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监控常见编码格式
- 格式:docx
- 大小:20.36 KB
- 文档页数:2
监控录像有什么格式?视频监控格式:CIF、4CIF、QCIF、D1QCIF全称Quarter common intermediate format。
QCIF是常用的标准化图像格式。
在H.323协议簇中,规定了视频采集设备的标准采集分辨率。
QCIF = 176×144像素。
CIF是常用的标准化图像格式(Common Intermediate Format)。
在H.323协议簇中,规定了视频采集设备的标准采集分辨率。
CIF = 352×288像素CIF格式具有如下特性:1、电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家用录像系统Video Home System,VHS的分辨率,即352×288。
2、使用非隔行扫描non-interlaced scan。
3、使用NTSC帧速率,电视图像的最大帧速率为30 000/1001≈29.97幅/秒。
4、使用1/2的PAL水平分辨率,即288线。
5、对亮度和两个色差信号Y、Cb和Cr分量分别进行编码,它们的取值范围同ITU-RBT.601。
即黑色=16,白色=235,色差的最大值等于240,最小值等于16。
目前监控行业中主要使用Qcif(176×144)、CIF(352×288)、HALF D1(704×288)、D1(704×576)等几种分辨率,CIF录像分辨率是主流分辨率,绝大部分产品都采用CIF分辨率。
目前市场接受CIF分辨率。
经过研究发现一种更为有效的监控视频编码分辨率(DCIF),其像素为528×384。
DCIF分辨率的是视频图像来历是将奇、偶两个HALF D1,经反隔行变换,组成一个D1(720*576),D1作边界处理,变成4CIF(704×576),4CIF经水平3/4缩小、垂直2/3缩小,转换成528×384.528×384的像素数正好是CIF像素数的两倍,为了与常说的2CIF(704*288)区分,我们称之为DOUBLE CIF,简称DCIF。
摄像头编码方式在如今网络普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摄像头被应用在各种场合中。
而一个好的视频监控系统不仅要求摄像头本身画面的清晰度,更需要考虑数据的传输和存储问题。
其中编码方式就显得尤为关键。
在摄像头传输数据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图像以数字信号的形式进行采样和量化,即编码。
编码方式的不同会影响画面质量、数据大小和传输速度,因此在选择摄像头和监控系统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常见的编码方式有MJPEG、H.264、H.265等,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的特点。
MJPEG(Motion JPEG)MJPEG是一种基于JPEG格式的视频编码方式,它采用每帧图像单独压缩的方式,画质相对较好,适用于在带宽充足的局域网中传输。
但是,由于每帧图像单独压缩,因此数据大小会比较大,传输速度相对较慢。
对于需要实时监控的场合来说,MJPEG不是很理想的选择。
但是,对于需要高画质图像或需要识别细节的应用场合来说,MJPEG则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H.264H.264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视频编码标准之一。
它采用先预测再压缩的方式,即通过预测下一帧图像的内容来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从而降低数据的大小。
同时,它还支持多速率编码,可以根据不同带宽和画质要求进行选择。
因此,H.264适用于带宽较低的互联网环境中传输数据。
在实时视频监控场景中,H.264具有较高的压缩比和传输速度,而且能够在保证画质的前提下保证数据的大小。
因此,大多数监控设备和应用都采用了H.264编码方式。
H.265H.265是近年来新推出的一种视频编码标准,它在H.264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同样采用先预测再压缩的方式,H.265可以在保证画质的同时,将数据大小进一步降低。
因此,H.265相对H.264来说,可以在同样带宽下使用更高的画质,或者在同样画质下使用更低的数据大小。
它适用于带宽较低的3G/4G网络、网络流媒体等应用场合。
目前H.265的应用还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它需要更高的算力和带宽,而且相对H.264来说兼容性较差。
常见监控摄像头专业术语(码流、分辨率、帧率)详解 在⽹络摄像机(IPC)的参数设置中,有关下⾯的⼀些参数设置,可能不知道这些参数的具体意思,下⾯就⼀些常见的参数(编码模式、分辨率、帧率、码流控制、I帧间隔等)解释⼀下所表述的意思。
⼀、编码模式(CODING MODE): 1、H.264 H.264是继MPEG-1、MPEG-2 和MPEG-4之后的⼀个⾼度压缩视频编解码器标准,在同等图形质量下的压缩效率⽐MPEG-2提⾼了2倍 2、H.265 H.265是ITU-T VCEG继H.264之后所制定的新的视频编码标准,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改善码流、编码质量、延时和算法复杂度之间的关系,使编码最优。
3、MJPEG Montion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即运动静⽌图像(或逐帧)压缩技术 4、MPEG-4 MPEG-4是MPEG-2发展的格式,⽤于在低速传输时传送视频数据 5、SVAC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Surveillance Video and Audio Coding),是解决安全防范监控⾏业独特要求的技术标准 ⼆、分辨率(RESOLUTION) 分辨率包括显⽰分辨率和图像分辨率。
显⽰分辨率指单位⾯积显⽰像素的数量;图像分辨率指图像中存储的信息量,是每英⼨图像内有多少个像素点。
1、D1 D1是数字电视系统显⽰格式的标准。
