称作月海,是广阔的平原和低地。
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由于陨石坠落在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也有部分环形山是月球的古老火山活动的产物。
三、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 29.53天。
1.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时间中有规律地变化。
2.月相和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与农历的对应:三者成一直线时,月球在中间则为新月,即农历初一(朔)。
地球在中间则为满月,农历十五或十六(望)。
三者成垂直时,为上弦月(初七、初八)或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3.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即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天空,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下下下东东”,即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
4.月相变化规律和农历的关系:月相变化依次为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日期依次为农历初一、初七(或初八)、十五(或十六)、二十二(或二十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知识点复习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节太阳和⽉球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球(卫星)2、太阳:本⾝能发热、发光,是⽓体球,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表⾯温度约6000℃,中⼼达1500万℃.(3)太阳⼤⽓层从⾥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球层、⽇冕层.(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耀斑。
3、⽉球:地球唯⼀的天然固体卫星,本⾝不发光,灰⾊,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1)⽉地距离为38.44万千⽶,约为⽇地距离的1/400;(2)⽉球直径约为3476千⽶,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3)⽉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4)⽉球的表⾯明亮的是⾼原和⼭脉,暗⿊的是⼴阔的平原或盆地,分别称⽉陆和⽉海;(5)⽉球表⾯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是由陨⽯撞击或⽕⼭爆发造成.(6)⽉球没有⼤⽓层,造成⽉球上昼夜温差⼤,不能传声,⽆天⽓变化和四季变化,天空背景是⿊的.(7)⽉球表⾯上的物重约为地球的1/6.⾃转和公转周期都是27.32天。
( 8)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次登上⽉球。
第⼆节地球的⾃转1、地球的⾃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证据:(1)、北极星附近星空的连续曝光照⽚,(2)、⽇⽉星⾠东升西落。
2、地球⾃转的⽅向:⾃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向旋转。
(北逆南顺)3、地球⾃转的周期:约⼀天(约24⼩时)。
4、地球⾃转产⽣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的⼀半,被照亮的⼀半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为⿊夜,称夜半球,于是出现昼夜现象。
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自转联想情景导入你知道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为什么有昼夜的交替?等等。
这些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是经历了数千年的努力才明白的。
在这节内容中,我们将学习有关地球自转的知识。
重点知识详解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本节知识结构精典例题解析[例1]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解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能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这是因为地球每天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的缘故。
当我们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时,若我们从地轴的北端或北极点上方观察,会发现地球仪旋转方向是逆时针的,而当我们从地轴的南端或南极点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方向不是逆时针的,而是顺时针的。
[答案]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在它自转时,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例2]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解析]作为简答题,答题时文字的表述应简洁、清楚.条理分明。
因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距离太阳较遥远,太阳光被我们看成平行,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那一半为白昼,而背着太阳光的另一侧为黑夜,从而产生昼夜现象。
地球是在不断地做自转运动的。
地球每自转一周,白天和黑夜就交替一次,时间约为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