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变剂的作用机理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诱变有种的原理和优点
诱变是指通过诱发突变,使生物体的基因发生突变。
诱变有两种主要的原理: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
物理诱变主要通过物理因素,如辐射、紫外线等,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诱变。
辐射诱变是最常见的物理诱变方法,通过高能辐射(如γ射线、X射线等)作用于生物体,使DNA分子发生断裂、交叉连接或碱基损伤等,从而引发基因突变。
化学诱变则是通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诱变。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EMS(乙基甲磺酸酸乙酯)和NTG(亚硝基脱氧葡萄糖)等。
这些化学物质能够与DNA分子发生反应,引发碱基改变、缺失或插入等,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诱变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基因变异的效率:诱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引发基因突变,从而增加了基因变异的效率。
有助于加速遗传育种的进程。
2.扩展遗传资源:通过诱变,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变异体,扩展了遗传资源的丰富性。
可以从中筛选出具有理想性状的变异体,用于育种和基因改良。
3.揭示基因功能:通过诱变引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揭示基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
这对于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探索新物种:诱变可以创造新的遗传组合,产生新的物种,有助于探索和研究新的生物多样性。
总之,诱变是一种重要的遗传育种和遗传学研究方法,在增加遗传变异、拓展遗传资源、揭示基因功能和探索新物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优点。
化学诱变技术是指利用一些化学物质提高生物的自然突变率,这些化学物质就叫做“化学诱变剂”。
其特点有:可操作性强,简单易行;特异性较强,能诱变定位到DNA上的某些碱基;后代较易稳定遗传,一般到F3代就可稳定;应用于遗传标记,是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
诱变剂主要包括5类,他们的特点、机理和应用如下:1、烷化剂:能使一些碱基烷基化,比如使鸟苷酸甲基化,影响mRNA的转录,从而使蛋白质的表达紊乱,使得蛋白质重组,而改变了性状。
临床上应用此类物质作为抗癌药物,具有强烈杀伤癌细胞的作用,所以在应用在于植物上时,也要注意他的强烈杀伤性。
主要有:甲基磺酸乙酯(EMS),是最常用的诱变剂,我们曾用作真菌的遗传标记,诱变率很高。
常用浓度0.05-0.5mol/L,作用时间5-60min。
该物质具有强烈致癌性和挥发性,可用5%硫代硫酸钠作为终止剂和解毒剂。
SIGMA公司价格:80元/25ml。
硫酸二乙酯(DMS),也很常用,但由于毒性太强,目前很少使用,作用机理和使用方法和EMS基本相同。
属于剧毒品,受公安局管治。
乙烯亚胺,生产的较少,很难买到。
只要用于大量诱变育种用,使用浓度:%,高度致癌性!使用时需要使用缓冲液配置。
盐酸氮芥,用于抗癌药物,可以从药店买到,但有些地方必须有主任医师的处方。
一般是针剂,稍加稀释即可使用,作用时间5-10min,可用甘氨酸作为终止剂和解毒剂。
环磷酰胺、亚硝基胍等物质也可作为诱变剂使用,但较少使用。
2、碱基类似物:分子结构类似碱基,导致DNA复制时产生错配,mRNA转录紊乱,功能蛋白重组,表型改变。
该类物质毒性相对较小,但负诱变率很高,往往不易得到好的突变体。
主要有:6-溴尿嘧啶、6-BudR、马来酰肼、2-氨基嘌呤等,同样属于抗癌药物,可到药店买到,稍加稀释即可使用。
3、嵌入剂:是分子生物学比较常用的一类,诱导率较高。
原理是这类分子的大小正好可以嵌入碱基分子中,导致错配。
最常用的:溴化乙锭(EB),高致癌性!价格较贵,但诱变率很高,是实验室常用试剂,可以到生化实际商店买到,1500元/100mg.4、无机化合物:比较容易得到,效果一般,危险性较小。
诱变育种的原理
诱变育种是一种通过人为手段引发植物或动物的遗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品种或性状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诱变剂(如辐射物质或化学物质)作用于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导致其基因组发生变异。
这些变异可能包括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
诱变剂能够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致突性,即能够在生物体的细胞中引发DNA序列的改变。
辐射物质
(如X射线、γ射线)具有高能量,能够直接或间接破坏
DNA分子的结构,引发基因突变。
化学物质则通过与DNA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后,突变基因可能会影响生物体的性状、形态、生理功能等。