2、720P 720P是在逐⾏扫描下达到1280×720的分辨率的显⽰格式。
数字720表⽰垂直⽅向有720条⽔平扫描线,字母P(Progressive scan)表⽰逐⾏扫描。
3、960P 960P是在逐⾏扫描下达到1280×960的分辨率的显⽰格式。
数字960表⽰垂直⽅向有960条⽔平扫描线,字母P(Progressive scan)表⽰逐⾏扫描。
4、1080P 1080P是在逐⾏扫描下达到1920×1080的分辨率的显⽰格式。
高清和标清摄像机区别高清的发展必然趋势得到绝大多数安防界企业的认同,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国内出现了一窝蜂大大小小的企业试图挤入百万高清领域,这些企业有原先的模拟摄像机厂家、传统"网络摄像机+视频服务器"厂商、DVR背景研发厂家,甚至还有非安防企业与非视频监控厂家。
什么是高清?高清是在广播电视领域首先被提出的,最早是由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等权威机构制定相关标准。
视频监控领域同样也广泛沿用了广播电视的标准,将“高清”定义为720p(1280×720,逐行)、1080i(1920×1080,隔行)与1080p(1920×1080,逐行)三种标准形式。
高清对于视频监控来说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它涉及到监控系统的颇多环节,从前端摄像机到传输,再到记录存贮和显示设备,为了到达“高清”指标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只要一个环节满足不了要求,就达不到系统的“高清”要求。
一些厂家在宣传高清时主要针对的是前端摄像设备,诚然,高清的视频效果首先来源于高清信息的采集,如果没有前端高清视频采集,无法谈及后端的高清效果。
但是,只能拍摄高清的图像是不够的,这些图像只有通过传输设备到达存储设备以及显示设备才有意义。
以传输设备为例,安防监控系统中采用的视频有线传输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同轴基带传输、同轴调制传输、光缆传输、双绞线传输、IP网络传输等几种传输方式。
以上这几种传输方式各有利弊,但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是光缆传输和同轴电缆传输。
那在高清监控系统中这两种方式表现又如何呢?什么是标清?标清,英文为“Standard Definition”,是物理分辨率在720p以下的一种视频格式。
720p是指视频的垂直分辨率为720线逐行扫描。
具体的说,是指分辨率在400线左右的VCD、DVD、电视节目等“标清”视频格式,即标准清晰度。
而物理分辨率达到720p以上则称作为高清,(英文表述High Definition)简称HD。
视频监控常见的视频编码格式:CIF、QCIF、4CIF、D1、MPEG-4、H.264、H.265、M-JPEG等。
备注:1.NTSC和PAL属于全球两大主要的电视广播制式,但是由于系统投射颜色影像的频率不一样而有所不同。
NTSC是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的缩写,意思是“(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
NTSC负责开发一套美国标准电视广播传输和接收协议。
此外还有两套标准:逐行倒相(PAL)和顺序与存色彩电视系统(SECAM),用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
NTSC标准从他们产生以来除了增加了色彩信号的新参数之外没有太大的变化。
NTSC信号是不能直接兼容于计算机系统的。
其标准主要应用于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等。
PAL是Phase Alternating Line (逐行倒相)的缩写。
它是西德在1962年制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它采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的技术方法,克服了NTSC制相位敏感造成色彩失真的缺点。
西德、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采用这种制式。
NTSC电视标准:每秒29.97帧(简化为30帧),电视扫描线为525线,偶场在前,奇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NTSC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480像素,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NTSC电视标准用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场频为每秒60场,帧频为每秒30帧,扫描线为525行。
PAL电视标准:PAL电视标准,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奇场在前,偶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PAL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PAL 电视标准用于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PAL制电视的供电频率为50Hz,场频为每秒50场,帧频为每秒25帧,扫描线为625行,图像信号带宽分别为4.2MHz、5.5MHz、5.6MHz等。
2.目前监控行业中主要适用QCIF(176 x 144)、CIF(352 x 288)、HALF D1(704 x 288)、D1(704 x 576)等几种分辨率。
监控系统的视频编码监控系统是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使用摄像机等设备记录和监控特定场所的活动和事件,为维护公共安全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帮助。
