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
- 格式:pptx
- 大小:926.68 KB
- 文档页数:18
第二讲应用题(一)
第一部分:趣味数学
聪明的阿凡提
有个巴依“老爷”,视财如命,靠自己有些小聪明,经常凭白无故地少给长工们们的工钱。
长工们有理无处说,忍气吞声。
有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一分工钱也拿不到,这不,巴依“老爷”又一次把罪恶的魔手伸向了憨厚的长工。
年前他和长工讲定了一年的工钱是5两银子。
可年底,巴依“老爷”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就要装进别人的腰包,心里真不是滋味。
于是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对长工说:“这是一根由七个银环组成的长链,如果你能够只破断一个银环,并且保证每天都取走一个银环。
七天后,我不仅工钱照付,而且银环就白送给你了。
如果办不到……嘿嘿!
那就别想从我这拿走一分钱。
”
长工没有办法,只好苦苦相求。
可巴依“老爷”把眼一瞪:
“哼,办不到,就赶快给我滚蛋!”说着就把可怜的长工赶出了大
门。
阿凡提恰好路过这里,决心帮助长工,教训一下可恨的巴依
“老爷”。
在阿凡提的指点下,七天后长工不仅按要求巧妙地拿
到了七个银环,而且还得到了应得的工钱。
巴依“老爷”弄巧成
拙,气得要死。
阿凡提的方法是:(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从左到右的七个银
环编号为1,2,3,4,5,6,7)
第一天,把第3个银环砍断,取走。
第二天,以第3个银环换取第1,2两个银环。
第三天,拿走第3个银环。
第四天,以第1,2,3三个银环换取第4,5,6,7四个银环。
第五天,又拿走第3个银环。
第六天,又以第3个银环换取第1,2两个银环。
第七天,再拿走第3个银环。
三年级画线段应用题一、和差问题类1. 题目:三年级一班和二班共有学生90人,一班比二班多10人,求两个班各有多少人?解析:首先画线段图。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二班的人数,因为一班比二班多10人,所以在表示二班人数的线段基础上,画一条稍长的线段表示一班的人数,长出的部分就是10人,而两条线段合起来的总长度表示的就是两个班的总人数90人。
从线段图可以看出,如果从总人数90人中减去10人,剩下的人数就是二班人数的2倍。
所以二班的人数为公式人。
那么一班的人数就是公式人。
2. 题目:小明和小红一共有85颗糖,小明比小红少5颗,他们各有多少颗糖?解析:画线段图时,先画表示小红糖数的线段,再画表示小明糖数的线段,小明的线段比小红的短5颗糖对应的长度。
两条线段总和是85颗糖。
从图中可知,如果给总数85颗加上5颗,就相当于小红糖数的2倍。
所以小红有公式颗糖。
小明就有公式颗糖。
二、倍数问题类1. 题目:果园里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120棵,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解析:画线段图,先画一条线段表示梨树的棵数,因为苹果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所以画一条长度是梨树3倍的线段表示苹果树。
两条线段合起来的总长度表示120棵树。
从线段图可以看出,梨树和苹果树的总棵数相当于梨树棵数的公式倍。
所以梨树的棵数为公式棵。
苹果树的棵数就是公式棵。
2. 题目: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4倍,故事书比科技书多9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解析:画线段图,先画表示科技书本数的线段,再画表示故事书本数的线段,故事书的线段长度是科技书的4倍,并且多出的部分就是90本。
从图中可以看出,故事书比科技书多的90本,正好是科技书本数的公式倍。
所以科技书有公式本。
故事书就有公式本。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练习
1、小华有课外书120本,小平课外书的本数是小华的4/5,小兰课外书的本数是小平的3/4。
小兰有课外书多少本?
2、一种国产冰箱原来每台售价2700元,现在比原来降低了 1/10 ,现在每台多少元?
3、某校食堂运进350kg白菜。
第一天用去 1/5,第二天用去1/7 。
两天一共用去多少千克?
4、一根电缆,第一次用了全长的1/3,第二次用了全长的2/5 ,还剩80米,这跟电缆长多少米?
5、一辆公共汽车到达某战后,全体乘客中有3/8的人下车,又上来21人,这时的乘客反而比原来多了6人。
原来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6、修一条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6,第二周修了全长的2/3 ,两周共修了150米。
这条路一共长多少米?
7、一堆砖,用去了它的 3/10后,又增加了340块,这时砖的总块数是原来的11/10 ,用去了多少块砖?
8、一根绳子剪去1/4后,又接上5米。
这样比原来短了3/16 ,原来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9、小敏看一本书。
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又看了余下的1/2,这是还剩80页没有看。
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10、赵明读了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1/8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12页,第三天比第二天多读了 6页,这时正好读完全书的一半。
这本书有多少页?