在诱变育种中,育种者会对大量的生物体进行诱变处理,从中筛选出具有理想性状或新颖特征的个体,而这些个体通常是在自然界中难以发现的。
随后,经过多代选择和交配,逐渐固定这些突变基因,形成新的品种。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通过引发遗传物质的突变,从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为选育新品种提供变异基础。
它不依赖于自然材料或野生种的变异,而是通过人为手段创造变异,并通过长期的选育过程繁殖这些变异。
因此,诱变育种是一种高效且可控的遗传改良方法。
常用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1)碱基类似物原理:通过异构体互变代替碱基进行复制,造成复制的错误。
(2)烷化剂原理:主要通过烷化基团使DNA分子上的碱基或磷酸部分被烷化,引起碱基结构的改变,导致碱基配对错误而引起突变。
(3)脱氨剂原理:亚硝酸的诱变机制主要是使碱基氧化脱去氨基。
(4)移码诱变剂原理:叩嚏类化合物是一种平面型的三环分子,与喋吟』密嚏碱基对的结构十分相似,因而能够插入DNA双链上两个相邻的碱基对之间,使DNA链拉长,两碱基间距离拉宽,使碱基插入或缺失,在DNA复制时造成点突变,以后的所有碱基都往后或往前移动,导致全体三联体密码转录、翻译错误而引起突变。
(5)羟化剂原理:羟胺只与C发生反应,可将C的氨基变为羟基,并与A 配对,能专一地诱发G:C碱基对到A:T碱基的转换第五章工业微生物代谢调控育种。
1.什么是代谢调控育种?它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答:微生物代谢控制育种是指以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为基础,研究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的机制,选择巧妙的技术路线,通过遗传育种技术获得解除或绕过了微生物正常代谢途径的突变株,从而人为地使用有用产物选择性地大量合成积累。
建立在诱变育种的基础之上。
2.次级代谢受哪些遗传物质的控制?次级代谢产物有哪些?答:次级代谢除受核内DNA控制,还受核外DNA(质粒)的控制。
产物有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生物碱等。
3.反馈阻遏与反馈抑制的含义。
答:反馈抑制:是指最终产物抑制作用,即在合成过程中有生物合成途径的终点产物对该途径的酶的活性调节,所引起的抑制作用。
是一种负反馈机制,其中酶促反应的末端产物可抑制在此产物合成过程中起作用的酶。
这种抑制具有协同性、积累性和序贯性。
反馈阻遏:即在合成过程中有生物合成途径的终点产物对该途径的一系列酶的量调节,所引起的阻遏作用。
反馈阻遏是转录水平的调节,产生效应慢。
4.乳糖操纵子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答:组成成分:启动基因、操纵基因、结构基因5.乳糖操纵子与色氨酸操纵子的区别?(有乳糖时,乳糖操纵子如何?有色氨酸时,色氨酸操纵子如何?)答:没有乳糖存在时,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结合于操纵序列o 处,______处于阻遏状态,不能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作为诱导物诱导阻遏蛋白变构,不能结合于操纵序列,______被诱导开放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
常用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化学诱变剂是一类可以改变生物体遗传物质DNA序列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引起单个碱基改变,或者引起整个染色体片段的改变。
因此,化学诱变剂是一种有用的工具,用于研究基因表达、基因功能和癌症发生机制。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1. 碱基类化学诱变剂碱基类化学诱变剂是最常用的化学诱变剂之一。
它们可以与DNA的碱基化学结合并产生突变,例如氮基烷和硝基乙烷。
这些化学物质在体内转化为亲电性化合物,再与DNA碱基上的负电荷结合,从而导致身体细胞的DNA发生突变。
这些突变会影响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结构,导致细胞功能的改变。
2. 烷基化剂烷基化剂可以与DNA中的氨基基团结合,并添加烷基。
烷基可以与氨基结合并形成甲基化DNA,这种甲基化形式可能引起基因表达失调、染色体结构异常等突变事件。
其中,较常用的烷基化剂是甲基磺酰氯、甲基亚硝基脲等。
3. 交联剂交联剂可以使DNA链上的双链结构产生交联或或与蛋白质发生结合,从而导致突变发生。
交联剂在农业和工业上已广泛应用。
常见的交联剂有广泛应用的亚硝基尿素、异氰酸酯等。
4. DNA搒伤剂DNA损伤剂是一类可以直接作用于DNA分子的化学物质,如亚硝基化合物、多环芳香烃等。
它们可以引起DNA的单一或双链断裂,并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死亡。
由于DNA损伤剂可以对DNA产生多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因此在生物体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检测DNA修复机制或者DNA分解机制等。
5. 熔剂至氯甲烷、三氧化硫等熔剂是一类可以直接引起DNA序列改变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会引发化学反应,干扰DNA的复制和修复,最终导致DNA的突变和基因变异。