而视频编码则是监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摄像机捕捉到的视频进行处理和压缩,以便有效存储、传输和回放。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监控系统的视频编码技术及其应用。
一、视频编码的概述视频编码是指将一个或多个连续的视频帧转换为不同格式或不同码率的视频数据流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去除冗余的信息和采用高效的压缩算法来减小视频文件的大小,从而实现存储和传输的节省。
在监控系统中,视频编码的任务是将摄像机捕捉到的实时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根据压缩算法进行压缩处理。
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好地满足监控系统对存储空间和带宽的需求。
二、常见的视频编码格式在监控系统中,常见的视频编码格式包括H.264、H.265以及MJPEG等。
H.264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视频编码格式之一,它具有高压缩比、优秀的视觉效果和良好的兼容性。
H.265则是H.264的升级版本,相比于H.264,它能够进一步提高压缩效率,减少存储和传输成本。
而MJPEG是一种基于JPEG压缩算法的编码格式,它适用于图像内容变化频率较低的监控场景。
三、视频编码的关键技术为了提高视频编码的效果和性能,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关键技术。
其中,运动估计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通过分析相邻帧之间的像素差异来估计视频帧之间的运动信息。
另外,变换编码和量化是常用的压缩技术,它们通过将视频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并对其进行适当的量化处理来实现压缩。
此外,在视频编码中,还有包括熵编码、帧内预测、帧间预测等一系列的技术,它们协同工作,以实现高效的视频编码和解码。
四、视频编码的应用视频编码技术在监控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大幅度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
通过对视频信号进行压缩,监控系统能够存储更长时间的视频数据,并且不会占用过多的硬盘空间。
其次,视频编码还可以降低传输带宽的需求。
安防监控系统的视频编码格式选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安防监控系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防监控系统通过视频监控,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各种场景下的情况,从而提升安全性和追踪能力。
而在搭建安防监控系统时,视频编码格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视频编码格式会对监控数据的传输、存储、画质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视频编码格式。
1. H.264编码H.264是一种高效的视频编码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系统中。
它具有良好的压缩比和画质表现,能够在有限的带宽情况下保持较高的视频质量。
H.264编码能够将视频数据压缩至较小的文件大小,节省存储空间,同时也降低了视频传输的带宽要求,适用于网络带宽较低或存储空间有限的场景。
2. H.265编码H.265是H.264的升级版,被称为高效视频编码(HEVC),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H.264编码中的一些问题。
H.265编码具有更高效的压缩性能和更出色的画质表现,相对于H.264编码来说,能够在相同的画质下提供更小的文件大小。
然而,H.265编码的编解码复杂度更高,需要更高的硬件要求才能正常运行。
因此,在选择H.265编码时需要考虑到系统硬件的支持情况。
3. MPEG-4编码MPEG-4是一种经典的视频编码标准,也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系统中。
MPEG-4编码相对于H.264和H.265来说,压缩性能较差,但在网络传输时仍然具有较好的表现。
MPEG-4编码适用于网络带宽要求相对较高的场景,同时能够保证视频的播放稳定性和流畅性。
4. MJPEG编码MJPEG是一种基于帧的视频编码标准,将视频流分为一帧一帧的图像进行压缩。
相对于H.264和H.265编码来说,MJPEG编码对硬件要求较低,但在压缩比和存储空间利用率方面稍逊一筹。
MJPEG编码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运动检测和快速响应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快的图像传输速度。
综上所述,安防监控系统中的视频编码格式选择取决于实际需求和场景特点。
高清和标清摄像机区别高清的发展必然趋势得到绝大多数安防界企业的认同,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国内出现了一窝蜂大大小小的企业试图挤入百万高清领域,这些企业有原先的模拟摄像机厂家、传统"网络摄像机+视频服务器"厂商、DVR背景研发厂家,甚至还有非安防企业与非视频监控厂家。
什么是高清?高清是在广播电视领域首先被提出的,最早是由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等权威机构制定相关标准。
视频监控领域同样也广泛沿用了广播电视的标准,将“高清”定义为720p(1280×720,逐行)、1080i(1920×1080,隔行)与1080p(1920×1080,逐行)三种标准形式。
高清对于视频监控来说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它涉及到监控系统的颇多环节,从前端摄像机到传输,再到记录存贮和显示设备,为了到达“高清”指标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只要一个环节满足不了要求,就达不到系统的“高清”要求。