11、张亮从甲城到乙城,第一个小时行了全程的2/5,第二个小时行了全程的9/20,距乙城还有18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12、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乙车行的路程占甲车行的2/3,相遇后甲车又行了 96千米,共行了全程的4/5,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利用线段图巧解应用题一、利用线段图剖析题目意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应用题之所以难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与剖析能力有限,这往往导致他们在审题的时候就陷入语言“迷宫”,在解题的时候又掉入语言“陷阱”,于是,降低了解题的准确率与效率。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题目内容以线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很多时候,线段图画出来了,题目的意思也就一目了然了,能够帮助学生节省审题和解题的时间,提高审题和解题的效率。
例如,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如下一道应用题:小灰兔的菜地里种了100棵萝卜,他上午拔了40棵,下午全部拔完了。
请问他下午比上午多拔了多少棵?事实上,这个题目的列式和计算过程非常简单。
就是100-40=60(棵);60-40=20(棵),简单的两步,就求出了结果。
但是,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题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对于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面对这种复杂的题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字叙述转化为线段图,从而直观而清晰的呈现题目内容。
比如,这道题就有两种线段图的绘制方法,下面我们进行具体说明:方法一:学生可以画一条长线段,表示100,然后,在长线段中截取一小部分,表示40,那么,剩余的部分很明显就代表小灰兔下午所拔的萝卜数量——60;方法二:学生可以画上下三条平行的线段,第一条线段表示100,第二条线段表示40,那么,两条线段相减之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就表示60。
无论学生采取哪种方法,都能够将复杂的题目内容以简单而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文字理解能力较弱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够为他们的审题与解题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利用线段图建立数量关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数学题,找到数量关系,都是解题的关键。
然而,与其他类型的题目相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通常比较隐蔽,学生难以一眼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来发现或建立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顺利完成解题任务。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理解题意,再解答。
1、一种电脑,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52,正好降低了800元,这种电脑原价多少元?2、某养兔专业户,养的白兔比黑兔多12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2,这个专业户养白兔多少只?3、甲仓库存粮60吨,乙仓库比甲仓库少52,两个仓库共存粮多少吨?4、普通客车和快车每小时共行132千米,普通客车的速度相当于快车的65,普通客车和快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5、三个工人一天共做螺钉148个,其中甲做的个数是乙的32,丙做的个数是乙车的54,甲、乙、丙三人各做了多少个螺钉?6、刘师傅第一天做零件8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做了10个,两天共完成了总任务的65,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7、刘星做一批小红花,当做完这批花的83时,再做10朵就完成了一半,刘星应做多少朵?8、张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已经加工了5天,每天加工这批零件的252,已完成了260个,还要加工多少个?9、某车间加工一批零件,已经做好530个,比计划的73多80个,计划加工多少个?10、某商店第一天卖出所有油的51,第二天卖出40千克,第三天卖出所有油的41,三天共卖出124.6千克,这个商店共有油多少千克?11、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83,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03,两天修的比全长的一半还多2.8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某班有学生55人,调出女生人数的61后,这时男女生人数相等,这个班原来有男女生各多少名?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
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
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
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
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
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
一、线段图能使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形象、更直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学习应用题有一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使应用题化难为易,简单易学。
如:鱼缸里有10条红金鱼, 8条黑金鱼,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几条?提问:这道题讲的两种鱼哪种多,哪种少?红金鱼多我们可用长线段表示(作图),黑金鱼少,线段要怎样画?二、线段图可以提高学生判断的准确性“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教学是个难点,难在学生一看“比()多()”不加分析就判断用加法计算,反之则用减法计算。
而线段的正确使用能避免学生出现这种错误判断。
例:黄花有9朵,比红花少5朵,红花有几朵?引导学生作图分析:先画出黄花的朵数,再由“比红花少”可知哪种花多?怎样画红花的朵数?三、段段图能开阔学生思维,帮助学生一题多解线段图能开拓学生思维,巧妙地进行一题多解。
例如:图书馆有科技书150本,故事书是它的3倍,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一般解法为:150×3-150=300(本)。
但线段图的应用使学生能有更简便的解答方法。
线段图的方法在低段数学学习中的渗透。
因为我们重视解决问题教学,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方法指导,这是问题的根本,也是问题的关键。
是我们更应该将关注点的侧重的地方。
解决问题也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这里我要介绍的方法,是线段图。
关于线段的定义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特点:有两个端点。
有限长。
关于线段图没有定义,词典中也没有解释。
可以这样理解:线段图是由几条线段组合在一起,用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人们分析题意,解答问题的一种平面图形。
可以说,线段图在应用题这一领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论我们具有怎样高的解题能力,在解决应用题特别是较难理解的题目时,线段图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帮助。
3 3 3 1 5
4 2 4 2
大 门 熊猫馆 【趣 题】
从动物园大门口到熊猫馆,有好几条路可走,下面是个示意图,只要按照1→2→3→4→5的顺序走,一定不会错。
你一定会想:这么简单的问题,1、2、3、4、5谁不会数?可是你得数仔细呀!因为小敏数了数说,一共有4条路线,而小灵说有5条路线,小方说有6条路线。
你说呢?