总之,常用的化学诱变剂种类多样,如碱基类化学诱变剂、烷基化剂、交联剂、DNA搒伤剂以及熔剂等。
这些化学诱变剂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修复、癌症治疗以及其他生物医学应用领域。
然而,化学诱变剂在使用中需特别注意,其可能会对生物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和影响,因此需要仔细考虑使用使用方法和条件。
ems突变原理
EMS(Ethylmethanesulfonate,乙基甲磺酸酯)突变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诱变剂,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烷基化DNA分子上的嘌呤和嘧啶碱基,影响mRNA的转录过程,从而导致蛋白质合成紊乱,进而改变植物的性状。
具体来说,EMS突变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烷基化作用:EMS作为一种诱变剂,能与DNA分子上的嘌呤和嘧啶碱基发生烷基化反应,形成烷基化的DNA分子。
这种烷基化作用主要发生在DNA链的鸟嘌呤和腺嘌呤碱基上,使DNA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
2. 转录异常:烷基化后的DNA分子在转录过程中,会影响RNA聚合酶的活性,导致mRNA的合成异常。
由于RNA聚合酶在阅读DNA模板时,对烷基化引起的碱基改变较为敏感,因此容易产生突变。
3. 蛋白质合成紊乱:突变后的mRNA进入核糖体翻译过程,由于基因密码子的改变,可能导致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影响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表现出植物性状的变异。
4. 遗传变异:EMS突变是一种随机突变过程,突变频率较高。
在植物育种中,这种突变可以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由于EMS突变对染色体损伤较轻,不易引起染色体畸变,因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EMS突变原理主要涉及烷基化作用、转录异常、蛋白质合成紊乱和遗传变异等方面。
通过这些作用,EMS突变可以产生大量的遗传变异,为植物育种和遗传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
诱变剂诱变dna原理诱变剂诱变DNA原理DNA是最常见的一种生物大分子,它是人类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媒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目前已知的一些遗传疾病,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基因突变有关。
因此,研究DNA突变的原因和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可导致基因突变的化学物质,诱变剂是生物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诱变剂引起突变的原理很复杂,诱变剂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类型。
直接作用是指诱变剂直接作用于DNA分子,其中包括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种方式,主要是因为诱变物质能够改变自身的空间构造,使其与DNA结合产生物理作用;诱变物质能够改变分子内某些部分的化学性质,与DNA发生非特异性反应产生化学作用。
间接作用的本质原因是诱变剂与其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进而间接地影响细胞内的DNA分子。
以一种叫做致癌物芥子气作为间接作用举例,芥子气并不直接与DNA结合,而是与细胞内的氮化物反应,产生引起突变的化学物质。
在这两种作用之下,诱变剂都会引起DNA的突变。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诱变剂引起突变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部分的突变发生于DNA复制期间,其中重要的DNA单链间断反应是一个重要的诱变剂作用机制。
DNA单链间断反应的实质是在DNA分子两个连续的碱基之间断开了其中一条链,然后通过自由基、酶类等复杂反应,造成DNA分子范围内的碱基变异以及其他的DNA损伤。
事实上,人们在一些诱变剂污染的环境中检测到的很多突变和致癌事件,都与DNA单链间断反应以及诱变剂通过这种方式影响DNA的作用有关。
综上所述,诱变剂引起DNA突变的原理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它不仅直接作用于DNA分子,影响DNA的化学或物理性质,还可能通过引起DNA复制中的小分子反应,以及间接作用等方式产生影响。
而科学家通过深度研究,揭示了诱变剂通过诸如DNA单链间断等方式影响DNA的机制,不断推动了人类对基因突变的理解与认识。
总之,诱变剂诱变DNA原理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于深入理解基因突变和遗传疾病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人们寻找有效的防雷补救诱变剂功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物诱变剂与遗传研究生物诱变剂是一种能够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突变的物质,通过诱变剂的作用,可以使生物体产生新的性状或者改变原有性状,从而为遗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途径。