一些厂家在宣传高清时主要针对的是前端摄像设备,诚然,高清的视频效果首先来源于高清信息的采集,如果没有前端高清视频采集,无法谈及后端的高清效果。
但是,只能拍摄高清的图像是不够的,这些图像只有通过传输设备到达存储设备以及显示设备才有意义。
以传输设备为例,安防监控系统中采用的视频有线传输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同轴基带传输、同轴调制传输、光缆传输、双绞线传输、IP网络传输等几种传输方式。
以上这几种传输方式各有利弊,但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是光缆传输和同轴电缆传输。
那在高清监控系统中这两种方式表现又如何呢?什么是标清?标清,英文为“Standard Definition”,是物理分辨率在720p以下的一种视频格式。
720p是指视频的垂直分辨率为720线逐行扫描。
具体的说,是指分辨率在400线左右的VCD、DVD、电视节目等“标清”视频格式,即标准清晰度。
而物理分辨率达到720p以上则称作为高清,(英文表述High Definition)简称HD。
视频监控站点编码规范初稿一、视频监控站点编码规范1.编码目的。
唯一标识四川省视频点编码;2.编码原则。
用11位字母和数字的组合码分别表示视频点所在流域、水系和河流、编号及类别。
3.代码格式。
ABTFFSSNNNY。
A B T FFSS NNN Y视频点类型视频点编号支流编码二级流域码一级流域码类别属性码4.说明:A:1位字母表示类别属性,视频点取值V(SL213-98中未作规范,且V未被占用,因此采用Video的首字母替代);B:1位字母表示一级流域,一级流域码详见附录A;T:1位字母表示二级流域(水系),二级流域(水系)码相见附录B。
FF:2位数字或字母表示一级支流的编号,取值0~9、A~Y,其中00~09作为干流或干流不同河段的代码,详细参见《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249-1999;SS:2位数字或字母分别表示二级支流、二级以下支流的编号,取值0~9,A~Y;若是二级支流,第二个S为0。
详细参见《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249-1999;NNN:3位数字表示该区域(流域,水系)内某个视频点的编号,取值001~999。
Y:1位数字代表视频点类型,其中:1:河道视频监测点;2:水库视频监测点;3:堤防视频监测点;4:蓄滞洪区视频监测点;5:闸门视频监控点;6:跨河、治河工程视频监控点;7:穿堤建筑物视频监控点;8:灌区视频监控点;9:其他;二、参考资料:1.《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SL213-98;2.《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249-1999三、附录附录A 一级流域分类码一级流域按字母定义如下:A:黑龙江流域B:辽河流域C:海河流域D:黄河流域E:淮河流域F:长江流域G:浙闽台诸河流域H:珠江流域J:广西、云南、西藏、新疆诸国际河流K:内流区流域附录B 二级流域(水系)分类码二级流域按字母定义如下:黑龙江流域A:黑龙江水系B:松花江水系C:乌苏里江水系D:绥芬河水系E:图们江水系F:额尔古纳河水系A:辽河干流水系B:大凌河及辽东沿海诸河水系C:辽东半岛诸河水系D:鸭绿江水系海河流域A:滦河水系B:潮白、北运、蓟运河水系C:永定河水系D:大清河水系E:子牙河水系F: 徒骇、马颊河水系G:漳卫南运河水系黄河流域A:黄河干流水系B:汾河水系C:渭河水系D:山东半岛及沿海诸河水系淮河流域A:淮河干流水系B:沂沭泗水系C:里下河水系长江流域A:长江干流水系B:雅砻江水系C:岷江水系D:嘉陵江水系E:乌江水系F:洞庭湖水系G:汉江水系H:鄱阳湖水系J:太湖水系东、南沿海诸河流域A:钱塘江水系B:瓯江水系C:闽江水系D:闽东、粤东及台湾沿海诸河水系E:韩江水系A:西江水系B:北江水系C:东江水系D:珠江三角洲水系E:粤桂琼沿海诸河水系广西、云南、西藏、新疆诸国际河流A:元江——红河流域B:澜沧江——猖公河流域C:怒江——伊洛瓦底江流域D: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E:狮泉河——印度河流域F:额尔齐斯河流域内流区A:乌裕尔河内流区B:呼伦贝尔内流区C:白城内流区D:扶余内流区E:霍林河内流区F:内蒙古内流区G:鄂尔多斯内流区H:河西走廊——阿拉善河内流区J:柴达木内流区K:准葛尔内流区L:中亚(伊犁河,额敏河)内流区M:塔里木内流区N:西藏内流区。
uvc 编码格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UVC编码格式是一种常用于视频传输和图像处理的标准格式。
UVC 代表USB视频类设备,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摄像头、视频采集卡等设备的标准。
它定义了视频流的编码和传输方式,使得不同设备之间可以实现视频数据的兼容性。
UVC编码格式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统一的视频数据格式,以便不同设备之间能够实现互通。
通过使用统一的编码格式,可以避免不同设备之间的格式不兼容问题,使得视频数据能够在各种设备上流畅传输和播放。
相比其他编码格式,UVC编码格式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它具有较高的压缩比,可以大大减小视频文件的大小,节省存储空间。
其次,UVC编码格式具有较低的延迟,可以实现实时的视频传输,适用于对传输速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此外,UVC编码格式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在各种设备和操作系统上进行使用。
未来,UVC编码格式有望进一步发展。
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高清、超高清视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未来的UVC编码格式可能会更加高效和先进,能够更好地满足大规模视频数据传输和处理的需求。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UVC编码格式可能还会引入更多的智能特性,例如实时目标识别和图像分析,进一步扩展其应用领域。