随堂小测
1.孔雀和大头虾的年龄和是49岁,孔雀比大头虾大3岁,孔雀和大头虾各是多少岁?
2.静静和璐璐一起去吃麦当劳,她俩一共吃了140根薯条,静静吃的是璐璐的6倍,问静静、璐璐各吃了多少根薯条?
3.建筑队运来一堆石子和水泥,水泥比石子重150吨,水泥的重量是石子的4倍,运来水泥和石子各多少吨?
4.香蕉这个月发了60元工资,是莲蓉的8倍多4元,请问莲蓉这个月发了多少工资?
课后作业
1.大叔的年龄比小马大2岁,它们的年龄和是8岁,求大叔小马各多少岁?
2.梅梅和木木一共买了80个动感超人模型,木木买的是梅梅的3倍,求他们每人各买了多少个动感超人模型?
3.想想比艳艳多12支笔,已知想想的笔是艳艳的4倍,请问两人各有多少支笔?
4.小兔、小狗和小猪的体重和74千克,已知小兔比小狗轻8千克,小猪的的体重比小狗重7千克,小猪、小狗各重多少千克?
5.田径队一共有45人,男生是女生的3倍多3人,请问女生有多少人?。
【三年级】线段图巧解应用题
线段图是一种以线段的长度来表示数据的图表。
它通常用来表示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变化情况。
下面是一些三年级的线段图应用题。
1. 小明每天记录自己的步数,用线段图表示他上个月的步数变化情况。
他的步数如下表所示:
日期 | 步数
-----------------
1号 | 2000步
2号 | 2500步
3号 | 3000步
4号 | 3500步
5号 | 4000步
...
30号 | 3200步
请你利用这些数据,画出小明上个月每天步数的线段图。
线段图除了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变化情况,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分析数据的趋势以及进行比较。
希望通过这些线段图的绘制,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表示方式。
第2讲画图法解应用题一、知识梳理在解答一些应用题时,用作图法可以把题目的数量关系揭示出来,使题意形象具体,一目了然,从而有助于快速找到解题的途径。
作图法解题可以画线段图,也可以画示意图,对解答条件隐蔽,复杂疑难应用题,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如在解答和差、和倍和差倍三类问题时,都可以用画图法表示。
二、例题精讲【例1】哥弟俩共有邮票70张,如果哥哥给弟弟4张邮票,这时哥哥还比弟弟多2张。
哥哥和弟弟原来各有邮票多少张?分析:由已知条件“哥哥给弟弟4 张后,还比弟弟多2 张”画图如下,可知哥哥的邮票比弟弟多4×2+2=10 (张)。
解:弟弟有邮票:(70-10)÷2=30 张,哥哥有邮票:30+10=40 张。
答:弟弟有邮票30张,哥哥有邮票40张。
练习1一个两层书架共放书72本,若从上层中拿出9本给下层,上层比下层多4本。
上、下层各放书多少本?【例2】果园里有桃树、梨树、苹果树共146棵。
桃树比梨树少7棵,苹果树比桃树多4棵,三种树各有多少棵?分析:先用线段图表示出三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多7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多4棵,假设移动多的棵数,则两种果树共减少了7+4=11(棵),相应的总棵数就减少11棵:146-11=135(棵),而135棵对应的就是桃树棵数的3倍。
解:桃树:(146-7-4)÷3=45(棵),梨树:45+7=52(棵),苹果树:45+4=49(棵)。
答:桃树有45棵,梨树有52棵,苹果树有49棵。
练习2 张明用272元买了一件上衣,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子。
上衣比鞋贵60元,鞋比帽子贵70元。
求上衣、鞋子和帽子各多少钱?【例3】某公司三个厂区共有员工1900人,甲厂区的人数是乙厂区的2倍,乙厂区比丙厂区少300人,三个厂区各有多少人?分析:先用线段图表示出三厂区人数之间的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假设丙厂人数减少300人,总人数也减少300人,为1900-300=1600(人),此时总人数恰好是乙厂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