生物诱变剂在遗传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揭示遗传规律、改良农作物、培育新品种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物诱变剂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诱变剂的定义生物诱变剂是一类能够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突变的物质,包括化学诱变剂和物理诱变剂两大类。
化学诱变剂是指通过化学方法诱发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物质,如亚硝胺类化合物、乙酰甲胺等;物理诱变剂是指通过物理因素诱发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物质,如辐射、超声波等。
生物诱变剂的作用是通过诱发DNA发生突变,从而导致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改变。
二、生物诱变剂的分类根据生物诱变剂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化学诱变剂和物理诱变剂两大类。
化学诱变剂是指通过化学方法诱发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物质,包括亚硝胺类化合物、乙酰甲胺等;物理诱变剂是指通过物理因素诱发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物质,包括辐射、超声波等。
化学诱变剂和物理诱变剂在诱变效果、作用机制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能够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的突变。
三、生物诱变剂的作用机制生物诱变剂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诱发生物体遗传物质的突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DNA碱基对的替换:生物诱变剂可以导致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从而改变基因的编码序列,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功能。
2. DNA链的断裂和连接:生物诱变剂可以引起DNA分子链的断裂和连接,导致基因组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3. 染色体的畸变:生物诱变剂还可以引起染色体的畸变,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等,从而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
四、生物诱变剂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生物诱变剂在遗传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规律的研究:生物诱变剂可以诱发生物体遗传物质的突变,从而揭示遗传规律和基因功能,为遗传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材料和手段。
2023神秘的“诱变液”不神秘CATALOGUE目录•引言•诱变液的成分及作用机制•诱变液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诱变液的潜在风险和问题•结论和建议01引言神秘的“诱变液”诱变液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化学物质,具有强大的致突变作用EMS可与DNA中的碱基结合,导致DNA结构改变和基因突变诱变液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主要成分为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叠氮化钠可与细胞中的DNA、RNA和蛋白质结合,干扰其正常功能诱变液的相关传说和误解事实上,诱变液在实验中仅用于研究特定基因突变,不会对整体基因组产生不可逆的损害诱变液不是致癌物质,不会导致遗传缺陷或胎儿畸形有关诱变液的传说和误解:可导致基因突变,甚至导致癌症和遗传缺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了解诱变液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细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研究意义为科研人员提供有关诱变液致突变的深入认识,为其在科研领域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02诱变液的成分及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能引起DNA损伤和基因突变。
常见诱变剂的种类和性质物理诱变剂包括烷化剂、氧化剂、卤素化合物等,能干扰DNA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