综上所述,UVC编码格式是一种重要的视频编码标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通过统一和先进的编码方式,UVC编码格式为视频传输和图像处理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UVC编码格式将在未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介绍。
首先概述了UVC编码格式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其次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最后说明了本文旨在对UVC编码格式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定义和特点,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正文部分则详细阐述了UVC编码格式的定义和特点。
首先明确了UVC 编码格式的具体含义以及其在视频压缩领域的作用,包括压缩比、图像质量等方面。
移动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技术要求参数移动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它具有无线连接、远程监控和可移动性等特点。
本文将介绍移动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参数。
1. 视频编码格式移动视频监控系统需要支持多种视频编码格式,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
常见的视频编码格式包括H.264、H.265等。
系统需要具备对这些视频编码格式的解码和编码能力,以确保视频传输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2. 视频分辨率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应支持多种视频分辨率,以适应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常见的视频分辨率包括720p、1080p等。
系统需要具备对多种分辨率的支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视频分辨率,以保证图像的清晰度和流畅度。
3. 视频帧率移动视频监控系统需要支持多种视频帧率,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常见的视频帧率包括30fps、60fps等。
系统应具备对多种视频帧率的支持,并能根据网络状况和设备性能智能调节帧率,以保证视频传输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4. 压缩比率移动视频监控系统需要具备高压缩比率的能力,以减小视频传输的带宽占用。
常见的视频压缩算法包括H.264、H.265等。
系统应具备对高压缩比率的支持,并能提供优化的视频传输策略,以降低视频传输对网络的影响。
5. 网络传输协议移动视频监控系统需要支持多种网络传输协议,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设备。
常见的网络传输协议包括TCP、UDP等。
系统应具备对这些网络传输协议的支持,并能动态选择最适合的传输协议,以保证视频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6. 安全加密机制移动视频监控系统需要具备强大的安全加密机制,以确保视频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
系统应支持对视频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并提供安全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机制,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7. 远程监控支持移动视频监控系统需要支持远程监控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远程查看实时视频和录像。
系统应提供对远程监控的支持,包括可视化的监控界面、实时云端存储、远程录像回放等功能,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监控目标区域。
监控系统的视频编码技术现代监控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城市安防、交通管理、企事业单位、学校等。
在监控系统中,视频编码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监控系统中常用的视频编码技术,并分析其特点和优势。
一、H.264编码技术H.264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视频编码标准之一。
它具有出色的压缩率和视频质量,能够有效减少视频数据量,同时保持高清晰度。
H.264采用的是先进的预测编码和变换编码技术,能够更好地利用视频序列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减少冗余信息的传输。
这使得H.264编码技术在网络传输、存储和处理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H.264编码技术还支持多种编码模式,如帧内编码、帧间编码和混合编码。
这些编码模式可以根据视频内容的不同进行自动选择,以达到最佳的编码效果。
同时,H.264还支持多种分辨率和帧率的编码,适应了不同场景下监控系统的需求。
二、H.265编码技术H.265是H.264的升级版本,也被称为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相比于H.264,H.265在保持相同视频质量的基础上能够减少约50%的比特率。
这意味着在相同网络传输带宽下,能够传输更高质量的视频。
H.265编码技术在4K超高清视频监控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能够满足对高画质、大码率的要求。
H.265编码技术还支持多种编码模式和细粒度的帧内编码预测,进一步提高了编码效率和画质。
然而,由于H.265编码算法的复杂性,编码和解码的计算开销较大,需要更高的硬件性能支持。
三、JPEG编码技术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是一种常用的图像压缩标准,也可应用于视频编码中。
JPEG编码技术适用于需要对每帧图像进行单独压缩的场景,例如监控系统中的静态图像捕捉和存储。
JPEG编码技术通过将图像转换为频域的DCT(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系数来实现压缩。
DCT能够有效压缩图像的高频部分,达到较高的压缩比。
视频监控常见的视频编码格式:CIF、QCIF、4CIF、D1、MPEG-4、H.264、H.265、M-JPEG等。
备注:1.NTSC和PAL属于全球两大主要的电视广播制式,但是由于系统投射颜色影像的频率不一样而有所不同。
NTSC是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的缩写,意思是“(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
NTSC负责开发一套美国标准电视广播传输和接收协议。
此外还有两套标准:逐行倒相(PAL)和顺序与存色彩电视系统(SECAM),用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
NTSC标准从他们产生以来除了增加了色彩信号的新参数之外没有太大的变化。
NTSC信号是不能直接兼容于计算机系统的。
其标准主要应用于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等。
PAL是Phase Alternating Line (逐行倒相)的缩写。
它是西德在1962年制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它采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的技术方法,克服了NTSC制相位敏感造成色彩失真的缺点。
西德、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采用这种制式。
NTSC电视标准:每秒29.97帧(简化为30帧),电视扫描线为525线,偶场在前,奇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NTSC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480像素,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NTSC电视标准用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场频为每秒60场,帧频为每秒30帧,扫描线为525行。
PAL电视标准:PAL电视标准,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奇场在前,偶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PAL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PAL 电视标准用于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PAL制电视的供电频率为50Hz,场频为每秒50场,帧频为每秒25帧,扫描线为625行,图像信号带宽分别为4.2MHz、5.5MHz、5.6MHz等。
2.目前监控行业中主要适用QCIF(176 x 144)、CIF(352 x 288)、HALF D1(704 x 288)、D1(704 x 576)等几种分辨率。
码流类型码流类型分复合流和视频流两种。
复合流 :录像信息包含视频和音频;视频流 :录像信息仅包含视频信息;适用场景:支持音频通道摄像机,在对应的通道上需要将视频流改成 复合流分辨率分辨率:单位长度内包含的像素点的数量。
在一个固定的平面内,分辨率越高,意味着可使用的点数越多,图像越细致。
监控行业常见分辨率如下:码率类型码率类型:包含定码率和变码率两种。
变码率:码率自动根据静态和动态不同场景做变化, 当镜头前面的场景变更不明显采用较低的码率来编码,这样比较节省录像空间。
定码率:码率按照设置的码率上限编码,设备以固定的码率值来录像。
视频帧率视频帧率:视频帧率指每秒的视频帧数。
取值范围: 1/16fps~50fps/60fps(全帧率)可选。
一般以默认设置即可,不建议做改动。
帧率设置过低,看图像有卡顿的情况注:视频中的某一幅图像称为一帧,时间上连续的图像组成视频。
码率上限码率上限(Kbps):编码理论最大码率,录像编码的参考数值。
适用场景:需降低摄像机接入或传输带宽、降低录像的存储大小,一般主要降低此参数。
降低此参数亦可影响画面质量。
视频编码格式视频编码格式:通过特定的压缩技术,将某个视频格式的文件转换成另一种视频格式文件的方式。
与接入摄像机有关。
若接入摄像机支持H.265,则视频编码可选项为H.264 和H.265,建议选择H265;若接入的摄像机不支持H.265,则视频编码只显示当前的视频编码格式。
更多配置预录、延录时间预录时间:事件报警(移动侦测、报警输入、智能侦测等事件)前,事件录像的预录时间。
取值范围:0 秒~30 秒。
录像延时 :事件结束后的延时事件录像的时间。
取值范围:5 秒~600 秒。
适用场景:非定时录像计划下延长开始和结束录像时间。
文件过期时间文件过期时间:硬盘内文件最长保存时间,手动设置(天)数,过这个时间将被强制删除。
取值范围:0~750 天。
若设置为0天则不强制删除,直到文件被覆盖。
主流的编解码格式包括MPEG-2、MPEG-4、H.262、H.263等。
1. MPEG-2:也被称为ITU-TH.262,是目前消费类电子视频设备中是最广泛的视频编码标准。