化学诱变剂包括病毒、细菌等微生物,能感染细胞并导致基因重组和突变。
生物诱变剂碱基错配某些诱变剂可引起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错配,导致基因突变。
DNA损伤某些诱变剂可直接与DNA结合,导致DNA结构发生变化。
DNA修复抑制某些诱变剂可抑制DNA修复过程,导致DNA损伤积累和基因突变。
诱变剂的作用机制诱变液的配制根据所需处理的细胞类型和目的,选择适当的诱变剂并按一定浓度配制成诱变液。
主要用途用于筛选突变株、研究基因突变和进化、制备基因敲除或敲入细胞系等。
诱变液的配制和主要用途03诱变液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诱变液可以用于诱发植物突变,进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例如,抗逆性、抗病性、产量和营养价值等方面。
通过使用诱变液,可以改良种子的某些特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诱变育种的原理
首先,诱变育种的原理是通过诱变剂引起生物体的基因突变,产生遗传变异。
诱变剂可以是化学物质、放射线、紫外线等,它们能够引起生物体的DNA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这些变异体可能具有抗病性、耐逆性、高产性等优良性状,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其次,诱变育种需要对变异体进行选择和鉴定。
在诱变后的种群中,会出现大量的变异体,但并非所有的变异体都具有可利用的优良性状。
因此,需要对变异体进行筛选和鉴定,选择出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变异体。
这一步骤需要借助生物学、生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对植物或动物的性状、生理生化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育种潜力。
接下来,诱变育种利用选育出的变异体进行杂交。
通过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变异体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新的组合优势,进一步提高新品种的育种效果。
在杂交过程中,需要根据变异体的遗传特点和亲本的配制,进行合理的杂交组合,以获得更多的变异组合,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诱变育种需要对杂交后的后代进行筛选和选育。
在杂交后代中,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型,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和选育,最终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的新品种。
这一步骤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通过连续的选择和育种,最终得到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总的来说,诱变育种的原理是通过诱变剂诱发遗传变异,选择和鉴定变异体,利用变异体进行杂交和选育,最终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诱变育种是一种重要的育种方法,可以为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对于提高作物和动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抗逆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诱导剂原理
诱导剂原理是指一种化学物质能够改变另一种化学物质的反应速率和
反应路径的现象。
这种化学物质被称为诱导剂,它能够通过与反应物
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使得反应物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反应
的速率和路径。
诱导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改变反应物分子的构象,
使得反应物分子更容易进入反应状态,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另一种
是通过与反应物分子形成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使得反应物分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降低,从而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反应的进行。
诱导剂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有机合成化学中。
例如,许多有机
反应需要高温或高压才能进行,但是加入适量的诱导剂后,反应条件
就可以降低,从而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率。
此外,诱导剂还可以用于