MPEG-2视频常用于广播信号(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的视频和音频编码,经过后期不断修改,不仅成为DVD 的核心技术,还应用于HDTV高清电视传输。
2. MPEG-4:于1998年11月公布,原预计1999年1月投入使用的国际标准。
它不仅是针对一定比特率下的视频、音频编码,更加注重多媒体系统的交互性和灵活性。
3. H.262:也被称为MPEG2Video,常用于数字电视广播,包括陆地、海底电缆和直接卫星广播。
此外,它也是DVD-V中必需的编解码器。
4. H.263:最初设计为基于H.324的系统进行传输(即基于公共交换电话网和其他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进行视频会议和视频电话)。
后来发现H.263也可以成功的应用于H.323(基于RTP/IP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H.320(基于综合业务数字网的视频会议系统),RTSP (流媒体传输系统)和SIP(基于因特网的视频会议)。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网站。
高清和标清摄像机区别高清的发展必然趋势得到绝大多数安防界企业的认同,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国内出现了一窝蜂大大小小的企业试图挤入百万高清领域,这些企业有原先的模拟摄像机厂家、传统"网络摄像机+视频服务器"厂商、DVR背景研发厂家,甚至还有非安防企业与非视频监控厂家。
什么是高清?高清是在广播电视领域首先被提出的,最早是由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等权威机构制定相关标准。
视频监控领域同样也广泛沿用了广播电视的标准,将“高清”定义为720p(1280×720,逐行)、1080i(1920×1080,隔行)与1080p(1920×1080,逐行)三种标准形式。
高清对于视频监控来说并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它涉及到监控系统的颇多环节,从前端摄像机到传输,再到记录存贮和显示设备,为了到达“高清”指标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只要一个环节满足不了要求,就达不到系统的“高清”要求。
一些厂家在宣传高清时主要针对的是前端摄像设备,诚然,高清的视频效果首先来源于高清信息的采集,如果没有前端高清视频采集,无法谈及后端的高清效果。
但是,只能拍摄高清的图像是不够的,这些图像只有通过传输设备到达存储设备以及显示设备才有意义。
以传输设备为例,安防监控系统中采用的视频有线传输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同轴基带传输、同轴调制传输、光缆传输、双绞线传输、IP网络传输等几种传输方式。
以上这几种传输方式各有利弊,但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是光缆传输和同轴电缆传输。
那在高清监控系统中这两种方式表现又如何呢?什么是标清?标清,英文为“Standard Definition”,是物理分辨率在720p以下的一种视频格式。
720p是指视频的垂直分辨率为720线逐行扫描。
具体的说,是指分辨率在400线左右的VCD、DVD、电视节目等“标清”视频格式,即标准清晰度。
而物理分辨率达到720p以上则称作为高清,(英文表述High Definition)简称HD。
视频监控高清图像编码的四个标准高清视频编码最常用的编码格式是MPEG2-TS、MPEG4、H.264和VC-1这四种算法。
MPEG2由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运动图像专家组制定,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8年成立的专责制定有关运动压缩编码标准的工作组,制定的标准是国际通用标准。
DVD即是MPEG2编码,随着技术的改进,它在高清视频方面也得到了应用。
MPEG2最大的缺点就是文件体积过大,不过它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相对于另外两种编码,它对于系统资源的消耗是最小的。
但是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H.264和VC-1的解码必然会成为DVD 那样,任何主流的配置都能流畅播放。
MPEG4主要用于低带宽应用和交互式图形应用(游戏等合成内容)、交互式多媒体(WWW等内容分发和访问技术)应用,MPEG专家组成立了MPEG4工作组,以促进上述三个领域的集成。
1999年初,定义标准框架的MPEG4(第一版)成为国际标准(ISO/IEC14496-1),提供多种算法和工具的第二版已于1999年底成为国际标准(ISO/IEC14496-2)。
H.264也许是最有前途的一个了,相对于MPEG2、MPEG4而言,其压缩效率是三种编码中最高的。
H.264标准由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ITU-T)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共同研究发布,因此H.264有两个名称,一个是沿用ITU-T组织的H.26x名称,叫“H.264”,另一个则是AVC(高级视频编码)。
H.264格式的最大特点是在保证画面质量的情况下,它可以把文件大小控制在MPEG2格式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所以其更高的压缩比、更好的IP和无线网络信道的适应性,在数字视频通信和存储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H.264获得优越性能的代价是计算复杂度增加,因此H.264的硬件要求是最高的。
安防监控系统的视频录制格式选择在选择安防监控系统的视频录制格式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视频质量、存储空间、视听体验以及设备兼容性等。
不同的录制格式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本文将就常见的视频录制格式进行介绍与比较,以便于选择适合的视频录制格式。