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总之,诱导剂原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现象,它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率,对于有机合成化学和催化剂设计等领域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常用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常用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一)烷化剂是栽培作物诱发突变的最重要的一类诱变剂。
药剂带有一个或多个活泼的烷基。
通过烷基置换,取代其它分子的氢原子称为"烷化作用"所以这类物质称烷化剂。
烷化剂分为以下几类:1.烷基磺酸盐和烷基硫酸盐代表药剂:甲基磺酸乙酯(EMS)、硫酸二乙酯(DES)2.亚硝基烷基化合物代表药剂:亚硝基乙基脲(NEH)、N-亚硝基-N-乙基脲烷(NEU)3.次乙胺和环氧乙烷类代表药剂:乙烯亚胺(EI)4.芥子气类氮芥类、硫芥类烷化剂的作用机制--烷化作用作用重点是核酸,导致DNA断裂、缺失或修补。
(二)核酸碱基类似物这类化合物具有与DNA碱基类似的结构。
代表药剂:5-溴尿嘧啶(BU)、5-溴去氧尿核苷(BudR)为胸腺嘧啶(T)的类似物2-氨基嘌呤(AP)为腺嘌呤(A)的类似物马来酰肼(MH)为尿嘧啶(U)的异构体作用机制:作为DNA的成份而渗入到DNA分子中去,使DNA 复制时发生配对错误,从而引起有机体变异。
(三)其它诱变剂亚硝酸能使嘌呤或嘧啶脱氨,改变核酸结构和性质,造成DNA复制紊乱。
HNO2还能造成DNA双链间的交联而引起遗传效应。
叠氮化钠(NaN3)是一种呼吸抑制剂,能引起基因突变,可获得较高的突变频率,而且无残毒。
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秋水仙素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器官和种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剧毒的植物碱。
纯品为无色或淡黄色针状结晶,熔点155℃,有苦味,易溶于冷水、酒精、氯仿和甲醛。
通常用水或酒精作溶媒。
(1)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理秋水仙素与正在分裂的细胞接触后,可抑制微管的聚合过程,不能形成纺锤丝,使染色体无法分向两极,从而产生染色体加倍的核。
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能阻碍纺锤丝的形成,但对染色体结构无明显影响。
处理的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可恢复正常,重新进行分裂。
(2)秋水仙诱导多倍体应注意的问题①注意诱变材料的选择选主要经济性状优良的品种;选染色体组数少的品种因为倍性高的种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利用了它的多倍性。
3.1甲基磺酸乙酯( EMS)
EMS分子式CH3SO2OC2H5,中文名为甲基磺酸乙酯,无色液体,分子量124,水中溶解度为8%。
pH7条件下在水中半衰期20℃时是93 h, 30℃时26 h。
EMS是烷化剂的一种。
烷化剂通常带有1个或多个活性烷基,此基团能够转移到其它电子密度高的分子上去,使碱基许多位置上增加了烷基,从而在多方面改变氢键的能力。
EMS被证明是最为有效而且负面影响小的诱变剂。
与其他烷化诱变剂类似,是通过与核苷酸中的磷酸、嘌呤和嘧啶等分子直接反应来诱发突变。
EMS诱发的突变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完成,首先鸟嘌呤的O6位置被烷基化,成为一个带正电荷的季铵基团,从而发生两种遗传效应:一是烷化的鸟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代替胞嘧啶,发生转换型的突变;二是由于鸟嘌呤的N27烷基活化,糖苷键断裂造成脱嘌而后在DNA复制过程中,烷基化鸟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导致碱基替换,即G∶C变为A∶T。
当然,化学诱变存在着染色体结构和数量方面的诱导变异,但这种单一碱基对改变而形成的点突变仍是化学诱变的主要形式。
这样的点突变将是品种改良和退化特性恢复的希望所在。
诱变剂也可与核苷结构的磷酸反应,形成酯类而将核苷酸从磷酸与糖分子之间切断,产生染色体的缺失。
这些DNA结构上的变化都可能促使不表达的基因或区段被激活,而表现出被掩盖的性状。
EMS化学诱变产生点突变的频率较高,而染色体畸变相对较少,可以对作物的某一种特殊性状进行改良。
与其它诱变剂相比,EMS诱变后产生的突变频率高,且多为显性突变体,易于突变体的筛选。
EMS是目前运用最广泛也是公认最为有效的诱变剂。
3.2叠氮化钠( NaN3)
NaN3等电点是pH=4. 18,在pH=3时NaN3溶液中主要产生呈中性的分子HN3,易透过膜进入细胞内,以碱基替换方式影响DNA的正常合成,从而导致点突变的产生。
由于NaN3只作用于复制中的DNA,所以处理种子时把种子预浸到种胚中,有利于提高处理效果。
NaN3具有高效、无毒、便宜及使用安全等优点。
在酸性溶液中对大麦叶绿素缺失和形态突变诱发非常有效。
3.3平阳霉素(PYM)
PYM是一种抗生素,属于博莱霉素的一类,是博莱霉素的A5组分。
目前主要作为抗肿瘤药应用于临床,对多种癌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抗生素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中的大多数对维持生命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诱变剂, PYM在许多实验中均被证明具有安全、高效、诱变频率高、范围大等特点。
与EMS的诱变特点相近,在某些方面优于EMS,很具有开发和应用前景。