一、AVI格式AVI是音频视频交互格式的简称,是微软公司在Windows平台上使用的一种通用视频格式。
AVI格式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和良好的音视频表现效果。
然而,AVI格式的视频文件较为庞大,占用存储空间较多,不利于长期保存。
二、MP4格式MP4(MPEG-4 Part 14)是一种常见的多媒体容器格式,它能够存储视频、音频及字幕等多种媒体类型。
MP4格式具有良好的压缩性能和较小的文件大小,适合网络传输和存储。
同时,MP4格式也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够在各种平台和设备上播放。
三、MKV格式MKV(Matroska Video)是一种开源、自由的多媒体容器格式,支持多种音轨、字幕轨和多种视频编码格式。
MKV格式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视听体验,并支持较多的特性,如章节标记、多语言支持等。
然而,MKV格式的兼容性较差,不同设备上的播放支持程度不同。
四、FLV格式FLV(Flash Video)是一种广泛运用在网络视频播放的格式,它具有较好的流式传输性能和较小的文件大小,适合网络传输。
FLV格式还支持视频的逐帧加载,可以在视频下载的同时播放,提供了更好的观看体验。
然而,FLV格式的兼容性相对较差,部分设备上无法直接播放FLV文件。
五、其他格式此外,还有诸如MOV、WMV、RMVB等格式可供选择,不同的格式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比如,MOV格式适合苹果设备的播放,RMVB格式适合存储较大分辨率视频并保持较小文件大小等。
综上所述,选择安防监控系统的视频录制格式应综合考虑视频质量、存储空间、视听体验和设备兼容性等因素。
对于要求视频质量较高、长期储存的场景,可以选择AVI或MKV格式;对于要求文件较小、较好的兼容性的场景,可以选择MP4或FLV格式;对于特定的设备平台,可以选择针对该平台优化的格式。
视频监控常见的视频编码格式:
CIF、QCIF、4CIF、D1、MPEG-4、H.264、M-JPEG等。
备注:
1.NTSC和PAL属于全球两大主要的电视广播制式,但是由于系统投射颜色影像的频率不一样而有所不同。
NTSC是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的缩写,意思是“(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
NTSC负责开发一套美国标准电视广播传输和接收协议。
此外还有两套标准:逐行倒相(PAL)和顺序与存色彩电视系统(SECAM),用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
NTSC标准从他们产生以来除了增加了色彩信号的新参数之外没有太大的变化。
NTSC信号是不能直接兼容于计算机系统的。
其标准主要应用于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等。
PAL是Phase Alternating Line (逐行倒相)的缩写。
它是西德在1962年制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它采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的技术方法,克服了NTSC制相位敏感造成色彩失真的缺点。
西德、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采用这种制式。
NTSC电视标准:每秒29.97帧(简化为30帧),电视扫描线为525线,偶场在前,奇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NTSC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480像素,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NTSC电视标准用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场频为每秒60场,帧频为每秒30帧,扫描线为525行。
PAL电视标准:PAL电视标准,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奇场在前,偶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PAL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PAL 电视标准用于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PAL制电视的供电频率为50Hz,场频为每秒50场,帧频为每秒25帧,扫描线为625行,图像信号带宽分别为4.2MHz、5.5MHz、5.6MHz等。
2.目前监控行业中主要适用QCIF(176 x 144)、CIF(352 x 288)、HALF D1(704 x 288)、D1(704 x 576)等几种分辨率。
针对安防行业的网络摄像机主要生产厂家,采用最多的编码方案是MPEG-4和M-JPEG,采用H.264的也越来越多。
标清监控中用得最多的是D1路式。
3.H.264和MPEG-4由于能够在低带宽下传送高质量的图像,目前在电信全球眼业务和网通宽世界业务的视频码流格式被采用,尤其是H.264。
4.所谓标清,是物理分辨率在720p(1280*720)以下的一种视频格式。
而物理分辨率达到720p以上则称作为高清(High Definition),简称HD。
所谓全高清(FULL HD),是指物理分辨率高达1920 x 1080显示(包括1080i和1080P),其中i(interlace)是指隔行扫描;P (Progressive)代表逐行扫描,这两者在画面的精细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别,1080P的画质要胜过1080i。
对应地把720称为准高清。
很显然,由于在传输的过程中数据信息更加丰富,所以1080在分辨率上更有优势,尤其在大屏幕电视方面,1080能确保更清晰的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